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修一「民法」而動全家
在支持及反對同性婚姻陣營的激烈爭論聲中,2016年12月26日,台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使同性戀者可以結婚,但草案還須經過朝野協商、院會二讀及三讀才可通過。反對人士中有人提出應另訂「同性伴侶法」,或以「單點修法」保障同性伴侶權益。本文將分析今次台灣同性婚姻提案,以及「同性伴侶法」及「單點修法」的利弊,最後提出香港在此事件中可借鑒之處。
港台同運進程回顧
台灣正處於同性婚姻爭議的風尖浪口上,相信在一水之隔的香港亦會受影響。兩地同性戀運動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由當時至今天,兩地的同運均發展至相當遠的路程,台灣甚至走至同性婚姻的關口。本篇以時間線的形式,向讀者闡述兩地同運的大事發展,讓大家窺探其發展進程。
(文字版)
網媒影響力不容小覷
網絡發展已進入「可讀可寫可執行」的Web3.0時代,新聞業的生態被徹底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已不一樣,對資訊的需求亦愈來愈快,令一批網媒短時間內崛起。它們不但為網民提供了許多新聞資訊,也同時令不少紙媒感到壓力,有些合併出版,甚至停刊。
何時,何地,如何做……
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習作文,老師會以「六何法」教導我們:我們可以從「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即英文的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and How)等方向思考。很多時,當我們答到了以上六個「何」,我們都能寫出一篇清晰而又有條理的文章了。
珍貴永恆的生命
兩年前有一對夫婦,早知道腹中兒子天生沒有頭蓋骨,存活率是零。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人工流產,事實上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懷孕過程很辛苦,媽媽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夫婦倆認為生命不是掌管在自己手中,他們沒有權去終止胎兒的生命,故此決定讓嬰孩出生,並替這未出生的孩兒起名為「瑋恆」,意思是「珍貴和永恆」。
傳媒與網絡公審
早前乘著假日與朋友聚會,席上一位平日不怎麼留意新聞的朋友忽然提出:「你們怎樣看那三位港女?」朋友說的是去年年尾在台灣海產店偷竊的三位香港女生。接著朋友又問:「假如她是你們的同事,你們又會怎樣想?」這下激起我的好奇心,於是再「口痕」問朋友,為甚麼會這樣問?朋友說是從同事得知,因為網上已有起底組將三人起底。由此可知,網民力量無遠弗屆。
18年後仍是一條好漢
少年時代很喜歡看有關大俠的電影,特別著迷的是當他們面對死亡毫不退縮,慷慨就義的英雄氣概,其中一句經典對白就是:「18年後又係一條好漢」。當然,隨著年紀漸長,早已不再嚮往做視死如歸的英雄,不過仍然希望自己是一條好漢。做人做事對得住上帝,在自己的家人、朋友,以至社會人士面前可以挺起胸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