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夢想豈能以裸露身體來交換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22/08/2024
巴黎奧運落幕,一眾運動員回到自己的世界,面對的還是生活的種種困難,特別是經濟困難。香港有運動員揚言自己在香港做運動員很幸福,但原來早就準備幾條可走的後路,有些專注運動事業的運動員就承認自己每月的津貼只得幾千元,不夠生活。運動員若不是另找「外快」,參與其他比較能賺錢的項目,生活往往不容易。今年奧運更有傳媒指出,有不少今屆奧運會的選手在色情社交平台開設收費賬號,為的就是透過他們的照片和影片賺取收入,來維持生活和訓練。

這些運動員,有男有女,有跳水的,有田徑的。德國跳水運動員Timo Barthel也有開設賬號,他解釋到:「在運動中你就只穿著Speedo緊身泳褲,所以本來就幾乎是赤身裸體。」

 
運動員權益組織Global Athlete批評過國際奧委會,因為他們每年有超過17億美元的收入,但就拒絕向參與奧運的選手提供資助,甚至要求運動員在比賽中放棄自己的肖像權。組織的總幹事質疑國際奧委會、各國奧委會和體育協會的員工可以有超過六位數字的數入,但運動員卻連房租也付不起,在某程度上,他們就像現代奴隸。
 
不過也有運動員認為這是「尋回自主」的過程,撐竿跳銅牌得主、30歲加拿大選手Alysha Newman在獲獎後大跳「電臀舞」慶祝,有人質疑她是藉此宣傳自己在色情平台上的賬號。她承認自己從色情平台中賺取的金錢購買了房產並累積了財富。她說:「無論我喜不喜歡,我在這項運動裡本來就自然而然因為穿著和漂亮模樣而被性化。如果我穿著緊身褲和運動衣出現,人們就會認為我性感,這情況永遠不會停止。當我決定開賬號,就可以部份控制這種情況,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運動項目因著商業化,希望更多人觀看,從而不論在運動員的服裝,甚至比賽的方式都作了大幅修改,以「配合直播畫面」,這成為了大勢所趨。諷刺的是運動員專業地投身在行業中卻難以維生,反而靠賣弄身體的美態來吸引觀眾則能殺出一條血路,這種以身體換錢來追尋運動夢想的說法,如果能在社會站得住腳,哪會給世人一個怎樣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
奧運選手可以開OnlyFans賺錢嗎?運動員的經濟收入問題〉。轉角國際 udn Global。2024年8月15日。網站: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163730

陳旭暉。〈巴黎奧運|運動員收入不足 開設OnlyFans「賣相」情況或成常態〉。2024年8月11。《香港01》。網站: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9%AB%94%E8%82%B2/1046668

相關文章

金牌戰中的小插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8/2024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世界盛事,除欣賞運動員精彩絕倫的表現外,運動員的體育精神也值得大家稱讚,當中女子沙灘排球金牌戰,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該場比賽由巴西對加拿大,第三局時雙方出現了小誤會,球員隔著球網口角爭執,氣氛僵持不下,這時場內DJ突然播放約翰連儂的經典名曲Imagine,雙方球員聽到音樂響起,立時回復平靜,甚至露出微笑。一首歌頌無分彼此,和平共存的經典名曲,瞬間化解了場內緊張的氣氛,觀眾更一同大合唱——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最後巴西勝出奪得金牌,在頒獎禮上,兩隊球員互相擁抱,selfie合照,將比賽期間的衝突拋在一旁。

Imagine一曲想像了一個沒有國家、沒有宗教的大同世界,那裡沒有戰爭、沒有饑荒、沒有貪婪,世界上所有人沒有私有財產、彼此分享,和平共存。雖然這個大同世界並不存在,世界上仍有不同國家和宗教,但彼此尊重、和平共存仍是人類的共同願望。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一個傳統,就是各城邦在運動會前後休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由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開始恢復這傳統,聯合國在翌年通過了奧林匹克休戰議案,並呼籲各國在每屆奧運會期間遵守休戰議案,隨後亦在殘奧會期間作出同樣的呼籲。但其實在今屆奧運會期間,世界角落的炮火從沒有停止,俄烏戰爭持續,以色列繼續轟炸加沙地帶,更對黎巴嫩展開空襲。這些衝突背後涉及歷史和政治等錯綜複雜的因素,要化解談何容易。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可能只是一個想像,但也是我們的禱告,祝願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

〈巴黎奧運|女子沙排金牌戰球員爆口角 現場DJ神選曲一秒淋熄怒火〉。《香港01》。2024年8月1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9%AB%94%E8%82%B2/1046621

是誰屠殺流浪狗?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8/08/2024

對於愛護動物的朋友來說,一看到土耳其政府推出被稱為流浪狗「大屠殺」的法案,可能也想加入當地市民的抗議行動,一起搖旗吶喊,抗議政府如此冷血的政策。流浪狗「大屠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法案?其實這並不是正式的名稱,只是當地的動物權益人士對此法案的主觀稱呼,是否真的是「大屠殺」?留待大家判斷。有關的新法例列明:「土耳其地方市政當局可以對當地的流浪狗進行絕育,並將牠們安置在收容所和等待民眾收養。假如當局在30日內找不到主人,便可以將狗隻安樂死;另外,具有攻擊性行為或患有傳染病的狗同樣會被安樂死,以防範日益增加的攻擊事件和狂犬病病例。」有反對新法的市民就表示:「這個國家一直存在著一場煽動流浪動物仇恨的運動。」土耳其政府是否真的如此?這也未必,當局也有可能是情非得已才出此下策,因為在過去兩年,土耳其至少有75人,包括44名兒童,因被流浪狗襲擊,或在涉及流浪狗引發的交通事故中死亡。

土耳其境內估計約有400萬隻流浪狗,支持新法的人不一定是憎惡狗隻之人,他們或許只是看到流浪狗已經對人,特別是對小朋友造成傷害,才會有這樣的想法。曾有一位七歲的女童被流浪狗攻擊,臉部被咬傷,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不能上學。支持新法的人也不一定希望狗隻被殺,而是希望牠們得到照顧。在生命面前,即使人類的生命比一切生物尊貴,狗隻的生命都是需要愛惜及尊重的。政府固然要思考最好的方法,既保存狗隻的性命,又能顧及人民的安全,但難道人民便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嗎?當一個國家的流浪狗已經成為一場災難,人民還只是想著購買小狗而不願意領養狗隻嗎?如果有利可圖,繁殖小狗的狗場只會一直「出產」小狗,假如每一個購買小狗的人願意負責到底還好,但他們一旦棄養,豈不是又有一班可憐無辜的狗隻加入流浪狗的行列?有些社會問題,官員要採取行動,但單靠政府是不行的,人民也要配合才能解決。法國政府曾斥巨資消滅巴黎的老鼠,如果當地市民也願意配合,提高衛生意識,妥善處理廚餘、不隨便在街上掉垃圾或小便……有可能,巴黎也不會上演一幕龐大的老鼠大軍「觀看」奧運的場面。


參考資料

〈土耳其愛貓厭狗? 埃爾多安政黨推流浪狗「大屠殺法」惹議〉。香港01。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385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Al Jazeera English. “Turkey’s stray dog law: Parliament has approved law alarming animal lovers.”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DHGPYZns.

Andrew Wilks et al. “Turkey approves law to remove stray dogs from streets. Opposition vows to fight the 'massacre law'.” ABC News. https://abcnews.go.com/International/wireStory/turkey-approves-law-remove-stray-dogs-streets-opposition-112392274.

〈巴黎奧運|貓般大的「米奇」搶FO成功 鼠患恐波及塞納河比賽?〉。香港01。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337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民視新聞網 Formosa TV News network。〈料理鼠王沒那麼可愛!巴黎6百萬老鼠大軍嚇壞觀光客-民視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xXH1E3fDs

日本男子「約會」女童後被捕

27/06/2024

日本早前發生了一宗案件,一名50歲日本男子懷疑透過社交媒體認識了一名未滿13歲的女童,並於去年12月在賓館與她見面,據稱他以30,000日元的條件觸摸了女童下腹部。涉案男子承認有與女童在賓館見面,聲稱以為女童已有16歲,並否認有任何猥褻行為。日本警方以猥褻罪、違反兒童買春法和色情法等罪名逮捕了該名男子,並會作出深入調查。

暑假將至,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空餘時間上網,或會接觸到意圖不軌的人,以金錢或禮物來引誘他們傳送裸露照片,甚至相約他們見面,並藉機觸摸他們的身體。作為成年人,我們應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保護和尊重兒童,不能利用他們的單純和無知,作出任何形式的性剝削和猥褻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教導兒童明白身體是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任何形式的交易都會傷害身心健康,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成熟的人要教導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金錢,而不是用身體去交換,這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質享受,但那種快樂是短暫的。相反。人的生命、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和愛才是最寶貴的,不應以金錢犧牲這些的寶貴的事物。因此,即使面對金錢誘惑,也要堅決拒絕一切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不當要求。身體和人格比任何金錢都更加珍貴,這是作為人的根本底線。

參考資料:

〈大阪12歲女童沉淪「爸爸活」,50歲大叔花6千買春被捕〉。Japhub日本集合、yahoo!新聞。2024年6月23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E5%A4%A7%E9%98%AA12%E6%AD%B2%E5%A5%B3%E7%AB%A5%E6%B2%89%E6%B7%AA-%E7%88%B8%E7%88%B8%E6%B4%BB-50%E6%AD%B2%E5%A4%A7%E5%8F%94%E8%8A%B16%E5%8D%83%E8%B2%B7%E6%98%A5%E8%A2%AB%E6%8D%95-123248459.html

 

 

互相成全的追夢者

20/06/2024

連場大雨的週六,天文台更三度發出黃雨警告,在教授興趣班過後拖著疲累的身子,正考慮要不要再冒著雨坐車去宣道中心聽黃綺琳(Norris)這位追夢者主講的交流會……在掙扎中覺得這不也就是追夢者的感覺嗎?好,堅持一下,去吧!聽著Norris的分享,確實知道電影《填詞L》除了是她作為一個填詞人的歷程以外,也是她作為編劇、導演的一種實踐及堅持,並與一班有心人互相支持的一件寶貴的結晶品。從她豐富的分享中發現,追夢是未完的競賽,因為就如她電影所描述,就算她在填詞比賽中成了冠軍,簽約成為了唱片公司旗下的合約填詞人,她仍要與其他的填詞人競賽,填了詞也不一定會選中你,採納你的版本。電影拍完了一部,也要繼續拍另一部,夢是一直向前走的,沒有「追完夢」這回事。

另外,要完夢,尤其是一個很大的夢想,需要很多人互相支持、一起成全。電影《填詞L》也就是她得著監製黃鐦的支持,拍得一天得一天的去完成這個電影。Norris說拍電影一天約十來萬元,每次籌夠二十多萬元就拍兩天。整部電影拍了15天完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拍,再後期慢慢的剪,約200多萬元就能夠完成(但其實整部電影如果沒有有心人「拍膊頭」幫忙,要付足費用的話,成本起碼要700多萬元才夠。)連她自己也奇怪,不知為甚麼就是沒想過這電影會拍不完。筆者深感有這種有多少拍多少,見步行步都要把它完成的堅持,實在不簡單。

Norris分享到夢想似是一個個暫存的泡泡,「暫時未能做到的,如stop motion (定格動畫)電影、音樂劇電影等,需要很多資金才能拍到,那就把它們變成一個個的泡泡放在眼前飄著……」她的夢不只一個,要看時機才能實現。筆者十分欣賞她面對困難的心態,每次當她遇到阻礙,她會認為不順利是正常的,是一個讓她改進的機會,她更喜歡以靈活的方式去面對及作出改變,讓事情可以完成之餘,還比之前改得更加好。追夢的路還漫長,相信天父會按祂的心意,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希望不單止是追夢的人可以互相扶持,也願大家如見到有夢想的人,幫他們一把,使他們夢想成真。或許也能把你的夢想也燃點起來。

參考資料:

〈《填詞L》的追夢者——與導演交流夢想實踐〉。基督教宣道香港區聯會。2024年6月15日。網站:https://cmacuhk.org.hk/2024/06/17/%E6%96%87%E5%8C%96%E6%B4%BB%E5%8B%95-%E3%80%8A%E5%A1%AB%E8%A9%9El%E3%80%8B%E7%9A%84%E8%BF%BD%E5%A4%A2%E8%80%85%EF%B8%B0%E8%88%87%E5%B0%8E%E6%BC%94%E4%BA%A4%E6%B5%81%E5%A4%A2%E6%83%B3%E5%AF%A6/

再思身體神學……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24

受訪者: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講師

翻開教會歷史,會發現曾流行靈性是好,物質則是邪惡的說法,由於物質是惡,身體也自然是惡,這都是異端思想,這種靈善物惡的想法源自第2世紀希臘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到了第4至第5世紀,奧古斯丁認為性慾是亞當墮落後才衍生出來,進一步把性等同於罪,連帶夫婦之間的性關係也被視為罪惡,於是乎,除非為了繁衍下一代,即使是已婚夫婦,也被鼓勵禁慾。反觀21世紀的今天,到處響起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聲音,即使是基督徒也敵不過性解放思潮,根據美國一項名為「信仰與人際關係」的全國性調查報告,近兩萬名單身受訪的基督徒中,大部份都沒有過著「婚前守貞」的生活。[1]

明光社

從夫婦禁慾到性解放,兩極都未中紅心,有違神的心意,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理解性,以至可以既能尊重身體,不忽視身體的需要,又能合宜地去發掘性、愛及婚姻的美善,相信已故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愛情與責任》,以及其他學者對身體神學的詮釋,可以為天主教友,又或新教教徒帶來不少洞見及啟廸。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已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的講師梁麗娟博士,與大家分享身體神學的精華及一些體會。梁博士早期曾教授「媒介、性及暴力」課程,為了整合早前的研究,這段時間在多倫多大學神學院Regis College碩士班進修,她選擇了修讀天主教的性倫理課程,當中包括身體神學的教導。

神讓人通過身體經驗屬靈的奧秘

基督教早期曾出現靈善物惡的觀念,於是基督徒認為追求屬靈的事才是好的,梁博士提到,身體神學正正打破了身體是不好的謬誤。神創造世界及人,在神眼中,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當中包括了人類,為何人會覺得身體不好呢?天主教很多聖禮都是與身體有關連,甚至與身體接觸,並透過身體來領受,例如洗禮、用膏油抹頭,按首祝福等。

透過身體,人們會感受到平安或恐懼等不同情緒,人是透過身體去經驗物質界,當人的情緒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未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到被壓抑,身體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狀況。人的靈性與身體也有關連,兩者不能分離,例如透過靜觀,人可以感受當下身體的狀況,所以不應視身體為阻止人進入屬靈世界的障礙物,反而要視身體為神給人的禮物,透過身體經歷屬靈事情。

身體不是一個與靈魂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宇宙,把可見的彰顯那不能看見的,就如物質界的東西可以彰顯非物質界的國度。有一次,耶穌責問眾人,他們懂得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來,便知道要下大雨;看見南風吹起,便知道天氣將熱,他們懂得分辨天氣,卻不能從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去分辨自己身處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路十二54-56)。很多時候,神通過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去看見神的屬靈奧秘。又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22節說過「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屬靈的洞察力,我們的眼目可以看見自然界,欣賞天父的創造,也可以分辨不同人的精神狀態,但能看見屬靈的世界,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需要求主開我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夫妻結合經驗神合一的愛

愛是一個奧秘,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神便設立婚姻,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到了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耶穌基督迎娶祂的新婦——教會,而聖經的中間則有雅歌,書中歌頌性愛的美好,兩性互相傾慕,將愛侶關係寓意神與以色列人的親密關係。可見聖經的結構已突顯神是愛的本質,而神亦通過人倫之間高度契合及親密的性愛,讓人體驗與神愛的融合,是何其美好。愛的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三一神之間的愛已夠親密完備,但神仍開放自己,與受造物分享受祂的大愛。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是這種與神愛融合體驗的投射。婚姻中的性關係,夫婦二人都向對方敞開,赤身裸體是代表個人的脆弱性及毫無保留,願意交付自己的生命給對方,這種向配偶開放自己的生命,等同於在神面前開放自己的生命,容讓神進入自己的生命,以及改變自己的生命。就如馬利亞對神的使者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新譯本》)

神是自足的,祂本身已經可以榮耀自己,也不需要人類滿足祂,和向祂歌功頌德,但祂是愛,祂願意與人類分享祂所有的。永生神是永恆存在的,人類不是,人類的年歲是有限的,但藉著夫妻聯合誕下的孩子,孩子再誕下孫子,這一種通過人的身體連綿不斷的繁衍,讓人類在地上稍為體驗到「永恆」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夫妻二人聯合的那種短暫快樂,也是神稍為讓人體驗到人神共融的終極快樂,因此有天主教神學家說,人有性慾是正常的,因為神設計人對性慾有渴求,人之所以渴望與其他人聯合,其實源自對神的渴求,惟有找到神,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婚姻為何如此重要?教宗強調婚姻及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並且在創造秩序中最基本的,只要婚姻及家庭穩固,一個國家的文明及文化才能穩固,如果家庭及婚姻瓦解,整個文明都會出現危機。夫妻二人的結合是神聖的,但梁博士提到,一對新人在祭壇上所發的誓言,承諾疾病困苦與共,實際上有多少能兌現?這點值得大家反思。

容讓神介入,以愛養育孩子

夫妻二人的聯合是如此神聖,婚姻便不是一份簡單的合約,而是一份契約,當中牽涉男女二人的承諾及神的介入。夫妻二人向對方開放生命的同時,也向神開放自己的生命,包括接受神給予他們的禮物——孩子(詩一二七3),因此天主教的內部指引並不主張教友用非自然的方式避孕,認為這做法等同拒絕神介入自己的生命,任由自己計劃及控制生育,若教友想要避孕,最好還是用自然的方式如量體溫計算妻子的排卵週期等。

當然,此教導惹得很多教友反感及受人詬病,他們認為天主教有關避孕教導不切實際,不明白現代家庭的困難及挑戰,現代生活那麼忙碌,女性又怎會有時間去計算排卵期,實際上夫妻也難以配合。有些教友並非抗拒小朋友,相反,他們只想提供更好的時間及資源來照顧小朋友,沒有計劃的生育只會讓父母疲於奔命,萬一誕下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可能不計劃便再養育另一個小生命。梁博士指出天主教最終也沒有強迫教友一定要遵守避孕指引,只提醒教友要知道自己最後是向神交代,只要憑良心盡上為人父母的責任便可以。

新教教徒不一定認同天主教這一套避孕的方式,不過梁博士分享到,實踐上雖然很困難,但當中的神學理論還是值得大家認識,這種避孕方式亦讓人反思到性愛與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當人願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盟時,就是願意犧牲個人一些自主性,與另一個人在神的引領下一同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當中遭遇甚麼,人無法控制,包括生兒育女的計劃,人應該是為此禱告,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代人很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以為現實世界有很多事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發生,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自己不能控制的命運。梁博士點出上一代的人比起後輩更能擁抱生命的變化,他們較能面對人生的無常並處之泰然,例如對子女數目的控制,他們肯定沒有現代人般強烈。

真正的愛,包括尊重

真正的愛有責任,也包括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不要把他人的身體物化。當一個男人評論一個女人的胸部,並表示他喜歡這個女人的大胸,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女人物化了,把這個女人的胸部從她身上分開出來,成為一件給人玩弄的物品,可是人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使是整體,只要丈夫視妻子為發洩性慾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又或是炫耀妻子的美貌,到了妻子人老珠黃便嫌棄她,同樣是把妻子物化了。反過來,一個妻子覺得丈夫不會賺錢沒有用,只視丈夫為賺錢機器,也是把丈夫物化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比較誰比誰好,神也愛每一個獨特的人,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為神創造人時,賜予人自尊,例如當一位丈夫在妻子面前稱讚其他女性的美貌,這位妻子便會覺得很委屈及不被尊重,這是動物沒有的感受及反應。

身體是神創造的,是寶貴的,現今社會的男女都被物化,很多時都是因為受到傳媒影響,讓人以為身體自主,可以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這只是被扭曲了的性文化影響,以致把性誤用,做了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或是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墮胎殺嬰等情況。梁博士指出,教宗提到這是一場屬靈戰爭,惟有通過基督的救贖,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簡單來說,身體神學並非空泛的理論學說,只邀請人在學術層面探討交流。相反,它邀請人反思人的身體是寶貴的,不能隨便進入性關係,要認真對待婚姻,因為婚姻並不只是兩人或兩個家庭的事,而是兩人與神的事。天主教有關身體神學的教導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以針對家庭中的性倫理為主,對獨身、同性戀、跨性別等性議題未有涉及,但近年已逐步與時代的步伐接軌。


[1] 〈美調查:多數單身或未婚基督徒,未真正做到「婚前守貞」〉,基督教今日報,2023年5月22日,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2f83e3464a31834f5df6f84ba99e4b6679f5d94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4日)。

 

《填詞L》的人生衝突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5/2024

創作歌曲要有曲、詞,而粵語因為有九聲六調,粵語歌普遍會先譜曲後填詞。填詞人要寫得「啱音」、言之有物,又要押韻,就要經常磨練。若想走商業路線,寫出流行曲詞,並讓自己的作品於大眾媒體中播放,在未有社交媒體的年代,真的不是易事。電影《填詞L》就是講述女主角羅穎詩,夢想成為CASH(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歌詞作品可被大眾聽見,追夢路上遇到的事。

戲劇中的「衝突」

明光社

電影、戲劇要有「戲」可做,就要有「衝突」(亦可以是矛盾、鬥爭)。當角色有慾望,有想要或想追求的東西時,在他追求的過程中出現了阻礙,這樣「衝突」就會出現。在面對衝突時,演員(actor)要作出行動(acting)來解決衝突,劇情就會有所推進,角色也會在過程中出現「改變」(往往是心態上的改變)。《填詞L》主角羅穎詩身邊的人,大都支持她走填詞路,電影中沒有惡人與她對著幹,那還會有甚麼「衝突」出現?

明光社

其實「崎嶇的人生」也可以是「衝突」。羅穎詩強烈渴望達成夢想,這想法成為一種慾望,在追夢的過程中卻遇到重重難關:校內演出被「腰斬」、歌手灌錄了新歌卻未有出碟、贏得填詞人合約卻失去填詞機會、唱片公司要歌不要詞、遇上有夢想的老闆但公司卻要倒閉等…… 際遇可謂坎坷。她所面對的「衝突」不是由人引發,而是人生中一浪接一浪的打擊與失望,她在專業的領域中一邊學習、一邊浮沉。面著不同的挑戰,她就不斷的在對自己的肯定與否定、跌倒與撐起、想放棄與被鼓勵之間遊走。最後,這些經歷成了她的七個lessons(課堂):「啱音」、「押韻」、「0243」、「情歌」、「CASH會員」、「填詞人合約」和「出街歌」。

就算掙扎也不言棄

平凡的人生未必會遇見離奇古怪、懸疑十足的事情,但向著目標的途中,往往不會那麼順心,「衝突」隨即出現。生活困苦、家庭關係破裂、意外、生離死別等,都影響著我們的步伐,都會令我們採取「行動」,與其搏鬥。或許,「畀啲掙扎」去過人生才夠挑戰?還是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如戲」?無論如何,藉著主,信徒在世上都成為了「一台戲」,給天使和世人觀看(林前四9),縱遇困難,我們都可以起來「行動」,盡力嘗試,不輕易放棄。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23 (LGBT+ Agenda, Global 2023)

18/04/2024

信仰團隊為同性婚姻祝福

2023年11月8日,梵蒂岡發聲明表示跨性別者可接受洗禮、成為教父母及擔任教堂婚禮的見證人,但前提是在信徒中不會「引起公眾醜聞或在忠誠上有迷失的風險」。此外,梵蒂岡在12月18日宣佈,教宗方濟各正式批准天主教神父祝福同性伴侶,但同時維持對同性婚姻的嚴格禁令,重申婚姻是男女間終生結合,神父對同性伴侶的祝福不得與宗教儀式或民事結合掛鈎。[1]


2023年11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聖公會主教會議,投票贊成了以「愛與信仰的祈禱」文本為同性伴侶祈禱。[2]


同性婚姻及同性領養

2023年6月20日,愛沙尼亞國會以55票對34票,通過了該國《家庭法》的修正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同性伴侶亦可以領養孩子,法案於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3]


尼泊爾的最高法院,在2023年6月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同性伴侶在最終判決之前登記婚姻。11月29日,首對同性伴侶,一位法定性別仍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與另一位男性,在尼泊爾的一個村莊登記結婚。[4]


台灣內政部於2023年1月19日同意開放跨地區同性婚姻,並發函台北市政府督導戶政事務所辦理。在新的措施下,其他地方的人如想與台灣的同性伴侶結婚,即使其國家或地區沒有允許同性婚姻,都可以在台灣登記結婚,包括港澳地區居民都在這次函釋中,但內地的居民則不包括在其中。[5]


2023年5月16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修正案」,當同性婚姻當事人的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包括領養子女)或共同收養時,允許引用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打破原本的血緣限制,令台灣的同性伴侶能作出無血緣關係的收養,也令台灣在這方面成為亞洲中最寬鬆的地區。[6]


日本福岡地方法院於2023年6月8日裁定,日本禁止同性婚姻是「處於違憲狀態」。[7]


跨性別

蘇格蘭
因為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希望入住女子監獄而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遷往女子監獄的個案。Bryson在變性前,因強姦兩名女子被判罪成。蘇格蘭政府在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2023年12月,有媒體報道指,蘇格蘭懲教部門推出新政策,跨性別女子如有任何傷害、恐嚇女性的紀錄,即使相關案件仍在審訊之中,他們都不可以還押女子懲教設施,除非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他們不會對女性囚犯構成危害。新的政策於2024年2月實施。[8]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允許申請人不用通過性別認同障礙的醫學診斷,只須以新的性別生活三至六個月,便可以申請轉變性別,法案更將申請年齡從18歲降低至16歲,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9]


2023年10月3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保守黨大會上,時任內政大臣Suella Braverman揭示了新的計劃,一旦立法成功,任何性罪犯將徹底被禁止改變他們的姓名或性別,新法可以修補現時的法律漏洞,令有關罪犯無法逃避有關性罪行的登記。[10]


2023年2月16日,西班牙國會議員最終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需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這法案甚至擴大了更改性別的範圍,容許14至15歲的兒童在其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進行相關申請,至於12至13歲的兒童如想轉換性別,則須獲法院的允許。[11]


就更改性別的政策上,德國政府草擬了自主決定法案,有意取消目前法例要求申請更改性別人士須提交兩位專家的評估報告和法院命令才可更改法定性別。14歲至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需要獲得父母的批准或家庭法院的許可判決,而14歲以下的兒童則需要父母代為申請及提交相關文件。除非特殊情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透露或調查一個人過去的性別將被處以罰款。德國聯邦內閣於2023年8月23日通過了有關法案,該法案尚待國會審批。[12]


2023年3月3日,芬蘭總統簽署了一項新法,讓18歲及以上的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13]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一名女跨男跨性別人士Zahad,她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14]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2023年5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的法案,其中包括實施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治療的法例。成年跨性別者如要接受變性治療,則要在首次登記時需要親身到醫療中心填寫同意書,並要在有醫生的情況下才可以接受治療。另外,對允許兒童參加「露骨」變裝表演活動的企業處以罰款,以及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八年級(約香港的中二)之前向學童教授性傾向和性別認同。[15] 有關禁止兒童參加涉及性或猥褻行為「成人現場表演」的法例,由於在該州有餐廳提出訴訟,指該法例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同年7月有聯邦法官暫時阻止該法例生效,佛州政府曾要求美國最高法院將禁令的範圍收窄,只適用於涉及訴訟的餐廳,即該法例對其他廳室或酒吧仍然有效,但在11月16日遭法院拒絕了要求。[16]


2021年,美國西維珍尼亞州通過了法案,只有出生時符合生殖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女性,才能參加公立學校女子組別的運動隊伍,這包括大學在內等公立學校的運動隊。有男跨女學生入稟法院,指有關法例作出了基於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歧視行為,違法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的平等法律保障,訴訟令法院頒佈禁令,令該州無法執行新法。州政府曾要求法院撤銷臨時禁令,但在2023年4月,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州政府的要求,令禁令仍然有效。[17]


在2023年10月有報道指,美國愛達荷州通過了一項新法,有關法例禁止跨性別學生在公立學校,依照其性別認同使用衛生間和更衣室,並且允許其他學生一旦遇到跨性別學生使用有別於他們生理性別的浴室時,可以向學校提出訴訟。[18] 有跨性別學生及組織為新法提出訴訟,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在2023年10月26日發出禁令,令新法尚未生效。[19]


2023年10月12日,美國威斯康辛州州政府的眾議院通過了兩項法案,限制跨性別青少年依照其性別認同參與運動隊,並禁止未成年人士進行性別確認手術。[20] 就禁止未成年人進行性別確認治療的法案,在同年12月6日,已遭威斯康辛州州長Tony Evers否決。[21]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州長Kevin Stitt在2023年5月1日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為18歲以下人士提供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如有衛生保健工作者向兒童提供青春期阻斷藥物和激素等治療將被判重罪。跨性別倡議者和跨性別兒童的父母表示,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至為重要。新法尚實施已迎來訴訟,幾個公民自由組織曾承諾「採取任何必要的法律行動」以阻止該法例生效。根據原告與俄克拉荷馬州州檢察長Gentner Drummond之間的協定,有關法例尚未正式實施。不過,這局面被一名聯邦法官打破,2023年10月5日,John Heil III拒絕了一群醫療服務提供者和跨性別兒童家庭暫緩新法推行的請求,Heil III裁定禁止此類護理是「與合法的國家利益合理相關」,他的裁決令法例得以生效。[22]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蒙大拿州,就針對跨性別者的州法例,引起愈來愈多挑戰有關法例的訴訟。2023年10月11日,北卡羅萊納州的地方法院再有訴訟,提訴者指北卡羅萊納州的新法例違反了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拒絕為跨性別青年提供治療,並削弱了父母為孩子做出醫療決定的權利。而在蒙大拿州法院,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人士、雙性人和其他人士亦提訴,挑戰州法例,他們認為有關法例將「性別」一詞定義為僅指男性或女性,令非常規性別人士不獲法律承認和保護。[23]


美國蒙哥馬利郡公立學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在2023年1月份宣佈學校推出補充課程,增加了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書籍,當中大部份涉及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的內容,並且不容許學生退出。[24]


精神科醫生Susan Bradley於197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了兒童和青少年性別認同診所,大概自2000年開始向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開出處方藥物青春期阻斷劑,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她最近卻為此表示遺憾並承認錯誤,她現在相信這種療法強化了孩子的困惑感,而藥物也會帶來副作用。[25]


日本,跨性別者只可以在進行變性手術後才能合法改變戶籍上的性別,一名男跨女人士因健康理由而無法接受手術,但他有接受荷爾蒙治療。2010年,這名男跨女人士以女性身份到政府的經濟產業省上班,但他被限制不得使用辦公室樓層及上下一層的女廁,當事人提出訴訟,通過三輪在不同法院的訴訟,在2023年7月11日裁定政府機關敗訴。[26]


逆向歧視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蛋糕店店主及糕點師Jack Phillips因拒絕為男跨女人士Autumn Scardina製作慶祝性別轉變的蛋糕而被指觸犯歧視法,科羅拉多上訴法院於2023年1月26日裁定Phillips敗訴,Phillips計劃提出上訴,2023年10月3日,科羅拉多最高法院聽取Philips的案例。[27]


匈牙利訂立了法例,禁止學校向學生提供促進同性戀和性別轉變的教學材料,歐盟委員會認為該法例違反了歐盟內部市場規則、個人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並為此於2022年年中將匈牙利提交給歐盟法院。2023年4月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加入歐盟委員會這次針對匈牙利的訴訟。繼德法加入後,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有關訴訟。[28]


Johnson Varkey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社區大學St. Philip’s College任教生物學20年,他在2022年11月28日的生物課堂中討論到人類生殖系統,教授有關X和Y染色體如何決定的生理性別, 2023年1月,校方稱收到投訴,指控Varkey曾於課堂中作「宗教說教」及歧視言論,並將他解僱。2023年6月,代表Varkey的非牟利基督教保守派律師事務所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致函學校,要求恢復他的職位。[29] (最新發展:2024年2月20日,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發新聞稿宣佈Varkey已復職,可返回St. Philip’s College任教。[30]


小結

當同性婚姻在美國及歐洲的主要國家被接納後,爭取跨性別權益成為同運份子另一項重要工作。當歐盟幾個大國都降低更改性別的門檻,反觀美國一些較為保守的州份如佛羅里達州等,則逐漸收緊關於跨性別者的權益,如禁止未成年人士進行性別確認手術。


當初,同運人士花了不少氣力,推進歐美等大國走上性別自由之路,今天,歐盟成員國匈牙利卻不願意推廣同性戀或鼓吹轉變性別的價值觀,一些美國的州政府也想走回頭路,如禁止18歲以下人士接受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又或是有大學教授想按照人類生殖系統,教導有關兩性的生理性別,也遭到了挑戰或攻擊,這都反映這場意識形態之戰會繼續,維護家庭價值的人士,與支持同志運動的人士,會就不同政策,表達他們的意見,以及努力爭取各方的支持。



[1] C. Mandler, “Vatican says transgender people can be baptized and become godparents – but with caveats.” CBS News. November 9, 2023, https://www.cbsnews.com/news/vatican-says-transgender-people-can-be-baptized-become-godparents-but-with-caveats-pope-francis/; Nicole Winfield and David Crary, “Pope approves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that must not resemble marriage.” AP. December 1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lgbtq-pope-bfa5b71fa79055626e362936e739d1d8.


[2] “Synod backs trial of special services asking for God’s blessing for same-sex couples.” The Church of England, Nov 15, 2023, https://www.churchofengland.org/media-and-news/press-releases/synod-backs-trial-special-services-asking-gods-blessing-same-sex.



[4] “Nepal registers its firs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CNN, November 30,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11/30/asia/nepal-registers-its-first-same-sex-marriage-intl-scli/index.html.



[6] 〈同性婚姻者可共同收養子女〉,《自由時報》,2023年5月16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4edi039/


[7] 〈日本福岡法院裁定 禁止同性婚姻屬違憲狀態〉,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6月8日,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0149;Chad de Guzman, “Courts in Japan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But Lawmakers Are Reluctant to Legalize It. Here’s Why,” Time, June 9, 2023, https://time.com/6286070/japan-same-sex-marriage-ruling-unconstitutional/


[8]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男姦犯變性囚女獄 蘇格蘭急叫停〉,《東方日報》,2023年2月1日,網站: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85%A9%E5%B2%B8%E5%9C%8B%E9%9A%9B/odn-20230201-0201_00180_041/%E7%94%B7%E5%A7%A6%E7%8A%AF%E8%AE%8A%E6%80%A7%E5%9B%9A%E5%A5%B3%E7%8D%84--%E8%98%87%E6%A0%BC%E8%98%AD%E6%80%A5%E5%8F%AB%E5%81%9C(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2月14日);“Trans women inmates who hurt females to go to male prison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67613441; Libby Brooks, “Trans inmates with 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o be mostly kept out of female Scottish jails,” The Guardian , last modified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3/dec/05/trans-inmates-with-history-of-violence-against-women-to-be-mostly-kept-out-of-female-scottish-jails.


[9]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英國政府阻止蘇格蘭性別改革法案 施雅晴稱受正面攻撃〉,香港電台網站,2023年1月17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84241-20230117.htm(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2月14日)。


[10] Imogen Howse, “Sex offenders to be banned from changing name and gender in bid to close loophole, Suella Braverman announces.” National world, October 4, 2023,  https://uk.news.yahoo.com/sex-offenders-banned-changing-name-164009906.html?guccounter=1.


[11]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Euronews with AFP, AP, “Spain passes Law allowing people to freely change gender from age 16,”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16/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to-freely-change-gender-from-age-16;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6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https://uk.news.yahoo.com/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13424670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HLhDFv5_d8Y22DCTg8W48n7BtoHfmPYYjdh8zIRXVZNywfc8OwMDxCGhCExtgmXuv6BIYEI6uvEPQxBNQg_hdk8dBXCH7IwaaNDcqsSG8BodXXDQAzjMTbM1APdPdpyiEYqfEPLHihKahIBUAHq5PndmwfwsbrPqROEKGhYOK0Y.


[12] Geir Moulson, “The German Cabinet has approved a pl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legally change name, gender,” AP, August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germany-transgender-legal-registry-changes-16abda63c22f7ac800ee126e6f51d856; “German government approves law to make legal gender change easier for trans, intersex, non-binar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23 August,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8/23/german-government-approves-law-to-make-legal-gender-change-easier-for-trans-intersex-non-b;


https://www.dw.com/en/german-public-divided-on-proposed-gender-change-law-survey-shows/a-62577683;Kjeld Neubert, “German government OKs simplifying gender change,” EURACTIV, last modified August 24, 2023,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german-government-oks-simplifying-gender-change/; https://www.christian.org.uk/news/14-yr-olds-could-self-declare-legal-sex-under-proposed-german-law/


[13] David Mac Dougall &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Finland to allow gender reassignment without sterilisation, ”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allow-gender-reassignment-without-sterilisation-2023-03-03/.


[14]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0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15] Brad Brooks and Daniel Trotta, “Florida laws targeting LGBT community stoke Pride energy, organizers say.” Reuters. May 2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florida-laws-targeting-lgbt-community-stoke-pride-energy-organizers-say-2023-05-25/;“Florida law restricting transgender adult care can be enforced while challenged in court,” AP, September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florida-transgender-lgbtq-desantis-459f6664ee6b18780541b6f1aefed260; Nathaniel Weixel and Brooke Migdon, “Trans adults scramble for care under new Florida Law.” The Hill. June 15, 2023. https://thehill.com/policy/healthcare/4050524-trans-adults-scramble-for-care-under-new-florida-law/; Kathryn Varn, “Tampa Bay man joins lawsuit against transgender health restrictions.” Axios Tampa Bay, July 26, 2023, https://www.axios.com/local/tampa-bay/2023/07/26/tampa-bay-man-joins-lawsuit-trans-health-care-restrictions; https://health.wusf.usf.edu/health-news-florida/2023-09-04/a-federal-judge-wont-block-a-florida-transgender-treatment-law.




[18] “Law restricting bathroom use for Idaho transgender students to go into effect as challenge continues.” AP. October 14,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bathroom-law-idaho-454f58a285cf31d194546e7669804d0b.



[20] Todd Richmond, “Wisconsin Assembly approves transgender sports restrictions,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ban.” AP, October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sports-surgery-wisconsin-republicans-ban-a4e146169986fc6e0493d25850baf019; https://www.fox6now.com/news/wisconsin-transgender-sports-restrictions-surgery-ban.




[23] Hannah Schoenbaum and Amy Beth Hanson, “Transgender residents of North Carolina and Montana added Wednesday to a growing list of lawsuits challenging the recent onslaught of Republican state laws aimed at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AP, October 12, 2023. https://www.wivb.com/health/ap-transgender-north-carolinians-file-federal-lawsuit-challenging-gender-affirming-care-ban-for-minors/; https://www.wral.com/story/a-transgender-9-year-old-is-suing-north-carolina-for-access-to-gender-affirming-medical-care/21091952/.


[24] Nicole Asbury, “Families sue Montgomery County schools over LGBTQ-inclusive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6, 202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5/25/lgbtq-montgomery-books-lawsuit-opt-out/; https://www.fox5dc.com/news/3-montgomery-county-families-sue-mcps-over-lbtq-books.


[25] “’We Were Wrong’: Pioneer In Child Gender Dysphoria Treatment Says Trans Medical Industry Is Harming Kids.” Daily Caller. March 11, 2023. https://dailycaller.com/2023/03/11/pioneer-in-child-gender-dysphoria-treatment-says-trans-medical-industry-is-harming-kids/; News Desk, “Canadian doctor says puberty blockers not ‘safe’ or ‘reversible’,” Blitz, March 18, 2023. https://www.weeklyblitz.net/health/canadian-doctor-says-puberty-blockers-not-safe-or-reversible/.


[26] “Toilet limits for transgender woman are ‘unacceptable,’ Japan’s top court rules


The ruling, the court’s first on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LGBTQ people, comes in the wake of mostly positive regional court rulings abou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July 12,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japan-court-ruling-transgender-toilet-limits-rcna93805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Society/Japan-top-court-rules-against-ministry-s-transgender-toilet-rules;〈日本最高法院歷史性判決 限制跨性別員工使用廁所違法〉,《自由時報》,2023年8月1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6070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27] Nate Raymond,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refusal to make gender transition cak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lorado-baker-loses-appeal-over-refusal-make-gender-transition-cake-2023-01-26/; Associated Press,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transgender birthday cake,”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colorado-baker-loses-appeal-transgender-birthday-cake-rcna67833; 關啟文:〈宗教自由的初步勝利 「反同」蛋糕師傅的平反──美國最高法院就著Jack Phillips的判案〉,香港性文化學會,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8/06/11/%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7%9A%84%E5%88%9D%E6%AD%A5%E5%8B%9D%E5%88%A9-%E5%8F%8D%E5%90%8C%E8%9B%8B%E7%B3%95%E5%B8%AB%E5%82%85%E7%9A%84%E5%B9%B3%E5%8F%8D/;陳婉珊:〈烽煙再起:美國蛋糕師傅Jack Phillips拒賣慶祝變性蛋糕 罪成罰款〉,香港性文化學會,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1/06/19/%E7%83%BD%E7%85%99%E5%86%8D%E8%B5%B7-%E7%BE%8E%E5%9C%8B%E8%9B%8B%E7%B3%95%E5%B8%AB%E5%82%85jack-phillips%E6%8B%92%E8%B3%A3%E6%85%B6%E7%A5%9D%E8%AE%8A%E6%80%A7%E8%9B%8B-%E9%99%B3%E5%A9%89%E7%8F%8A/(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Brooke Migdon, “Colorado Supreme Court to hear case against Christian baker who refused again to make LGBTQ cake.” The Hill. Oct 3, 2023. https://thehill.com/regulation/court-battles/4236581-colorado-supreme-court-to-hear-case-against-christian-baker-who-refused-again-to-make-lgbtq-cake/.


[28] “Germany, France join EU proceedings against Hungary over anti-LGBT law.” Reuters. April 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rance-join-eu-proceedings-against-hungary-over-anti-lgbt-law-2023-04-06/.


[29] Yaron Steinbuch, “Biology professor says he was fired for teaching sex is determined by X, Y chromosomes,” New York Post, June 27, 2023, https://nypost.com/2023/06/27/professor-says-he-was-fired-for-teaching-that-sex-is-determined-by-chromosomes/.


不公平的競賽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4/2024

最近網上串流平台有一套韓國團隊製作的體能競技真人騷上架,參加者進行了不同項目的體能競技,以爭奪三億韓圜的冠軍獎金。參加者全都擁有壯碩身材及超強體能,當中不乏韓國現役及退役的國家隊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格鬥比賽冠軍、紀律部隊成員等。因不限性別,參加者當中有男有女,但男女同場參加體能方面的比賽又豈會是公平的競技?雖然女參加者之中也有頂尖的運動員,但就算她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只落得遭到淘汰的下場,這不是因為她們體能差,而是節目以體能作競技的設定,讓男性擁有絕對的優勢,而女參加者拼盡全力的表現只能贏得所有參加者的尊敬。

在過去幾年出現的跨性別運動員爭議中,不少體育協會都相繼選擇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以保障女性運動員的權益。但在一些學界賽事中,仍有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同場比賽的情況出現。美國俄勒岡州學界的運動政策容許學生依據性別認同來進行比賽,這意味著有生理男性參加女子賽事的情況出現。在本月13日於俄勒岡州舉行的高中田徑比賽中,一位生理男性的跨性別運動員在200米女子賽事中大幅領先其他對手,並以25.49秒的成績衝線,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雖然最後有女跑手跑出更快的成績,令該跨性別運動員「屈居」第二,但如果這名跨性別運動員須依據生理性別去參賽的話,其成績只在男子組排61名。

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項目,只會令競賽變得不公平,最終受害的是一眾刻苦練習的女性運動員。

 

參考資料:
“‘Insane’: Transgender high school athlete blitzing race sparks US outrage,” Fox Sports, last modified April 17, 2024, https://www.foxsports.com.au/more-sports/insane-transgender-high-school-athlete-blitzing-race-sparks-us-outrage/news-story/7f1828cf0d957798541b59a211c404b6.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1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1/2024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3年11月8日,梵蒂岡以葡萄牙語撰寫聲明,以回應一位巴西主教向梵蒂岡詢問教會對跨性別者的立場,聲明表示跨性別者包括那些接受過荷爾蒙替代療法或變性手術的人,他們可以「在與其他信徒相同的條件下」接受洗禮、成為教父母及擔任教堂婚禮的見證人,但前提是在信徒中不會「引起公眾醜聞或在忠誠上有迷失的風險」,但該項聲明並未清楚說明公開醜聞涉及甚麼事情。有關聲明沒有提供具體細節,一切還是取決於教牧以謹慎的態度去回應,並澄清在教會眼中「這樣的職能並不構成權利」。[1]

梵蒂岡在2023年12月18日宣佈,教宗方濟各正式批准,讓天主教神父祝福同性伴侶,這是政策的徹底轉變,使教會更具「包容性」,但天主教教會仍維持對同性婚姻的嚴格禁令。有關文件重申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終生結合,強調對同性伴侶的祝福不得與任何特定的天主教慶祝活動或宗教儀式掛鈎,也不應作為授予民事結合的儀式。而且,有關的祝福不能成為特定的儀式,甚至不能涉及婚禮中應有的服裝和象徵性的行動。[2]

2023年11月上半旬,在英國倫敦舉行了聖公會主教會議,投票贊成了一項由牛津主教Steven Croft提出的修正案,Croft動議以「愛與信仰的祈禱」文本為同性伴侶祈禱。「愛與信仰的祈禱」包含了集合了一系列祈禱、閱讀和其他資源,透過有關內容為彼此相愛的同性伴侶祈禱,也讓希望在上帝面前憑著信心感謝並標記這種愛的同性伴侶,透過有關內容去祈禱。在10月份時,其實主教院已大致同意在一些現有的教會服侍中使用「愛與信仰的祈禱」。總主教會議同意Croft的動議,代表聖公會很快在試行的基礎上推出為同性伴侶祈求上帝保守的特殊祈禱和奉獻儀式。[3]

繼游泳、單車、田徑、橄欖球的國際或部份國家內的賽事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以後,國際板球理事會亦在2023年11月21日宣佈,依據該會新的規定,經歷過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運動員將不符合參加國際女子板球比賽的資格。[4]

2023年10月27日,聯邦上訴法院小組似乎會允許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一名跨性別中學生參加女子田徑比賽,這名男跨女人士名為Pepper-Jackson,為一名八年級生(大概相當於香港的中二),儘管州法例試圖禁止跨性別女學生參與公立學校的女子運動隊。2023年2月,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曾一度發出的臨時禁令,阻止法例實施,這令Pepper-Jackson可以繼續參加女子組賽事,州政府亦曾在這宗案件審訊期間,要求最高法院解除臨時禁令,但在4月時遭法院拒絕。代表Pepper-Jackson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及機構Lambda Legal,認為州法例禁止跨性別學生加女子組賽事屬歧視行為,亦違反了「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仍在審理這宗案件。媒體推測,這宗案件很有可能將由最高法院作最終裁決。[5]

美國佛蒙特州基督教學校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 of Quechee放棄了參加2023年2月21日女子籃球比賽,稱對手隊伍的跨性別球員危及了「比賽的公平性和我們球員的安全」。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和活動的組織、佛蒙特州校長協會執行委員會在3月時裁定,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違反了該委員會關於種族、性別和殘疾意識的政策,因此沒有資格參加未來的錦標賽,該校在11月21日向聯邦法院提出訴訟,稱佛蒙特州教育局拒絕讓該基督教學校及其學生參與州級別的教育活動及運動聯盟,是對學校構成宗教歧視。[6]

2023年11月1日,代表美國田納西州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人的律師,入稟美國最高法院,要求法院廢除禁止醫療機構對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禁令。自2021年以來,已有20多個州頒佈了禁止或限制此類治療的法例,有報道稱,這些治療在美國已經存在了10多年,也有主要醫學協會的認可。代表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聲稱,有關法例剝奪了有這些家庭的尊嚴,並給予孩子訊息,令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自由生活得更健康和快樂。[7]

美國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在2023年8月28日宣佈,不再對未成年人提供用於轉變性別的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該決定是基於一項新法例——禁止該州的跨性別未成年人士開始性別肯定治療。雖然該法例允許曾接受治療的人繼續接受治療,但一些有提供這類治療的機構完全停止供應相關治療,因為他們擔心新法例中的條款會讓他們承擔法律責任。華盛頓大學跟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一樣,停止為未成年人提供性別肯定的治療,此行動迎來反對的聲音,兩名跨性別男孩在2023年11月16日提出聯邦訴訟,尋求推翻密蘇里大學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決定。[8]

2023年11月28日,位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州的君主高中(Monarch High School)出現示威活動,有數十名學生罷課。事緣在11月27日,有官員調查一名跨性別學生被允許參加女子排球隊的事件,該校的校長,以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因違反州法例而被撤職及接受調查。學生參與示威活動,以表達對跨性別同學參加女子運動隊的支持。[9]

2023年12月1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三名教師入稟法院,指控該州禁止教師在學校內使用自己喜歡的代名詞,原告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憲法權利。有關法例在2023年7月時在佛羅里達州生效,該法禁止學校員工要求學生用他們喜歡的代名詞來稱呼他們,如果該代名詞有別於他們的生理性別。[10]

資深戲劇愛好者、女跨男學生Max Hightower原本在學校的音樂劇Oklahoma!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獨唱部份。Hightower一直興奮地準備扮演小販的角色,但在正式公演前,校長告訴他的家人,根據一項新政策「只有男性才能扮演男性,只有女性才能扮演女性」,她失去表演機會,並感到非常震驚,不單只她,其他女生也無法反串演出男性的角色。學校的舉動惹來非議。2023年11月13日,美國德州謝爾曼獨立學區的董事為此進行投票,一致決定維持音樂劇的原班人馬,而Hightower可以演回原來的角色。[11]

2018年,美國華盛頓州推出法例,禁止持有執照的專業治療師「對18歲以下的病人進行更正治療(有關治療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混亂)」,包括禁止宗教團體、教會或宗教組織進行類似的諮詢和治療。Brian Tingley是一位基督徒治療師,他認為該法侵犯了他的言論自由和自由實踐宗教的權利,於是在2021年起訴州政府,同年8月,華盛頓西區聯邦地方法院撤銷了Tingley的案件,他提出上訴,2022年9月,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下級法院的裁決,認為憲法允許各州制定法例,保護青少年免受持證治療師進行更正治療的傷害,Tingley再次上訴,結果美國最高法院在2023年12月11日拒絕聆訊此案。[12]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2023年5月簽署了《兒童保護法》,禁止「兒童」參加任何涉及性或猥褻行為的「成人現場表演」,違反法規的餐廳或其他場所可能被吊銷執照,甚至被刑事檢控。雖然該法例沒有明確提到變裝表演,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是針對變裝表演,該法例已在5月生效。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amburger Mary's Restaurant and Bar為該法提出法律訴訟,認為法例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餐廳經常舉辦變裝表演、喜劇小品和舞蹈。7月,佛羅里達州的一名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該法例生效,其後,佛羅里達州要求最高法院恢復該法例,但在11月1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州政府的要求。[13]

明光社

為了騰出學校圖書館書架的空間,多增加反映社區既豐富又「多元」的書籍,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曾在2023年發出指令,要求學校圖書館管理員「重點審查2008年或以前出版的書籍」。結果是,有些學校並沒有承擔責任實際審查書籍、根據一系列標準(儘管這些標準可能有問題)來策劃剔除書籍的艱巨任務,而是簡單地將2008年之前出版的所有書籍下架。被移走的書籍包括了J. R. R. Tolkien的《魔戒》、George Orwell的1984,還有《聖經》等。有關注這情況的人士提出,以多元、平等和包容為口號,其實背後反映了對同性戀、跨性別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認同。對於大量書籍在學校圖書館消失,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結果安大略省教育部長在2023年9月13日公開表示,已向相關的學區發出信件,要求停止清除舊書籍行動。[14]

歐洲人權法院2023年5月裁定羅馬尼亞未能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沒有確立他們的擁有的權利,有關裁決是強迫該國的執政者擴大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群體的保護。總理丘克(Marcel Ciolacu)在11月23日表示,羅馬尼亞社會還沒準備好維護LGBT的權利。[15]

羅馬尼亞的法院在2023年12月14日裁定,摩爾多瓦國防部和另一個軍事單位必須向前士兵Marin Pavlescu支付120,000列伊(約21萬港元),以作為對Pavlescu的賠償,他因為其同性戀傾向而在軍隊中遭到毆打和嘲笑。[16]

2023年12月4日,美國政府擴大了對烏干達官員的簽證限制政策,認為烏干達政府及官員要對鎮壓包括LGBT社群在內等邊緣群體負上責任,美國同時也宣佈對另一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官員,實施新的簽證限制政策。[17]

2023年6月,尼泊爾最高法院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婚姻。大概五個月後,第一對同性伴侶在11月29日登記結婚,一對新人分別為35歲的男跨女跨性別人士Maya Gurung,他的法定性別仍然是男性,另一位則是27歲的男性Surendra Pandey。[18]

2023年11月21日,泰國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表示,內閣已批准一項婚姻平等法草案提交國會,法案的一讀已在12月21日獲國會眾議院通過。總理府副發言人Karom Polpornklang曾向美聯社透露,「民事和商事法」修正案將法律用詞「男人和女人」改為「個人」,將「丈夫和妻子」改為「婚姻伴侶」,這將使同性伴侶在法律上獲得與異性伴侶相同的權利。草案如獲眾議院三讀通過、參議院通過及泰王的同意,將令同性婚姻在泰國合法化。[19]

一位研究公共衛生研究員,聯同心理治療師、性學專家及一名「逆轉變(曾轉變性別但後來回復原生性別)」人士,在2023年12月出版的學術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中,發表了一篇名為〈昔日以跨性別為身份的青年中的逆轉變和停止〉“Detransition and Desistance Among Previously Trans-Identified Young Adults”的文章,當中提及一項針對年輕跨性別者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平均花了近五年的時間來確定自己跨性別身份的青年,結果發現,在他們停止接受醫學治療或停止以異性作為身份後,他們的幸福感提升了,性別焦躁的情況亦緩和了。[20]

本地

現時公屋及居屋計劃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Nick Infinger、吳翰林及其伴侶李亦豪分別先後入稟法院挑戰有關政策,高等法院原訟庭判房委會敗訴,2023年10月,上訴庭亦駁回房委會的上訴。房委會在2023年11月表示,決定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房委會表示,判決涉及若干重要法律原則,對政策影響深遠,在研究判詞及徵詢法律意見後決定上訴。[21]

2023年香港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已在11月3至11日舉行。2017年,世界同性戀運動聯合會(Federation of Gay Games,FGG)宣佈香港主辦2022年的同樂運動會,但不到兩年後,因社會運動、疫情來襲,令賽事延至2023年舉行,活動亦多了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越洋合辦。[22]

(資料截至2023年12月22日)


[1] C. Mandler, “Vatican says transgender people can be baptized and become godparents – but with caveats.” CBS News. November 9, 2023, https://www.cbsnews.com/news/vatican-says-transgender-people-can-be-baptized-become-godparents-but-with-caveats-pope-francis/.

[2] Nicole Winfield and David Crary, “Pope approves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that must not resemble marriage.” AP. December 1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lgbtq-pope-bfa5b71fa79055626e362936e739d1d8.

[3] “Synod backs trial of special services asking for God’s blessing for same-sex couples.” The Church of England, Nov 15, 2023, https://www.churchofengland.org/media-and-news/press-releases/synod-backs-trial-special-services-asking-gods-blessing-same-sex.

[4] Pa Sport Staff,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playing international cricket by ICC,” Independent, November 21,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sport/cricket/cricket-transgender-women-ban-icc-b2451178.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3/11/22/sport/cricket-trans-women-rules-intl-spt/index.html.

[6] Lisa Rathke, “Christian school that objected to transgender athlete sues Vermont after it’s banned from competing.” AP, November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christian-school-lawsuit-transgender-game-vermont-370d7a580fe4ef19a2dcd8cbe54539ddhttps://adfmedia.org/case/mid-vermont-christian-school-v-bouchey.

[7] Kimberlee Kruesi, “ACLU and families of trans teens ask Supreme Court to block Tennessee ban on gender-affirming care.” AP. November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ennessee-transgender-gender-affirming-care-ban-f58714b70298e2eb65ce833c2d4ae3b9.

[8] Annelise Hanshaw, “Transgender minors su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for refusing puberty blockers, hormones,” Missouri Independent. November 16, 2023, https://missouriindependent.com/2023/11/16/transgender-minors-sue-university-of-missouri-for-refusing-puberty-blockers-hormones/.

[9] “Staff reassigned at Florida school after allegations that transgender student played on girls’ team,”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2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athlete-florida-4b7a7768731b0d34c9fe04ed5149c31d.

[12] “The Supreme Court rejects an appeal over bans on conversion therapy for LGBTQ+ children.” AP. December 1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supreme-court-lgbtq-conversion-therapy-ban-af3539f21f8618218b5029236182395d; Ian Millhiser, “The Supreme Court hands down a small but unexpected victory for LGBTQ people.” Vox. December 11, 2023. https://www.vox.com/scotus/2023/12/11/23889129/supreme-court-conversion-therapy-washington-lgbtq-tingley-ferguson; https://adflegal.org/article/counselor-challenged-washington-state-law-threatens-free-speech-harms-clients.

[13] Nina Totenberg and Annie Gersh, “Florida drag shows win temporary victory in Supreme Court,” npr, November 16, 2023, https://www.npr.org/2023/11/16/1208570685/supreme-court-florida-anti-drag-law;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3/1438.

[14] Clare Walker, “Pre-2008 Books Destroyed to Enforce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2, 2023. https://www.ncregister.com/blog/ontario-schools-destroy-pre-2008-books; Nicole Brockbank, Angelina King, “'Empty shelves with absolutely no books': Students, parents question school board's library weeding process.” CBC Investigates. September 13, 2023.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peel-school-board-library-book-weeding-1.6964332; https://toronto.ctvnews.ca/ontario-education-minister-asks-school-board-to-halt-library-book-removal-process-1.6560526.

[15] Reuters, “Romania is not ready to uphold same-sex couples’ rights – PM.” The Times of India, Nov 24,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world/europe/romania-is-not-ready-to-uphold-same-sex-couples-rights-pm/articleshow/105457463.cms?from=mdr.

[16] Madalin Necsutu, “Gay Soldier wins Harassment Lawsuit in Moldova.” BalkanInsight. December 15, 2023. https://balkaninsight.com/2023/12/15/gay-soldier-wins-harassment-lawsuit-in-moldova/.

[17] Kanishka Singh, “US restricts visas for Uganda, Zimbabwe officials, citing repression.” Reuters.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restricts-visas-uganda-zimbabwe-officials-citing-repression-2023-12-04/.

[18] 〈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信報財經新聞》,2023年12月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3625978/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Nicholas Yong and BBC Nepali, “Nepal registers first same-sex marriage hailed as win for LGBT rights,” BBC News, December 1,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7574710https://www.am730.com.hk/國際/尼泊爾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對登記同性伴侶開心稱-我們做到了-/414831(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19] 〈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無綫新聞,2023年12月22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world/6584e8ab60d467442795c6a9/國際-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Sebastian Strangio, “Thai Cabinet Approves Draft Law on Marriage Equality.” The Diplomat. November 22, 2023, https://thediplomat.com/2023/11/thai-cabinet-approves-draft-law-on-marriage-equality/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974273/泰國同性婚姻草案-國會下議院首讀通過(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0] Bernard Lane, “Better, after.” Gender Clinic News. December 8, 2023. https://www.genderclinicnews.com/p/better-after;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23-02716-1.

[21] 〈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 房委會上訴至終院〉,無綫新聞,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parliament/654b0b45c2017685fac429b3/法庭-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房委會上訴至終院(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同志公屋居屋平權案 房署上訴終院〉,《明報》,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1108/HK-ghc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2]李峻嶸:〈世紀.五無閒話:有關同樂運動會的二三事〉,明報新聞網,2023年11月17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columnist/20231117/s00184/1700153626925(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論他者的眼中的假象——AV女優自殺事件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01/2024

早前AV女優橫宮七海(藝名)疑因情緒病發作而走上自殺的道路,終年21歲。看過不同報章、網站的報道以及網民的回應,對這件次事件有一些反思。噩耗一出,粉絲紛紛表示可惜,而其好友亦證實了其死訊。根據各報章報道,橫宮七海一直與父母關係欠佳,長期備受家庭問題困擾,過去亦曾多次自殺不遂;加上工作壓力(亦即是拍攝成人影片的壓力)而患上了情緒病。[1]

有許多的評論都在討論橫宮七海的家庭問題,甚至有傳她父母不諒解她的工作而給予她壓力。有文章透露,像橫宮七海這類拍攝AV的女性,多多少少會面對心理問題,而這些女孩子多數與家人關係疏離,導致厭世情緒和精神問題。而這些女性也經常會有自殘行為,例如鎅手等等。[2] 也有網民在某些影片中看到她生無可戀的面容以及疑似自殘留下的疤痕。[3] 似乎有些人認為,家庭或父母的不理解,是導致橫宮七海走上絕路的重要因素。難道家長應該支持自己的子女拍攝色情影片嗎?換了是自己的子女,也能包容這些職業嗎?父母是否為了表示支持,應該觀看自己的女兒在鏡頭前與其他演員發生性行為呢?

每個人生於世上都承受著不同的重量,走在街上與他人擦身而過,看電視或社交媒體中的藝人、演員,我們都很難從我們的眼目看見這些人到底經歷了甚麼,朋友之間歡天喜地的談話,鏡頭前天真爛漫的笑容,這些歡笑的背後,也許有著我們無法想像和承受的重量。翻查資料,橫宮七海於2021年參與色情工業,至輕生時總共有三年資歷,拍攝了過百部的色情影片。[4] 年紀輕輕的她,在沒有太多人生歷練的狀況下,便進入了充滿許多黑幕和競爭的環境,這也實在太沉重。如果說,主要是家庭問題影響到她,使她失去生存的希望,是否就不用考慮她的年紀以及她的工作環境?曾經從事援交的中山美里,在其著作《我的16歲援交手記》中描述到她的接客經歷,反映了當中的傷痛並不能隨年月消滅。[5] 有指橫宮七海並不是喜歡成為AV女優,而是在求學時期中途輟學,因學歷等問題,無法過正常上班族的生活,最後走上AV女優的道路。[6]

其實這些女孩子,對於沉迷色情資訊的人來說,他們有無限多的代替品。這不同於追捧其他藝人,人們追捧的藝人數量總是有限,這些藝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被替代,人們一般都是欣賞該藝人的才藝技能等等。但AV女優不同,看影片的人只是為了性愉悅,只對其身體有興趣,而且人們有海量的選擇,甚至可以選擇不同種類的影片,而色情資訊的特性在於賣弄身體的裸露與性感,而那位真實的裸露者的生活或心理狀態如何,大部份觀眾也漠不關心,也不認識社交媒體下真實的她,所以她們根本無法被愛。[7]

或許有人會反駁:不是因為粉絲關心她,才留意到她的不適嗎?不是有粉絲留意到她暴瘦,甚至在影片中呈現生無可戀的表情,自殘的跡象嗎?若然她可被替代,誰會留意她細微的狀況呢?[8] 也有人知道她離世後表示:「超喜歡的AV女優竟然走了」、「很難過……很喜歡的AV女優」、「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會快樂」云云。[9] 筆者很喜歡一位名叫「愛迪生」的YouTuber所分享的一句說話,當有人訴說:我最愛的AV女優引退了,感到很可惜,愛迪生聽罷便這樣回答說:引退不是好事嗎?難道你喜歡自己心愛的女人與其他人發生性行為嗎?引退不就可以休息了嗎?為甚麼你還哭呢?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愛。[10] 這也可以借用來回應了一眾為橫宮七海感到可惜的人。當喜歡一個人,而她正在這環境受盡煎熬時,豈不是還有人「片照睇」嗎?還有一些人知道她離世後,竟然還在詢問:「我還該不該用她作為性發洩的對象呢?」。

到最後,遊走在這種環境的女孩子,只會在他人虛假的言語上活著,甚至到了生命的盡頭,也不斷將全數原因歸咎在其父母身上,似在暗示最好父母不要阻止,繼續鼓勵女優拍多一點。無人記念痛心這些女孩在這種環境下的遭遇,又要將「帶給觀眾幸福」、「追逐夢想」等的帽子加諸女優身上,或許會有人為此感到一瞬間的可惜,因為美麗的身體已經不在,惋惜過後便繼續尋找其他身體來享受性歡愉。甚至有些人,在搜尋色情資訊時,根本也不知道影片中的是誰,也不為誰可惜,那些女孩子沒有面容,人們看得見的,只有那使人感到性興奮的身軀。


[1] 洪承恩:〈AV女優橫宮七海驚爆過世「得年21歲」!好友悲痛發文證實:最喜歡妳了〉,引新聞、yahoo!新聞,2023年12月12日,網站:https://tw.news.yahoo.com/av%E5%A5%B3%E5%84%AA%E9%A9%9A%E7%88%86%E9%81%8E%E4%B8%96-%E5%BE%97%E5%B9%B421%E6%AD%B2-%E5%A5%BD%E5%8F%8B%E6%82%B2%E7%97%9B%E7%99%BC%E6%96%87%E8%AD%89%E5%AF%A6-%E6%9C%80%E5%96%9C%E6%AD%A1%E5%A6%B3%E4%BA%86-02451005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2] 〈21歲橫宮七海自殺身亡!高中輟學到女僕店打工,患情緒病自殘上癮〉,文藝圈娛樂號、網易,2023年12月11日,網站: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N8UD6Q0517AN5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3] 〈新人橫宮七海自殺,翻看作品發現她早有自殘行為?〉,網易、熱鬧吃瓜大姊,2023年12月19日,網站:https://www.163.com/dy/article/IM95S95L05561QDT.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4] Junior:《日本 AV 女優「橫宮七海」驚傳驟逝,專家推估極有可能是「精神狀況」造成!》,Junksy,2023年12月12日,網址:https://www.juksy.com/article/12455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5] 一位家長和教師:〈保護子女,天經地義〉,《時代論壇》,2009年3月17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2176&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6] 〈21歲橫宮七海自殺身亡!高中輟學到女僕店打工,患情緒病自殘上癮〉,文藝圈娛樂號、網易,2023年12月11日,網站: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N8UD6Q0517AN5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7]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年)。

[8] 〈新人橫宮七海自殺,翻看作品發現她早有自殘行為?〉。

[9] 〈驚傳21歲女優身亡 橫宮七海朋友證實死訊〉,日本集合,2023年12月11日,網站:https://bit.ly/3RtEfZ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2月18日)。

誰來埋單?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5/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最近在我和家人的生活圈子中非常流行一句說話:由邊個嚟埋單?

還記得女兒讀中學時,常常聽說有同學生日要跟他們外出吃飯慶生;到了出來社會工作後,常常聽說有同事離職要外出吃飯道別。我們就常常在想:這麼多生日飯歡送飯,豈不是要花費很多?要替對方埋單,女兒夠不夠錢用?後來她們解釋說:是大家約出來食飯,但仍然是對方自己埋單的。我們笑道:即是請對方出來自費食飯!我們都不太明白這種請客文化呢!女兒還進深解釋:若果一大班人出街吃飯,他們都是「AA制」的。如何「AA制」?美國人很少用現金的,以往他們點菜時會分開一人一張單,用自己的信用卡埋單;現在流行過數,由一人埋單,其他人即時用手機作電子支付Quick Pay對方,方便又快捷又環保。吃飯,由誰來埋單就很容易解決;但有些單卻不那麼容易埋!

最近有朋友突然發現自己患了糖尿病,而且頗嚴重需要打針控制。本來保險包免費每年驗身一次,很多疾病都因此可以預防,可惜這位朋友可能因為年年報告都差不多所以就沒有年年去做體檢。有朋友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都「中了」,但仍然不戒口和做運動,每天只靠吃藥來控制病情。這位朋友怕COVID-19,非常謹慎,人多的地方總不去;其實中了三高會否比中了COVID-19更危險更值得戒備?

去年聖誕節和朋友參加遊輪旅遊,大家都盡情吃喝,由早吃到晚,不亦樂乎。雖然這樣,我們仍然堅持做gym的習慣,只要不是「上岸天」,留在遊輪的日子都會去頂樓做gym,一則幫助消化,二則鍛鍊身體。同時,我們也向朋友介紹頂樓健身室的設施,鼓勵他們一起去運動,可惜沒有一個人對做運動有興趣!他們當中不乏三高或BMI超標者,而且平日也沒有運動習慣,也沒想過為自己的健康行多一步。

在疫情期間我們開始有了去戶外公園免費做gym的習慣,後來為了有更好的鍛鍊儀器,我們就索性「入會」,keep住每星期最少做一次gym。其實,據我們觀察,健身室內也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呢!

此外,有保險公司為了減低驚人的醫療開支,與相關機構合作推出了免費網上物理治療運動計劃(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1] 我們也報名參加了,他們會免費送來地蓆、張力帶和感應儀,只要在家戴上感應儀跟著手機的App一起練習就可以了,每天只需花40分鐘便可以完成頸和背部的運動,還有專人跟進練習成果。此外,還有網上減肥計劃(digital weight loss program),[2] 歡迎BMI超過25的人士免費參加。

有公司也為了減低龐大的醫療開支便把全年的所有有薪病假、年假、事假等等全部合併,讓員工可以自由運用。換句話說,員工可以把應有而未享用的病假變成了自己的假期;請病假愈少自己的假期就愈多。有公司在單位內設置標準健身室和浴室,鼓勵員工於工餘時間做運動,亦有公司與坊間健身會合作,員工可以以特惠價做gym。以上種種,目的是希望員工健康些、省些保險開支,達到雙贏。

除了有規律的運動外,幾年前有一位已「登六」的朋友這樣忠告:若果發現身體有甚麼不妥,不要拖延,要馬上諮詢家庭醫生。我和家人一向諱疾忌醫,當時不明白,現在也開始逼自己真誠面對身體各方面的問題,積極求醫。

我們也認識一些年青人,他們也非常注重運動,除了自己鍛鍊外,還相約做gym、相約視像(雖有地域限制但仍可在家一起各自做運動)、相約習武(打空手道)、相約行山……其實適當的運動除了保健之外,還可以讓運動的人心境年青、身心開朗、抗衰老抗抑鬱、增加活力……好處多不勝數。最近有兩位在加拿大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向我介紹了同一個在家走步的運動視頻,每天只需花20分鐘跟著影片做就相當於走了一里路。[3] 若嫌走步太辛苦,不妨考慮在家「踏櫈仔」,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帶氧運動,只需一張紅A膠櫈仔,踏上踏落像行樓梯一樣,方便簡單易達成。當然,人們可因此而失去了落雨不能做戶外運動的藉口,但對於不願做運動的人來說,他們還有更多更好的「理由」。那麼,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自己身體自己救」?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積極承擔「管理自己的健康」而將來不用別人來收拾「殘局」?也許21天建立習慣的法則會對大家有幫助。[4] 另外,亦有研究指人們最快是18天,平均是66天便可以建立新習慣。[5]

大約五年前開始,我和丈夫意識到年紀不輕了,百病將會纏身。為了自己的配偶、為了女兒、為了家人,我們下了決心建立有規律的做運動習慣(不再是得閒才做)。聽了很多朋友要承擔其親友巨額的醫療費用後,心想:假如我們自己也無能力全數負擔的話,就只好叫我們摯愛的女兒來埋單?我們會否因此而製造了跨代貧窮?況且,我們在婚姻盟誓時豈不是說要與對方白頭偕老、守護對方直到地老天荒?我們不單要向配偶忠誠,守護自己的身體不獻給第三者,同時也要向配偶負責守護自己的健康不獻給病魔,盡力一起活到最後,縮減令對方再度單身的日子。

去年聖誕節在遊輪時,我們特意掛了一隻聖誕襪掛在房門外(通常是兒童或青少年人才會這樣做)。結果收獲不錯,有旅客給我們糖果和玩具,還收了一份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禮物──避孕套一個。看來這位送出禮物的旅客在鼓勵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免得「攪出人命」後,要麻煩家人或社會來埋單。其實努力守護自己的健康,也是一種負責任的人生態度,避免日後由家人替我們埋單,支付各項醫療費用。


[1] “Y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care,” Hinge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ww.hingehealth.com. 有關這個計劃的介紹:“The Hinge Health app has everything you need. Get your exercises, reach out to your care team, and learn about your condition. Our physical therapists demonstrate your exercises and suggest modifications as needed, so you can exercise with ease. The Hinge Health app helps you set goals, stay on track, and celebrate all your wins, big and small. 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 gets people moving and keeps them moving to reduce unnecessary surgeries and opioid use.”

[2] “Wondr Health Expect It,” wondr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ondrhealth.com. 有關計劃的介紹: “It is a digital behavioral change program that teaches skills to help you create a healthy relationship with food, sleep better, lower stress, and improve your overall quality of life—without counting calories or giving up the foods you love. Each week, you'll learn science-based skills through on-demand video lessons taught by expert clinicians, coaches, and chefs. Watch or listen on any device when it’s convenient for you. ”

[3] Walk at Home,“1 Mile Walk | Walk at Home,” YouTub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7, 2020, https://m.youtube.com/watch?v=iok-dkEfNtg&feature=youtu.be.

[4] Lakshmi Jaismha,“21 Days Habit Theory – The Truth You Need to Know,” Healthy Strip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6, 2023, https://healthystripe.com/blog/21-days-habit-theory.

[5] Phillippa Lally et al., “How are habits formed: Modelling habit 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Wiley Online Library, last modified July 16, 200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jsp.674.

色情資訊的真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曾在網絡接觸與色情有關內容的男生有64%,女生也高達58%女生。[1] 按香港法例,向未成年人士發佈不雅物品是違法行為,但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能輕易繞過法例瀏覽和分享各種色情資訊。

由AV女優說起

在現今的社會文化中,人們對性的看法逐漸開放,對色情資訊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色情資訊被視為正常的娛樂,是滿足性慾的一種方法。早前有一位香港女生因到日本拍攝成人電影而備受關注,網絡上不少人的回應都十分正面,有人支持她追尋理想,更有人說她為港爭光。但這些回應是否能反映到事件的真實面貌?試想想到底有多少人會鼓勵自己的妻子、女朋友或女兒去拍攝成人電影?

子女看色情資訊,爸媽怎麼辦?

色情資訊會對人造成負面影響,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人們有權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論是好還是壞。但我們總想保護我們所關心的人,希望他們不會受到不良訊息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會鼓勵子女去接觸色情資訊,如父母發現年幼子女接觸色情資訊,也會感到擔心,而且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學校性教育的工作,家長經常會問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應對子女觀看色情資訊,他們察覺到昔日天真無邪的子女變了樣,竟然接觸如此「重口味」的資訊。而我往往只會告訴家長,我們只能從子女觀看色情資訊一事上歸納出一個結果,就是他們已經長大了。

少年人踏入青春期,自然會對性產生興趣,這在男生身上尤其明顯,在性慾的驅使下,觀看色情資訊差不多是每位男生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女生也會對性方面的資訊感到好奇,想了解一下性行為到底是甚麼,所以也會有女生觀看色情資訊。這不代表他們學壞了,只是青少年在網絡上太容易獲取到色情資訊。

色情資訊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為家長,一旦發現子女觀看色情資訊,其實不宜有太大的反應,也不需要採取過於嚴厲的態度去指責子女觀看色情資訊。如果子女還年幼,家長可以使用過濾軟件阻擋色情網站,但「擋」得一時,「擋」不到一世,子女長大後還是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訊,所以家長應該和子女開放溝通,了解他們為甚麼會接觸色情資訊,並讓子女認識以下有關色情資訊的真相。

  1. 色情是虛構的

色情工業是世界上其中一項最大型的商業活動,為滿足人們的性慾,生產商刻意製造出各種色情影像。商人為了取得最大的利益,在色情資訊中加入大量誇張失實的性關係,以挑動消費者的情慾,只要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他們就可以獲取利益。因此在色情影像中的場景和行為都是虛構的,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性關係。

  1. 色情資訊中充斥著非法及不道德行為

有人說色情電影是「愛情動作」片,但其實當中只有動作,並沒有愛情。色情資訊展現的並不是正常的情感關係,在沒有愛情和婚姻的情況下也能隨意發生性關係,不少內容更超越社會大眾一般能接受的道德底線,如多人性關係、亂倫、性侵犯等,而這些放任的行為是不需要背負任何後果,當中的人物不會懷孕、不會患上性病,性侵犯以後更不會被法律制裁,這絕對不是真實世界的情況。

  1. 色情損害身心健康

色情資訊扭曲兩性形象,將別人貶為滿足自己慾望的物件,當中往往會出現歧視和侮辱女性的情節,長期瀏覽會對性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對自己和伴侶的身體、表現,產生不現實的期望。此外,色情資訊亦會對觀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引發焦慮、抑鬱、自卑等情緒問題。

  1. 色情成癮

觀看色情資訊會帶來強烈的刺激,讓身體產生快感,當身體慢慢習慣這種刺激後,如想再獲得相同快感便需要更露骨的資訊,久而久之觀看者會對色情資訊更沉迷,甚至成癮,影響日常生活。

  1. 色情不是性教育

真正的性教育應提供關於性健康、人際關係、性別角色等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性觀念和健康的性行為,而色情資訊卻只能提供性刺激,以滿足觀眾的性慾望,當中的情節、行為往往不符合現實,並且常常存在誇大、刻板印象等問題,與性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色情資訊非但不能成為性教育的材料,更會令人對性的認知出現偏差,並作出錯誤的行為。

在這資訊自由流動的世代裡,我們承認沒有能力阻止青少年接觸色情資訊,但作為父母,可以為子女打好基礎,幫助他們認清色情資訊的真相,好讓他們免受錯誤資訊的影響,並且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對性行為持負責任的態度。

資料庫

令人脫離現實的色情畫面

多巴胺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它與人的情慾、感覺有關,並會傳遞興奮、開心的訊息。當人在街上閒逛、嚐到美食、經歷了歡愉的性愛後,大腦都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2] 瀏覽色情資訊同樣會令多巴胺激增,有研究發現過度刺激大腦會減少多巴胺的分泌,令大腦變得遲鈍;這就解釋了為何一開始普通性愛畫面能令觀看者感到興奮,但如果他們想繼續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就得看更多圖像,或情節更極端的色情影像。觀看者一旦習慣了激烈、甚至是扭曲的性愛場面,便會無法再從現實中的性愛得到滿足。[3] 夫婦間若有人沉溺於觀看色情片,必然會影響二人的性生活和關係。[4]


[1]〈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7日)。

[2] 陳蔚承:〈增進睡眠、遠離憂鬱 3招幫助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康健,2021年5月5日,網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13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7日)。

[3] 艾以琳:〈色情片惹禍!印度5男童看A片後 竟結夥侵犯8歲女童〉,風向新聞,2018年7月21日,網站:https://kairos.news/11290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7日)。

[4] 梁海欣:〈破解坊間對色情的三大誤會 看AV對婚姻和性生活原來有這些負面影響〉,性文化資料庫,2022年2月17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2/02/17/破解坊間對色情的三大誤會-看av對婚姻和性生活原/(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17日)。

存在的理由——從《鏈鋸人》看意義失落的一代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1/2023

人渴望深度、渴望自由、渴望自我實現、渴望自己的生命有意義。人有很多渴望的事情,所以喜歡發夢,會有夢想,而這些都是人內心深處的渴求。一個人發夢會被人們嘲笑,因為認為他不切實際,而所謂的實際,就是基於現實狀況的考量而覺得能夠做到的事。發夢就是自吹自擂,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當中,盡是在想一些不切合現實狀況的事情。有人說,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因為沒錢就甚麼也不敢想;也有人說不敢想像也會令人貧窮,因為一些人不敢發夢,導致自己貧窮。但無論哪一種說法,最終都歸於一個方向,就是貧窮與否,以及與金錢有關的問題。

《鏈鋸人》是自2018年12月開始在日本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漫畫,它獲得漫畫介紹導覽書《這本漫畫真厲害!》2021年版選為男生篇最受好評漫畫的第一名,該漫畫現時的累計發行量更超過二千萬冊。2020年底製作單位宣佈《鏈鋸人》將會動畫化後,消息一出更令不少動漫迷興奮不已,非常期待。動畫第一集在2022年10月在串流平台上架,平台將它評為適合16歲以上觀眾收看,並註明有暴力內容。《鏈鋸人》動畫化前夕,已引起高度討論,因它有別於少年漫畫高舉「友情、努力、勝利」的一貫風格,而且其主題曲更是知名音樂創作人米津玄師的作品,使人充滿期待。[1] 它廣受歡迎,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個故事能引發讀者、觀眾共鳴。

《鏈鋸人》的世界被設定為人類與惡魔共存的世界,人類需要不斷對抗惡魔,所以會有隸屬於政府的公安惡魔獵人,亦有民間的惡魔獵人,弔詭的是,人類為了對抗惡魔,亦需要借助惡魔的力量並與惡魔訂立契約,有關契約是必須遵守的,主角淀治與鏈鋸惡魔訂立契約後,變成了鏈鋸人。

一個「及齡」且絕望的時代
「及齡的世界」(world come of age)是神學家潘霍華在形容一個經過啟蒙運動後、開始「世俗化」的時代所用的詞語,[2] 亦即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去解釋任何的事物,不需要宗教提供任何的答案。而這個時代,便是一個「意義喪失」的時代,就如尼采指出啟蒙運動帶來的影響,就是人類陷入了「虛無」的局面,再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鏈鋸人》中的淀治一開始所面對的處境和生活都非常悽慘,不但父母雙亡,並且背負著父親遺留下來的巨額債務,他甚至為此賣掉身上的部份器官,但都未能還清債務。他最喜歡的時間就是睡覺的時間,因為睡覺令他不會感受到飢餓,睡覺時還可以發夢,可以夢到他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淀治曾一度不想生存下去,但當他遇上鏈鋸惡魔波奇塔後,對牠日漸產生了感情,甚至願意讓波奇塔奪取他的身體。

明光社

淀治身處一個絕望的生活環境、絕望的世界,當感到絕望之際,他遇上了波奇塔。雖然不能改變生活環境,但多了一個像寵物一樣的伙伴,他可以與牠分享他發的夢,而波奇塔也非常喜歡聽淀治訴說夢境。

現實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殘酷的,就如地獄一樣,所以有人會追求幻想的世界、虛擬的世界、自己可掌握的世界,在當中尋找意義。當人失去存在意義,就會陷入一種名為「存在的挫折」的困境,當人失去了指引和目標,便會開始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甚麼、想做些甚麼,然後失落感便隨之而來[3] 或許再想想,可能會認為死亡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就如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為死了便不用再想了,或許有些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最低限度的活著就可以了。

哲學家Albert Camus指出,這個世界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的問題,而自殺的問題,就是存在意義的問題。[4] 香港近年來的自殺問題愈來愈嚴重,而當中以學童和長者的自殺情況最為社會關注。在2016年3月,九天內便發生六宗學生自殺事件;[5] 2016至2018年間,共有59名兒童死於自殺,有報告指最多自殺學童因學業壓力而輕生;[6] 在2021年,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更高達9.3(即每10萬人中有9.3人死於自殺),[7] 15歲以下的學童的自殺率亦在上升。[8] 為何這些學童會選擇結束生命?媒體多以學業壓力或教育制度來解釋為何學童會自殺,臨床心理學家趙千媄就形容,學業壓力更像是導火線而不是原因,一個人從不快樂走到自殺,中間其實還有一大段路,如當事人最終選擇自殺,那麼他們就是感到非常絕望。[9] 而他們選擇自殺,就是存在意義完全的失落,再看不到希望。

《鏈鋸人》中的淀治與我們同樣身處於一個難以看見希望的世界,甚至他的處境更加悽慘,在故事中,前一個鏡頭他仍然與同伴暢飲和聊天,下一個鏡頭部份人已經身首異處,但他仍有靈魂同伴波奇塔支撐著。反觀學生的自殺現象,他們是否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應該支持他們的家人是否都成為壓迫他們的一方?若是這樣,他們該如何自處?誰能支撐他們的生命?更何況有些學生是來自破碎家庭,單是離婚個案過去10年每年也有逾萬宗個案,[10] 不過,當然也不能排除學生自己都應該承擔一些責任。

一個普通人的夢想
淀治曾對鏈鋸惡魔波奇塔說:「我有機會在狩獵惡魔時死掉,到時候你就佔據我的身體吧。你以後要像普通人一樣活著,然後像普通人一樣死掉。」不過,第一集的尾聲波奇塔和淀治一同遇襲,波奇塔選擇犧牲自己成為淀治的心臟來讓他復活,並與淀治訂立契約。作為交換,牠要看淀治的夢想。一方面,淀治想波奇塔奪取他的身體,成為一個普通人;另一方面,波奇塔讓淀治復活,目的是想看見淀治的夢想。那麼,到底他應該成為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敢於發夢的人呢?

整套動漫圍繞著的就是淀治如何找到他自己,究竟他為了甚麼而活,他想做些甚麼。他由一開始只求三餐溫飽,所以接受了以公安獵人身份加入政府,被女主角——即公安部高層真紀真「飼養」著。後來經過與其他同伴的互動,他的目標便變為想滿足自己原始的欲望,更嚷著:為何別人的夢想都那麼偉大,而自己的欲望為何不能是夢想?最後他卻想成為英雄。

許多人的願望也是平凡地生活,平凡地活著,因為平凡的生活得來不易;許多人認為只要活著,有三餐溫飽就可以了;也有些人可能因為受到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影響,將自己的欲望投放在消費主義上,認為有物質享受就是自己最大的夢想和目標。而淀治將一些欲望稱為夢想,在這些欲望得到滿足後,他卻流露出空虛的感覺:原來滿足了也僅此而已。

現代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理想和目標,即思考自己的潛能如何得以發展。其實每個人包括青少年的內心都有一份「不甘於平凡」的心,因為人都有一種被人認同的渴望。[11] 正因為渴望有人認同,青少年便會做出相應的行為,諸如貼上展示美好生活的社交媒體帖文、做出「中二病」行為,[12] 或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等等。每個人在成長的路途中其實都在探索自己是誰、探索自己想做些甚麼,但他們卻被一套名為「技術理性」的思考方式[13] 所困住,思考的只是我對別人來說「有沒有用」?讀這科目能不能夠賺取到最多的薪金?讀小學時,夢想是考到心儀中學,到達中學後,夢想是考進大學。然而有許多人進到大學,腦海中卻思考著:「然後呢?」當中可能是老師很多時都沒有鼓勵學生探索自己,[14] 又或者連老師自己在整個制度中,亦只有空間指引學生走眼前的路,而不是探索自己的人

一顆年輕的心或許都渴望成為英雄;不過有時候現實的處境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或許是三餐未能溫飽,或許是不斷被他人否定,或許跟隨他人的步伐對年輕人來說更加安全。

明光社

一種名為「現實」的困境
有人說,人類內心最大的恐懼,就是名為「未知」的恐懼。而面對此恐懼的方法,就是模仿,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不知道前方的道路,惟有選擇別人所選擇的。
淀治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也不會刻意去計劃未來,他只求有果醬吐司吃,所以當真紀真告訴他若成為公安獵人,早餐就有果醬吐司吃,他便立刻答應。

人在不知道自己該選擇甚麼的時候,就會選擇模仿和跟隨別人,這是最便捷的應對方法。淀治在有同伴的生活中,不斷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別人做甚麼,他便做甚麼,他希望可以跟隨別人,亦非常喜歡跟隨女主角,想和她一起工作。就如一開始真紀真要求淀治加入公安部,他就像寵物般被她「飼養」。當她向他提出,如果他能殺死槍之惡魔,就可以滿足他任何一個願望時,淀治便想著要滿足自己原始的欲望。不過,及至故事繼續發展,淀治卻有了別的選擇,他直言:「我已經不想再像以前一樣,別人做甚麼,我又做甚麼了。」

淀治後來有了友情,與幾位同伴打成一片。不過殘酷的現實降臨到他,他必須殺死成為槍之惡魔而且暴走的同伴早川秋。殺死同伴後,淀治大受打擊,當真紀真說要兌現承諾並詢問淀治想要甚麼願望時,他曾一度放棄思考,只想成為她的「狗」。

或許一些人的腦海中曾閃過了一些夢想,但面對現實的殘酷,心想:還是算了;或許又有些人贏得了最大的掌聲,唸頂級的中學,甚至成為狀元,然而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會選擇唸醫科,希望成為一名醫生。就如2022年DSE(中學文憑試)放榜,媒體指在八名狀元中,有六人選擇唸醫科。說這些不是要質疑他們的志向,只是當搜尋一下為何狀元都讀醫時,大家會看見有人欣賞他們的從醫心態,有人批評教育制度導致學生視野狹窄,也有人認為是薪金吸引所致。而這到底是崇高的職業和理想、是對未來的迷惘而做出模仿前人的行為,還是因為薪金優厚?我們無從稽考,但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當一個人陷入「存在的挫折」,活下去是第一層需要,活下去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在精英主義下的社會,人更容易失落意義,因為人會不斷問自己,我有無用?我達不達標?而人要探索自己存在的意義,才看得見問題不只一種答案,生命也可以有很多的可能,不只近在眼前、社會投射出來的,大家誤以為是「目標」的目標。正因為意義重要,才會有意義治療法的存在。

 

(本文原載於第148期〔2023年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唐灝德:〈「鏈鋸人」預習|年度動畫大作開播 異想天開的邪道作品〉,《香港01》,2022年10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藝文/823039/鏈鋸人-預習-年度動畫大作開播-異想天開的邪道作品(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8日)。

[2] 潘霍華〔D. Bonhoeffer〕:《獄中書簡》(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許碧端譯(香港:基督教文藝,1969)。

[3] 弗蘭克〔V. E. Frankl〕:《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趙可式等譯(台北:光啟文化,2008)。

[4] 卡繆〔A. Camus〕:《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嚴慧瑩譯(台北:大塊文化,2017)。

[5] 劉子維:〈分析:香港為何學生自殺事件不斷〉,BBC News 中文,2016年3月18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18_ana_hong_kong_youth_suicide(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6] 〈愛惜學生 從教育系統着手預防自殺〉,社聯,2022年9月19日,網站:https://www.hkc4ss.org.hk/愛惜學生-從教育系統着手預防自殺/(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7] 〈港大研究指青少年自殺率創歷史新高 學者:與疫情和移民有關〉,獨立媒體,2022年9月11日,網站:https://www.inmediahk.net/node/生活/港大研究指青少年自殺率創歷史新高-學者:與疫情和移民有關(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8] 何瑞芬:〈少年自殺率創新高多涉學業 港大學者︰老師同學移民被遺棄感覺大〉,《香港01》,2022年9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813540/少年自殺率創新高多涉學業-港大學者-老師同學移民被遺棄感覺大(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9] 劉子維:〈分析:香港為何學生自殺事件不斷〉。

[10] 〈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政府統計處,2022年1月,網站: 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pcode=FA100055&scode=16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11] 瑪里〔P. Marie〕:《對面的瘋子:解讀我們日常的瘋狂》(Les Fous d'en Face: Lecture de la folie ordinaire),張喬玟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18)。

[12] 「中二病」並非醫學病症,而是用來形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喜歡模仿動漫人物的表現;「患者」會將幻想類小說、動漫人物、情節套進自己的生活裡,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可以拯救世界等。

[13] 紀金慶:〈現代社會解救方案:消解「技術理性」的神話,重新定義「什麼是理性」〉,關鍵評論,2016年3月6日,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740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9日)。

[14] 劉子維:〈分析:香港為何學生自殺事件不斷〉。

中國第一,科學精準?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6/01/2023

世盃趣事,沒完沒了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終於曲終人散了。足球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加上在兩年疫情之後,全世界球迷都期盼著可以復常作賽,世界盃盛事理所當然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了!

不知大家的心水球隊表現如何?多少球迷有幾多晚要捱更抵夜,以致要「射波」(裝病)請病假?網上流傳有公司特地出了「員工通告」,警告同事不能濫告病假,否則極刑侍候,立刻炒魷!但同一時間,一位到現場觀賞球賽的觀眾特地畫了一塊大大的字牌,多謝老闆批准請假為愛隊捧場,並在網上刊登這帖子,居然又碰巧給球迷的老闆見到了!而老闆也識趣,「神回」了一句:“Enjoy your holiday. Be happy!”兩則訊息,實在相映成趣!

除了賽果和各球隊的表現外,事實上,今屆世界盃更好看的風景線,在於球迷的好榜樣:還記得在第一場球賽完結,當人人都盡興而去的時候,大家驚見有日本球迷們都留下來,幫忙執拾垃圾並分類,其後,這更感染了其他球迷一起清理場地,成為了本屆世盃佳話!而日本隊在賽後清理更衣室,一塵不染,更會加上祝福和手摺紙鶴。國際足協更特地在社交媒體表揚他們。日本球迷,國民質素之高,實配得成為世界第一!

賽事以外,世界盃期間有很多小故事,都值得我們留意。主辦國卡塔爾表面的確風光:既位於全球最富有國家的前列,她的人類發展指數亦驚人;國民生下來就是一世無休——生老病死國家全部照顧,衣食住行更有補貼——但同時這個國家又極度封閉:球迷先驚訝於這個國家的禁酒令,繼而會對她在同性戀及多元社會問題的取態,甚至對外勞的不公表示關注。平行時空之下,精彩賽事之餘,留下了更多反思的空間。

當然,各隊入圍隊伍,為了能取得佳績而努力,正如其中一屆世界盃的主題曲名字一樣:「To be no. One」。只得一個冠軍,實在使未能奪冠的隊伍飲恨,這對於已連續多屆不能踢入決賽週,屢受批評的國足(中國國家足球隊)就更不是味兒了。近年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大國崛起」,偏偏足球事業就一沉不起,實在是國家威望的「短板」(弱點)。有見及此,今屆賽事,中國就十分努力在每一個另類層面參與,造就了很多個「第一」。由世界盃第一場賽事起,已見到滿場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廣告,突兀之餘,其實也違反了中國國家廣告法對用字,排名使用的規則。而在今屆世界盃,中國隊雖然沒有入到決賽週的分組,但其實它入了更重要的「施工組」(取其諧音「C工組」,這是球迷取笑國足未能入圍而創作的笑話):由球場,交通工具建設,各式基建,廣告投資,到球證都有中國的參與。中國外交部的「華姐」(外交部發言人,以言詞厲害見稱的華春瑩)更為此連出了八個Twitter post,盤點了世界盃的中國元素。

明光社

不過,國內社交媒體某些「反諷」可能更厲害,中國社交媒體曾流出一段「似是而非」的中國國足「威水史」:中國隊原來自2002年之後從來沒有在世界盃失敗過(因為那年以後就從來無打進決賽週);歷屆世界盃賽事中,中國隊只輸過給三支國家隊(因為就只參與了一屆決賽週,且連輸三場);中國足球王國跟巴西一樣,球衣都有五粒星(人家是五屆冠軍,中國是五星國徽)……到了今屆世盃總決賽階段,又有新的「冷知識」帖文,吹捧中國國足曾經於不同賽事中「完勝」過四強的所有隊伍——其中連友誼賽賽果也用來吹噓——所以中國國足已達世界最高水平云云……阿根廷奪冠後,該國球王美斯又被傳為祖籍山西,原名為梅建國……阿Q精神似乎仍深深遺留在某些國民的基因之內。而最叫人意外的,是原來中國於賽事轉播時,所有入鏡的觀眾、球員都會被「P」口罩(被修圖加上口罩)。

科學精準,就是最好?

另一方面,除了捧愛隊場,精彩入球,今屆世界盃,還有甚麼特別的亮點?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留意,今屆賽事,國際足協刻意的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幾近是以科學精準掛帥:比賽「精準」計算補時,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熱話:實在從來都未見識過史上最長的「補時14分鐘」!而近年來在賽事中,球證不論在作出入球或越位等裁決時,都會「參考」如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影像輔助裁判)重播、門線技術、鷹眼等科技協助判決,在今屆已去到「依賴」的程度:如在賽事中,場地系統會即時監察越位情況,「半自動越位系統」會告知旁證和球證球員有否越位。先不論多次「衣衫不整」而只因手袖,腳踭位越位而引起的爭議外,不禁要問,如果連判決都可以不經人手,自動運作,那還要球證、旁證做甚麼?

除了高科技「越位」判決帶來不少爭議外,日本隊在分組賽事中有一球最初被判「出界」但最後被電子足球科技(不說不知,原來今屆賽事所用的足球,每一個都配有電子定位設備,要先「叉電」才能使用的)判定有「1.88毫米」貼住底線,相關入球被判有效令該隊晉級,這引來不同球迷,球員,甚至球隊的抗議……相信這對於德國足總和球員們,肯定不是味兒了。但正如已故殿堂級體育記者伍晃榮所言的一句經典:「波,係圓嘅」一樣,足球場上真的「乜都可以發生」,任你運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精準到不能再準,變幻仍然是永恆。

有趣的是,足球真的好像與高科技判決,十分之「唔friend」。其實在體育賽事中使用高新科技,不是今日才發生,也已經在其他運動賽事中使用,為何在足球賽上使用,爭議就多了?

這可能與足球賽事的本質有一點關係。現代足球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是在普及體育運動中最受歡迎、接受度最高、普及面最廣的一種,甚至被譽為「世界遊戲」。當時的足球隊其實多是由工人組織俱樂部而成,基本上有一個草地,劃上界線,參賽隊伍各派11名隊員參與,互相在這個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互相進攻就成了足球比賽的雛形了。足球比賽當然有相關的規矩,但其實當中的仔細程度並不如今天大家所想的精細:比如以足球場為例,基本條件是有一塊長方形平地,豐儉由人,由草地、人造草場、膠地甚至公園裡常見的混凝土地也可以。更簡陋的足球場,甚至可能只有兩邊龍門及幾條白線就可以了。就是根據國際足協的規則,足球場地的長度、闊度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約數」:舉行國際性賽事的足球場地,長度應該介乎100至110米(110至120碼),寬度則應介乎64至75米(70至82碼),沒有劃一的標準;連帶犯規,判決,補時等等,都是由「人的因素」去決定,全無科學精準,也無準確計算。正因如此,球賽上無的是精確,有的卻是「執生」,雖然會有爭議,但同時也成為足球的魅力所在:由大家耳熟能詳的「上帝之手」,到今日日本隊的「出界球」,都成為一個又一個經典。

科學精準是否就是最好?還是留給大家判斷了。

電影類型十講 -- 第三講:傻人有傻福

電影小組回顧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1/2023
明光社

「傻人有傻福」作為電影的其中一類,當中的特色,很多時是指「好人有好報」,良善者雖然好像是會吃虧,也有「撞板」的時候,但最後總會有一個好結局。在網上講座為我們分享的王礽福先生,點出了這類電影的三大要素,就是:一、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傻人」(不論他是真的傻瓜或是深藏不露的奇才);二、面對著強大的「當權者」、體制(通常是壞蛋或是剝削者)而被剝削或欺負;及三、「傻人」最後都會鹹魚翻生和勝利,獲得一個新身份和新名字。

電影《柏靈頓》(Paddington)第一集和第二集,故事都是講述一隻由秘魯來的小熊移民倫敦,被布朗家庭收養所發生的事情。第一集就當然會講這隻習慣於森林居住的小熊來到大都市時所發生的趣事,牠後來被反派捉拿欲製成標本,但最終都被布朗家營救。

不少電影的續集都會比第一集遜色,但《柏靈頓2》卻更進一步!是次故事說到小熊Paddington找到一本很完美、能介紹倫敦的立體書,牠想將這本書送給遠居於秘魯的露西姨姨,但禮物不單被盜,而且牠還被當成偷書賊鋃鐺入獄,需要布朗家去證明牠的清白。

明光社

第一、二集當然都離不開小熊對家庭不離不棄的情,但第二集的設計相當精彩,故事不單連繫上一本介紹倫敦景緻的立體書,電影把小熊與露西姨姨一起暢遊倫敦的想像以一鏡到底的方式,透過翻閱立體書的每一頁倫敦美景都展示出來,可謂創意十足。

而第二集的主題就是夢想成真!小熊是次就是傻傻的帶領著一眾角色尋夢和實現夢想的一集。就算是小熊自己被迫入獄,但他仍然可以帶領大家尋夢,「論盡地」以一隻紅色襪子令囚犯衣服變為粉紅色,改變了獄中氣氛,還製作了相當美味的橙味果醬,影響了自覺不懂煮食的廚師,令大家開始提供美味食譜,將監獄變為美食天堂!而布朗一家各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己的興趣,如潛水、印刷、玩蒸汽火車和瑜伽去拯救小熊。

明光社

而電影本身就很善良,就算是囚犯或是奸角,都是傻傻的很可愛,到最後他們亦可以夢想成真,連過氣名演員Phoenix Buchanan入獄後都可以把整個監獄變成他的音樂劇劇場,令自己想成為演員的夢想成真。

那麼,小熊自己的夢想呢?當然了!雖然他來不及把立體書送到露西姨姨手中,但眾人還是直接把露西姨姨接來倫敦遊覽,比看立體書更好!

筆者認為兩部電影都充滿愛、童真和喜劇感,令人心中暖暖,亦有捧腹大笑的時候,作為合家歡電影實在是不二之選;而電影亦在告訴大家,堅持著心中的良善,(有禮及不作惡)就會有很多人來幫助,夢想有一天會成真。

收看講座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09/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國際泳聯(FINA)於2022年6月19日宣佈,禁止那些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國際泳聯指,由於青春期男性和女性之間會出現「表現差距」,因此有必要使用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來確定符合參賽資格的條件。國際泳聯主席Husain Al-Musallam提到「我們必須保護我們運動員的參賽權利,但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賽事中保護競爭公平,尤其是在國際泳聯的女子組賽事中。」

國際泳聯宣佈限制男跨女跨性別選手參加女子組比賽,並指在未來的游泳比賽中考慮開設「公開」組,讓未符合男子或女子組參賽資格人士參加公開組比賽,有關安排引發了關於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項目的爭論,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權利倡導者反對國際泳聯的做法。至於美國奧委會(USOPC)主席Susanne Lyons在2022年6月23日表示,對於跨性別運動此課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並指他們也需要留待國際聯合會(Ifs)和國家管理機構(NGBs)制定政策。[1]

國際欖球聯盟(IRL)將與來自八個國家或地區的隊伍合作,在2022年10月舉行的世界盃聯盟式欖球女子賽事中,收集數據,以制定一套標準,可以公平地平衡個人的參賽權利和所有參賽者的安全。聯盟在2022年6月21日宣佈,在完成進一步的研究,使聯盟能夠實施正式的跨性別包容政策之前,男跨女的選手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賽事。[2]

2022年8月10日,愛爾蘭欖球聯盟(IRFU)表示,在經過檢視有關跨性別的政策以後決定由本球季開始,將禁止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只有出生時記錄為女性的球員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IRFU表示,該決定是基於醫學和科學證據,並符合世界欖球指引。[3]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在2022年6月中,把接受荷爾蒙性別轉變治療的建議最低年齡,由原來的16歲降至14歲,而一些轉變性別的手術則建議在15或17歲時進行,這比之前的指引提早了約一年時間。該會承認降低有關年齡有潛在風險,但表示不讓孩子及早接受治療是不道德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

但有一些人士,包括來自跨性別治療的社群,批評一些診所太快為處於性別存疑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可逆轉的治療。[4]

有媒體在2022年7月18日報道,在美國成立、反對中傷性小眾的組織GLAAD發佈2022年的社交媒體安全指數,發現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TikTok等傳統社交媒體均不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社群,並指LGBTQ+群體在上述社交媒體中並不安全,但社交媒體MollyTommy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給予支持的在線群體。

根據該報告,有84%的LGBTQ+成年受訪者表示,由於他們經常遭受憎恨和迫害,社交媒體上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來防止歧視、騷擾或虛假信息。[5]

2022年7月15日,一名美國的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拜登政府將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擴展至LGBTQ的學生和工人。2021年,有20名來自不同州的州檢察長對兩個聯邦機構(教育部和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提出訴訟,要求他們解釋兩條法令:一條是「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條」,這條法令在美國民權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禁止收取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和活動有任何性別歧視的措施;另一條是「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條」,該條法令則禁止僱主基於種族、宗教或性別而對工人作出歧視行為。

事緣是2021年,上述兩個聯邦機構依照美國總統拜登的指引,指第九條和第七條提供的保障應擴展至同性戀和跨性別者,並在工作場所和學校強制執行有關措施,例如公司和學校不能拒絕跨性別者使用符合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以及學校須允許學生參加符合其性別認同的運動隊伍,至於受聯邦政府經費資助的學校,有責任調查學生因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性別歧視或性騷擾的事件。

來自20個州的州檢察長稱,政府侵犯了各州監管其公共工作場所和學校的權力。他們還表示,政府違反了聯邦法律,因為它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沒有遵循適當的程序。

拜登政府辯稱,這些規定與最高法院於2020年的一項裁決一致,該裁決裁定民權法案第七條是禁止僱主因僱員是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而解僱他。政府更要求法院駁回訴訟,部份原因是政府尚未開始執行有關的指引。

法官Charles E. Atchley否決了駁回訴訟的要求,並發出初步禁令,令拜登政府的指令暫時無法執行,Atchley指未來上訴法院或最高法院將就訴訟作進一步的判決。[6]

2022年7月14日,有報道指監督美國蒙大拿州立圖書館的委員會拒絕接受新設計的標誌,因為有一名成員說新標誌的主要特徵——棱鏡——讓人想起彩虹LGBTQ驕傲旗,她認為這會引發政治風暴。委員會在較早前已投票否決使用新的標誌。[7]

明光社

來自澳洲欖球聯賽的球隊Manly Warringah Sea Eagles的七名球員,拒絕參加在2022年7月28日舉行的一場重要賽事,因為他們被要求穿上「同志驕傲」的球衣,該球衣印有彩虹條紋和配上彩虹衣領,以表示支持LGBTQ+參與體育運動項目,這七名球員表示球衣與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產生衝突。球隊教練尊重球員的決定,並且為到沒事先與球員協商而造成的後果表示抱歉。[8]

俄羅斯議會於2022年7月18日採取行動,再次收緊有關LGBTQ權利及關係的討論空間,議會正在推動一項新法案,以擴闊2013年通過的禁令範圍,該禁令是有關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推廣非傳統的性關係」。新法案將禁止以正面或中立的態度公開討論 LGBTQ關係,以及在電影院中播放任何LGBTQ電影內容。[9]

2022年7月15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入稟歐洲聯盟法院,對匈牙利提出訴訟,歐盟委員會認為匈牙利的一項法律會令LGBT人士遭到歧視,另外亦因該國拒絕為Klubradio廣播公司——一間常批評政府的廣播公司更新牌照而興訟。匈牙利司法部長Judit Varga表示:「無論歐盟成員國以任何方式,都影響不到匈牙利以國家本身的身份,自行決定去保護兒童的權利。」[10]

2019年,波蘭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決議,宣佈自己擺脫了「LGBT意識形態」,稱自己的地區為「非LGBT」區,這是源於自由主義者和宗教保守派發生衝突,後者視爭取同性戀權利會對傳統價值觀產生威脅,故設立「非LGBT區」,他們的原意是要禁止LGBT人士在學校裡,推廣同性戀和性小眾的身份。波蘭人權監察申訴專員為此向波蘭的法院提訴,原審法院裁定相關的地方政府必須廢除九項決議。公訴人方面的機關、極端保守的智囊團和相關市政府隨後對有關判決提出上訴,2022年6月28日,波蘭的上訴法院駁回其中四項上訴。[11]

2022年7月9日,東正教的美國大主教Elpidophoros私訪希臘期間,在雅典附近,為到同性戀者兼時裝界名人Peter Dundas及其伴侶Evangelo Bousis通過代孕母所生的兩名子女洗禮。希臘東正教神聖議會表示,將向美國教會領袖、世界東正教基督徒的屬靈領袖,及身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普世牧首Bartholomew發出投訴信。希臘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同性聯合。[12]

2019年2月14日,日本各地有13對同性伴侶分別向大阪東京、名古屋和札幌地方法院提訴,他們認為現時的《民法》、《戶籍法》等規定拒絕同性婚姻,是違反了日本憲法保障的婚姻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之原則,他們向日本政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非政府組織「日本全民婚姻組織」(Marriage for All Japan)集結律師和專家協助原告。同年9月,九州的同性伴侶也加入原告行列,向福岡地方法院提訴。

2021年3月17日,札幌地方法院裁定日本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違憲,指它違反了憲法第14條「法律下的平等」原則,同時駁回總額600萬日圓(約34萬港元)的索賠要求。但日本大阪地方法院於2022年6月20日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合憲,提訴的三對同性伴侶因而敗訴,原告的律師團於同日表示他們會提出上訴。至於東京方面,東京地方法院將於11月公佈判決。[13]

2022年6月14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因為迪士尼動畫電影《光年正傳》(Lightyear)有女女接吻片段,已被14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地區拒絕上映,它們包括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自治區、卡塔爾、沙地阿拉伯、敘利亞、阿拉伯聯合國、印尼和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監管機構在6月初宣佈禁止放映這部電影,因為它「違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媒體內容標準」。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印尼,則宣稱沒有禁映《光年正傳》,「但建議電影持有者考慮印尼的觀眾,因為LGBT的接吻的畫面在印尼仍被視為具有敏感性」。馬來西亞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則指出,若電影沒經過刪減,就不會在該國放映。此外,中國當局亦要求迪士尼刪減電影中女女接吻畫面,不過有關要求遭到迪士尼拒絕,這部電影也不會在中國上映。據了解,迪士尼拒絕任何剪輯,打算在所有市場「依照原樣」讓電影上映。[14]

2022年7月16日,數千名韓國人參加了韓國首爾市中心的LGBT活動,有參加者戴上了六色彩虹面具或高舉彩虹旗幟,而與此同時,與該活動地點只相隔一條馬路的首爾露天廣場,至少有15,000基督教和保守團體的人士聚集抗議。其中一名參與抗議的人士為大學教授,他表示是為了孩子們健康的性道德而抗議。[15]

(資料截至2022年8月17日)


[1] Joe Hernandez, “The world swimming body effectively bans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events,” npr, June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6/19/1106173020/swimming-bans-transgender-women;https://www.dw.com/en/fina-restricts-participation-of-transgender-athletes-in-womens-competitions/a-62184518;Steve Keating, “No perfect solution to transgender issue, says USOPC,”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o-perfect-solution-transgender-issue-says-usopc-2022-06-23/;〈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 “Transgender athletes barred from international rugby league,”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2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sports-australia-rugby-swimming-league-a7a87cd2b873d8a7d6fc6d8cc303a166;〈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3]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female contact rugby in Ireland,” Reuters, last modified August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transgender-women-banned-female-contact-rugby-ireland-2022-08-10/.

[4] Lindsey Tanner, “Trans kids’ treatment can start younger, new guidelines say,” CTV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ctvnews.ca/health/trans-kids-treatment-can-start-younger-new-guidelines-say-1.5947894.

[5] “Report finds bi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not welcoming to LGBTQ+ Users while MollyTommy provides a supportive online community,”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press-release/newswire/business-media-social-media-discrimination-gay-rights-131ca2c033ff515cf0cb0815a8cd806d.

[6] Ava Sasani, “Federal Judge Temporarily Blocks Enforcement of L.G.B.T.Q. Protec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7,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7/us/judge-blocks-biden-lgbt-student-rules.html; https://regular-articles.com/federal-judge-temporarily-blocks-enforcement-of-lgbtq-protections/.

[7] Amy Beth Hanson, “Montana rejects library logo over similarity to pride flag,”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3,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education-montana-tammy-hall-aafb46f325fe000a120958c05a234097.

[8] Euronews with AP, “Australian rugby players refuse to wear Pride jersey for ‘religious reasons’,” euronews, July 26,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26/australian-rugby-players-refuse-to-wear-pride-jersey-for-religious-reasons.

[9] “Russia mulls expanding ‘gay propaganda’ law, cuts ECHR tie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putin-gay-rights-vyacheslav-volodin-279478d36a87cebaab31b1e70a97303b.

[10] Gabriela Baczynska and Charlotte Campenhout, “EU executive will sue Hungary over LGBT law, radio broadcast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eu-commission-sue-hungary-over-anti-lgbt-law-politico-2022-07-15/.

[12] “Greek Church protests baptism for children of celebrity same-sex paren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19/greek-church-protests-baptism-for-children-of-celebrity-same-sex-parents.

[13] 劉俞妗:〈日本婚姻平權運動重挫!大阪法院關鍵判決:「不承認同性婚姻」並不違憲〉,風傳媒,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9864?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14] 中央社:〈女女接吻也不行?皮克斯新作《巴斯光年》傳遭14個國家地區禁止上映!〉,風傳媒,2022年6月19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0651?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德國之聲:〈「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電影《巴斯光年》因「女女接吻情節」遭14國禁映,中國要求刪減畫面遭拒〉,風傳媒,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78718?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

[15] Dae-Woung Kim and Yeni Seo, “Thousands take part in Seoul LGBT festival, protesters r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ousands-take-part-seoul-lgbt-festival-protesters-rally-2022-07-16/.

重拾性別、身體、男女的尊貴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

傅丹梅、歐陽家和、熊嘉敏 | 傅丹梅(明光社副總幹事) ||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 熊嘉敏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21

第四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2021年10月29至30日假恩福中心舉行,除了現場出席聚會,亦可透過網上形式參與,今年共有超過450位朋友參與峰會。

身體神學與男女兩性

在主題演講「身體神學——重塑性別的尊貴」中,講員墨爾本若望保祿二世婚姻與家庭學院哲學博士何文康博士用了短短40分鐘簡述身體神學的淵源,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從他的牧養經驗,與青年及婚姻牧養工作所整合出來的神學反省,他認為教會面對性革命思潮、文化挑戰及國家的唯物無神主義,要有效牧養,需要與青年同行建立友誼,進行有血有肉的生命交流。

聖父、聖子、聖靈三為一體的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吹了一口靈氣,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人既有身體亦有靈魂,神的靈使人可以分享神的理性及意志,具有思考及分辨的能力及選擇的自由。人有神的形象,指向人有位格(person),有理性和意志去做決定,與其他受造物不同,不能被物件化。人性來自神,有身體的位格(body-person),身體與位格分不開,人的身體以男性或女性的身體表達出性別特徵,這反映了身體的性別意義。人的位格來自神,人有理性可以認識、分辨和選擇,與其他動物只按本能來行事不同。

人的受造是因著神的愛,這個創造是美善的,但人在一切其他動物中找不到能相稱的配合者而產生孤獨,因此,神為他造了另一有位格、完整獨立的人。人在見到神所造的女人時說,她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三一神透過「身體 — 性別 — 男女共融」展現人有三一神位際共融的內在生命特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交付,聖父將自己完全交付予子,子知道自己的一切來自父,完全順服父的計劃。婚姻中的男和女之愛就是在人性經驗中完全交付自己,互相補充的範例。此外,神既是三位一體,衪的形象也是三一的,亦刻銘在每人身上;故此人亦被召走出自己,與人及神建立愛的共融關係,在接受神/他人及交付自己中成全其人性。父愛子,子愛父,聖靈自衪倆的相愛中發出;作為神的形象,在婚姻中的男女相親相愛,亦能產生後代,參與神的創造!

以同理心回應跨性別

另一位講員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認為,跨性別是扭曲神創造男女兩性的本意,人的生理性別透過性染色體XX(女)及XY(男)表現出來,外貌改變或增加減少身體的器官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別,性別轉變或跨性別的出現是受心理及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影響的結果,在科學上並不成立,不論是男跨女,抑或女跨男,都不是真實的性別轉變,就如一個人渴望自己是有錢人,因不能成為有錢人而產生苦澀,我們可以體諒他,但不能因此而認同他。面對跨性別人士,基督徒需要更多同理心,願意與他們同行,才能幫助他們重拾原生性別的尊貴。李博士認為身體是支持一個人的整體而非攪擾,身體在聖約婚盟的兩性關係中展現,而人之為人,除了身體還有自由及關連(relatedness)。他駁斥笛卡兒對人性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ichotomy)的理解,亦不同意西蒙波娃的「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李博士又指,如因自由,便強調人不要預設,就連性的身份、生理性別也不作預設,只著重人有互為的關係,這種講法便忽略了人必然受身體限制的事實,也忽略了這種限制對互為關係的影響。他指有神學家提出,人的存在藉情誼交往展現,可以與神關連亦與人結連,透過結連,人性得以展現。就好比一盞燈獨自發光,這光很有限,但如果很多光聚在一起,光變得很明亮,能照亮黑暗。

李博士總結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更是從神親自吹一口氣而生,三一神同榮同尊,人被造是先男後女並不代表尊男卑女,兩性乃是平等的,人貴乎人在於互為交往的關係。

為教會紀律平反

教會若有肢體在性誘惑上跌倒,往往是一件不容易處理的事。教會很多時因著要在教會中做紀律處分,而被人批評不體諒軟弱的肢體,或者在過程中傷害了肢體的感受。在峰會的牧養座談會「性.誘惑.同行——重塑身體的尊貴」中,阿棍姊妹分享自己在教會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當時牧養她的葉文偉傳道坦言,執行教會紀律時需要有更多牧養上的體諒、接納和支持。而曾在同性戀經歷掙扎的姜雁慈姊妹也表示,得到身邊弟兄姊妹的接納,是很大的支持。

明光社

80後姊妹阿棍分享,說15歲時已開始接觸男男同性戀(Boys’ Love,簡稱BL)漫畫,到讀大學時她不能自拔,除了家中有數十本漫畫外,更自己創作了三本同人作品。她說:「教會聚會完結或放學後,就心急回家看BL,沒有興趣與朋友出街,腦內充斥著BL畫面,不在自己控制之內。」同時她在教會生活,及後受浸,又在初中團契承擔一些事奉。那時她經歷到掙扎,覺得自己閱讀BL的狀態不好,最後向牧者坦白。當時牧養她的葉傳道當晚透過視像方式越洋分享,他指當時其實聽了大半天也不知道BL是甚麼,但欣賞姊妹願意認罪,遂依教會程序,為她準備祈禱小組,邀請她暫時停止事奉和領聖餐。

不少離開教會的朋友也說,曾遭教會紀律傷了他們的心,但阿棍卻表示,教會不只有紀律,還有很多愛,她在接受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有姊妹的陪伴,甚至連去燒自己的BL漫畫也有人陪伴在旁,令她覺得過程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很大的接納,她說:「紀律處分讓我有空間處理我的罪,那半年對我的信仰扎根很重要。」及後她在服侍性小眾群體的機構新造的人協會,做文字事工,造就了更多生命。

自小有同性戀傾向,一面參與教會事奉,一面維持同性戀關係的姜雁慈表示,與同性有親密關係時可能會感到很開心,但及後內心的空虛和不滿足令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她內心有很多框框,以為教會不可能接納自己。當時身為執事的她,選擇了向執事會坦白,她指教會的執事是終身制的,她沒有想過執事會非但沒有責備她,反而是接納她,並為教會在她艱難的日子裡未有與她同行而道歉,這令姜雁慈特別感動,同時為自己多年沒有坦白而道歉。

葉傳道承認,在不同的性議題中,傳道人不可能甚麼都接觸過,更有可能的是教會面對很多新的情況,是第一次處理眼前的情況,所以今日的教會面對肢體不同的關於性方面的狀況,可能要學習更多,但他認為團契作為支援的群體,大家互相支持,陪伴,同行仍然是最重要的資源。

讓孩子喜歡自己的性別

明光社

在峰會的成長講座「教育孩子——重塑男女的尊貴」中,講員救恩學校助理校長姚黎丹雯女士分享到,盼望父母能讓孩子喜歡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覺得自己是尊貴的,在成長路上更加幸福和愉快。

姚女士邀請參加者做熱身活動,請參加者用紙寫下喜歡做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及其原因,又邀請大家想想,喜歡生男孩子還是生女孩子。姚女士認為無論生男孩子或是女孩子都甚美好,包括性情、體質、興趣和社會角色等,兩者各有其獨特之處。她認為父母普遍對兒子和女兒的要求不同,例如男孩子要堅強、不輕易流淚,女孩子要細心、儀態萬千等,這類想法或會限制子女的成長。假若子女無法做到這些要求,或會對自己是否能成為男孩子或女孩子產生自我懷疑。

姚女士指出因現代社會提倡個人主義及高舉自由,或會令某些人覺得自己能決定本身的性別,以心理性別認同代替生理性別,容易造成性別混亂。因此她認為父母應從小引導子女喜歡自己的性別:做一個快樂的男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男人;做一個快樂的女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女人。她分享了以下八個教養重點:

一:切忌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被無條件接納和欣賞自己的性別。

二:肯定子女性別及注意其心性發展,多稱讚和肯定子女出生被賦予的性別。

三:父母兩性角色彼此相愛和尊重,讓子女明白兩性都是美好的、平等的、有強弱的,彼此輔助成長。

四:要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每人的性別氣質比例各有不同,但並不會影響到其生理性別。

五:不要讓子女擔當/代替配偶的角色,讓父母都親近子女,也要維持良好的夫婦關係。

六:幫助孩子建立同性友誼。

七:父母要同心協力教養子女。

八:努力建立父子情、母女情。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由愛家共融網絡主辦,協辦機構包括: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阡陌社區浸信會、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維護家庭基金。

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9/2021

古代奧運,不只運動

四年一度的奧運,因新冠肺炎疫情,史無前例地延遲一年舉行。今屆運動會在疫情陰霾下進行,盛況不再,然而在香港運動員的努力下,取得一金二銀三銅的佳績,令香港人對運動賽事的熱情,又回來了!

明光社

其實,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源於古希臘運動和宗教性慶典。據考古證實,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之間,每四年一度,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奧林匹亞是古希臘時代其中一個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而在神廟內,由古希臘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菲迪亞斯(Pheidias)所作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1]

現代奧運會提倡「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格言(The Olympic Motto),[2] 很多人認為奧運就是和平的象徵,不應受戰爭、政治、國力等因素影響,但其實自古代奧運會以來,奧運會並不如今日人們所想像的「純潔」。事實上,各個參與古代奧運的希臘城邦,都想奪得奧林匹亞聖地和奧運會的控制權,以受眾希臘人所仰望和得到各樣政治、經濟好處。運動員在競賽項目中取勝雖然只會獲得橄欖枝桂冠,不像今天選手得到金牌和能夠「做業主」,但擁有「桂冠」是無上光榮,城邦會得到相應的聲望(和政治的主導權),運動員會獲得家鄉饋贈大筆金錢。雕刻家更會為勝利者製造雕像,詩人也會為他們譜寫讚歌,流芳百世(至少留傳至今,仍可在博物館找到相關的作品),有形和無形的利益都是十分可觀的。

現代奧運,展現國力?

在「現代奧運之父」、法國歷史學者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議下,於1894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在1896年於希臘首都雅典舉辦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奧運會標榜仿效古代奧運會精神,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可惜的是,在現代奧運會復辦的百多年之間,曾因兩次世界大戰而分別在1916年、1940年、1944年被迫取消,此外在2020年又因2019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過一年。不單如此,在奧運會得以發展後,賽會本身也逐漸成為各國展現國力的角力場所,體現「運動——強國」,宣揚「軟實力」,而並非「運動咁簡單」。

說來諷刺,今天奧運會中很多「理所當然」的經典事物,其實都是自上述「展現國力」情況下誕生的。就如奧運中必備的奧林匹克聖火(The Olympic Flame),已被視為每次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標誌,而點燃聖火的傳統據說在古希臘時期已有。[3] 不過,將奧運聖火構築成觸目的儀式,以及奧運會開幕的重頭戲,則是從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而每屆奧運會前盛大的聖火傳遞活動,更是自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開始,當時官方有提出類似「聖火有著傳承火焰,生生不息」的意思,但有心人都會明白,這其實是當時納粹德國藉著大搞奧運展現國力,宣揚日耳曼民族高人一等的大好黃金機會了。事實上,不論規模、形式、甚至宣傳等方面,柏林奧運都成了現代奧運的經典之作;而以奧運來「展現國力」的風氣,直到今天,還是大行其道。[4]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當奧運會辦得愈來愈有聲有色,相對耗資也日益巨大,到頭來,也使得許多國家不想申辦。情況在60、70年代時尤為嚴重。不過,主辦奧運會例必「蝕大本」的情況,在1984年於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中被成功扭轉了:洛杉磯奧運會在以商業體育營運者Peter Victor Ueberroth的主持下,首次以民間方式承辦奧運會,以5億美元低成本運作下,扭轉前幾屆奧運會巨額虧損,最後更能獲利約2.3億美元,首開奧運會獲利的先河。自此以後,由於證明了奧運也能營利,為主辦的城市帶來相當大的利益,每屆申辦奧運會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同時也爆出了數起申辦奧運會的候選城市賄賂國際奧委會委員、而國際奧委會委員受賄的醜聞。[5] 此外,奧運和其他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如世界盃、歐洲國家盃等)也變得商業化,在職業化、高度競爭之後,除了使體育原來讓人「強身健體,友誼第一」的精神變質,也帶來比賽作弊,或使用禁藥等相關問題。

奧運五環

奧林匹克五環(The Olympic Rings)由五個互相扣連的環圈組成,它們的顏色為藍、黃、黑、綠、紅,它是由 Coubertin於1913年設計,按他所述,這五個環代表著世界的五個部份。過去有不少資料指奧運五環分別象徵著五大洲,即:藍色代表歐洲;黑色代表非洲;紅色代表美洲;黃色代表亞洲;綠色代表大洋洲。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起碼Coubertin在創作五環時並沒有說過這個意思,很可能是大家想當然以為是這樣。[6] 這樣因顏色引發的小誤會,本來無傷大雅,但在今屆奧運,香港隊因為球員球衣的問題而鬧出風波。[7] 此外,國際奧委會要求中國奧委會就運動員配戴襟章提交報告,亦有選手作出某些有政治含意的手勢而受到關注。看來,想將運動與政治完全分開並不容易。

東京奧運已曲終人散,各運動員不論獲獎與否,都曾經付出許多,筆者想起了提摩太後書四章7至8節所寫:「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感激運動員的付出,為大家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賽事。


參考書目:
華遠路編。《奧運百科:百年奧運史話全紀錄》。台北:漢宇國際文化,2005。
馬德安等編。《奧運金牌的故事》。台北:宇河文化出版,2008。
 


[1] 順帶一提,除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遺蹟外,希臘的扎金索斯島(Zakynthos)就是幾年前香港人熱捧的韓劇《太陽的後裔》中,著名景點「沉船灣」的所在地,它也成為了中、日、韓遊客必遊的打卡勝地,也令本來「人氣不高」的奧林比亞再度成為旅遊熱點。

[2] 原來的奥林匹克格言是以拉丁文 “Citius, Altius, Fortius”(更快、更高、更强)三字組成,而在2021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將 “Communiter”(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成為第四個元素,令格言變成“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新口號了。參:“‘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 IOC Session approves historic change in Olympic motto,”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0, 2021, https://olympics.com/ioc/news/-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ioc-session-approves-historic-change-in-olympic-motto.

[3] 在古希臘神話中,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相傳是由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取火種然後帶到人間。傳統上,古代奧林匹克聖火是「由奧林匹斯山上的陽光點燃」,再由傳遞者步行傳遞到奧運會會場。現代奧運的聖火則是在奧林匹亞遺址中以凹面鏡聚光點燃,然後展開火炬傳送旅程。

[4] 事實上,初期的幾屆奧運都只是以「世界博覽會」附設的形式舉行,加上其業餘性質,參與的國家並不如今天的包羅萬有。

[5] 2004年8月4日,BBC節目《廣角鏡》(Panorama) 製作的〈聖火下的交易〉(“Buying the Games”)揭發了有關爭奪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國際奧委會成員被指受賄的醜聞。參: “Buying the Games,” BBC News, July 29, 2004, 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panorama/3937425.stm.

[6] “Who created the Olympic rings symbol?,”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ttps://olympics.com/ioc/faq/olympic-symbol-and-identity/who-created-the-olympic-rings-symbol.

[7] 〈【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1年7月26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015758/【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E3%80%80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

懷念商務艙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18/08/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7月19日台灣第一批奧運選手連同教練、代表團及相關的官員,乘坐包機前赴日本作賽。說真的,能承包專機直飛抵達,相比於其他大國已是相當難得。只因羽毛球「世界一姐」戴資穎,在她的社交媒體Instagram發文中提了一句:「好懷念長榮航空,可以搭商務艙」,就引發起多方關注、討論。隨即,當天蔡英文總統發文致歉,而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更親自至電戴資穎說「對不起」,[1] 當晚,體育署及教育部召開記者會,負責官員公開鞠躬致歉之餘,[2] 體育署署長更表示已因事件向上級請辭。[3]

「懷念……商務艙」是一句投訴或埋怨嗎?是帶著指責或追究嗎?應該沒有吧!但這一句話卻給人提醒,讓人想起有領導人早年向國家級運動員的承諾,[4] 想起政府對運動員的重視程度,想起誰人正坐在商務艙裡?各運動項目的總教練能坐也算合理,但其他政府官員亦在名單之內,就不禁予人一種為官「自肥」的感覺。

「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關乎公平,出自〈論語〉,論及治國之道:「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所指的是治國者,不應只擔心或著眼於財富多少或人民貧窮狀況,而應重點於公平分配與社會安穩。

明顯地,安排選手坐商務艙只是小事一宗。而事實上,政府亦已隨即安排其他較遲出發的選手,回程時能乘坐商務艙。而事件的嚴重是在於其延伸的「安穩」問題。一個不重視「代表地區」出賽運動員的政府、一個不能兌現「承諾」的領袖、一群以公費「自肥」的官員,是絕對能動搖著國家/社會的穩定。在民主、直選的體制下,更會動搖著當權者的管治地位。

在「安穩」的前提下,領導人、高官、相關的負責官員也要立即認錯及回應,這就是民主社會、政黨交替管治的可愛之處。人民感受不到「安穩」,就能用手上的選票更換一個能讓他們感到「安穩」的政府。

一句看似簡單,卻在「提醒」著別人的說話,筆者相信連發表這話的當事人,也始料未及會造成這樣的影響。就如「香港真係好靚」只是一句平常不過,既沒有投訴及埋怨,更沒有指責及追究的商品標語,但有關的產品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視為敏感,以致要「下架」。香港曾經的美,是在於它能接納、包容不同的顔色;它曾經的美,就是容讓不同的聲音及表達;它曾經的美,就是讓人可以自由地「懷念」……而事實上,曾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叫人「懷念」的,又豈只是一席商務艙?!


[1] 呂伊萱:〈蘇貞昌致歉!國手坐經濟艙、行政人員商務艙「顯有不周」〉,《自由時報》, 2021年7月19日,網站: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08877(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7日)。

[2] 王婕秋:〈東奧選手為何坐經濟艙? 教育部鞠躬致歉:防疫考量〉,華視,2021年7月19日,https://news.cts.com.tw/cts/sports/202107/202107192050033.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7日)。

[3] 曾思儒等:〈體育署長張少熙已遞辭呈 搭經濟艙赴東京〉,《聯合報》,2021年7月22日 ,網站:https://udn.com/tokyo2020/story/122317/5618481(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7日)。

[4] 賴意文:〈曾承諾國手搭商務艙-蔡英文總統道歉, Yahoo!運動〉,2021年7月19日,網站: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曾承諾國手搭商務艙-蔡英文總統道歉-115636072.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7日)。

我的身體很美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11/2020

人對美麗外表的追求不分性別和年齡,為人父母的或者會發覺年幼的子女十分愛美,但有時對美麗過份執著,卻會令子女在成長路上帶來困擾。當子女覺得自己外表不夠吸引、不夠瘦、不夠高大……這些不足夠彷彿在指責「我不夠好」,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家長們應怎樣引導子女在追求美麗之時,也別為自己貼上「不夠好」的標籤,並且學習喜歡自己的身體呢?

 

擴闊美麗的標準:身心靈強健

有些人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或令身體受損。家長可和子女一起回憶一次生病的經驗,從而帶出健康的重要性,讓子女明白當我們生了病,雖然有想參與的活動,也只好作罷,就算勉強參與,也不能樂在其中。筆者認為家長可擴闊子女對美麗的標準:真正美的人應該是充滿活力,身心靈強健。家長不妨和子女一起到運動場,觀看一下在跑步的人,引導子女觀察三類人:

第一類:體型結實的人,充滿活力,跑幾個圈也能輕鬆應對。

第二類:體型肥胖的人,身體彷彿很重,舉步維艱。

第三類:他們看起來很瘦,但好像不夠體力向前跑,有點吃力。

家長可問子女喜歡哪一種體型的人,以及為甚麼?家長可以指出,第一類型的人的身體最為強健,而我們要有強健身體,才有能力完成當做的事,從中得到滿足感。

 

合理期望 持之以恆

家長可進一步問子女,若我們想身體變得強健,體態結實,每星期需要跑步多少次呢?要跑多久才會看到成效?有些人對追求美麗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做一次運動或做一次美容療程,美麗就會於短時間內、甚至立即就會出現,否則就會洩氣,甚至放棄。例如一週跑步三次,每次半小時,及後發覺體重沒有改變,便放棄了。持之以恆可是十分重要,上文所提到的第二類和第三類人,雖然期望身體有所變化,但就外型或體力方面來看,即使未見成效,但他們仍繼續努力,家長可教導子女欣賞這份堅持和決心,並幫助子女設立合理期望,配以合理付出。這個想法能讓子女更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向所訂的目標逐前進。

 

接納自己的身體

筆者認為家長需要教導子女明白,人的一生只有一個身體,是絕對值得珍惜和保養。家長們可教導子女去接納自己整個身體,沒必要將身體上的脂肪或乾紋看為死敵,百般嫌棄,因為那是寶貴身體的一部份。

人的一生會遇見不同的事物,但這些事物總會有離開的時候,不過,我們的身體總是伴隨著我們。身體亦標誌著我們生命的進程:嬰幼兒期的快速成長、青春期的發育、中年期的皺紋白髮、老年期的身體衰老等。身體是我們的情感寶藏,喜怒哀樂會隨身體變化而有所改變;身體是我們最熟悉的好朋友,默默地陪伴著我們度過每一個時刻。身體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應坦然地接納自己身體上的「美與醜」,與自己的身體融洽相處。若連自己都嫌棄自己的身體,就很難相信自己是被愛和被接納的;心靈很難平靜、舒暢。

 

用詞得當的勸告

筆者認為這個社會有時失去了平衡,有人為了做生意、為了賺錢,會不斷推銷,催迫我們過度追求某些標準。這些「狹隘的美麗」傷害了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令人身心疲倦。父母既愛惜子女及其身體,就應由小教導子女認識身體健康和美麗的正確關係。筆者建議父母可留意自己的用詞,避免不經意地加上某些不合理的標準。例如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子女擁有正常視力,卻對子女說:「有近視就要佩戴眼鏡,變四眼仔四眼妹就不美啦」,若果子女真的需要佩戴眼鏡,到時就很自然地覺得自己不美了,拒絕佩戴眼鏡,或在學校裡把眼鏡放著不用,這些都不是理想的結果。父母可以健康為本的出發點,提醒子女,例如「看電視要有節制,否則對視力受損,生活上會很不方便」;由「吃太多會變肥仔肥妹,就會被人笑」,改為「過度飲食會容易肚痛及過胖,身體會出問題,就要時常服藥控制病情。」

人總喜歡被稱讚,當子女問父:「我美嗎?」,家長的答案是舉足輕重的,一個合宜的讚美能讓人樂上半天。家長可按著子女的獨特性,加以讚美和欣賞,例如「你的外表很美呀!你的笑容很甜,令媽媽很窩心;你的心很美,因為你的想法很正面,媽媽也時常被你鼓舞啊!」不少研究均指出運動時身體會釋放出多巴胺,令人心情愉快,筆者認為父母不妨盡早培養親子運動習慣,一起強身健體,令身體和頭腦因得到適量鍛鍊而變得更健康,與子女一起變得更美。

運動好處多

適當的運動對健康很重要。有營養師指出,運動雖然無法立即令人變瘦,但就有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維持好心情等好處。[1] 而衞生防護中心就建議市民參與體能活動,如選擇每週進行最少2.5小時的中等強度體能活動,或每週1小時15分鐘的劇烈體能運動。[2]

 
 

[1] 〈【減肥】佳節暴飲暴食後要瘦身!營養師指忽略這件事狂運動仍難瘦〉,《香港01》,2020年10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教煮/532033/減肥-佳節暴飲暴食後要瘦身-營養師指忽略這件事狂運動仍難瘦(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0月17日)。

[2] 〈建議的體能活動量〉,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6年3月7日,網站:https://www.chp.gov.hk/archive/epp/tc/indexe585.html?MenuID=9(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