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誰來埋單?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5/05/2023
最近在我和家人的生活圈子中非常流行一句說話:由邊個嚟埋單?
AI與色情:身體、他者、「人」的缺席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4/05/2023
在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之前,色情文化已經由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色情資訊滲入不同的角落。基本上任何年紀的人上網隨便搜尋,就已經能夠輕易地接觸到色情資訊,而這就是一個色情資訊氾濫的時代。
色情資訊的真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曾在網絡接觸與色情有關內容的男生有64%,女生也高達58%女生。[1] 按香港法例,向未成年人士發佈不雅物品是違法行為,但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能輕易繞過法例瀏覽和分享各種色情資訊。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通溝、溝通 親子衝突:父母一直做錯的五件事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5/2023
筆者有一名10歲的兒子,最近他的脾氣開始有轉變,平時乖巧的他,早前竟因「打機」事件而大發脾氣及衝撞母親。筆者當時很氣憤,但仍沉著氣,因為兒子正為事件而發怒,就算教訓他甚麼,也不會入耳。
上帝毋須依賴凱撒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香港教會的前景充滿挑戰,根據建道神學院在「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2023」發表的數字,綜合不同宗派的教會近年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至25%,奉獻減少10至20%。面對人數和奉獻的下降,社會環境的轉變,教會必須重新反思本身的運作模式。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六講:犯罪動機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在4月份的電影小組網上講座中再次帶來一部好戲——《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他透過電影為大家講解第六種電影類型:犯罪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