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性教育資源推介

整理:張勇傑、吳慧華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5/11/2010

明光社
 
性文化是明光社關注的三大範疇之一,除在公眾空間討論社會上有關性的議題之外,教育亦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在2009至2010學年,本社同工到訪不同的學校,主領了約150次性教育講座,講座題目和內容因應社會情況不斷更新。本社今年提供給學校的性教育講座題目包括:
 

 

工資、工時與公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11/2010

經過勞工界多年爭取,立法會終於通過最低工資的法例。但香港社會貧富懸殊、以及政策上嚴重向大財團傾側的情況並未改變,要爭取更合理的「最低工資」和健康的工時,仍然有漫漫長路。

早知好過無知 正視早熟兒童

採訪: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5/11/2010

青少年愈來愈早熟,不少小學生已踏入青春期。經常向小學提供性教育的護苗基金,其執行經理譚紫茵女士表示,正因為小學生漸趨早熟,所以及早灌輸性教育,特別是關於免受性侵犯、保護自己身體等內容,對這個年代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克不容緩。

護苗基金︰保護身體

結合愛與生命的性教育

採訪及整理︰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11/2010

香港的性教育,向來不被重視,雖則學校都期望學生具良好品格及正確的價值觀,但大多數老師都有心無力,分身乏術;家長即使並不想傳媒及互聯網成為子女的「性教育師傅」,可是不懂得如何開口講解;學校社工痛心每天重複上演青少年胡亂發生婚前性行為、未婚產子,甚至墮胎的悲劇,卻不明白為何學生在事情「爆煲」前不主動尋求協助。

性教育決定性態度

蔡志森    |    明光社 總幹事
25/11/2010

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取決於他今日的工作態度,而今日的態度往往是取決於他昨日所受的教育,在性、愛、婚姻和家庭方面亦然。

電影——通識教育的一度橋樑

25/11/2010

 《海豚灣》(下稱《海》)獲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難得發行商有膽色安排在香港上映。坦白說,這類電影議題在香港壓根兒不會獲得上佳票房,然而對拓闊本港觀眾口味、眼界卻是有益無害,並可有效抗衡「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娛樂至上」等流行價值觀。

性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採訪及整理: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5/11/2010

除了在校園裡可向學生講解性知識外,如果教會能作出配合,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使到不論是青少年或成年會友,都可以開心見誠地跟牧者分享自己的性疑惑和難處,並安排弟兄姊妹守望同行,相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為此,我們訪問了香港宣教會恩磐堂的林榮樹牧師和陳傳道,以及U-Fire總幹事胡裕勇先生,盼望藉著他們的經驗分享,能幫助大家在教會的性教育上向前多走一步。
 

百花齊放的美國性教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5/11/2010

一般人討論美國性教育時,往往以為定必是洪水猛獸,鼓吹性解放、開放性行為,甚至是超越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多元性行為。但其實在性教育層面上,美國的性教育不但不是一言堂,而且每個州就其不同情況,都有不同的性教育安排。

一三一四

鄭順佳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25/11/2010

最近經朋友介紹,看了在2003年底上演的電影《忘不了》。該片由爾冬陞執導,張柏芝(飾小慧)、劉青雲(飾大輝)和古天樂(飾阿文)主演,內容圍繞一名少婦喪偶後的遭遇。雖然這類題材並不罕見,惟該片以基層小人物為背景,表達既平實真摯,且富人情味,很有香港Feel。而串連整個劇情的,是香港人熟識的小巴,故此又可說是一個小巴情意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