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禮崩樂壞,專業失靈,比撕裂更傷害香港

陳永浩    |    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30/03/2017

特首選舉完了,有人看到欽點,有人認為美夢被打破了,又有人認為龍和道可能有個新意義,又或是撕裂繼續,甚或是對神級當選數字777有不同解讀。

穿衣服:先敬羅衣?再起革命?

陳永浩博士、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8/03/2017
由「衣食住行」說起

 

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3/2017

隨著性別平等思想的推廣,女性的社經地位已大幅提升,在不少領域內已能與男性看齊,甚至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現。但在家庭處境中,女性仍然肩負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甚至為了照顧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成為孩子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3/2017

今年2月下旬,香城映畫在youtube上載了一套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微電影,不夠一個月的時間,網上點擊率已超過30多萬。,在短短的7分46秒中,除了反映學生過重的讀書壓力問題,更通過四位小演員的演出,道出了香港不少值得大人思考及關注的問題:炒風、金錢決定成功與否、置業無望及人生意義,而教育制度、怪獸家長、學生自殺等課題更是劇情的主線。

真相就是沒有真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3/2017

這是個沒有真相的年代?還是我們失去了追求真相的勇氣?

《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選為2016「年度詞彙」,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很明顯在官僚政客充滿語言偽術;傳統媒介屈從於政治和商業而自我審查;新媒體為求吸引眼球而將真假暫放一旁;網民擇己固執、自創標準的年代等等,令真相變得遙不可及,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抉擇人生系列:正義與關懷

羅秉祥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14/03/2017

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

傳媒與後真相年代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14/03/2017

英國《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此詞選為2016「年度詞彙」,並將它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此詞的使用頻率較2015年暴增20多倍,最能代表去年充滿情緒性政治的對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