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腦朋友2(Inside Out 2)——在不安裡忠於自己
韋莉搬到三藩市兩年了,透過努力,她與同學貝兒和姬絲成為了冰球好手。而她的情緒控制台出現了「青春期」警報,之後消極的阿厭、內向又尷尬害羞的阿尷、容易焦慮的阿焦、經常羨慕其他事物的阿羨來到了控制台前。
韋莉搬到三藩市兩年了,透過努力,她與同學貝兒和姬絲成為了冰球好手。而她的情緒控制台出現了「青春期」警報,之後消極的阿厭、內向又尷尬害羞的阿尷、容易焦慮的阿焦、經常羨慕其他事物的阿羨來到了控制台前。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愛、被接納、不想被人遺棄,當這些渴求長久得不到回應時,可能會令人變得缺乏自信和自尊,寧願把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在人群中亦表現得退縮。作為父母,可以怎樣令孩子感覺得自己被愛呢?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又可以怎樣回應提問,令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呢?本文將會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是次分享的電影類型是「成長的儀式」。根據電影編劇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指,「成長儀式」的故事都是關於痛苦和折磨,通常是指「人生」的外力,是「看不見的、模糊的,或是因為無以名狀而無從掌控的」,但衝擊著我們的「怪物」(困境)。
中年女士黃金花為自閉兒黃曉光(光仔)的母親,一直花盡心力去教導、照顧光仔。光仔的父親黃遠山為教車師傅,雖然亦愛惜兒子,但卻搭上了女學生丹鳳眼。金花因失去丈夫而想策劃暗殺「小三」行動。然而,原來光仔一直都知道家裡發生何事,亦心痛父母的關係破裂。
每個人都有些難以突破的圍牆,教會亦然。而難以突破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沒有恩賜,而是沒有心志。雖然一個人總會有限制,但一群信徒加起來,總可以互補長短,一個人做不來的事,一群人是難以推諉的。
不知由何時起,當我們指一個人「情緒化」,就總帶有負面的意思。有可能是代表他/她的「脾氣」大;或是多愁善感;又或是「大癲大肺」,情緒高漲,時常波動;無論怎樣,「情緒化」似乎是不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