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馬會輕易增賽馬日 博獎會成橡皮圖章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9/2016

這個馬季一眾馬迷肯定比以前更忙碌,馬會自2月底開始,以預期總投注額下降為理由,向政府申請增加13天賽馬受注日,當中包括5個週三賽馬日和8個海外賽事受注日。

「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回顧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9/2016

由華永會資助、明光社主辦的「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計劃已圓滿結束,在這半年間參加者透過不同的工作坊及活動,學習如何從自己開始,透過大大小小的行動為他人送上祝福。

多元就不成家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9/2016

一些支持性解放和同運團體近年在台灣推動所謂「多元成家」,簡而言之,就是要打破一直以來社會組成家庭的一些基本元素,包括透過婚姻、血緣、領養和姻親關係而形成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在親疏有別的前提下,家人成為我們在時間、精力和金錢皆有局限的情況下,優先要關心的對象。

婚姻與家庭的價值與功能

關啟文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12/09/2016
婚姻與家庭概念要革新嗎?

關於同性撫養──不能不知道的最新研究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9/2016

當社會制訂家庭相關的法例時,要以兒童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包括維護兒童與父親和母親連結的權利,這是《兒童權利公約》的重要精神。2013年法國曾有過百萬人上街反對同性婚姻,訴求正是孩子需要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

從法例看家庭

梁永豪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2/09/2016

本文嘗試從一些國際公約以及香港的法例,審視家庭的定義;家庭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家庭的相關法例,從而指出其背後所隱含一套社會對於家庭價值的理念。

沒法取代的爸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6/09/2016

每個幼兒都是人類文明的珍貴承繼者,卻弱勢得不懂為自己發聲、不能單靠自己長大成人。重視兒童權利可以規範政府和父母,確保幼兒能妥當成長。

無障礙廁所

06/09/2016

較早前,平機會發表公眾意見調查2015時引述「康文署答應會改裝殘疾人士專用廁所成『中性廁所』,方便讓跨性別人士使用」。香港復康聯盟發表聲明,反對改裝殘疾人士洗手間(俗稱「殘廁」)成「中性廁所」,讓跨性別人士使用。

性別定型歧視

06/09/2016

性別定型(sex stereotypes)是指社會對性別的角色、氣質等的固有期望(例如:男性應剛強,女性應柔弱)。性別定型歧視,就是指由於一個人未能符合這些性別期望(例如:一名男(女)性的行動舉止很女(男)性化)而遭到差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