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疫下的受寵與受驚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7/2022

平常如貓、狗、兔子、倉鼠,以至刺蝟、蕃茄蛙、狼蛛……許許多多不同的動物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寵物。而於疫情下,大家在家的日子多了,與寵物朝夕相對,相信又會別有一番感受和經歷,當發現寵物也可能會感染疫症,更令不少主人受驚。透過與牠們相處、建立感情,生活有喜亦有憂,亦可以令我們領略信仰、與神的關係及生命的意義!

香港地少人多,一般家庭想養寵物,本來已是一個大挑戰。以往我們常聽見有飼養寵物的熱潮,之後總是連接上棄養的新聞。而由往年的獵殺野豬,到今年初疫情之下政府下令全面殺死倉鼠,另外在移民風潮下,很多家庭都可能要把心愛的寵物留下來,自己卻遠走他方,這實在令很多市民感到難過。

動物牧師與他的寵物

明光社

本社於2022年5月27日舉辦「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疫下的受寵與受驚」網上講座,我們特別邀請了「動物牧師」——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諸聖座堂堂牧池嘉邦牧師,與大家暢談及討論養寵物與信仰的關係。本來,大家都知道池牧師飼養過不少寵物,但卻萬萬想不到他還養了白蛇,球蟒、水陸龜、守宮(即箴言三十章28節中,「守宮用爪抓牆,卻住在王宮」的那一種小動物。其實牠又名豹紋壁虎)、蜥蜴、刺蝟、多達十數種的蛙(除了青色和綠色,牠們還有別的顏色)、還有一般人養的貓、狗、鸚鵡等,他家中的動物比住的人還要多……

飼養寵物是一種學習

明光社

「養寵物除了有愛心,本身也是個學習和認識的過程。」池牧師在養育不同的寵物時,除了要注意不同物種的需要外(如蜥蜴作為冷血動物,飼養時特別需要調校溫度,而陸龜給人的印象只需要在乾地上生活,卻原來也需要有水池濕地棲身,否則就不能健康消化食物和排泄),也可以學習到不同物種的可愛之處。他曾帶著他飼養的蛇去講道,甚至讓會眾們親身觸摸牠們:「大家才發覺,原來蛇並不是想像中的濕漉漉的,更不像傳聞中所說,蛇時常會咬人害人——其實每當蛇見到人的時候,多數只會走避,並不會主動咬人的。」或許我們都將創世記中蛇與夏娃的對話,看得太著迷吧……

世人與世界

「其實我們很多時看《聖經》,太著重人的本位,忽略了很多地方。」池牧師分享到我們熟悉的約翰福音三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他提出,《聖經》希臘原文,耶穌所說的,不只是愛世人,而是愛世界。大家如果不只是看和合本,而是看英文版《聖經》,也會發現當中的分別,而其實原文是指向更大的全宇宙……如果我們今天都將這金句由人改為世界,相信帶來的震撼可不少,他說:「很可惜地,亦可能因為強調愛世人這樣重點,我們看這個宇宙也太狹窄了。」

寵物追思儀式

起碼第一樣,就是在華人教會中,很少關心到人以外的世界,有人或者會問:動物是有智慧、靈性嗎?牠們死後是怎樣?會上天堂嗎?有關的問題在華人教會中,這些思考多是空白的——罪因人的犯錯而進入了世界,污染和扭曲了原來神的創造,結果除了人要承擔罪,其實連這世界的所有物種都受到牽連,動物失去靈性或被扭曲,其實不是牠們的過失。相反地,若人有一天能將罪洗淨,世界回復當初的模樣,到那時,我們能和動物能溝通說話,也實在說不定!事實上,在天主教或是一些禮儀教會中,的確有對逝去寵物進行追思的儀式,這不只是為安慰寵物的主人,其實也有其屬靈的意義。

有愛心,也要持之以恆

明光社

池牧師分享到,一般香港人養寵物,都是想有個寄託,或是愛心使然。的確,很多寵物真的可以與人產生情感,在愛中有聯繫。池牧師寄語大家:「有愛心是好的,但也要對之有所準備,例如要多了解自己養育照顧動物的能力可以到哪個程度(尤其香港地少人多,對於寵物的特別需求,如走動需要,溫濕度調節等都要留意),要對所養動物的特性有充份認識,要持之以恆,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若大家都可以付出心力,精神,寵物給你的愛和回報,也會叫你感動的。

如果大家想看看池牧師的動物工作室,以及他曾飼養過的動物,包括了粟米蛇、虎紋鈍口螈、太平洋巨人守宮、猴子樹蛙、蕃茄蛙、非洲牛蛙、美洲牛蛙、阿根廷角蛙、小丑蛙、白氏樹蛙、球蟒、英國短毛貓、狼狗、紐芬蘭犬、馬士提夫犬、混種拉布拉多犬、蜜袋鼯、刺蝟、灰鸚鵡、非洲慈鯛等,請透過以下連結收看當晚講座的網上重溫。

收看講座

相關文章

向自己負責任的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4

人生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作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跟大隊、憑感覺,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萬一決定錯了,也有許多「同路人」,就算在最壞的情況,亦絕對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陪葬」。驟耳聽來,正常的人理應不會這般傻瓜,但現實上,受潮流、朋輩、大數據影響的人比比皆是,不願被別人看為古板落後,往往會令我們沒有勇氣拒絕一些自己不願意或不認同的要求,就像在還沒有弄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在拍拖之前,不少人已拒絕不了發生性行為的要求。又例如在與人工智能(AI)互動的過程中,許多人不知不覺落入了大數據的算計,卻不察覺早已暴露了自己的喜好和弱點,然後被隱藏的商家請君入甕。

因此,作為家長、老師和導師的,實在有需要在適當時候,為子女和青少年作指路明燈,讓他們看到人生原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和選擇。很多時做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不會即時見到果效,但最重要的是讓年青人在日後遇到一些重大決定或疑惑時,在所謂潮流和朋輩看法之外,看到另一個選擇,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永遠有權選擇,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個世界有太多迷思,不少社會政策和傳媒文化固然容易受所謂政治正確的想法左右,甚至會做出不合常理的古怪決定。就算在教會機構的事奉,有時亦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隨以前的做法或傳統,而沒有考慮在不同的時空和處境,應有不同的考慮和做法。今期《燭光》想和大家一起衝破不必要的迷思,學習為自己作負責任的選擇和決定。

愛牠變成害牠的節日消費

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24/07/2024

在華人社區,12生肖的故事深入人心,2024年是龍年,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吉祥和強大,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父母都望子成龍,身價暴升會被視為一登龍門,可以說龍在華人社區備受喜愛。生肖之說也會帶動養寵物的潮流,兔年的時候有人喜歡養兔子,狗年就會有人考慮養狗,那麼龍年人們會養甚麼?原來有「龍吐珠」之稱的亞洲龍魚也是一個選擇。此魚的魚鰭寬大,游姿優美,顏色多樣,有金色配搭墨綠色、也有紅色或青色,難怪獲不少養魚愛好者的青睞,甚至被視作高級觀賞魚。[1] 不過,一條成年龍吐珠的魚身可長達60厘米至1米,其體重可達7公斤之重,絕對非同小可;而牠是肉食性魚,需要以小金魚、蝦、青蛙等來餵飼,也需要充足的器材維持水質的溶氧量;在決定飼養之前,實在需要仔細考量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和經濟能力負擔其膳食費及器材費。

兔年與棄兔

因應節期掀起的飼養熱潮,其實也造就了一些不幸事件。本港有保護動物團體成員,就曾經在2023年年初,即步入兔年之前呼籲市民不要因為「應節」而衝動購買兔子飼養,又表示過往在聖誕節及情人節都會收到遭棄養的兔子,現在則幾乎每天都收到棄兔,令協會一度宣佈暫停接收兔子。由於兔子的價格不高,幾百元便可以買到一隻,有飼主會因此購入,可是兔子一旦患病,飼主則要承擔上萬元的醫療費用,[2] 遇上不願意承擔的飼主,寵物隨時遭到遺棄。

探討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的倫理學

棄養現象對動物來說是一場災難。約在1970年代在西方哲學界開展的環境倫理學,當中探討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當時人們漸漸意識到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如何令大自然生態運作出現環境問題,從而思想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類應該怎樣永續利用環境資源以回應人類及未來世代的需求,同時兼顧對環境生態的關懷,並且以保護環境的政策應對大自然出現的危機,這都成為了討論的課題。[3] 而在基督教倫理的範疇裡,也有涉及人類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論述,當中有三個主要的進路,以人類為中心、以生物為中心,及以上帝為中心的進路。簡單來說,以人類為中心的進路,將人類作為關注的核心,認為上帝為人類創造一切,亦把統治權交給人類,所以人類應按自身的權益去使用自然環境的資源。以生物為中心的進路,則將人類視為地球上云云物種之一,地球上所有生物皆有本質上的價值或評價,而這些價值和評價都是同等的。以生物為中心的人士往往會以泛神論的角度去談論上帝,將上帝看為地球或宇宙本身,或將祂視作地球或宇宙的一部份。而以上帝為中心的進路,則反對以人為中心的效益主義,也反對將各種生物視作徹底平等,支持此一進路的人士堅持上帝是價值的核心,而上帝的受造物,包括人類在內,只有在上帝所創造的群體中才有價值。因此敬拜上帝的人,也要看顧祂的創造,因為上帝致力看顧祂的創造,也看顧祂創造的重要部份,也就是人類。[4]

動物福利漸受關注

人類覺醒到自己與自然環境之間唇齒相依的關係,令他們不能再只著眼於自身的利益。近年關懷動物福利的意識日漸抬頭,除了上文提及有關兔子遭棄養的報道,每當城市發生殘酷對待動物、飼主疏忽照顧的事件,都會吸引傳媒報道,讀者、網民會熱烈討論,也會有人痛斥犯事者不仁。這都反映了社會人士期望在人類利益和動物福利之間能取得一些平衡。

關注動物福利的朋友可能會認為,現時社會有更多進步的空間,期待在動物政策上有更多改變,進一步保障動物的福利,[5] 誠然這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動物也是人類社區中的成員,即使沒有飼養寵物,城市人每天幾乎都與麻雀、野鴿、噪鵑、黃狗、野貓擦身而過,牠們每天都在提醒城市人,動物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印度聖雄甘地曾經講過一句家傳戶曉的話:「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與道德發展,可從其對待動物的方式來衡量。」善待動物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是人對自然生態表達關注的其中一種表現。拒絕以節日消費的心態對待動物,避免牠們承受不必要的苦楚,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


[1] 〈龍年養龍吐珠 活揮春添意頭〉,《香港仔》,2024年2月7日,網站:https://dw-media.tkww.hk/epaper/hker/20240207/p06-0207.pdf(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3日)。

[2] 〈門檻低藥費貴 兔年勿亂養兔兔〉,《東周刊》,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www.hkrabbit.org/?p=22214(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3日)。

[3] 萬宸禎:〈檢視國中小教科書生態環境與動物保護課程〉,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網站:https://web.taeanimal.org.tw/animal-equality-encyclopedia/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s-and-animals/1143-「永續利用」教育觀能夠引領人類過渡到永續的未來嗎?-檢視國中小教科書生態環境與動物保護課程.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3日)。

[4] 司道生〔G. H. Stassen〕、顧希〔D. P. Gushee〕:《國度倫理:在當世處境跟隨耶穌》(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紀榮智等譯(香港:基道,2014),頁629–637。

[5] 〈動物福利法的發展〉,愛護動物協會,網站:https://www.spca.org.hk/zh-hant/what-we-do/animal-welfare/animal-welfare-in-hong-kong/welfare-law-development/(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3日)。

上帝愛世界 信徒歎世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7/2024

有些人很喜歡說一些偉大的口號,例如祝願世界和平,因為說起來冠冕堂皇,十分動聽,但實際上似乎甚麼也不用做,或者說甚麼也做不到,他們認為作為一介草民,對於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的大事,根本起不了甚麼作用,亦毋須負責,因此,最難的事反而成為了最易的事,因為「講咗等如做咗」、「做同唔做都冇分別」。

對於信徒來說,類似的口號多不勝數,例如向普天下傳福音、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大家當然不會亦不敢反對,但做與不做感覺上分別亦不大,亦難以衡量。又如環保的議題,多年來不少關心地球未來和人類福祉的有心人都作過不少努力,但在教會和基督徒的圈子,似乎仍然沒有很積極的回應。大家只能繼續眼巴巴看著環境被污染、大自然被破壞、氣候持續惡化。近年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迎來非常酷熱的夏天,極端天氣恐怕已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我們又好像無能為力、沒有責任。

寄居者過著沒有節制的生活

極端天氣是人類沒有節制地「歎世界」的產物,只要我們的心態不改變,恐怕我們每年都要為愈來愈極端的天氣煩惱。有人批評基督徒不重視環保,因為不少信徒抱著很強的「這世界非我家」的寄居者心態,認為這世界已經墮落,最終必會滅亡,「醫返都嘥藥費」,因此,只關心看不見的將來和天國這些屬靈的事,而不願意「浪費」時間去拯救地球和關心屬世的事,但諷刺的是大家不愛世界卻又十分享受「歎世界」的生活方式。雖然近年已多了信徒明白約翰福音三章16節的內容,神愛世界,神並非單單只愛世人,神的救贖對象除了人類以外,也包括萬物在內,但不少基督徒對環保仍然只是抱著葉公好龍,口惠而實不至的心態。

有些事本來是舉手之勞,但有時信徒就是懶得去做,主要因為缺乏強烈的動機。於是在家中也好,公司也好、甚至教會也好,有人會任由毋須使用的電燈、電視、冷氣長開;在洗手洗杯的時候開大水喉,任由食水長流亦不覺得有任何問題;有些弟兄姊妹飲茶吃飯的時候,興之所至便會隨意落單,卻又「眼闊肚窄」,吃不完又不願帶走,不斷浪費食物亦沒有歉意,而且並非偶然預計錯誤,而是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轍。當然,有人會覺得做人可以隨心所欲,不設限制地享受生活和生命是一件開心寫意的事,但這卻忽略了個人對整個受造世界和有需要的鄰舍的責任。公平地共享資源、節省能源、減少浪費的想法無法在他們心中生根,他們雖然不會公然反對環保,但根本樂於過自己任意而為的生活,環保和愛鄰舍一樣,只是成為了一句動聽的口號!

低下階層者備受苦楚

當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已習慣了個人享受,亦不介意多花金錢,持續過著沒有節制的生活,要令地球的環境不再受破壞,可持續地發展談何容易!於是受苦的便是落後國家或發達國家的低下層市民,他們缺乏資源、沒有能力透過消費減輕自己的苦楚,只能繼續捱熱、捱餓、捱世界,就算在反常的高溫之下仍然要在戶外辛勞地工作,甚至因為種種原因而猝死,大家雖然不殺伯仁,但伯仁卻間接因大家而要吃更大的苦。

善用而不浪費資源

當然,有時我們沒有為環保出一分力,亦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太過渺小,根本無法影響大局,因此,提不起勁去做一些好像愚公移山、很長時間都不會見到果效、「細眉細眼」的事。我們是否忘卻了人類是受上帝所託要管理大地的管家?一個不戰而降、知難便退的信徒,又如何可以做一個忠心良善的管家呢?路加福音十六章10節提醒我們:「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如果我們相信好好管理大地、愛護鄰舍是上帝交予每個人的重要召命,我們便應該重新反思我們的生活態度,多想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既享受上帝所賜予、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但又不會浪費資源和加重其他人的負擔,不要因為我們想「歎世界」而令上帝所愛的世界不斷受破壞。

 

(原文於2022年8月4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從飼養寵物學習生命教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7/08/2023

「你的公義如同高山,你的公正如同深淵;耶和華啊!人和牲畜,你都庇佑。」
(詩篇36:6《環球聖經譯本》)

 

不少家庭有飼養寵物,而人和動物的關係可以很親密;與動物互動,見證牠們的成長、老去,也使人反思生命的意義。如何對待寵物?會否過分溺愛?也需要人細思。筆者特意訪問了家中飼養了十多種寵物,並對飼養寵物很有心得的池嘉邦牧師,和因為很喜歡寵物而成為了寵物美容師,並開設寵物用品店的王勁豪弟兄(NoNo),一齊探討飼養寵物者的心態。
 
迎接寵物與責任
 
明光社
曾於連鎖寵物店工作的NoNo觀察過前來購買寵物的成人或小孩,他們都是歡天喜地的;選購完畢,又歡天喜地帶寵物回家。然而,這與是否清楚及願意承擔作為主人的責任,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我見過有主人買了寵物一星期後,致電給我們詢問可否回收寵物?說他已不想再養了。但店有店的規矩,不會收回。他就只可以送寵物到一些接收被遺棄寵物的機構,『兔廬』就是其中一個會接收兔子,並為牠們尋家的團體。」他表示有些主人就是沒想清楚要視寵物為家人,一時高興就買回家,當覺得飼養牠們很麻煩或寵物患病了,需要花不少費用醫治,自己負擔不起,就會遺棄牠們。
 
NoNo認為在決定飼養寵物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有時間及經濟能力去照顧牠們,包括牠們會患病,需要人把牠們當成家庭成員,不能輕易遺棄。他提及一個案,有主人買兔子回家後,兔子不幸受傷,有一邊腿不能屈曲,以致牠無法自行清潔。主人請寵物美容師為牠每兩星期清潔一次,每月要帶牠看醫生,平均每月花費三、四千元;主人要肩負起這個長期的責任,也不是易事。
 
 
建立有愛的「關係」
 
明光社
池牧師亦認為與剛接回家的寵物相處,一定很開心,像是「蜜月期」。尤其是小朋友,會當寵物是玩具,買牠們似是為了那「開心的時刻」;這就容易放棄,不當他們是「生命」了。我們應該教導小朋友認真看待寵物的生命,與牠們建立有愛的「關係」;那本質就變得不一樣。小朋友除了與動物有「開心」時光,也會有「擔心」、「憤怒」、「厭惡」的時刻,但不該阻礙他們對動物原本建立了的愛和責任。在照顧寵物時,面對牠們不聽話,要了解這是一個教育的態度及過程,需要按捺自己的情緒,不隨便向寵物發怒。
 
對於遺棄這個問題,有很多考慮。池牧師認為當寵物如玩具、感情附屬物,玩完後便棄養,當然是不負責任。但有時因為主人生病,如患上嚴重敏感、癌症等,再照顧不了寵物,迫於無奈要棄養,相信對當事人來說也是傷心的決定。找負責任的人收養,給予牠們很好的照顧,也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愛與教導
 
給予愛去關心與教導同樣重要。NoNo的店養了一隻四蹄踏雪的棕色兔MoMo,牠看似很安靜,但原來牠在另一寵物店中常發脾氣及咬人,多年來沒有客人敢買牠。NoNo也審慎考慮了一段時間才決定成為牠的主人。在NoNo細心及耐性地飼養下,MoMo半年下來,慢慢變成一隻不咬人、很安靜的兔子。雖然牠有時心情不好,還是會跺腳發出聲響,但已經有改進。
 
池牧師認為有些寵物需要學習,主人要定立界線及賞罰制度,讓牠們學懂在合適的環境下做合適的事情。如訓練狗隻協助人們作獵犬、警犬,牠們要學習何時咬、何時鬆口;訓練牠們聽指令,知道何時可以做喜歡的事,何時要停止。
 
按神創造的本相照顧寵物
 
對於過於寵愛寵物一事,NoNo提到有兔主人很愛錫兔子而長期買最嫩的草給牠吃,那些草的價格亦是最貴的。後來,主人想給兔子吃粗一點的草,牠的咀嚼能力已經跟不上了。
 
池牧師指出,「動物神學」提及人應按上帝創造動物的本相來照顧牠們。他察覺到有些香港人愛寵物,卻當牠們是「人」,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牠們,卻沒有好好了解、認識牠們,只按自己的看法、觀點、態度和方法照顧。「『愛』也需要了解和熟識牠們的性情、需要和本能,不能消滅寵物與生俱來的習性。」他提及,有人想養蛇,但不想給牠吃老鼠,只給牠吃素菜;有人會為貓狗穿鞋子,忽略牠們需要讓腳板接觸地面來接收資訊、磨爪及用爪刮東西來獲得快樂和抒發情緒等需要。另外,如果主人不了解寵物的習慣和合適、不合適甚麼,容讓牠們甚麼都吃,且沒節制,那就是「溺愛」。
 
接受寵物會有天離開
 
問及池牧師,按他多年飼養寵物的經驗,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寵物死亡?他表示讓孩子在接收寵物時,知道寵物從天父而來,了解牠的壽命長短;牠來到家中彼此一起有快樂的時光,牠亦會回天父那裡去。他也是這樣教導小兒子,在他小時候,有一次面對一隻患病的狗死亡,便讓他知道「牠已去天父那裡,我們好好照顧牠的遺體,要學習接受這事,他日我們回天父那裡會再次見到牠。」孩子慢慢也會學到這樣思想和面對死亡這事。與NoNo談及動物之死,他認為在決定養寵物前,也要有心理預備面對寵物老、病及離開。他自己會選擇再飼養新寵物,讓自己慢慢過渡和沖淡哀傷。
 
面對寵物患病,是否容讓牠安樂死?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有相近的看法,如果寵物面對疾病的情況實在太痛苦,如患了癌症;他們認為可以安樂死。池牧師認為人的責任是管理大地,聖經原文的意思包括牧養,要照顧好牠們。如果牠們被病魔侵襲,而我們已沒有能力繼續照顧牠們、延續牠們的生命,為牠們的好處著想,就別讓牠們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池牧師介紹了兩本由英國聖公會牧師兼教牛津大學的林基(Andrew Linzey)所著,有關動物神學的書本給大家參考:
1) Linzey, A. (1995). Animal The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 安得魯.林基(2006)。《動物福音》(Animal Gospel: Christian Faith as Though Animals Mattered)。永望文化事業。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7-8-2023

不知者仍有罪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7/2022

「不知者不罪」是中國傳統民間智慧,不過,對於法治社會來說是行不通的,最多也只能成為被定罪時的求情理由,因此,了解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有可能遇到的問題的相關法律便十分重要,否則因為無心之失而被檢控、甚至鋃鐺入獄便不值得了。

在現代社會,一些只涉及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感情、親密關係的問題,若大家以為不涉及法律便大錯特錯,而一些往日容許、甚至被讚賞的行為,今時今日卻可能會被檢控,正如以前死纏爛打地追求自己心儀的對象會被視為痴情,現在卻很可能變成纏擾或性騷擾。而情侶或夫妻情到濃時,不要以為只要在家中或室內發生性行為便一定沒有問題,若身處公眾可以看到的地方(如露台),便有機會構成「在公眾地方的猥褻行為」。至於棒下出孝兒的傳統觀念,莫說對子女會犯法,就算用來教導寵物亦有機會惹官非。又例如教會和機構在面對新的社會環境,若沒有危機意識,萬一誤墮法網,恐怕無法改變作為領導沒有做好危機管理而失職的事實。

當時代變了,不與時並進,只會變成糊塗人,不知和無知只是一線之差,以數碼科技為例,這已是大部份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作為用家,我們難以明白當中的許多原理,不過,卻不能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守則和知識,否則便可能糊裡糊塗做出糊塗事。今期《燭光》會從數碼智商、明星與社會現象、青少年的性態度、人與寵物的關係等多個範疇,與大家一起探討在明光社成立及回歸25週年的新香港的新挑戰。

神創造人類,也創造了動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4/2022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親密及有趣的。遠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之前,即使人類身為萬物之靈,仍需要與其他動物合作無間,才能讓生活更容易。不計算食用的牲畜,出門代步要馬幫忙;狗狗可以守衛家園、協助牧羊;貓可以捕捉老鼠;雞啼可以喚醒人;騾可以負重物;牛可以耕田;即使是野獸,牠們身上的皮毛也能助人渡嚴寒。隨著科技發展,當不同型號的汽車種類、機械、手機等問世,動物似乎遠離了一般人的生活,人們對動物的認知或與牠們的關係也出現了變化。對於現今的香港人來說,馬匹可能只淪為賭業的工具。至於那些沒有羊可牧的家庭,他們家門已由保安來守衛,狗狗便成為人類的寵物,有的或比寵物的位置高一點——成了真真正正的「犬兒」。以前多是貓狗服侍人類,現今貓狗才是家中的主子,人類反變成「奴才」。

飼養寵物與幸福感

這些成為寵物、「犬兒」,等待主人侍候的動物,牠們真的全無貢獻嗎?早已有研究顯示小朋友若從小接觸寵物,他們會更懂得尊重大自然,成年後會更有同理心,個人亦會變得更有自信,他們大部份更可以幫助他人應對創傷。[1] 除了對小朋友有正面影響,心理學家Yaniv Kanat-Maymon及其團隊訪問了206位有養貓或養狗的人,結果顯示人們預測到飼養寵物的人,他們會有更高的幸福感。[2] 根據心理學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3] 在人類的成長及發展過程中,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必須被滿足,包括:一、自主(autonomy);二、勝任感(competence);三、關連感(relatedness)。顧名思義,自主是指到一個人的意志和對自己行為的認可;勝任感表示渴望感到有能力和成就感;關連感則是傾向要與人建立牢固的人際關係。Yaniv Kanat-Maymon及其團隊的研究報告提到,對於自主、勝任感及關連感這三項人類心理基本需要,透過寵物的干預治療來滿足人類這三方面的需要,可能更有效,特別是在自主及勝任感方面。狗狗能給予人一種無條件的愛,或許可以提升主人的自我價值及成就感。研究結果還暗示,養寵物可以預防疾病。也就是說,寵物不僅可以幫助主人從某些類型的疾病中康復過來,還可以防止主人生病。Kanat-Maymon及其團隊亦相信,有證據證明寵物主人,特別是狗狗的主人比沒有狗狗的人更健康,而飼主在飼養寵物以後,他們在健康方面遇上的問題會更少。[4]

除了擔當寵物這角色,其他動物,即使是傳聞中引發新冠肺炎的蝙蝠,牠們也在生態系統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牠們吃蟲子的習慣有助於保護香蕉、芒果、棗子等農作物。[5]

人類最初的夥伴

可見無論是維持整個生態或人類的健康,動物的存在實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神讓人類比天使微小一點,有祂的形象,可以管理大地。神創造了亞當夏娃之前,先創造了動物,好讓亞當一「出世」便有動物陪伴,也有動物可以管理。神甚至把各種野獸飛鳥帶到亞當面前,讓亞當為牠們起名(創二18-20)。

神創造的人類有祂的形象,好讓人類可以去管理大地,以及當中一切動物(創一26)。作為大地及動物的管理者,人類的行為不是只關乎自己,也關乎整個大地及當中的生物。人類犯罪,受苦的不只是他們自己,也牽連其他動物。亞當與夏娃違背了神的命令,吃了不該吃的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當他們眼睛明亮,知道自己赤身露體,躲避神的時候,他們不但破壞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破壞了人與動物的關係,原本人與動物可以和諧地生活,相安無事,因著亞當夏娃犯罪,開始有動物需要流血被犧牲,成為人類身上的皮衣(創三21)。亞當之子亞伯會把自己羊群中一些頭生的,和羊的脂油拿來獻給神(創四4),而除了素祭,日後人們為了獻上不同的祭,需要宰殺動物(利一1-九24)。直到耶穌到來之前,人類仍然需要獻上動物祭。而在挪亞時代,人類罪大惡極,神不單打算消滅人類,連帶牲畜,爬行的動物或是天空的飛鳥,祂都要一一消滅(創六7《新譯本》)。神懲罰硬心的法老,祂不但殺死所有埃及人的長子,連頭生的牲畜,神都要擊殺(出十二29)。即使到了啟示錄提到大災難的日子,當神烈怒的碗傾倒大地或海裡的時候,人類固之然受苦,海裡的生物同樣遭殃(啟十六3)。

動物何時可倖免於難,取決於人類能否回轉歸向神。全地的人類盡都敗壞,惟有挪亞在神面前蒙恩,於是挪亞不但救了自己一家,也救了不少動物(創六5-22。其後,又因著神喜悅挪亞所獻的祭,神不但與挪亞及其後裔立約,也與方舟中的飛鳥、牲畜和所有地上的走獸立約,從此神不再用洪水毀滅大地及生命(創八20-228-17挪亞的獻祭,尚且打動神與動物立約,更何況耶穌基督獻上的祭,雖然在神的計劃中,救贖,主要是為了人類而設(來一14),但耶穌基督其實也拯救了其他動物,至少,自基督之後,人類不再需要以動物為祭。另外,在新天新地,動物也有份在其中,那時,不會再有兇殘的野獸,所有動物會和平相處(賽六十五25),恢復伊甸園的和諧。

神要求人善待動物

在神的創造中,動物是好的,也得到神的祝福(創一21-22)。即使人類在神面前有獨特的地位,神也視人類為寶貴,容許人類為了充饑而宰殺動物(創九3),但這並不代表人類可以自恃為萬物之靈而苦待動物。神設下律法,確保祂的子民得到保護及合理的對待,但當中亦看見神如何要求人類善待動物、維護自然生態,例如:「牛在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二十五4)、[6] 「如果你在路上遇見鳥窩,或是在樹上,或是在地上;裡面有雛鳥,或是有蛋;母鳥伏在雛鳥身上,或在蛋上;你不可連母帶子一起取去;總要讓母鳥飛去,只可以取子;這樣你就可以得著好處,得享長壽。」(申二十二6-7);動物也能享受神所設立的安息日(出二十三12);神賜人類食物,同樣按著祂的慈愛養活其他動物(詩一四七8-9;太六26)。

在必要時,驢、烏鴉、大魚等均可以成為神的差役。神可以先開驢的眼睛,使牠看見想要殺死巴蘭的天使,幫忙巴蘭逃避死亡(民二十二21-33)。神可以吩咐烏鴉供養以利亞,早晚為他送餅和肉(王上十七2-6)。神可以安排一條大魚,把約拿吞下,一方面拯救約拿不會在大海中喪命,另一方面也好使約拿在魚腹中好好反思及禱告(拿一17-二10)。由此可見,動物的地位,即使不如人類,人類也不能踐踏牠們,又或是以人類所制定出來的市場價值來衡量其生命價值,甚至任意剝奪牠們生存的權利。

動物在嘆息

可惜的是,很多時人類都是不合格的管理者。人類需要樹木、需要土地,就令很多動物流離失所;人類需要確定所使用的化學產品及藥物對人體無害,於是很多動物在實驗室中日以繼夜承受著痛苦;人類需要娛樂,於是圈養了一大群動物於動物園,但當戰爭來臨,因欠缺資源飼養牠們,又擔心牠們逃脫會傷害其他人類,有人竟然選擇把牠們盡數殺光。[7] 在疫情期間,人類被困家中感到苦悶,於是決定飼養動物,但當疫情一過,苦於沒時間照顧又決定把牠們棄養。[8] 人類需要保障人類的健康,於是下令全面殺死倉鼠,即使當中有倉鼠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但因為牠們本身價格不高,所以在沒有多餘的人手及資源為牠們一一做測試的情況下,只好手起刀落決定牠們的死期。[9] 是的,身處香港的人類可以有資源為全港七百多萬人類檢測三次,甚至可能是三次又三次,卻無力為二千多隻倉鼠檢測,即使倉鼠曾為人類作出貢獻,幫助人類研究新冠病毒的傳播模式。[10]

幸而地球上還有人類懂得尊重動物的生命價值及愛護牠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無情的戰火除了令人民喪命,也造成許多動物無辜傷亡。烏克蘭的動物收容所Italia KJ2,其意大利籍負責人Andrea Cisternino已表明不會自己一個逃離戰區,而是要與收容所內400隻動物共存亡。[11] 此外,在戰事期間,波蘭動物園的工作人員願意協助身處烏克蘭的動物撤離戰區。[12] 至於香港,殺鼠令一出,亦有32,000人在網上聯署,要求漁護署撤回「殺鼠令」,也有人拯救了一些倉鼠。[13]

亞當是「有生命的活人」(創二7),動物是「有生命的活物」(創二19),或許,有不少譯本為了區分人類與動物之別,用了不一樣的字眼(《新譯本》、ASVCJB NIVNRSV等)。事實上,希伯來文原文均用了相同的詞彙稱呼「有生命的活人」與「有生命的活物」,按照原文直譯,人類和動物均譯作“living creature”ESV)。神創造了你和我,也創造了牠,大家同為living creature,人有神的形象,理應肩負管理者的重任,愛惜及保護動物,讓牠們免於災害,而不是自私地為所欲為,甚至抱著用完即棄的心態,隨便傷害神所創造的生命。

(原文於2022年4月11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Gina Roberts-Grey, “The Benefits of Children Having A Pet,” CharlottesvilleFamily, accessed April 4, 2022, https://www.charlottesvillefamily.com/a-childs-best-friend/.

[2] Yaniv Kanat-Maymon, Adee Antebi and Sigal Zilcha-Mano,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fulfillment in human-pe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April 2016): 69–73,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25.

[3]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或許能為大家帶來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啟發。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關於動機性質的理論,發展至今已超過五十年。所謂自我決定理論,最重要的便是「自我決定」這四個字。你做的事是自己跟(根)據自己所追求去決定的?還是因為別人的期望,社會的規範決定的?「自我決定」這四個字和一個人的幸福感息息相關,若然一個人做的事全因為來自別人的力量,全只是為了別人的期望,那麼幸福感就會受到威脅。(摘自Dr. Lo: 〈心理學出路:自我決定理論〉,關鍵評論,2021年7月20日,網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3916〔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4日〕。)

[4] Kanat-Maymon et al.,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fulfillment in human-pe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5] Christopher McFadden, “11 Vital Species We Need to Save The Planet,”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last modified June 14, 2018,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11-vital-species-we-need-to-save-the-planet.

[6] 本文的《聖經》經文,引自《聖經.新譯本》。

[7] 快哉風:〈二戰日本為何殺光動物園猛獸?一頭逃走的黑豹造成東京大騷動〉,每日頭條,2018年2月1日,網站:https://kknews.cc/history/5e8xyj2.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8] 張子傑:〈英國民眾封城期間買毛孩解悶 解封後慘變「流浪犬」遭放棄〉,《香港01》,2021年10月2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692289/英國民眾封城期間買毛孩解悶-解封後慘變-流浪犬-遭放棄(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9] 〈無資源反覆驗倉鼠 漁護署長:負擔唔起等更多資料〉,《am730》,2022年1月2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本地/殺鼠令-無資源反覆驗倉鼠-漁護署長-負擔唔起等更多資料/304578(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10] 〈港大醫學院利用金倉鼠動物實驗模型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播模式 並發現或可解釋患者暫時喪失嗅覺的機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2020年5月14日,網站:https://sph.hku.hk/zh-HK/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2020/0514(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11] 〈烏克蘭動物公園被炮擊釀動物傷亡 有收容所負責人表明與動物共存亡〉,香港動物報,2022年2月27日,網站:http://hkanimalpost.com/2022/02/27/02271-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12] 〈烏克蘭動物園遭砲襲「動物驚嚇逃出」 波蘭協助運送獅子撤離戰區〉,ETtoday寵物雲,2022年3月2日,網站:https://pets.ettoday.net/news/2199515#ixzz7MZIogWO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13] 〈義工到漁護署游說成功救逾10隻倉鼠 3.2萬人聯署望撤回「殺鼠令」〉,東網,2022年1月20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120/bkn-20220120123136512-0120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6日)。

當諸事不順的香港,遇上了同病相憐的野豬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0/12/2021

一次警察被野豬撞傷的新聞,令全城都關注野豬出沒的問題,政府對待野豬的態度更是一百八十度改變。然而,由傳統文化對於「豬」的理解,以至香港今天所面對的「野豬問題」,都充滿了誤會與誤解。

從來都被誤解了的豬?

雖然「豬」在中國文化中是帶有福氣的意思,但豬同時也是懶惰、愚蠢、不潔、好色的象徵。稱呼一個人為「豬頭炳」,罵人「蠢過隻豬」,其用意實在明顯不過了(尤其是廣東話就更傳神)。這裡面說明的是,我們時常提到的是「家豬」,和最近的新聞主角「野豬」其實是不同品種。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家豬是經過馴化(domestication),[1] 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在生物分類學上,家豬是屬於哺乳動物綱偶蹄目全撰類豬科豬亞科豬屬。在日文中就將家豬稱為「豚」,野豬稱為「豬」,比中文分得更仔細。

而對豬視為不潔的情況,在文化層面尤為明顯。《聖經》中的「健康手冊」利未記已指明豬是不潔的食物:「豬 - 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淨。 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淨。」(利十一7-8)由猶太教文化流傳到新約時代,豬也是「人皆避之」,連出走的小兒子也是不得已才要去做餵豬的工作(路十五14-15)。在英語中「pig」一字也被用以對警察的負面稱呼。[2] 除了基督信仰外,伊斯蘭教教義也認為豬是不潔動物,禁止信徒食用。

然而實情是怎樣?家豬變得又肥又笨,又污糟邋遢,但這通通是人類馴化飼養的結果。野豬本身是十分健壯和聰明的,牠們甚至會挖洞居住,據說是唯一一種會挖洞的有蹄類動物;家豬因為人類給牠們的居住環境欠佳,而變得骯髒,但在大自然生活的野豬,根本不會在自己的糞便中睡覺或者拱來拱去的。牠們在冬天會曬太陽,夏天會在泥漿中打滾,用以保持涼爽,幫助散熱,還可以除去身上的寄生蟲,一般野外動物也會這樣做。

野豬出沒,手段只有趕絕?

2021年11月9日,因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和香港警察在北角試圖活捉野豬行動失敗,一名輔警被咬傷,而野豬也在逃跑時從高處墮下死亡。事件發生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口徑一致,下令定期在市區黑點捕捉所見野豬並人道毀滅。[3] 有動物保護組織促請漁護署收回人道毀滅野豬政策,又指人類不要被仇恨掩蓋雙眼。

同月17日,漁護署的人員及獸醫為了捕殺野豬,在港島深灣道行動中,故意用麵包引誘本來並無騷擾人類(連攻擊也說不上)的野豬,誘殺了七隻野豬。署方指因野豬已經對人沒有戒心,對公眾風險非常高,又認為麻醉野豬後再注射藥物作人道毀滅的做法是非常人道。不過署方的誘捕做法,實在違反了「野豬高危,攻擊人類」的原則。動物保護團體香港野豬關注組公開批評署方做法卑鄙。

事實上,香港於回歸前曾有兩支野豬狩獵隊伍,當接獲漁護署有關野豬破壞或威脅的報告時,就會出動「封山」,射殺成年野豬,把小豬和懷孕的雌豬嚇退山上,過程會向警方提交報告,處理非常嚴謹。但狩獵隊已於2017年被取締,改為由漁護署以「捕捉、絕育和放回」方法改善野豬出沒情況。2019年漁護署將計劃恆常化,署方也曾指措施於中長期階段會逐步顯現其成效,已解決約60%的野豬滋擾黑點的滋擾問題。[4] 可是,在輔警被襲事件後,政府就「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捕捉及避孕/搬遷計劃」成效不理想,特首林鄭月娥亦加入,表示野豬在馬路「橫衝直撞」、「傷害居民,特別係小朋友」,政府有責任保障市民安全。[5]  連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趁熱鬧,說野豬不是「卡通片可愛嘅小肥豬,係會襲擊人類,咬香港市民」,誓要將野豬趕絕。[6]

明光社

或許數字能說真話:由2015年到2019年,野豬的滋擾投訴及接報求助個案,的確曾有上升趨勢,但到了2020年數字已稍有回落。至於野豬傷人個案,雖然近年數字亦有上升,但每年一直都維持於個位數字,直至2021年1月至11月下旬才上升至17宗。[7] 相比狗的傷人數字,野豬的傷人數字低很多。[8] 而政府對於滋擾性強的猴子,也只採取教育市民不要餵飼,和上述「捕捉、絕育和放回」的方法,這已能控制情況,為何突然要改變方法,偏偏野豬就要趕絕?諸事不順的香港,遇上了同病相憐的城中野豬,真是可憐。

再退一步,我們或許要問,為何這幾年野豬多了在市區出沒?這會不會是當年發展了郊野「邊陲」(即野豬原來所處的地點),見縫插針起樓發展所種下的結果?這應由誰來負責?

近年香港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往往只將提出問題的人「處理」,就以為解決了問題,對人如是,對豬亦如是。但只將提出問題的「豬」處理掉,是不是等於從此就不會再有問題發生?


[1] 馴養化是指一種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的成長與生殖逐漸受另一種生物利用與掌控的過程,如人類在農業中改良,栽培各種農作物、畜牧業中培養合適的牲畜品種,以至寵物品種培育等。馴化了動植物,就是作為人類食物和各樣生產資源的來源、或用作運輸、守衛或其他用途。

[2] Adam Orteg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ord Pig as Slang for Police,” NOISE, July 2, 2021, https://www.noiseomaha.com/resources/2021/7/1/a-brief-history-of-the-word-pig-as-slang-for-police.

[3] 同月16日,有媒體報道,漁護署官方網站出現更改,署方突然把有關野豬的資料刪除,該段資料放在「受保護野生動物」的欄目中,內容為:「野豬是本港常見的野生動物,廣泛分佈在香港的山林。在一般情況下,野豬習慣避開人類,但在覓食時偶爾會在鄰近郊野的公共地方附近出沒。然而,如果野豬能經常地從處理不當的戶外垃圾或餵飼者取得食物,牠們有機會習慣接近民居或公共地方覓食,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漁護署發言人在傳媒查詢時表示,野豬不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指明的受保護野生動物,又指早前發現網站「受保護野生動物」頁面錯誤列出野豬資料。〈野豬為「受保護野生動物」段落被刪除 漁護署:修正網站錯誤資料〉,「星島網」,2021年11月16日,網站: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776156/即時-港聞-野豬為-受保護野生動物-段落被刪除-漁護署-修正網站錯誤資料

[4] 〈野生及流浪動物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21年10月20日,網站: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2021issh36-management-of-wild-and-stray-animals-20211020-c.pdf

[5] 〈【野豬捕殺令】林鄭:顧全市民安全 不想見到野豬傷害小朋友〉,「立場新聞」,2021年11月16日,網站: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野豬捕殺令林鄭顧全市民安全-不想見到野豬傷害小朋友

[6] 〈鄧炳強指野豬咬香港市民:牠們不是寵物、不是卡通片可愛小肥豬〉,「立場新聞」,2021年12月3日,網站: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鄧炳強指野豬咬香港市民牠們不是寵物不是卡通片可愛小肥豬

[7] 〈漁護署就野豬傷人個案回應傳媒查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1年11月26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11/26/P2021112600842.htm

[8] 〈狗傷人5年5492宗 野豬31宗〉,「明報新聞網」,2021年11月19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要聞/article/20211119/s00001/1637260834814/狗傷人5年5492宗-野豬31宗

《我的八爪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

察看受造物的奧妙,亦不可忘記保護環境的責任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5/11/2021

電影工作者Craig Foster因為面對不了高壓的電影工作,有情緒問題,亦自覺未能做好爸爸的角色……於是他決定做出改變,重回他自小常到訪的海洋。Craig在潛水時注意到一隻特別生物——八爪魚,透過每天的探訪,他們之間培養出信任和感情,Craig見證牠被帶紋長鬚貓鯊襲擊而失去觸手、康復了過來,亦看到牠再次被鯊魚攻擊時,可以靈活應對、有所進步。八爪魚最終在生產大量卵子後,身體自然凋亡,成為其他魚類的果腹之物;而小八爪魚則在水中靜靜成長。這經歷使Craig感到自己的兒子亦能透過與大自然接觸而成長,變得有自信及溫柔。

明光社

電影為Netflix首部南非原創紀錄片,亦奪得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及不少重要的紀錄片或攝影方面的獎項,電影的拍攝期歷時10年之久。Craig習慣了每天自由地在這3D的海底森林中暢泳,對攝影又重拾熱情,四處拍攝如科幻世界的海底景像,他被一隻八爪魚的古怪行為(實在是充滿智慧)所吸引。他發現由初見時陌生到大家「出手」接觸,再到建立信任,每一幕都使人感動,而Craig亦慢慢發現這生物的非凡之處。

 

八爪魚的外觀多變,可以因應需要而變為多刺或平滑,頭上能長出角,皮膚可以隨著環境改變顏色、質地及紋路;行動上,牠可用噴射、爬行或游泳的方式移動,亦可將身體擺成岩石一樣,使用兩觸手來當腳慢慢行走移動;在遇襲時,牠甚至可以吸起貝殼成為盾牌或組合成偽裝盔甲、騎在鯊魚背鰭上或爬上水面來避開捕捉……其靈活度充份反映著創造者的智慧。

明光社

這小生命也教導了我們,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可以保持好奇心去認識新的人和事。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面對生命的難關,累了、受傷了就休息。生命短暫,但也可以很有意義。

我們既是「萬物之靈」,亦同時也是上帝所創造的各類生物之一,在這個世界中,實在要放下自己,細心觀察,才能好好與其他同樣是受造物的生物相處,就像Craig跟八爪魚能好好相處一樣。雖說我們在世界只是過客,但我們存在於神所創造的世界,實在不能漠視保護環境的責任,如把地球搞得烏煙瘴氣,要下一代來承受惡果,我們辜負上帝交給人類管理大地的職份,如何向祂交賬呢?

複製寵物的想像與真實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9/06/2020

「他就像我的靈魂伴侶,我與他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如果他能永遠活下去,那就太好了,我無法忍受養另一隻狗。」[1]

喜愛寵物的人,很多都視牠們為自己的好友,甚至家人。香港有不少人飼養寵物,只談貓狗,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8年3月至6月進行的一項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發現該年香港約有221,100隻寵物狗和184,100隻寵物貓,而全港約有241, 900個家庭飼養貓狗,即是每10個家庭中,便約有一個家庭飼養寵物貓狗。[2] 一般來說,貓的壽命是11至18年,[3] 而狗則是10至20年,[4] 可活多久與其品種有關。對於愛貓狗的人來說,匆匆10多年的相處是不足夠的,很多人捨不得自己的「家人」離開。複製技術對於失去「家人」的飼主來說,或許是一個選擇。不過,現在複製寵物的價錢昂貴,[5] 假如日後,它的價錢變得大眾化,讓普羅大眾都負擔得起,這又是否一條可取,能以此撫慰主人傷逝之路呢?

本文不會討論複製寵物惹來的倫理爭議,例如人類複製其他生物是否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又或是強迫狗隻代孕是否虐畜行為等,[6] 本文主要會與大家看看寵物能否重生?現今有名的複製寵物公司有三間:2002年投入服務的美國公司ViaGen Pets,2006年成立、韓國的Sooam Biotech Research Foundation(簡稱Sooam),以及2012年在中國成立的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希諾谷)。[7] ViaGen Pets指出「複製不會改變你的狗的基因,複製狗的生活充實,健康及快樂,與其他狗相比,牠的健康不會更容易受影響。」[8] Sooam告訴你:「Sooam可以帶回你與朋友的回憶,延長你的狗陪伴你的時間……Sooam不單只進行複製狗的研究,也醫治那些破碎的心。」[9] 希諾谷聲稱:「TA是唯一,[10] 您絕不將就。在這裡您的愛寵可以重獲『新生』。」[11]

無論是ViaGen Pets、Sooam或希諾谷,它們的簡介或廣告,都試圖打動及說服那些對自己的愛寵念念不忘的主人,他們有機會讓自己的寵物再次復活,可以永遠留住他們的「好朋友」或「家人」,以及與他們過往的點點滴滴。[12] 複製寵物的確可以慰藉主人的心,但真相是即使牠們與原先的寵物有相同的基因組序列訊息,也不代表牠們是原先的那一隻。

明光社

複製寵物是如何誕生的?以複製狗為例,簡單來說,首先需要從想要複製的狗隻身上取下約三毫米的皮膚組織,從而提取供體(donor)體細胞核,[13] 然後從其他母狗身上取出卵母細胞,把當中的細胞核去除,[14] 好讓供體的體細胞核可以移植其中,待彼此融合建構胚胎,再把胚胎移植到代孕狗的子宮中,如過程順利,便可以等待複製狗出生。[15] 雖然複製狗具有原狗隻的相同基因組序列訊息,但複製狗或多或少也會帶有提供卵母細胞狗隻的生物特性。[16] 另外,基因複製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毛色或斑點分佈一樣。[17] 即使外貌一樣,以及某個基因組讓複製狗做出類似原狗隻的舉止動作,但和人類一樣,形成狗的性格真正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取決於基因,而是從子宮開始,例如代孕狗吃了甚麼或其體內荷爾蒙水平等。其後則與環境的互動相關,後天的生活經歷、環境、飲食營養、餵養方式等參與了塑造狗隻的獨有性格。假如主人的年齡和心境不一樣了,對待複製狗有不一樣的態度,複製狗的個性相信也會不一樣。[18]

明光社

假設個性完全一樣,Sooam的說法是否便正確:「Sooam可以帶回你與朋友的回憶,延長你的狗陪伴你的時間」?當主人第一眼見到複製狗時,主人可能會很激動,覺得與已逝的寵物再度重逢,複製狗喚起主人過去與牠相處的快樂回憶,這其實都只是主人的一廂情願,在複製狗眼中,主人只是牠第一次見到的陌生人,主人的回憶有牠,但牠的回憶並沒有主人,牠從來沒有參與主人的過去,主人需要重新花時間與複製狗培養親密度、信任感及默契。

至於複製寵物是否如ViaGen Pets聲稱:「複製不會改變你的狗的基因,複製狗的生活充實,健康及快樂,與其他狗相比,牠的健康不會更容易受影響」?這說法並不完全,基因不同,複製狗的確不一定會患上其他狗的病,但這不代表複製狗一定健康。若果複製狗的原來複製對象患有先天性遺傳病,那麼,複製狗將來也有可能患上相同的病。[19]

希諾谷告訴寵物主人:「TA是唯一,您絕不將就。在這裡您的愛寵可以重獲『新生』。」希諾谷說對了一半,便是「TA是唯一」,每一條生命都是唯一的,有著獨有的「靈魂」,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都無法讓寵物重生。複製狗主人可以告訴你,每一隻狗都是唯一,每隻狗都有自己的「狗性」,複製狗是另一個新的個體。[20]

寵物生意的營業額相當可觀,不少生意人懂得抓緊大家視寵物為親人的心態,寵物複製公司也不例外。它們把不真實,不健康的假象宣傳給寵物主人,誤導主人以為真的可以再次擁有「原先」的「家人」。[21] 內地有一位愛狗的女士,即使月入只有數千元人民幣,仍願意分期付款支付38萬元人民幣讓自己的愛犬「復生」,對她來說,死去的愛犬的價值遠遠超過38萬元。[22] 可惜的是,即使她投上大量金錢,也無法讓自己的愛犬真正復生。

雖然複製寵物本身不是毫無價值,新的生命總能為主人帶來歡樂及驚喜,牠們也的確可以安撫主人思念「故人」之情,但牠們誕生的同時,背後有多少貓狗胚胎遭到遺棄?更可悲的是不少代孕貓狗為此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23] 何必為了不是原先的愛寵,讓其他代孕貓狗受苦?

生命本來便包括生離死別,需要放手,處理哀傷情緒,是每個人在成長時都必須學習的功課。生命有它的循環,不是人力可以操縱的,當人以為可以操控的時候,反而被商人有機可乘,以花言巧語控制我們。很多寵物的生命都很短暫,但牠們短暫的生命,正正提醒了主人要珍惜他們,多花時間與他們相處。

每個個體,每條生命都不可以被複製的,珍視及愛惜現今在你身邊,你所愛的他她牠,即使日後分離,悲傷難免,但至少沒有遺憾。


 

[1] Michelle Castillo, “This Woman paid $50,000 to clone her dead chihuahua...twice,” CNBC, March 8, 2018, https://www.cnbc.com/2018/03/08/viagen-pets-cloned-a-chihuahua-for-50000.html.

[2] 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 選定地方的動物友善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9年8月27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819in20-animal-friendly-measures-in-selected-places-20190827-c.pdf

[3] 〈【喵喵小百科】貓咪平均壽命大調查 貓咪可以陪伴我多久?〉,「毛起來」,2017年12月15日,網站:https://maoup.com.tw/?p=13203

[4] 〈【狗壽命】小型狗種壽命會更長?10大長壽狗狗排行榜〉,《香港01》,2018年11月21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寵物/259592/狗壽命-小型狗種壽命會更長-10大長壽狗狗排行榜#media_id=2117611

[5] 通常複製貓比較便宜,複製狗比較貴。以寵物狗為例,在美國複製寵物狗的收費約50,000美元,在中國,複製一隻狗約38萬元人民幣。孔祥威:〈【科技.未來】複製寵物販賣情感 空有軀殼無靈魂〉,《香港01》,2019年1月1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周報/282742/科技-未來-複製寵物販賣情感-空有軀殼無靈魂。而在韓國複製一隻狗的收費約70萬港元。參歐敬洛:〈70萬港元令愛犬「復活」 韓公司複製寵物商業化 惹道德爭議〉,《香港01》,2017年1月2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67221/70萬港元令愛犬-復活-韓公司複製寵物商業化-惹道德爭議

[6] 「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倫理學家Hank Greely認為,複製狗之所以不合倫理,在於狗隻遭受比自然繁殖更多的痛苦。例如在過程中或需為代孕犬注射荷爾蒙,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獸醫系教授CheMyong Ko解釋:『這是人類體外受精(IVF)所用相同荷爾蒙,對狗隻不好,尤其是要不斷重複注射。』」摘自孔祥威:〈【科技.未來】代孕犬如生育機器 複製寵物不如支持領養〉,《香港01》,2019年1月1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周報/282743/科技-未來-代孕犬如生育機器-複製寵物不如支持領養

[7] Sooam只提供複製狗服務,另外兩間公司還會提供複製其他動物的服務。

[8] 見ViaGen Pets網頁,“Clone your Dog,” VIAGEN PETS, https://viagenpets.com/dog-cloning/.

[9] 見Sooam Biotech Research Foundation網頁,“DOG CLONING AT SOOAM,” Sooam Biotect Research Foundation, http://en.sooam.com/dogcn/sub01.html.

[10] TA是內地用語,即他、她、牠或它。

[11] 見希諾谷網頁,〈犬/貓克隆服務〉,「希諾谷」,網站:http://www.sinogene.com.cn/index/index/service.html

[12] Michelle Castillo, “This Woman paid $50,000 to clone her dead chihuahua...twice. ”

[13] 如果要從死去的狗隻身上取出細胞核,狗隻要用濕毛巾包好作普通冷藏,不能放冰庫冷凍,五天內聯絡到公司取樣。

[14] 體細胞(a somatic cell)是指除了精子、卵子以外來自身體的細胞,如肌肉、皮膚等,而卵母細胞(oocyte)是卵子發展中的其中一個階段。

[15] 〈克隆技術〉,「希諾谷」,網站:http://www.sinogene.com.cn/index/index/service/cid/126.html;“CLONING PROCESS,” Sooam Biotect Research Foundation, http://en.sooam.com/dogcn/sub02.html;寒冰:〈38萬,克隆一只寵物!〉,「品玩」,2019年4月15日,網站:https://www.pingwest.com/a/186091

[16] 張田勘:〈克隆就能讓逝去的寵物回家?〉,「中國環境」,2019年9月20日,網站:https://www.cenews.com.cn/opinion/jczs/201909/t20190920_910122.html

[17] 寒冰:〈38萬,克隆一只寵物!〉。

[18] 參謝樹寬:〈【讓寵物死而復生(下)】複製狗有不同的「狗格」〉,《鏡週刊》,2018年8月24日,網站: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816intclonedogtwo/;張田勘:〈克隆就能讓逝去的寵物回家?〉;孔祥威:〈【科技.未來】複製寵物販賣情感 空有軀殼無靈魂〉。

[19] 寒冰:〈38萬,克隆一只寵物!〉。

[20] 參謝樹寬:〈【讓寵物死而復生(下)】複製狗有不同的「狗格」〉;寒冰:〈38萬,克隆一只寵物!〉;Michelle Castillo, “This Woman paid $50,000 to clone her dead chihuahua...twice.”

[21] 參〈孔祥威:〈【科技.未來】代孕犬如生育機器 複製寵物不如支持領養〉。

[22] 孔祥威:〈【科技.未來】複製寵物販賣情感 空有軀殼無靈魂〉。

[23] David Ewing Duncan, “Inside the Very Big, Very Controversial Business of Dog Cloning, ” VANITY FAIR, August 7, 2018, https://www.vanityfair.com/style/2018/08/dog-cloning-animal-sooam-hwang;另見註6。

創造、進化與智慧設計

馬迅榮、陳希芝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11/11/2019

生命的起源關乎生存和死亡的意義,10月3日,應用倫理課程2019的第一堂,主題是「創造、進化與智慧設計」,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關啟文與參加者分享他對創造、進化論和智慧設計的思考。

明光社

關教授先指出生命是一切的起源,現時人對生命抱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生命是有目的,由設計而來,這是智慧設計論者的觀點;另一種則認為生命出現的背後並無目的,這正是無神論者和科學主義者的觀點。他以昆蟲為例指出:蜜蜂不懂得計算空間和結構平衡,仍然可以造出六角形蜂巢儲存蜜糖;飛蛾不懂得流體動力學,仍然懂得飛行。昆蟲單憑本能就能做到一些事情,但這些本能從何而來,是純粹隨機出現嗎?

他又指出,人的大腦有超過一萬億個神經元交接點,神經的連接應該很容易出錯,所以「黐線」(出現故障)是正常,正常運作才是神蹟。人類能上落樓梯,看起來是平常事,但當工程師設計機械人時,就會發現要讓機械人在樓梯上下走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些特質可以從進化而來嗎?關教授又說明不可還原的複雜性:例如眼球接收環境光學訊息,然後大腦要詮釋所看見的東西,以幫助人明白事物,期間各個器官要緊密配合才行。如果用進化論、隨機出現去解釋,就會產生難題:在進化前由於未有發揮功能,應該會被自然淘汰才是。

他亦指出,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其中一種成份,而蛋白質本身亦十分奧妙,它由氨基酸連結而成,而氨基酸必須按著特定次序排列,蛋白質才能發揮功能。關教授引用科學家Douglas Axe的實驗結果指出,能夠隨機找到一個有合適立體結構並能發揮生物功能的蛋白質,或然率是1/10exp(77)(即1除10的77次方),機會渺茫得難以想像。關教授指出並非因為感覺生物奇妙就認定是上帝創造,而是從科學、理性角度思考,他無法接受進化論,因為機會率實在太低,一個蛋白質的出現尚且那麼渺茫,更別說一個最細小的細胞,最少需要約300個蛋白質,這又豈會是因偶然而出現?

生命奇妙,而進化論提供了設計以外的解釋:宇宙有自然選擇和隨機運作,生物便這樣產生。但這可能嗎?關教授提到化學進化,支持進化論者假設由無生命到有生命的過程是,一些原料如氨(ammonia)、甲烷(methane)、氫(hydrogen)、水等在大氣層裡,因雷擊和閃電,令紫外線進入大氣層產生能量,刺激了份子互相組合,形成了氨基酸,由於氨基酸比較重,它們會墜落到海洋中,再透過撞擊,形成蛋白質,之後形成細胞,以及第一個生命,這就是化學進化。有科學家嘗試模擬了以上過程,那就是著名的烏拉與米勒的實驗。科學家烏拉(Harold Urey)與米勒(Stanley Miller)將氨、甲烷、氫、水等放進一個燒瓶裡,又以電流通電模擬閃電,氣體被電流通過後被冷凝,而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會產生了較大的氨基酸,這個實驗彷彿證明了化學進化的假設。不過,關教授指出,這個實驗隨後被推翻了,因為當中有不少疑點。例如,實驗只造出約20種氨基酸,但約有三種的氨基酸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透過電流製造出來。其次,實驗的產品都是一些短的氨基酸鏈,但卻不能製造長的氨基酸鏈和蛋白質,實驗的產品與生命之間,仍有一大段的距離。此外,實驗的產品都是左旋與右旋的混合物(Racemic Mixture),這其實並非生物所需要的生化份子,因為生命只會用左旋的生化份子。最後,有關的實驗其實是受到人為的干擾,因為氨基酸必須經過冷凝這個過程才可以被抽出來,如果不將它們抽出來,讓它們再經電流通過,它們便會再被分解成簡單的份子。因此,如果沒有人工冷凝器,氨基酸很快又會被化解了,試問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這些因電流而產生的氨基酸,在沒有人工冷凝器的情況下,又怎會形成蛋白質、細胞,甚至生命呢?

化學進化嘗試推測由無生命到有生命的過程,進化論者亦相信,在生命出生以後,它會進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59年出版,他在其中提到生物演化,生物會互相競爭,並由自然選擇而產生。而進化樹是生物學中,用來表達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它指出生命由單細胞開始,再延伸至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類。進化論者相信,由於生物能夠繁殖,所以在繁殖過程中會有變化,期間會有突變,經過自然選擇,較適合生存的生物會存留下來,這是適者生存的意思。關教授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生物進化,如進化論者相信鳥類由爬蟲類進化而來,過程是,爬蟲的前肢的手指之間長出了蹼,而有蹼的爬蟲會比較容易生存,因為牠們可以用蹼來煽風和用蹼來捉昆蟲。後來,蹼愈長愈大塊,便成為了翅膀,讓牠們飛上天空。

不過,關教授指出生物進化中的疑點,依據進化論者所說,複雜的生物是由簡單的生物一步一步演變出來,期間亦會出現許多的過渡生物,然後才會產生新的生物。但他指出,化石紀錄顯示,寒武紀時期有許多動物突然出現(寒武紀大爆炸),但在前寒武紀時期有關動物的化石卻從沒出現過,即人類無法找到有關動物的祖先,牠們是一下子出現,而不是進化論者所假設,一步一步演變出來。

課堂期間,關教授重申世界不是機率遊戲。這不單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人生問題。法國份子生物學家兼諾貝爾獎得主Jacques Monod就曾指出,用隨機的角度去看世界,人類便會淪為機器。在這個假設下,人便要明白他只是一場意外,是在宇宙的蒙地卡羅轉出來的一個號碼,沒有任何目的可言。關教授指出,這是一個悲涼的世界觀,亦是很多倫理問題的根源。他強調世界是由一位有智慧、愛我們的神創造,這代表我們的生命是由無限的愛、智慧和期許所組成。當我們知道自己被賦予神的形象、再想到自己時,就會感到詩人所說的:「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詩篇一三九篇14節)

好人做壞事 – 《創造》 與 《死亡筆記》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6/03/2016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很久以前,筆者看過一本小說,故事講述有一對夫婦,二人都是非常傑出的生物學博士,他們與其他學者一樣,都希望對造福人類社會有所貢獻。一天,太太刻意喬裝成一位老婦人,到銀行提出巨額現金,引誘劫匪打劫她,因為她與丈夫需要一個罪犯來完成他們的研究。夫婦二人深信,一個犯罪者犯罪,是與腦部某些物質有關,只要改變了犯罪者的腦部,他們便能成為好人。於是,他們「捉了」一名劫匪,揭開了他的頭蓋骨,花了兩年把他的「腦電圖」改變成與他們自己一樣。之後,夫婦二人又與劫匪共住了一年,三年的時間,把劫匪蛻變成一位外表及談吐都如知識份子一樣。
 
兩位博士希望消滅人類罪行的實驗有否成功?答案不是失敗,而是慘敗。劫匪的確被改變了,但他並不是變得沒有犯罪意識,而是變成了一位更狡猾的高智商罪犯。他處心積慮謀殺了夫婦二人、小心謹慎地消滅所有證據並虛構出一位嫌疑犯,讓人相信他無辜。不過,最後,劫匪還是被落網被定罪。
 
以上的內容來自一篇名為《創造》的故事,見於倪匡先生多年前撰寫的衛斯理系列中的其中一本名為《新年》的小說中。筆者認為《創造》主要不是要闡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道理,而是來自衛斯理太太白素所說的一番話:「……不論是甚麽人,當他想到要改造他人思`想的時候,總是以他自己的思想活動作為典範,要人人都變得和他一樣,單就這一點而論,其意念已經極其可鄙,遠比搶他人財物,傷害他人身體為甚!」
 
博士二人一心想消滅世界的罪惡,這原是造福人群的美好動機,但他們卻錯在禁錮一個罪犯,在他不情願之下為他「開腦」。不過,更錯的是,他們以自己的「腦電波」為好人的典範。他們以為自己是善良的人,沒有犯罪意識,殊不知,當他們打算活捉一個人來造實驗的時候,便成為罪犯者。當人以為自己絕對美善,單從自己視野去批判,甚至審判世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筆者認為另一部出自大場鶇及小畑健手筆的日本動漫《死亡筆記》,也有類似的提醒。雖然當中的主角夜神月不是要改變人,但他卻堅信自己是正義的,而其他犯罪死有餘辜,當他起初拾起死亡筆記,寫下別人的名字時,他認為這是替天行道的行為,但後來,他為了逃避名偵探「L」的調查,夜神月也殺了不少無辜者,頓時與殺人犯無異。

明光社
 
正如位美國的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所言:“Ultimately evil is done not so much by evil people, but by good people who do not know themselves and who do not probe deeply.” 意思是極度邪惡的事情大多不是出自邪惡的人,而是來自一些不認識自己以及沒有深入地探究自己的好人。或許,好人沒有探究自己也有邪惡的一面。或許,好人沒有想過自己得權時,也會有變質的一天。這不是說不要做好人,只是當人有權去行善,卻變得太過自我中心,忘了身為人,也有人性的陰暗面時,以為行善,卻可能變成行兇。

 

道德與政治的選擇 -The Righteous Mind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1/04/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在培訓通識老師的課程中,我喜歡問以下兩題:

  1. 志明和小芳青梅竹馬,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是同班同學,最後墮入愛河,計劃結婚。問題是他倆是親兄妹,你認為這段婚姻可以嗎?

一問之下,反應熱烈,充滿反對之聲,贊成的絕無僅有。但有趣的是反對者的意見通常一致,是跟道德倫理有關。而贊成者卻有不同觀點論據,如只要不生下一代便可;又或者這是個人選擇,干卿何事;亦有說法例過時,需要修改;猶有甚者,更說在聖經故事中,早有亂倫一事。
經過一輪激辯後,我問第二個問題:
 

  1. 老張是個怪人,他的寵物不是貓狗,而是一條東星斑。他又特別為這條魚製造一個魚缸,當其他人拖著貓狗在街上散步時,他則用魚缸載著魚,漫步街頭,引來途人注目。怎知突然有駕駛者不小心,把車子撞向魚缸,弄跌了那條三斤重的東星斑。老張二話不說,連忙把魚撈起,回到家中,要為寵物做最後一件事,就是清蒸東星斑,然後大快朵頤。你認為老張做得對嗎?換了是你的話,你會吃這條魚嗎?

對於這問題的反應,則比較平均,有說吃得安樂,亦有人認為吃寵物有點不對。亦有人說倘若自己農耕,當蔬菜是心肝寶貝,又可否吃這些菜呢?

到了最近,我讀一本書,叫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作者是Jonathan Haidt。赫然發現我上述的兩個例子,作者在書內亦有近似的案例。至於作者的答案是甚麼呢?大家抓來一看吧。

書中有趣的地方還有作者深入的研究大眾對道德的判斷及其原因,其中一點說到我們的道德判斷,很多時都是直覺 (moral intuition)。判斷之後,才用道德理由 (moral reasoning) 去解釋。其實就好像孟子說的一樣,當一個小朋友跌進井裡,看到的人都會不顧一切,撲進井裡救他。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知。

書中又說到大眾對宗教及政治議題的看法與選擇,在多事之秋的香港,可以大派用場。經過研究及理解之後,運用書內的一些理論,獲得更多的支持。

 

愛的秩序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9/09/2013

筆者讀過由柯志明所著的《尊貴的人、婚姻與性》一書後,對「愛」有一些思考。
 
說到愛情,筆者想起一個猶太人的故事。
 
「拉比,如果亞當在天上的樂園徹夜不歸,當他第二天早上回來,夏娃會怎樣呢?」拉比回答:「夏娃會拉著亞當數一數他的肋骨還剩幾根。」
 
猶太人認為在愛情關係中,男人一心想取回屬於自己失去的那根肋骨,女人則渴望回到她所誕生的地方。這和基督教信仰一樣,上帝最早創造的人倫秩序,就是男女間的夫妻之愛。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上帝認為亞當自己一個孤獨不好,於是就要為他造個相配的幫手。上帝用泥土造了各樣的動物,帶到亞當面前,更讓亞當替動物改名字。不過,他就是沒有遇到一個和自己相配的伴侶。之後,上帝就取了亞當一條肋骨,造成女人,並把她帶到亞當面前。亞當對她一見鍾情,興奮得高呼:「這個女人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而故事的結語是:「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愛情秩序失序了

基督教的上帝所創造的愛情秩序,是男與女在承諾之中實現。不過,自從世界從神聖秩序中逃走,投進世俗的懷抱後,愛情與神聖的祝福(婚姻)就自然分割了。打從那時起,凡冠以愛情之名的關係都屬合理,這就是所謂「大愛情主義」。只要相愛,婚前性關係也可;只要相愛,婚外性關係也可;若然不愛,離婚亦可。相愛也是超越所有界線的,只要相愛,同性婚姻也可。只要大家相愛,又有甚麼不可?
 
大愛情主義的時代,人類視愛情為宗教和救贖。盲目崇拜愛情使人只高舉親密關係,戀愛大過天,愛情佔有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媒體又幾乎把愛情(Love)等同於性慾(Lust)。大愛情主義就是「性慾宗教」,也就是為何《聖經》總是將「淫亂」和「拜偶像」並列在一起指斥。
 

基督徒的大愛

當說到大愛,基督徒有兩點須要知道:
一、愛情和其他事物一樣,都在墮落的世界中受罪影響而敗壞了。它並非完美。
二、跟隨基督的天國子民,須認定愛情並非唯一的愛,更非最珍貴的愛。上帝的愛是如斯多元,天國子民有責任將這份從上帝而來的多元的愛,在同樣由上帝所新造的群體中展現出來。
 
由上帝而來的愛,在祂創造的世界中有秩序且多元地展現,它們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我們生命的意義,有些愛更是不可或缺的:
男女之愛、夫婦之愛、父母之愛、孩童之愛、兄弟姊妹之愛、弟兄姊妹之愛、朋友之愛、鄰人之愛、世界自然之愛、真理之愛、永恆之愛、神聖之愛、忠誠之愛、長久之愛、憐恤之愛……

 

免費遊戲與「課金」福音

余啟濤, 歐陽家和 | 明光社資料搜集員,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7/2013
智能手機普及,不論在車上或街上,有人停駐的地方,就有人埋首於手機。他們除了回覆電郵短訊外,還在玩不同的網上遊戲。這些遊戲以免費招徠,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你參與付費的(俗稱「課金」)行為。究竟這種「課金」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
不論你用任何一款智能手機,去到他們的程式商店(apps store)時,你不難發現,營商額最高的程式都是遊戲,而這些遊戲不論下載的次數,以及遊戲商營商能力均十分高。以現時在日本及香港非常受歡迎的Puzzle & Dragons(或譯:智龍迷城)為例,全球就有超過1400萬人次下載。該遊戲一個月的收益大約等於賣250萬至300萬個PS3遊戲,這比起現時任何一款PS3的賺錢遊戲都要高。其遊戲公司GungHo已成為全球手機遊戲公司的龍頭,單靠這隻遊戲,就令公司市值暴漲至5月高位1.546兆日元,超越了遊戲旗艦「任天堂」的1.539兆日元。
 
Puzzle & Dragons最大賣點就是有吸引玩家花錢的方法。遊戲中的金錢單位為「石」,玩家每月在不同的時間會收到免費的石,但亦可以付鈔買石。石有四個用途:輸了之後續玩遊戲、體力即時回復、買儲存寵物的格數,最後就是抽新的稀有的蛋(即寵物)。
 
出盡渾身解數 吸引玩家付費
作為免費增值(Freemium)遊戲,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寵物出場,又或者增加特別困難但有很好回報的關卡等等,務求引你用盡身上所有免費石,然後再花錢去買。在日本,有人為了抽一款非常特別的寵物,就花了超過港幣30000元買石,至不斷抽到心儀的寵物為止(見表)。在香港,亦有某一個節目的主持人曾花費過萬元在這款遊戲當中。這種模式成為市場主流收入來源,在2011年帶來9.7億美金收入。
 
遊戲商為免被冠上無良的形象,於是揚言「不花錢也能玩得好」,甚至建議每天只玩一小時。同時又加入機制,限制二十歲以下人士只能有限量地買石。但透過經常與不同其他動漫作品或遊戲商合作,搞活動,新增大量寵物、玩法,甚至送魔法石等等,都叫人情不自禁地「課金」。但這又是否等於已盡己任,叫人不跌入沉迷陷阱?
 
「課金」式的福音?
不知道在你身邊有多少人正在玩這些遊戲,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已經「課金」。不過,這種「先免費,後付代價」的模式倒像一些傳統的傳福音模式,強調「即時拎禮物」,上天堂有永生等等;之後透過一堆教會的活動使留低,讓你感到快樂,舒暢。最後才提出做門徒的要求,投身事奉、奉獻(課金)。
 
網上遊戲,總有散席的一天。若遊戲不更新,玩家玩遊戲的動力就會消失,支付的錢就如同白花(或曰:買了曾經一刻的快樂)。說到底都是一種消費,你情我願,甘心樂意。很多人離開教會,說的就是一句沒有人關心,感受不到愛,又或者教會沒有這沒有那…… 可是信仰和遊戲不同,經歷過信仰的委身,不是簡單的「課金」,是生命的邀約,是行窄路的委身。但是,有多少人所傳的,或要求得到的,不正正就是這種各取所需,互相消費,「課金」式的福音。
 
 
表一  (可點擊圖片放大)
明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