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當「歡樂」遇上性教育之後……

——專訪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許慧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0/09/2005

學校推行的性教育一向為人所詬病,每每教人搖頭嘆息,批評之聲不絕於耳:陳腔濫調、乏善可陳、空談理論、騷不著癢處、內容沉悶、保守……連兩位具有性教育實戰經驗的老師,亦期盼能徵得一些有趣的性教育教案,讓學生們歡歡樂樂地「知情識性」。然而在歡樂之餘,更重要的還是活動背後所傳遞的價值觀;使用安全套的技巧絕非禁忌,問題是要釐清為何要教;要老師說性並不困難,如何負責任地與學生談性才是關鍵所在。
 
本期燭光網絡請來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兩位輔導組老師,梅嘉耀副校長及梁澤豪老師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經驗,談談為何要推行?理念何在?期間會面對甚麼困難?如何克服?
 
梅副校長表示,近年學校由初中便開始在不同學科滲入性教育課題,例如成長課、綜合科學科、宗教教育科及班主任課等等。中一的課程編排著重自我認識、一般交友及社交距離(兩性及同性);中二課程則開始談及兩性相處、界線,亦會涉及拍拖戀愛;中三課程更會涉獵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問題;中六課程打算由個人推展至社會層面,探討色情文化、同性戀及家庭婚姻等議題。
 
為甚麼獨欠中四及中五兩個級別?他坦言,學校仍需不斷摸索切合本校學生需要的性教育課程,由於高中課程編排緊密,而性教育課程又滲透不同學科,少不免需要課堂調動以作配合,故較難有空間發展;事實上,學校還是去年才嘗試將性教育推展至中六。
 
梅副校長指出,以學校現有的人力資源,要發展全面的性教育並非易事。例如中一的課程,若由輔導組老師設計教案,不同學科老師須要了解課程設計概念,好作準備教授有關內容,並適切回應學生的提問及加以跟進,才能以跨學科形式推行,必須循序漸進,且要不斷檢討,各級別課程內容的聯繫亦不容忽視,否則課程發展便缺乏持續性!
 
他又補充說,當內容涉及一些敏感性課題時,例如涉及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問題,很難要求所有老師均具備相關的知識、教授技巧及心理準備,學校惟有假手於人,以承包制邀請坊間機構協助舉辦工作坊。不過「外判」也不代表學校「翹埋手」不理。他強調,若要達到理想果效,老師須了解工作坊內容、觀察學生反應、加以跟進及檢討。
 
既然困難重重,何以學校仍繼續堅持?梅副校長認為,無論學校教與不教,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每天都會接收從四方八面而來的傳媒資訊,作為教育工作者實有必要提供另一套價值觀,以免他們照單全收,一面倒地受不良的性資訊影響。
 
何謂學校的「另類選擇」?重要性何在?「其實性教育應由自我認識開始,了解個人與別人性格、特質上的分別,再進深至男女間的尊重,作出對自己與別人負責任的決定;基於信仰因素,我們當然相信發生於婚姻之內的性關係,才是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的關鍵!」梅副校長重申價值觀的傳遞才是性教育的基礎。
 
因此,學校必須謹慎地選擇合作伙伴。梁澤豪老師表示,在人力資源限制下,學校在物色伙伴時,當然希望有關機構能設計新奇、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寓學習於娛樂,不過,機構與學校在理念上的配合更為重要!
 
誰不想歡歡樂樂地進行性教育?「教授性技巧無疑很新鮮吸引,這亦非學校性教育的絕對禁忌,但在歡樂之餘,學校必須考慮本身學生的真正需要,並先為學生作課前的預備,更要配合適切的討論和檢討,讓同學了解活動的意義,從知識層面帶到生活實踐!」梁老師不諱言這是教育工作者應盡之責!梅副校長亦補充,對已經有婚前性行為的同學來說,教授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技巧可能是其中一環節,卻絕非重點所在!
 
對於坊間流行的價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將各式各樣的選擇呈現學生面前,只要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及承擔後果便無問題的觀念,梅副校長本身並不太認同;他解釋,對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始終期望老師的指引,告訴他們如何作正確的選擇;至於對高中學生,即使鋪陳了不同的選擇,也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並表明老師的個人立場,並非硬要學生跟從,卻可作為同學的參考!
 
總結過往經驗,成效如何?梅副校長坦言難一概而論,同學的成長必然受到不同因素所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只有學校繼續推行性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在眾多性資訊選擇中取一席位,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從學生填寫問卷或工作紙的回應,不能排除他們會按老師心意填上標準答案;從生活實踐層面,沒有揭發婚前性行為或性罪行,也不代表成功;儘管如此,綜觀學生的反應與表現,相信老師所費的心力也不致於完全白費!
 
對於學校性教育的未來發展,梁老師認為,單靠「外援」承包非長遠之策,學校亦須考慮資金問題。故此,校方為老師提供支援更為重要,例如以一領一形式協助缺乏經驗或感覺不自然的老師;此外,志願團體若能開辦相關的培訓課程、設計教材套或教學活動,供老師參考,則更為理想!

相關文章

令人心痛的人為悲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10/2024

在2019年,一名21歲輕度智障的女子疑遭暴力對待而喪生。她的父母因信任自稱是道士的張姓男子,讓他為女兒進行驅鬼法事,但期間有人對女事主施加了極端的暴力,甚至以假陽具來侵犯她,最終導致她死亡;張姓男子被控謀殺罪及非禮罪。事主的母親亦遭控告,她未有阻止事件的發生,甚至涉嫌與男被告一同購買假陽具。事主的父親發現女兒失去意識後報警,警方到達後發現她的頭部受傷並已沒有呼吸。陪審團早前一致裁定男被告的控罪全部成立,而女被告被控協助和教唆非禮另一人的罪名,亦被一致裁定成立;案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原本是一宗可避免的慘劇,如今一條寶貴的生命已被殘害。當人們面對困難或不如意時,有時會求助於民間信仰,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應考慮有關的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和合法。男被告聲稱要為女事主驅邪靈,即使他真的出於幫助他人的想法才做出有關行為,亦不能成為犯案的藉口,因為他所使用的手段完全不合常理,並違背社會道德倫理。事主的死反映出其父母的愚昧,盲目相信了被告,更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失職的父母。他們或許因對女兒患病而感焦慮,所以願意嘗試任何醫治的方法,但他們忽視了基本的常識和做法是否合法,最終在男被告的錯誤引導下,讓女兒遭受致命的傷害。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做決定時,應優先考慮保護身體和珍惜生命,避免因愚昧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對於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多給予關心和支持。只有在彼此關懷、拒絕傷害他人的社會氛圍之中,才能減少類似悲劇的發生,讓每個生命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惟有理智與關懷並存,才能真正守護生命的價值。


參考資料:

朱棨新。〈道士涉謀殺及非禮智障女案 陪審團一致裁定兩被告全部罪名成立〉。《香港01》。2024年10月1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066462/道士涉謀殺及非禮智障女案-陪審團一致裁定兩被告全部罪名成立
 

與弱勢孕婦同行的「小小生命」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面對意外懷孕,許多女性會感到非常焦慮與不安,當父母得知女兒意外懷孕時,往往亦感到手足無措;而部份當事人則會因社會、家庭和經濟的壓力而掙扎,考慮應否繼續懷孕。其實,這些女性及其家人不必獨自承擔壓力,因為只要願意尋求幫助,他們總會尋找到出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弱勢孕婦的需要,本社訪問了基督教機構「小小生命」的幾位同工及一位媽媽,與大家分享弱勢孕婦的需要、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可以成為她們的同行者。

守護生命的使命

小小生命的發起人及總幹事杜慧妍傳道表示,香港的墮胎情況相當嚴重。她深刻體會到墮胎帶來的問題,包括抑鬱和迷失,因為她有過這樣的經歷。透過閱讀聖經,她看見生命的價值,並在神的呼召下成立了小小生命。這是一個建基於基督教信仰的機構,專注於支援任何年齡的弱勢孕婦、其伴侶和家人,紓緩他們面對因懷孕而產生的壓力。隨著工作的推展,數位同工因自身的經歷或對生命的熱愛而加入,形成了一個用愛心陪伴懷孕女性的團隊。

帶著勇氣尋求協助的媽媽

明光社

這些年來,小小生命與不少在困境中的女性同行,其中一位機構持續關心、有未婚懷孕經歷的媽媽,分享了她的故事。當她得知自己意外懷孕時,年紀已不算輕,並已投身社會工作。她從未考慮過當媽媽,更感到徬徨無助,她為到選擇繼續懷孕還是進行人工流產而掙扎,於是她鼓起勇氣主動聯繫小小生命尋求幫助。她表示,小小生命的同工並沒有僅僅將她視為求助者,而是像朋友般跟她分享類似的經驗,令她感到被關心,同工亦了解到她對懷孕的想法和擔憂,這令她感到很安心和被理解。在同工的建議下,她進行了產檢,透過超聲波檢查,她聽到腹中胎兒的心跳聲,感受到小生命的珍貴,最終她決定成為單親媽媽,撫養這個孩子。

她感謝小小生命同工的陪伴,讓她平安走過整個懷孕過程。她鼓勵遇到意外懷孕情況的女性,將這經歷看為人生眾多經歷的一個部份,若感到困惑或焦慮,應尋找能理解她們處境的人商量,並靜下來聆聽內心的想法。她發現許多女性仍未能獲得幫助,故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她們明白到自己並不孤單,而且有很多人是願意提供協助的。

深刻的前線經驗

明光社

而杜慧妍傳道則分享了一次深刻的前線經驗。一位懷孕女性在偏遠的地區獨居,面對不友善的僱主,她因懷孕而受到歧視,最終甚至被僱主找一些「理由」,將她即時解僱。小小生命的同工曾經陪她到不同部門求助,並為她祈禱;可幸的是,最終她獲得教會的支持,籌集到金錢聘請陪月員照顧她和初生的嬰兒,渡過難關。這位媽媽現在不僅能照顧孩子,還主動關心其他有類似經歷的女性。

小小生命資深關顧幹事蔡潔霞女士則分享到另一位年輕媽媽的故事。在得知自己懷孕時,這位媽媽仍是正值求學階段的年輕女孩,甚至已經與男友分手;因著基督徒的身份,她不敢告訴他人自己的情況。她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小小生命,同工陪伴她去看婦產科醫生,在進行超聲波檢查時,讓她聆聽到胎兒的心跳,她感受到胎兒的生命是寶貴的。最終在牧者和家人的支持下,她選擇將胎兒生下來;在考慮到孩子的將來時,她和家人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孩子交給適合的家庭領養。

小小生命資深輔導員李惠婷姑娘則分享到另一位媽媽遇到的困難,這位媽媽雖然已婚,但她在懷孕前已育有兩位有特殊需要的年幼孩子,她和家人住在沒有升降機的唐樓,日常生活忙碌,疲於奔命。面對再次懷孕,她感到焦慮,又掙扎於是否繼續懷孕。小小生命的同工了解她的情況後,不僅陪伴她接送孩子,還將她的情況轉告了附近的教會,令她獲得了不少支援,而她第三名孩子亦已出生,這位媽媽亦與教會保持著聯繫。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看見弱勢孕婦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小小生命的同工深信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藉著禱告,總能看見上帝的愛與恩典,並透過機構或教會向弱勢孕婦伸出援手,與她們同行。小小生命鼓勵有需要的女性放膽求助,因為同工是非常願意持續陪伴她們的。

情感缺失與關係的重建

杜慧妍傳道特別提到,部份社福或醫療人員可能認為弱勢孕婦因經濟壓力和缺乏支援而難以處理生活問題,因而主張墮胎,這與小小生命同工認定生命是寶貴的看法很不同。另外,她認為部份弱勢孕婦面對的問題不僅是資源不足,而是沉溺於不健康的男女關係,這可能是源於她們曾經遭受父母的厭棄和拒絕,導致情感缺失和人際關係破裂。她強調,這些女性需要與上帝及他人重新建立復和的關係,透過牧者和弟兄姊妹的愛與接納,學習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小小生命有別於一般提供物資配對服務的社福機構,不單是為孕婦解決眼前的物質需要,更是希望把上帝的愛帶進人的心靈,讓人得著真正的滿足和平安。

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孕婦更需要得到關心與陪伴。只要社會上不同的人都願意付出愛心與努力經營 ,就能為弱勢孕婦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幫助她們在困難中找到出路。這不僅是對她們的支持,也是對生命的尊重與肯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弱勢孕婦的需要和她們的經歷,請按此收看「如何與弱勢孕婦同行」網上講座。)

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明光社在2024年7月26日舉辦的網上講座主題為「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當晚由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先生(安然)、筆者、本社的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女士(Carmen)、項目主任(流行文化)呂英華先生(Joseph擔任分享嘉賓,一同分享,推廣性教育的經驗和感受。

Joseph回想自己在加入明光社前,已對性教育有所抱負,曾在網上討論區與網友就「婚前性行為」這個主題進行辯論,甚至想過以「課金」方式邀請出租女友返教會,最後當然是沒有實行。在成為項目主任後,除了可以實踐抱負之外,也可藉此進深認識不同性倫理課題。

明光社

其實,本社同工們每年在學校都會主講幾百場的講座,Carmen相信當中總有學生會受惠的,雖然過程不一定很順利。她記得有一次在中學講解何謂性騷擾,有學生將他被同學性騷擾的真實經歷寫在紙上,而相關的同學也承認有作出過某些不當的行為,原來他們都不知道有關行為已是性騷擾行為。而同工們到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正正就是要告訴學生「應該作」和「不應該作」的行為。

本社的性教育不只在一般主流學校進行,同工們也有機會到訪一些特殊學校。筆者認為,每次到訪特殊學校,對自己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所盲人學校進行講座。因講座在晚上進行,課室的燈光是為講員,即筆者而開的,因沒有燈就甚麼也看不見,連投影機也是為筆者開的,同學都看不見其上的內容,而筆者則習慣了在主講時使用簡報。同學雖然看不到東西,但無阻他們在課室裡活動和溝通;而筆者雖然有視力,但在那刻反而成為了限制,需要有光線和儀器才能運作,那刻有障礙的反而是我。

安然表示香港性文化學會除了在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也在網上推出網上性教育Podcast——「Sex But True騎呢性趣聞」,希望令網絡上的風氣有所改變,讓其上也有一些比較保守的想法。Podcast每集30至45分鐘,他們會選取一些熱門的社會話題作討論,除了類似「食花生」的閒聊之外,也會有一些較嚴肅的倫理思考,並分析網民留言背後反映的價值觀,藉此訓練聽眾的獨立思考能力。安然表示雖然Podcast的目標聽眾是大學生和已出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但也有中學生表示有收聽他們的節目,他很感恩網上Podcast能回應到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心。

誠邀大家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兼職女友」與賣淫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9/2024

警方發現有本地賣淫集團在Telegram上開設群組,以「兼職女友」的名義招攬嫖客,吸引超過25,000用戶。警方針對該集團展開拘捕行動,拘捕六名涉案男女,他們涉嫌利用多個戶口收取及清洗懷疑透過營運賣淫平台而獲取的犯罪得益,有關款項超過1300萬元。

這則有關兼職女友的新聞涉及身體與法律層面的思考,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個人選擇的意義。有些兼職女友可能被不法份子以把柄要脅,並非出於自願,她們需要盡早向信任的人求助。有些兼職女友也可能以為這是搵快錢的方法,認為自己能設立不同的身體界線,視之為工作選項;其實任何選擇都應優先考慮事情是否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或是否違法,保護身體的安全是個人最基本的權利,而合法性則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大眾的安全。如果一個選擇違反了這兩個原則,那麼這個選擇就不應被視為正當的。這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保護和尊重身體始終是最重要的。

社會大眾對於兼職女友的普遍看法往往集中在這種行為的後果,而忽略了對她們的關心。她們可能會隱秘行事,不敢告訴別人正在出賣自己的身體,或是沉溺於不健康的性關係;她們既感到羞恥,也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部份人可能會以痛苦來懲罰自己,甚至選擇自我放棄。社會應該鼓勵那些選擇成為兼職女友或以錢來尋求性關係的人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並向他們發出友善的訊息,主動伸出援手,並與他們同行,例如透過社會服務機構來提供心理輔導、建立愛惜和尊重身體的價值觀;透過社會人士的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慢慢在現實生活中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建立健康的身份認同。這不僅是對個人的負責,也是維護整個社會的健康。


參考資料:

〈Tg賣淫群組以「兼職女友」吸客 警拘6人包括情侶主腦 涉洗黑錢逾1300萬〉。星島。2024年9月5 日。網站:https://www.singtao.ca/6845770/2024-09-04/news-%E7%B6%B2%E4%B8%8A%E8%B3%A3%E6%B7%AB%E5%B9%B3%E5%8F%B0%E4%BB%A5%E3%80%8C%E5%85%BC%E8%81%B7%E5%A5%B3%E5%8F%8B%E3%80%8D%E5%90%B8%E5%AE%A2+%E8%AD%A6%E6%8B%986%E4%BA%BA%E5%8C%85%E6%8B%AC%E6%83%85%E4%BE%B6%E4%B8%BB%E8%85%A6+%E6%B6%89%E6%B4%97%E9%BB%91%E9%8C%A2%E9%80%BE1300%E8%90%AC/?variant=zh-hk

「羽毛球」不是性教育的重點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9/2024

教育局近日公佈的一份公民、經濟及社會科支援教材中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內容引起全城討論,主要關注兩個部份:親密界限承諾書工作紙,以及透過打羽毛球來處理性衝動。驟眼看似可笑,但該份共68頁的教材內容其實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地方。首先,我們要了解這份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因此教材討論的其實並不是婚前性行為,而是少年人性行為。相信大部份市民都認同中三學生需謹慎考慮是否進行性行為,甚至不宜進行性行為,因為他們未到法定性交年齡,任何男生與未滿16歲女生進行性行為都要負上刑責,最高刑罰是監禁五年。教材中亦提及「當情侶未能承擔婚前性行為的後果如未婚懷孕、法律後果、情緒困擾等,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教導。

而引起市民熱烈討論的承諾書工作紙,內容是希望學生反思自己的戀愛和親密界線,和提出處理性衝動的方法。雖然以工作紙的形式去表達有點特別,但每個人對親密行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界線,與戀人訂下彼此可接受的親密界線,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性教育內容。 

訂立親密界線不是為了填寫一張承諾書工作紙,而是要向自己所愛的伴侶表明自己對親密行為的接受程度,是彼此尊重和愛護對方的表現,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其實不只是中三學生,每一個對感情認真的人,都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然後作出對自己和他人最合宜的決定。 

教材建議以打羽毛球來應對性衝動,其實是教導學生離開性衝動處境的一個例子,學生雖然未必能立即找到羽毛球場,但仍需要學習處理性衝動。教材讓學生思考在性衝動處境的應對方法,立場明顯是希望學生拒絕發生性行為,而選擇離開性衝動處境的現場。如上所述,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教導他們拒絕性行為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吧。 

不過,法律只是幫助人思考是否發生性行為的其中一個要素,就算學生已達合法性交年齡,也要思考性行為的目的和後果,例如雙方能否承擔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建立自己的性價值觀。 

教材設計是有瑕疵,但背後的性價值觀才是學習重點,希望大眾不要捨棄,就像同時把嬰孩和洗澡水倒掉一樣。

家庭性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8/2024

「要訓導孩童走他當行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會走入歧途。」

(箴言22:6《環球聖經譯本》)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在其中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適當的家庭性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更能為他們培養健康的自我形象。然而,如何在家庭中實施有效的性教育卻是一件需要格外小心和謹慎對待的事情。不少父母都認同家庭性教育重要,但要實行出來卻不知該如何入手,以下是一些在家庭性教育實施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把握適齡性

性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都需要因應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從認識身體部位和個人衛生等基礎知識著手,引導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欣賞及接納自己的性別。小學階段的孩子則學習與同性和異性相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身體界線。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了解青春期發育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要開始認識戀愛關係、親密行為、色情文化等更深入的主題。適齡的性教育幫助孩子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並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過早或過晚進行性教育,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尊重和理解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首先要建立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父母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主動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和被聆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疑問和困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由地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對孩子的好奇心感到不安;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可提供一些思考方向,讓孩子重新組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將父母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同時,孩子有權拒絕某些對話或主題,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並等待適當的時機才重新討論。

循序漸進

家庭性教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父母無需一次性地向孩子輸入過多資訊,而是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從簡單的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深入更複雜的主題。同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疑問,調整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正確的資訊來源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父母要確保所提供的資訊來源可靠、專業,避免使用網路上一些不實或存在偏見的資訊;可以選擇學校、政府組織或專業的性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資源,並與孩子一起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影片,繼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這樣不僅能確保孩子獲取正確的性知識,也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學習能力。

溝通技巧

在家庭性教育之中,父母需要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避免使用坊間過於粗俗的詞彙,同時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進行溝通,不要使用責備或恐嚇的語氣,反而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適當的回應和解答。良好的溝通能幫助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促進更深入的交流。

家庭共識

家庭性教育並非單靠父母一人來完成,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和配合。父母或其他家人要就性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達成共識,確保全家人態度一致,避免讓孩子產生困惑。同時要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家庭性教育的作用。

家校合作

學校也是孩子學習性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可主動了解學校性教育的內容和進度,以便進行家庭性教育時得以配合。另一方面,父母也需留意學校性教育的內容是否與你們預期的存有差異,有需要時可積極與老師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擔憂。在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下,孩子才能真正養成正確及健康的性價值觀。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自身的行徑也對孩子的性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樹立正確的性價值觀和態度?好讓孩子學習及模仿。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過於露骨的性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表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例如在與配偶或其他家人相處時,表現出互相尊重、坦誠溝通的態度,這些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意識。

持續學習

家庭性教育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不僅孩子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父母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性教育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參加相關課程或研討會、閱讀書籍文章等方式,與其他父母或專業人士交流經驗和資訊,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父母自己不斷學習,才能更理想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專業協助

如果在實施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遇到任何困難或困惑,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支持。例如可以諮詢學校輔導老師、醫務人員或性教育專家,他們能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幫助父母更好地處理家庭性教育中的各種問題。

綜合上述所言,家庭性教育是一項需要父母付出大量心力來承擔的重要責任,也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這不僅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重要體現。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下一代開拓充滿愛與智慧的成長道路。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2-8-2024

似是而非的「pre拍拖」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0/07/2024

近年,年輕人興起了一種名為「pre拍拖」的新型戀愛模式,意思是在正式成為情侶之前,雙方就會有一些親密的身體接觸,如牽手、擁抱和親吻等,但二人不會作任何的承諾。他們希望先試後愛,體驗過後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發展更親密的關係。[1] 這種看似自由輕鬆不帶承諾的約會方式,其實隱藏著一些問題,很值得年輕人去思考。

了解過「pre拍拖」的戀愛模式後,發現當中的愛情觀崇尚滿足自我的需求(need-based love),[2] 二人透過與對方的親密接觸來獲得身體和情感上的快感和滿足。然而一旦有其中一方無法再帶給另一方愉悅的感受,便會有人選擇離開這段關係,二人難以發展長遠關係。除了這種不帶承諾的體驗式戀愛關係以外,還有其他的戀愛模式,著重接納和認識,多於體驗和快感。這一種愛情觀,主張以尊重和珍惜的態度(grace-based love)來對待愛情,二人願意接納對方的獨特性,包括其優點和缺點,而這種戀愛關係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在現今講求自由快捷的時代,到底怎樣才能孕育出細水長流、令人滿足的愛情?

戀愛觀受親子關係影響

年輕人追求自由輕鬆的「pre拍拖」式戀愛,可能是源於他們童年時期與父母有負面的相處經歷。有學者指出,若在童年時期與父母有不安全的親子關係,例如既溺愛又苛責,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陷入「為愛情而上癮」(addicted to love)的狀態,亦會發展出扭曲的愛情模式。這類年輕人往往很快就熱戀,可是分手也會很迅速。我們無法改變父母在我們年幼時造成的負面影響,或對我們作出過的傷害,但如果我們已為人父母,作為成熟的人,就當盡力為下一代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可以先深呼吸、喝杯水來平靜一下,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訂立身體和情感界線

年輕人誤以為只要抱著「試愛」的心態去體驗親密的關係,並有親密的身體接觸,以為這樣做不會帶來傷害,這實在是輕視了愛情。大部份的人在失戀時內心都會感到痛苦和枯竭,這是因為我們藉著身體接觸將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連結到另一個人身上。[3] 正因愛情的力量如此讓人刻骨銘心,我們在決定展開戀情前,必須審慎地挑選交往對象,遵守合宜的身體界線,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以防我們被一時的激情沖昏了頭腦,作出錯誤決定。一旦決定投入一段感情,雙方需要清晰地確立情侶關係,並承諾以真心和忠誠去培育這段感情,包括願意為了對方放棄與他人交往,建立情感關係,為守護彼此的愛情而付出代價。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孕育出堅韌的愛情,成為彼此的依靠。

不帶承諾反會令人痛苦

「Pre拍拖」關係不帶任何承諾,只要其中一方想終止關係,這段關係便可即時終止,這種終止關係的自由,很可能會令另一方陷入痛苦,如果被推開的一方不想結束這段關係,想繼續這段關係的權利便遭到剝奪,甚至連查問原因的機會也沒有,令其心結難解。這種做法忽略了人並非一部機器,而是擁有真實而豐富的感情,人對於各種事物都會有感覺,不能若無其事地按下刪除鍵便能忘記相關事情,並且很快就可以如常運作。在每一段關係結束之前,人是需要經歷一個情感分離的過程,才能慢慢調整心情和接受分開的事實。「Pre拍拖」正正讓人缺失了這個重要過渡期,導致被拋棄的一方內心充滿傷痛和迷惘,這種傷害甚至會影響他未來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懷疑自己能否妥善地處理下一段戀情,甚至害怕再次投入親密關係中,擔心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好好說分手

成熟的分手方法是,當一段關係走到盡頭,雙方經過多番的討論、嘗試協調,大家在平等和知情的情況下結束關係,這樣分手才能讓人釋懷,讓人能夠在挫敗中成長。人面對失去心愛的事物,當然會感到痛苦,作為父母,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面對負面情緒。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的事物而感到難過時,我們要陪伴他們,容許他們抒發不安的感受。當孩子漸漸平靜下來後,我們可以簡單地表達關懷:「你覺得好點了嗎?」、「想傾談一下嗎?」人既然無法逃避失去,就讓我們學習珍惜,這正是發展友情和愛情不可或缺的態度。

正確愛情觀的重要

戀愛是人生重要的一部份,「pre拍拖」的興起反映了部份年輕人過度追求自由和刺激,而忽略了愛情的內在價值。作為成年人,不論是為人父母或師長,其實可以成為年輕人的引導者,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愛情觀,讓他們理解到愛情不僅僅是身體的接觸,更需要有心靈層面的交流,這樣,愛情才能成為生命中珍貴的一部份。


參考資料

Viu1 HK。〈Winka結束6年情 樂意試「Pre拍拖」 搵COLLAR姊妹做樹窿解情傷 與Marf互相欣賞不比較|Viu1人物專訪〉。YouTube。2023年3月2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KIddxvLbA&t=177s


[1] Chill Up:〈最新潮戀愛方式?!咩係Pre拍拖?拍拖應由誰付款?愈年輕愈開放?| Chill Up街訪〉,YouTube,2023年4月3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9lr2LoOuE(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11日)。

[2] 霍玉蓮:《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香港:突破,2000),頁104。

[3] 同上書,頁70–71。

日本男子「約會」女童後被捕

27/06/2024

日本早前發生了一宗案件,一名50歲日本男子懷疑透過社交媒體認識了一名未滿13歲的女童,並於去年12月在賓館與她見面,據稱他以30,000日元的條件觸摸了女童下腹部。涉案男子承認有與女童在賓館見面,聲稱以為女童已有16歲,並否認有任何猥褻行為。日本警方以猥褻罪、違反兒童買春法和色情法等罪名逮捕了該名男子,並會作出深入調查。

暑假將至,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空餘時間上網,或會接觸到意圖不軌的人,以金錢或禮物來引誘他們傳送裸露照片,甚至相約他們見面,並藉機觸摸他們的身體。作為成年人,我們應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保護和尊重兒童,不能利用他們的單純和無知,作出任何形式的性剝削和猥褻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教導兒童明白身體是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任何形式的交易都會傷害身心健康,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成熟的人要教導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金錢,而不是用身體去交換,這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質享受,但那種快樂是短暫的。相反。人的生命、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和愛才是最寶貴的,不應以金錢犧牲這些的寶貴的事物。因此,即使面對金錢誘惑,也要堅決拒絕一切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不當要求。身體和人格比任何金錢都更加珍貴,這是作為人的根本底線。

參考資料:

〈大阪12歲女童沉淪「爸爸活」,50歲大叔花6千買春被捕〉。Japhub日本集合、yahoo!新聞。2024年6月23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E5%A4%A7%E9%98%AA12%E6%AD%B2%E5%A5%B3%E7%AB%A5%E6%B2%89%E6%B7%AA-%E7%88%B8%E7%88%B8%E6%B4%BB-50%E6%AD%B2%E5%A4%A7%E5%8F%94%E8%8A%B16%E5%8D%83%E8%B2%B7%E6%98%A5%E8%A2%AB%E6%8D%95-123248459.html

 

 

性教育愈早愈好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2/05/2024

36歲的藥房銷售員多次強姦八歲的女兒,並且逼她替他口交。他否認兩項強姦罪、對16歲以下兒童猥褻行為罪及非禮罪,事主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對於出庭作供感到焦慮,深恐遭受父親的報復。心理創傷報告建議她接受持續的精神科治療及心理輔導。被告不認罪使女兒需要作供指證,這讓她感到焦慮,無法上學並且曾有自殺的念頭。審訊裁定被告六項罪名成立,判囚15年。此種違背道德倫理的案件令社會各界都感到極度厭惡和憤怒,被告自私和愚蠢的行為禍害深遠,也對自己的女兒和配偶、親友造成了深深的傷害。

這類家庭成員的性侵案通常都比較隱密,難以被發現,當中亦涉及各種的價值觀,令人感到混亂和不知所措。學校裡的性教育課其實真的很重要,因為當中會教導學生保護和尊重身體的知識,例如「真正愛你的人,必然會愛護和尊重你的身體,不亂摸、不亂看」、「分辨好接觸和壞接觸」,也會教導學生理解安全和健康的人際關係,包括可信任及求助的大人。* 這範疇的知識極之重要,家長和學校愈早教導愈好,一旦學童不幸遇上壞接觸,至少他知道錯不在自己,能夠放膽向人求助,外界愈早介入,愈能減低當中的傷害。

 

參考資料:

〈36歲父姦親女囚15年 8年前事主8歲起被性侵 官斥喪盡天良〉。明報新聞網。2024年4月23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423/s00002/1713805394009

*明光社網頁亦有相關的性教育短片及文章可供參考
https://www.truth-light.org.hk/concern/area/%E6%83%85%E6%80%A7%E6%95%99%E8%82%B2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安全上網三大原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3/2024

警方數字顯示,去年與兒童在網上活動有關的性侵犯案件數字較前年上升超過15%。不法份子利用交友程式,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接觸受害人,進而引入性話題,其後誘使對方發送裸照,甚至進行非法性交。部份兒童誤以為手機應用程式的「閱後即刪」功能,會令發送裸照的行為變得不帶風險,因而向網友發送照片,卻不知照片已被對方保存下來,甚至遭到威脅勒索。此外,有兒童與網友認識不久就發展成情侶,被對方欺騙發生性行為,甚至有女童出於金錢的誘因自願與他人進行性交易。

網絡使用者良莠不齊,社會各界人士應該盡早教導兒童上網時要注意的原則:第一,要留心與網友的對話內容。凡涉及財物、身體(包括相片、影片和外出見面)和個人資料,都要一概拒絕。第二,就算與網友感覺上已很熟絡,要知道對方只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對方所說的話不能盡信。若網友以雙方的關係作為利誘或威嚇的手段,已是不合理的相處方式,應立刻中止交談。第三,所有的人際關係應建基在安全範圍之內,包括保護身體和心靈,若對方的要求有機會令人受到委屈、受威脅、受傷害,都應果斷拒絕。社會各界人士要教導若兒童一旦在上網時遇到違反以上任何一項原則的情況,就表示危機可能已出現,兒童需要立即拒絕對方的要求、盡快告知大人,把事情交由大人去處理。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情性教育中不可少的要素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01/2024

筆者早前到一間中學進行性教育講座,學生在提問時間踴躍地提出不少問題,當中包括一些避孕知識和香港合法性交年齡的法律問題。這些問題是最容易回答的,因為它們屬於知識型的問題,有其標準答案;同時這些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因為不能只回答標準答案。

當學生及其男/女朋友已過了16歲的合法性交年齡,在法律層面上,二人在自願情況下進行性行為並沒有干犯任何法例,按生理衛生層面,正確使用避孕工具能減少懷孕及感染性病的風險,那是否代表學生就可進行性行為呢?當然,學生是有自由去作的,但這對他們是否最合適的選擇呢?

學習性知識重要,建立健康的性價值觀更加重要。因此,在回答完他們的提問後,筆者就開始和他們討論除了自願、法例及生理健康之外,青少年性行為還有甚麼需要考慮的因素呢?再宏觀一點,性的本質又是甚麼呢?愛和性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這些才是性教育的真正重點。

明光社相信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不只是傳遞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是建立正確及負責任的性態度。為著學生的好處,在這過度高舉自由的世界中,教導性教育時更需要給予學生正確而清晰的方向,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

筆者與學生分享完後,在旁的老師為分享內容作總結,他也鼓勵學生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多作思考,為自己的人生作明智的抉擇。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如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學校性教育工作,歡迎各位與本社聯絡。

IG性感女孩的背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11/2023

年青人普遍活躍於社交媒體,部份女孩子喜歡在Instagram(IG)公開自己打扮性感的相片或短片,「大方」地讓任何人在社交平台觀看,這樣的行為或會令父母感到憂心,除了擔心私隱外洩,也擔心平台上的收看者會用甚麼眼光來看女兒的性感照?本文嘗試了解一下這些愛拍性感照女生的想法,讓更多關心她們的人成為她們的同行者,陪伴她們以更健康的方式去成長。

IG的吸引力
有些女孩子很用心地經營自己的IG賬戶,認為愈多讚好和留言,就代表愈成功。她們以性感的衣著,配以不同的姿勢和角度來展現自己的身段,用來吸引更多異性追蹤自己的IG。這些照片不一定由女生自行拍攝,她們可能受邀請擔任類似模特兒的工作,而拍攝者有的是透過網絡認識,拍照後或會收到一些報酬,也能令更多人認識自己,建立知名度。她們自覺能夠掌握性的界線及保護自己的方法,因此不怕獨自到網友指定的場所進行拍攝,有的還會接受網紅訪問。[1] 她們喜歡以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去賺取金錢,也喜歡別人重視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因此也會接到一些工作,例如試用新產品或服務之後寫用後評價等。事實上她們是很用心地拍片、拍照和講解產品,年輕人認真做事的話,可說是充滿創意,也令人欣賞

渴望被人欣賞
在鏡頭前她們看似成熟、有不少人生經驗;其實在鏡頭外,她們都是普通的年輕人。每一個人,正如你和我,心裡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珍惜,也期待與其他人建立友情和愛情。這些不介意拍性感照的女生,心底裡既想找到真朋友,即使再多網友追蹤她們的賬戶,給予她們讚賞,她們其實都明白網友只是被性所吸引,其甜言蜜語不能盡信,而她們對待這些關係的態度也不會太認真。而這些真假難分的關係都令她們感到困倦,到底哪裡才能找到使人滿足的人際關係?在生活上感到疲倦、有壓力時,有誰能夠和她們同行?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溝通。只有在理智、情感和靈性層面上與某人建立親密的聯繫,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親密感。[2] 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曾進行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兩個陌生人要成為普通朋友,通常需要約50小時的相處時間(不包括在工作場所的共處時間)。若要發展成彼此能談得上幾句的程度,則需要大約90小時的相處時間,而若要成為真正交心的好友,則需要長達200小時的相處時間。[3] 這些研究或許能說明,就算我們用文字把心底話與網友分享、用性感照讓其他人留意自己,也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友情和愛情。網絡世界的隱密性或許令人感到新鮮和刺激,但同時也會令人陷入危險中,因為平日與我們相處的網友,都總是隱藏在網絡背後,我們不知道他們的真正身份。我們需要提高警覺、小心分辨真偽,了解網友之間的互動是缺乏人際間一定程度的真實和坦誠相處。

理性分析的重要
有部份喜歡在IG展示性感照的女孩,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壞事,也沒有傷害別人,連父母都默許她們的行為。當遇到網友邀約,她就按感覺去決定對方是否可靠,再決定是否赴約。[4] 不只是年輕人,我們或許都曾經憑感覺去作決定,不過感覺是會隨時改變,當時認為是對的,後來又可能覺得並非如此。事實上感覺不能判斷對錯,它只能告訴你對某些東西的感覺。[5] 所以關乎兩性之間相處,以及身體方面的事情,我們還是需要用理性去分析和細心考慮,以免將來後悔或受到傷害。

建立健康的生活
我們處身於網絡世代,豐富的網上資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也帶來了禍害。有時我們希望透過社交媒體來逃避現實中的壓力,卻可能興起了與其他人比較的心態、過度在意別人有否對自己讚好或給予的評價,一旦無人按讚,反令自己愈看愈寂寞和不快樂。這份衝擊同樣纏繞著成長中的青少年,作為父母或同行者應怎樣引領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建立新的友誼關係、參與社區活動、發展興趣和技能,以及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從而豐富自己的生活,擴展自己的視野和能力。[6] 家長愈早鼓勵孩子做這些事情愈好,家長需要陪伴孩子尋找他們真正有興趣做的事。孩子需要在真實生活裡,投放時間去做對身心有益的活動。透過發揮自己的潛能,孩子就能肯定自己的價值;透過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就能彼此分享,有助減輕生活壓力。當孩子對某個興趣或群體產生歸屬感,就能令精神和心靈有所寄託。這樣,虛擬世界對孩子的影響力也就能相對減低了。

年輕人充滿活力和創意,能為社會帶來不一樣的新意,也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作為父母或同行者,我們需要多加陪伴、多作鼓勵,發掘他們的優點,帶領他們在合適的場景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守護下一代的重任,是成熟的成年人應該去承擔的,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與年輕人一起同行。


[1] 蝦條哥:〈宜家啲妹豬一出世就影J圖?〉,YouTube,2023年7月4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mNd8_HaPE(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3日)。

[2] 利康娜夫婦〔T & J. Lickona〕等著:《性、愛與我:正確的抉擇》(Sex, Love, and You: 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張思敏譯(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2008),頁22。

[3] 鄧淑明:〈友誼之道與精神健康〉,信報,2023年9月26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finnews/article/3572147/友誼之道與精神健康(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3日)。

[4] 蝦條哥:〈宜家啲妹豬一出世就影J圖?〉。

[5] 利康娜夫婦等著:《性、愛與我》,頁21。

[6] 同上書,頁63–64。

當子女戀愛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7/2023

愛情是人們偉大的情感,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那最好還是不要談戀愛。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一來擔心子女「不帶眼識人」,二來害怕影響學業,萬一「攪出人命」意外懷孕,更是晴天霹靂的兩難局面。但其實青少年談戀愛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各位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十多歲情竇初開時,也一樣對愛情充滿憧憬,瞞著父母暗中拍拖,或因拍拖而被父母責罵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在中三至中六的受訪者中,33%的男生和37%的女生曾有約會經驗;比他們更年幼的中一至中二受訪者中,曾有約會經驗的男生和女生,也分別有15%和19%。[1] 子女談戀愛固然會讓許多父母感到擔憂,但其實反對也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那父母又可以怎樣做呢?

  1. 彼此溝通和尊重

父母應該與子女保持溝通,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問子女關於他們的感受和考慮,但不要逼迫他們或者試圖控制他們的感情。就算父母不希望子女拍拖,也應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子女的戀愛關係,並保持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感受和考慮,尊重他們的想法,如父母總是強硬地干涉子女的戀愛生活或批判他們對愛侶的選擇,他們可能會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1. 開放地談情說性

父母應建立一個能開放地談情說性的空間;開放是指談性的時候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指對性抱持開放的態度。父母可以提供有關戀愛關係的教育指導,例如如何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識別和應對不健康的關係、訂立身體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父母可向子女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如與配偶相識的過程,拍拖時一些有趣浪漫的小故事,處理衝突爭執的方法,及當時個人的考慮和抉擇。同時,父母也需要學習隨時聆聽子女自己的戀愛生活,並給予他們支持及建議。

  1. 放手而非放任的管教

父母要明白子女有他們的自由意志,他們並不會一直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生活,嚴厲的管教往往會帶來反效果。既然父母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大可反過來成為子女的戀愛顧問,藉此「掌握」子女談戀愛的情況,在給予意見的同時,幫助子女作出正確的決定,與子女訂立約會的守則,避免子女作出越界的行為。

  • 當子女有喜歡對象時,協助子女檢視自己喜歡對方甚麼,到底自己認識對方的程度足夠嗎?是迷戀還是真正愛上對方呢?
  • 在子女計劃約會行程時,父母可有技巧地提及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不要太夜才送女朋友回家,免得女朋友的父母擔心和對你留下負面的印象。女孩子在選擇服飾時避免過份性感的裝扮,避免留下不良的印象等等。
  • 為子女提供「約會基金」,從約會的支出,了解他們約會的內容。
  • 歡迎子女帶男/女朋友回家玩耍,藉此了解子女的愛侶等等。
  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建立溫暖的家庭氣氛,讓子女能在家庭感受到安全感,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懷,這可避免子女因缺乏關愛而嘗試在戀愛關係中尋求安全感。與此同時,也要讓子女知道家庭一直都是他們的依靠,當他們在愛情路上受到傷害時,家庭必然會給予支持及安慰。

  1. 不要侵犯子女的隱私

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隱私,不要偷看子女的私人通訊,如手機訊息等,也不要追查他們的行蹤,讓子女感到信任和尊重。我們明白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子女,但這些行為會令子女產生十分負面的感覺,子女日後只會更抗拒向父母透露自己的事情。

  1. 尊重子女的決定

最後,父母需要尊重子女的決定。儘管你可以提供各種建議,但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子女的手中。如果你對子女的選擇感到擔心,可以和他們好好談談,讓他們知道你的擔心和想法,但也要尊重他們的決定。

青少年憧憬愛情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這反映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獨立和幸福感的追求。在此祝願各位父母可透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子女提供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積極和負責任的戀愛關係。

資料庫

戀人間的身體距離

子女談戀愛了,最令父母憂心的可能是子女跟戀人有過份親密的舉動。有來自台灣的諮商心理師就表示自己會這樣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上的交流,令人想向戀人分享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和各種情緒,對方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而另一種則是著重於身體方面的探索;愛情一旦進展成第二類身體探索式戀愛,就很難回到第一類了。[2] 這樣的建議不管對女生還是男生其實都適用,持守身體界線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很重要,假若有了越界的舉動,雙方都會受傷害。父母如能從旁指導,適時作一些提醒,的確有助子女學習與戀人保持合適的身體距離。


[1] 〈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27日)。

[2] 賓靜蓀:〈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親子天下》,第24期(2011年6月),網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2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5日)。

不只是場戲——選舉劇引發的性教育反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9/07/2023

近年電影電視劇,在性議題中除了十分政治正確外,劇目也加入不少性和性別議題,值得社會反思之餘,部份議題更引起社會連鎖反應。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透過一場選舉戰,談及職場權力關係、性騷擾、婚姻與家庭的關係,令人反思今日家長應該怎樣與孩子討論性教育。(文章內容有劇透成份,敬請留意。)

談及職場劇,通常在大台理論中,就是專業上發生的故事,加上一些多角的戀愛、一些床戲,最後以燒烤活動場面作結,來一個大團圓結局。不過在《人選之人》中,性愛關係多變的。[1] 女主角是同性戀者,有固定女友,努力想要傳統的父親認同;與她一起工作的女同事,在前公司先戀慕已有家室的上司,之後與他有性關係,但同時又被拍下裸照作為要脅,以免她將婚外情曝光。劇情發展又因著各種巧合,這位有家室的上司,其女兒出於好奇,看到了父親與很多不同女性的裸照,事情曝光後又見其母親人前人後兩個樣,表達自己為了權力可以忍受丈夫婚外情。

明光社

劇集在串流平台推出後,在台灣大受關注。男女雙方是戀人關係,男方在女方不願意的情況下拍床照,女方即使愛男方但卻不願拍床照,她由最初擔驚受怕要去討論區做搜尋,深怕自己的不倫照片曝光,到最後選擇站出來對所有人說自己是受害者,令人動容。劇情更激起台灣一波MeToo浪潮,政界、文壇、藝壇、娛樂圈無一倖免地被牽連,[2] 不少受害人均走出來說相類似的故事。

不論港台,如果有人在不同意的情況下被迫拍下這些私密照片,拍攝者同樣觸犯了刑事罪行。可惜的是,受害人往往有個想法,當時大家是戀人的關係,對方也承諾不會外傳,所以就容讓事件發生。不過當關係不幸破裂時,受害人就會發現當初的「容讓」其實是錯的,最終只會活在陰影之中。任何關係之中,二人真誠同意做某些行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半推半就帶來的遺憾,會影響一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教育孩子處理感情關係中的性愛事?我們因為愛對方,會否做出一些本來我們就不願意做的事,超越我們劃好的界線?

故事另一條線,討論到爸爸的女兒看到爸爸與不同女生的床照時,青少年期女兒的反應。故事中孩子先感到震驚,之後覺得被欺騙,到思想怎樣保護母親時,她發現母親雖然知情,但卻選擇默默承受,這令她感到委屈和無奈。這故事亦引發出很多討論。今日成人世界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性生活在不同的情況下被孩子發現,我們如何向我們的下一代解釋我們的過去,甚至是我們的現在?可見性生活的記綠,不論是裸聊或者床照,除了自己要擔驚受怕之外,還要考慮更多未知的後果。

除了裸照的討論外,故事亦提及一宗性騷擾案件,主人翁在職場被人性騷擾後,遭高層不斷用各種方式冷處理,甚至企圖大事化小,受害人經過同事協助,明查暗訪下發現原來不只她一位受害者,最後認為應該要選擇依循正途作出投訴,過程中當然被不同的人士以各種的方式施壓,企圖用內部和解的方法來解決事情。

故事反映出台灣雖然有各種的正途去投訴和處理性騷擾事件,但實際操作上,大部份人寧願用大事化小的方法來處理,以為就可以將問題解決。正正因為社會對性騷擾的認識不足,誤以為它只是一種沒有雙方同意的調情,但實際上如果調情不是雙向和正面,甚至令任何一方有不安的話,就理應道歉,若果這種令人不安的調情一直持續,足以構成性騷擾。可惜社會上這方面的教育十分不足,大部份人都認為這種情況如果受害人走出來表達是小題大做。最後受害人就傾向走回大事化小的處理方法,令自己處於劣勢,甚至繼續被騷擾。

一套台劇,反映出法例即使訂立了,如果社會的性教育仍然落後,有些狀況仍然難以改善。文化、科技不斷的改變、演進,自然令不同性議題出現,家長作為成年人,除了自己要思考怎樣應對外,也要想想怎樣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去應對多變的議題,如何建立一個正確價值觀和態度去面對不同的挑戰,比單單回應一個情景更重要。

資料庫

發佈私密影像屬違法

針對窺淫、偷拍及未經同意發佈私密影像等行為,香港政府在2021年10月實施了新法例,將有關行為列作刑事罪行,任何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在事主處身於令人對保存私隱有合理期望的情況下,拍攝事主的私密部位或進行私密行為,例如更衣或性交,即屬違法,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如果有人未得到事主同意,或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便發佈其私密影像,或者以私密影像威脅事主,這同樣會觸犯法例,最高刑罰是監禁五年。即使有關私密影像是事主同意拍攝,但只要在未經事主同意或事主不同意的情況下發佈,便屬違法。


[1] 陌熙:〈從《人選之人—造浪者》的三大切面,看台灣的 #MeToo風波:拔除完美受害者迷思!〉,女人迷,2023年6月13日,網站: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31938(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6日)。

[2] 〈台灣MeToo|Netflix劇集掀台灣#MeToo風暴 席捲演藝界、政界〉,《明報》,2023年6月21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熱點/article/20230621/s00024/1687331854603/台灣metoo-netflix劇集掀台灣-metoo風暴-席捲演藝界-政界(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6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7/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5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的法案,其中包括實施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治療的法例、對允許兒童參加「露骨」變裝表演活動的企業處以罰款,以及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八年級(約香港的中二)之前向學童教授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新法之下,佛羅里達州一些籌備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驕傲月活動的組織須多加留意,以防止未成年人參與其活動,有關人士認為這些法例對LGBT社群來說並不公平。DeSantis則表示他們會繼續做正確的事來保護孩子的純真。[1]

美國蒙哥馬利郡公立學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在2023年1月份宣佈學校推出補充課程,增加了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書籍,當中大部份涉及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的內容。學校在3月份修訂了政策,告知家長不應期望提前接到通知,牽涉LGBTQ內容的書籍何時會在課堂上使用,校方亦不再允許他們選擇退出課程。美國有三個家庭在5月向法院提訴,控告該學區的理事會及蒙哥馬利郡的負責人,指有關課程方面缺乏讓學生退出的選項,侵犯了他們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父母們表示並不是要求學校方面移除這些書籍,但希望學校恢復他們可以退出課程的選項。[2]

美國加州Glendale Unified School舉行理事會期間,討論到該學區的不同人士對LGBTQ+政策有不同的意見,在徵詢公眾意見的環節,有數十名家長、學生和公眾發表了意見,一些人要求包容和尊重,一些人則擔憂「灌輸」和「培育」的問題。期間,有數百名人士在會場外抗議,當中有群眾打鬥,至少三人被捕。[3]

明光社

近十年來,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美國大型百貨公司Target一直都有推出LGBTQ+商品,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月,該公司擴大展示相關商品,又在店的當眼處陳列這類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商品。今年,跨性別議題在各州份的立法機構中引發不少爭議,包括性別肯定的醫療保健和跨性別者參與體育運動等議題,有些反對LGBTQ+人士推倒了Target店內有關驕傲月的商品,又憤怒地接近店員,並在商店內將帶有威脅訊息的視頻發佈到社交媒體上。面對一些分店都遇到顧客的強烈反對,Target在2023年5月宣佈,把部份商品下架,或將部份地區分店的商品,從當眼的地方轉移到較後的位置。[4]

經過長達數小時的會議,包括討論歧視、宗教和歡迎新移民與市聲譽的關係以後,美國密歇根州Hamtramck市議會成員,在2023年6月13日投票通過了一項議案,就是禁止在市內政府擁有的房產上懸掛LGBTQ+旗幟,不過私人擁有的物業則不受此規定限制。[5]

2023年6月6日,美國最大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民權組織——人權戰線,在組織成立40年以來首次宣佈,LGBTQ+族群進入全國緊急狀態。人權戰線的領袖Kelley Robinson指出數百萬人面對的威脅是真實、有形且危險的,在許多個案中,他們的社群成員遭遇暴力,迫使他們與家人離鄉別井,以尋找安全的地方居住,而恐同症和跨性別恐懼症的浪潮亦在加劇,使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6]

英國出身的Instagram網紅Oli London出生時為男性,約在20歲時因性別焦躁症而希望成為女性,於是接受臉部女性化手術,後來更與一名男子結婚。然而婚後他卻質疑自己的性別認同,最終在2022年正式離婚,因為信仰的緣故,他選擇「逆轉變」(detransition)回復原生性別,重新成為男人,並希望以男性的身份尋找妻子。

Oli London出版了回憶錄Detransition: A Memoir,他在著作中探討了跨性別意識形態和性別認同問題的根本原因,亦提到社交媒體、教育系統、媒體和其他「正在推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變性的因素」。他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為自己的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幫助需要建議和指導的父母,鼓勵那些在生活中需要信仰的人永不放棄懷抱希望,並知道上帝將永遠在哪裡,如牧羊人一樣引導迷羊。[7]

意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和國家反歧視辦公室UNAR在2023年5月15日發佈了一項調查,該調查在2022年進行,調查團隊訪問了1,200人,結果發現在意大利每10名LGBT+人士中便有四人認為,自己在工作方面被歧視。41.4%受訪者表示同性戀或雙性戀對他們的職業、專業認可或薪金帶來不利,尤其是在私營公司工作的員工。調查又發現,每10人中,超過六人不願在工作中談及他們的私生活,以免暴露他們的性傾向。[8]

法國足球會圖盧茲,要求隊中的甲組及乙組球員穿上印上六色彩虹數字的球衣,以表示支持5月17日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幾名圖盧茲球員因拒絕將自己的名字與支持「反對恐懼同性戀」有所聯繫,一起退出了2023年5月14日與法甲球隊南特對決的比賽。圖盧茲球員兼摩洛哥後衛Zakaria Aboukhlal表示他不想參加比賽,他在Twitter解釋,「尊重」是他非常重視及擁抱的價值,但「尊重」除了指向他人,亦包括尊重自己的個人信仰。[9]

2023年5月31日,Edgars Rinkēvičs當選拉脫維亞總統,成為波羅的海三國中,首個公開表明其同性戀者身份的總統。[10]

早前,有21對同性伴侶在歐洲人權法院(ECHR)控告羅馬尼亞政府,稱他們與伴侶的關係缺乏法律承認,這「剝奪了他們作為配偶的尊嚴」。2023年5月23日,歐洲人權法院裁定,羅馬尼亞未有向LGBTQ+伴侶提供任何法律上的方法以保障其關係,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保護尊重家庭生活的權利。歐洲人權法院表示,政府的任何論點都無法壓倒同性伴侶的擔憂,並進一步裁定承認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是不會損害婚姻制度。該裁決將在三個月後正式生效,在裁決生效前雙方都有權向歐洲人權法院的上級法院提出上訴。如果雙方都沒有上訴,裁決便會成立,而羅馬尼亞政府亦要為同性民事結合立法。[11]

2023年6月20日,愛沙尼亞國會以55票對34票,通過了該國《家庭法》的修正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同性伴侶亦可以領養孩子,法案將於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愛沙尼亞成為首個中歐國家容許同性婚姻。修正案通過後,該國首相Kaja Kallas表示:「這個決定不會奪走任何人的任何東西,但卻給了許多人一些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與自己所愛並願意承諾的人結婚」,她又指「為愛沙尼亞感到驕傲」。[12]

泰國總理候選人皮塔(Pita Limjaroenrat),在2023年6月4日參加了曼谷的同志驕傲月遊行,他承諾如果他成為總理,將會支持通過同性婚姻、性別認同權利及其他與性小眾福利相關的法例。[13]

日本福岡地方法院於2023年6月8日裁定,日本禁止同性婚姻是「處於違憲狀態」。2019年日本有同性伴侶提出了五項婚姻平權訴訟,在福岡地方法院作出裁決以後,有關訴訟已經全部有裁決:有三個地方法院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沒有違憲,有兩個地方法院則認為有違憲,當中東京法院支持現時不承認同性婚姻的法例,但卻補充指,缺乏讓同性伴侶成為家庭成員的法律制度是侵犯了人權。

早前,有同運人士向首相岸田文雄提出抗議,事緣岸田所屬的自民黨屬於保守派系,該黨在最後一刻對促進LGBTQ理解增進法案作出了修正,有關的修正被指為沒有顧及LGBT族群的權利。2023年6月13日,日本眾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以促進人們對LGBTQ+的理解,該法案亦已在6月16日獲參議院通過。該法案指出,公眾對各種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理解「不一定充份」,應該創造條件,讓「所有公民都能安心生活」,法案的最後版本雖然有提到不可接受「不公平的歧視」,卻沒有明確地禁止歧視,批評者擔憂這可能會默許某種形式的歧視。[14]

2023年5月16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修正案」,當同性婚姻當事人的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包括領養子女)或共同收養時,允許引用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打破原本的血緣限制,令台灣的同性伴侶能作出無血緣關係的收養,也令台灣在這方面成為亞洲中最寬鬆的地區。[15]

本地

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北卡羅萊納大學法學院的人權法計劃,於2023年5月17日聯合發表一項有關香港公眾對同性婚姻看法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人近年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正在上升。研究團隊稱,他們在2013年作出的同類研究,當時只有38%受訪香港人認為應該允許同性伴侶結婚,2017年的同類研究,則有50.4%受訪市民贊同同性婚姻。到了2023年,受訪的1,551名香港市民中,有60%支持同性婚姻,不支持同性婚姻的為17%,有23%持中立態度。研究亦發現,有85%的受訪市民表示同性伴侶應享有異性伴侶所擁有的部份權利,71%表示香港應制訂防止性傾向歧視的法例。[16]

由於部份競賽項目的報名人數少且停滯不前,籌辦同樂運動會(Gay Games)的組織決定刪減三項競賽項目,包括:田徑、曲棍球和七人欖球,該運動會將於2023年11月在香港舉行。此外,主辦單位亦在2023年5月底收到香港足球會的通知,香港足球會表示將不會向同樂運動會提供場地,主辦單位對此表示失望。[17]

 

(資料截至2023年6月26日)

 

[1] Brad Brooks and Daniel Trotta, “Florida laws targeting LGBT community stoke Pride energy, organizers say.” Reuters. May 2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florida-laws-targeting-lgbt-community-stoke-pride-energy-organizers-say-2023-05-25/.

[2] Nicole Asbury, “Families sue Montgomery County schools over LGBTQ-inclusive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6, 202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5/25/lgbtq-montgomery-books-lawsuit-opt-out/; https://www.fox5dc.com/news/3-montgomery-county-families-sue-mcps-over-lbtq-books.

[3] Alisha Ebrahimji and Cheri Mossburg, “Three people were arrested outside a California school board meeting after fights between pro- and anti-LGBTQ protesters,” CNN, June 7,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7/us/glendale-school-meeting-fight-pride-month/index.html.

[6] Holly Yan, “Human Rights Campaign declares a national state of emergency for LGBTQ+ people,” CNN, June 6,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6/us/hrc-lgbtq-emergency-declared/index.html; https://dq.yam.com/post/15472.

[8] “Over 40% of Italy's LGBT+ workers say careers hit by discriminatio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over-40-italys-lgbt-workers-say-careers-hit-by-discrimination-2023-05-15/.

[9] “Toulouse players left out after refusing to take part in rainbow campaig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soccer/toulouse-players-left-out-after-refusing-take-part-rainbow-campaign-2023-05-14/.

[10] “Latvian Parliament elects first openly gay president of a Baltic nation,” AP, NBC News, June 1,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latvian-parliament-elects-first-openly-gay-president-baltic-nation-rcna87077.

[13] Jiraporn Kuhakan, “Thai PM frontrunner attends Pride Parade, promising same-sex marriage, gender identity rights,” Reuters, June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ai-pm-frontrunner-attends-pride-parade-promising-same-sex-marriage-gender-2023-06-04/.

[14] 〈日本福岡法院裁定 禁止同性婚姻屬違憲狀態〉,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6月8日。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WaYEOm;Chad de Guzman, “Courts in Japan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But Lawmakers Are Reluctant to Legalize It. Here’s Why.” Time. June 9, 2023. https://time.com/6286070/japan-same-sex-marriage-ruling-unconstitutional/;Mari Yamaguchi, “Lower house of Japan’s parliament passes bill to promote LGBTQ+ awareness, but not guarantee rights.” AP. June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parliament-lgbtq-awareness-bill-8e8ed90200d275a870b1c1bb0c19a9eahttps://edition.cnn.com/2023/06/16/asia/japan-lgbt-bill-passed-intl-hnk/index.html

[15] 〈同性婚姻者可共同收養子女〉,《自由時報》,2023年5月16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4edi039/

[17] Kelly Ho, “Exclusive: Hong Kong Gay Games 2023 axes track and field, field hockey and Rugby 7s after poor sign-ups,” HKFP. June 2, 2023, https://hongkongfp.com/2023/06/02/exclusive-hong-kong-gay-games-2023-axes-track-and-field-field-hockey-and-rugby-7s-after-poor-sign-ups/.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部份學生認為愛情需要有浪漫的表現,才算是全情投入,例如每天接送戀愛對象、時時刻刻都要黏在一起。某些學生認為戀愛對象是不能和其他異性有正常社交互動,有時更會以激烈的手法來表達不滿,例如發現形跡可疑的小三,不由分說便在大家所屬的WhatsApp群組公開彼此的對答,藉此向「疑似小三」施加群眾壓力。

可能愛情裡的浪漫和激情的行為較易被看見和模仿,令某些人以為這是表達愛意的方法。對於尚在摸索何謂愛情的孩子,家長可向他們作出提問:一、我們是否只能在發展友誼和發展愛情之間,二擇其一?為甚麼?二、父母有沒有其他異性朋友?大家又是如何相處的?

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友情和愛情是沒有衝突的,兩者可以並存發展,這意味著我們拍拖後,並非就要捨棄友情。真正令人感到放鬆和舒服的關係,是帶有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能建立起來,是有賴雙方持續地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關心、尊重和信任等,彼此都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相反,勉強對方向所有人抱持排他的態度,好比「夾硬」把二人綁在一起,可能在短時間內二人會看起來貌似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這種關係是很脆弱且令人緊張的。家長可問孩子喜歡哪一種關係?又打算如何建立具安全感的人際關係?

迷思二:愛情就是有求必應

有些學生把愛情看成是一種神奇的魔法力量,認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喜好、性格、興趣和價值觀等有時在兩性關係中不自覺地委屈了自己,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對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跟對方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不理對方的意願,迫使對方作某些行為等等。

到底「既然你愛我,就要……」這個說法是否合理呢?與人相處除了要照顧彼此的感受之外,設立界線,顧及事情是否合法、是否涉及身體、金錢等都是重要課題,特別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人,他們對事情和人際關係的看法還有待發展,若單單因為一句:「既然你愛我,就要……」便麻木跟從,雙方都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若事件本身涉及觸犯法例的行為,當然要拒絕;若要求涉及身體,例如親密接觸和拍攝身體的照片和影片,也應當拒絕;若涉及金錢,尚在求學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去處理,也必然要拒絕。

有時孩子很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令關係受損,而事實上當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就已經危害了彼此的關係,例如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和我一起排擠小明」,這樣做明顯會傷害別人,這並不是愛。我們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愛的本質,是包含責任、承擔、專一這些元素,真愛會令對方成為更好、懂得欣賞和珍惜別人的人;因此「和我一起排擠小明」的要求,不能讓人變得更好,也會令大家不開心。孩子聽到這種要求,可陪對方一起和小明傾談,了解當中大家的想法。

部份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會明白這些概念,但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孩子需要的是能夠信任他們、不帶批評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如朋友的人,帶領他們去感受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上文提到「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的說法,這裡並沒有涉及不合法行為、身體或金錢,是純粹關於個人喜好,但這樣的要求也不合理的,我們要告訴孩子與人相處就需要互相尊重,接受對方和自己是有差異。家長不妨以真實的個人經驗作說明,例如父母的喜好和性格特質各有不同,大家是怎樣維繫一段長久和良好關係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

迷思三:愛情是評估自身價值的方法

高小學生很流行製訂一個排行榜,選出大家公認的「男神」和「女神」,認為愈多人暗戀或明戀的人,就愈有價值,一旦榜上無名,某些學生就覺得自己在學校裡是不受歡迎和失敗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總要找一個「喜歡的對象」,才覺得自己是班上的一份子,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們只專注愛情,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的事情。

人都很需要被其他人認同和接納,從其他人的回應去了解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擁有良好溝通技巧的人當然容易受大家歡迎和喜愛,並自覺自己是個重要的人。遇上因為不夠受歡迎而沮喪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我們可以怎樣把想法和感受合宜地向別人表達出來呢?二、當我們等待愛情時,怎樣去充實自己的內涵,例如發展興趣和才能,讓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呢?三、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拍拖結婚,他們的價值可在甚麼地方展現出來呢?

有人或會認為在小學階段的戀愛心思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也不當作是怎樣的一回事;其實這正是很寶貴的機會,讓家長陪著孩子上一堂「愛情先修班」,預備孩子長大成熟時懂得面對愛情。成長中的孩子很需要朋輩認同,家長可觀察孩子的朋友圈中,若有戀愛價值觀相似的家庭,不妨主動提議多些相聚,讓孩子們互相交流對戀愛的想法,令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多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帶領和教導,孩子亦很想知道父母的經歷,請以期待的心情和孩子分享你對愛情的看法吧!

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3

傳道書九章12節說:「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3節亦提醒我們:「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因此,居安思危不單是教會和信徒,也是社會和所有市民應有的態度,特別是在人心難測,處處紅線和陷阱的年代。

一直以來,教會群體認為自己做的是天國的/屬靈的事工,與地上的/屬世的政權只會有屬靈爭戰,殊不知自己在公司法和稅務條例、建築物和消防條例等等,很多時都未能滿足法律的嚴格要求,根本不用宗教或政治理由,都有可能墮入法網,本期《燭光》希望能提醒大家快快為教會做「健康」檢查。至於家長,亦須留意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下,一些幼童耳濡目染,對性的問題一知半解,可能會遇上一些騷擾別人而不自覺,被人侵犯而懵然不知的情況,特別在這個強調讓子女在成長中多些自我探索的氛圍下,父母既要鼓勵子女學習選擇,亦要教導他們學習服從和考慮後果,如何平衡需要更多智慧。

此外,當網絡世界邁向元宇宙、人工智能不斷融入日常生活,沉浸式體驗成為了感受事物的新模式,這個世界愈精彩,但我們亦愈容易迷失在不同的名字和不斷改變的範式中,科技的發展令想追上潮流的人疲於奔命,拿捏不準,恐怕成也科技、敗也科技!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知道自己身邊有何機遇與陷阱,是學會面對這個複雜世界的基礎,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認識「兒童性遊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3

早前到訪一所小學負責一節性教育的課堂,老師向我表示有初小的男同學在洗手間內互相觀看對方的性器官。我們當然不鼓勵學生作出這些行為,但這行為在小學男生群體中也偶有發生,我們會稱這些行為做「兒童性遊戲」。

顧名思義,兒童性遊戲即是兒童進行與性相關的遊戲,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表現,可以是兒童單獨進行,或會出現於年齡相若並彼此認識的兒童中,相同性別和不同性別的兒童之間也會發生。兒童性遊戲通常是在沒有計劃,及在兒童自願的情況下進行,兒童一般都不會為此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家長只需簡單介入就能停止相關遊戲。

其實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觀察和接受教育來認識這個世界,建立對性、性別、身體界線的想法。參考美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CTSN)及美國青少年性行為中心(NCSBY)的資料,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出現不同與性相關的活動。[1]

4歲以下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用手觸摸或用物件玩弄私人部位(公眾和私人地方都會進行)
.向人展示私人部位
.嘗試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
.裸露身體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詢問身體不同部位的功用
.與年齡相若的兒童談論身體的功能

4至6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私下或間中會在公眾地方進行)
.與其他兒童一同探索私人部位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模仿約會行為(如:接吻、拖手)
.談論私人部位,可能會使用一些他們聽過但不明白的「俗語」

7至12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通常會私下進行)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觀看裸露或半裸露的相片、影片
.注意個人私隱,不願在人前裸露
.不願與成人談及有關性的事情
.觀看媒體中有關性的資訊
.講色情笑話
.開始被異性吸引,或對他們產生興趣

幼兒最常出現的性遊戲就是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即兒童自慰行為,男女童都會發生,但這與成人或青少年的自慰行為不同。幼童觸摸性器官通常不是由性慾驅動,只是觸摸性器官為兒童帶來良好的感覺。家長發現時不用驚訝,也不用責罵子女,可與子女進行其他活動分散其注意力,讓他們停止該行為,並教導恰當的禮儀,提醒他們不應在公眾場合和他人面對觸摸性器官。

同一道理,幼童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都是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的性遊戲,並沒有不良的性動機,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表現。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溫柔地提醒子女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雖然兒童性遊戲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為兒童帶來特別傷害,但家長也要正視兒童性遊戲的出現。家長可耐心地詢問子女作出有關行為的原因,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藉此了解子女的心態及對性的認識程度,並教導子女對身體感到好奇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尊重別人的意願,也要持守一些界線,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有時兒童參與的性遊戲並不是那麼單純,例如年齡比較大的高小兒童,他們或會在媒體接觸到不少良莠不齊的性資訊,加上他們漸漸進入青春期,對性開始產生興趣,他們參與性遊戲可能是受性慾驅使或為了欺凌其他孩子,如掀起女生的裙子,偷拍他人如廁等等。如發現子女有上述情況,家長應要求他們立刻停止相關行為,除上文提供的處理方法外,家長也要警誡子女不可再作出那些行為,並向受害者道歉。

而有時兒童性遊戲或會涉及更嚴重的性侵犯行為,家長可留意以下幾點事項,以了解兒童之間的性遊戲是否涉及性侵犯行為。[2]

.性遊戲是否超越兒童正常性發展階段應有的知識或行為?如幼稚園生模仿性行為的動作、用口接觸他人性器官等等。
.參與性遊戲的兒童年齡差距有多大?如兩者年齡差距較大,例如12歲的兒童觸摸3歲兒童的私人部位,這情況就值得家長關注。
.性遊戲是否涉及威嚇及暴力?
.參與兒童有否出現強烈負面情緒?

如出現上述的情況,家長需第一時間停止相關行為,並了解子女是否遭到性侵犯,有需要可向相關的志願機構、子女就讀學校的老師和社工,或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尋求協助。如事件涉及刑事成份,例如非禮、強姦等行為,更應報警處理。

明光社

明光社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出版了《大手牽小手:保護兒童家長支援手冊》,幫助家長認識兒童性侵犯,並協助家長洞悉子女的異常情況,以便及早介入幫助面對性侵犯的兒童。手冊亦詳細列出相關性教育的重點內容,家長可參考手冊的內容,向子女進行適切的性教育,幫助孩子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本支援手冊的檔案已上載到明光社網站,歡迎家長下載。

下載支援手冊

 

[1]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Youth,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last modified April, 2009, https://www.ncts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sexual_development_and_behavior_in_children.pdf.

[2]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et. al.,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人生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以及不能逃避的現實,有時,學會看闊一點、看遠一點,才是避免令自己走進死胡同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作為父母的,對子女總會寄予十分高的期望,而期望愈高、壓力愈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學會如何調校自己的態度和期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最容易令親子關係緊張、產生磨擦的就是做功課和溫習的問題,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家長無法像補習老師般抽離,過份上心,以至容易牽動自己的情緒,按捺不住就會說出一些過了火位的話,因此,學會避免說一些會傷害關係的話十分重要。又例如在性教育方面,家長和老師往往既緊張卻又不懂得如何開口,卻容易忽略了性教育其實也是價值教育,誤將它看成只是與生理發展和性行為有關的教育,看闊一點,才更容易將它融入日常生活的不同話題,教的時候不會太過尷尬。

而在網絡的年代,要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牽著鼻子走,必須先學會主動而非被動地接收網絡上的資訊,更要橫向查證一些重要的訊息,並且刻意避開一些明知很有問題的「山怪」。當然,人生最不容易面對的問題是死亡,以及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掙扎,如何死得安樂或者可以安樂地死去雖然在香港仍未成為熱門的話題,但教會群體應看得遠一點,才能更有效協助弟兄姊妹面對時代的挑戰。最後,堂會與機構之間本應是最佳的伙伴,但往往又未能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作為堂會和機構的領導,為了天國的事工,實在有需要不斷反思,如何共創雙贏。誠願在2023年開始,透過今期的《燭光》,能與大家一起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1/2023

性教育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除了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相關的生活技巧外,培養良好的價值觀也是重要一環。知識和技巧有相對客觀的標準,但價值觀卻因人而異,因此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性教育的定位可以有很大的出入。

有些機構會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來制訂性教育的內容,明光社的性教育則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關注個人權利之外,亦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權利與責任,提倡對學生有益的正確價值觀。

明光社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我們會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過程中不用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反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並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

以下是本社性教育背後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1. 尊重生命

每個人的生命,不論其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層、職業、性傾向如何,甚至是未出世的胎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們在作任何抉擇時,都必須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

  1. 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特質,應以平常心來面對。性並不會令人羞恥,人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亦是個人的私隱,應加以保護。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並反對現今跨性別運動提倡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模糊社會性別制度的做法。

  1.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戀愛教育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二人在相處時彼此認識,學習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並積極考慮對方會否成為自己將來的配偶。雖然戀愛的目標是指向婚姻,但不是每段關係都能步入婚姻。不過,透過反思關係終結的原因,可以讓雙方在未能開花結果的關係中有所學習,幫助自己日後能更成熟地發展另一場戀愛,並向婚姻邁進一步。

  1.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是個人的強烈欲望,但卻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性與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接觸的不只是對方的身體,更是對方的生命,二人深刻地接納彼此、排他地擁有彼此、長久忠誠地委身。因此,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

  1.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性行為是二人最坦誠的身體接觸,赤裸地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美好的性能為人帶來幸福,錯誤的性卻會帶來嚴重的傷害。性行為亦會帶來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可能,因此是否進行性行為是一個嚴肅的決定,需在一個令二人感到安全及得到充份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我們認為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夫婦藉性行為亦能加深二人之間的親密感。當夫婦彼此忠誠,婚姻內的性行為便是預防性病最有效的方法。

  1.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婚姻關係中的「親密的愛」、「性的忠誠」和「終身結合」的規範,促成男和女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建立家庭,提供一個長期互相支援的親密關係,而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相信現行一男一女的婚姻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讓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促進其關係的穩定性,從而維護每個幼兒獲得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我們認為家庭既然是天然和基本的社會單元,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以保障男女婚姻制度的獨特性。

我們按著以上的信念,設計本社的性教育內容,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人,學習建立及維繫穩定的情感關係,謹慎作出抉擇,憧憬將來的婚姻和家庭。

本社能為各中小學主領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詳情,請點擊以下連結,或致電2768 4204與本社職員聯絡。

講座及工作坊詳情

資料庫

中學性教育仍然不足

中學性教育不足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平等機會委員會在2022年11月發佈《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該會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到約二百間本地中學交回的問卷,他們在4月又隨機選出一些中學,邀請其校長及老師參與五場焦點小組討論。13.8%的受訪中學表示在2018/19學年完全沒有在課堂中向學生教授性教育知識,49.7%的受訪中學代表認為現時中學的性教育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82.3%的受訪中學表示沒有時間教授性教育,原因是中學課程太緊湊。[1] 在焦點小組討論中,有負責推行性教育的中學老師就提出,性教育現在一路發展,不只是生理方面,其實已經是價值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在培養學生,在甚麼情況下都要有一個尊重他人的價值觀。[2]


[1] 〈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平等機會委員會,網站:https://www.eoc.org.hk/zh-hk/policy-advocacy-and-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22-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

[2] 平等機會委員會:《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2022),頁16,網站:https://www.eoc.org.hk/Upload/files/research-report/SexEd%20Nov%202022/SexEduReport_Full%20report_C_20221121_FINAL.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