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最重要的 早已在身邊
余啟濤
| 明光社活動助理
20/03/2014
現今大部份年青人常哼著的流行曲,大都是情歌。筆者偶爾聽到一些不是情歌的流行曲,便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前,聽過一首頗特別的作品,由香港歌手周柏豪演繹的《無力挽回》。歌手透過歌詞道出對親人離世的傷痛之情,如何在當中重新振作外,亦藉此鼓勵聽眾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誰為合理定分界——基督教國際學校事件對教育界的衝擊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社關行動)
20/03/2014
一直以來,支持《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人士都強調立法不會影響教育自由、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等,並積極地反駁一切外國「逆向歧視」的例子,認為是杞人憂天。
有鄰里,有倫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義務)
20/03/2014
香港,大部份人都是居住在城市裡。而我們的城市密度之高,又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我們每一天在城市裡與不同的人一同生活、學習及工作。然而,細心一想,大家卻又是無比陌生:當人人在路上都成為「低頭一族」,彼此不聞不問;又或是我們連住在隔壁的人姓甚名誰也不清楚時,我們真應該問問這樣的都市生活,其實缺少了甚麼。
期待擇善固執的領袖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14
香港社會的爭議愈來愈白熱化,無論是政治和民生問題,對立雙方往往陳義甚高,動輒將自己的訴求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若果領袖是鬥大聲、鬥堅持、甚至「累鬥累」的話,香港通街都是,若果領袖是有見地、有策略、有勇氣獨排眾議而非看風使舵的,香港卻十分缺乏。
是誰偷了年輕人對工作的投入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3/03/2014
早前有報道指到某機構舉辦招聘博覽會,當中以零售業空缺最多,佔整體空缺四分之一。由於零售業人手不足,流失率高,業界不惜以高薪聘請新人。其後報道又轉述有些僱主投訴「很多年輕人責任心不足,不是返工一日後不出現,就是做一個月便跳槽。
讓人人享有免於恐懼的表達自由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06/03/2014
因著《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受傷,新聞界反暴力聯席於3月2日舉行「反暴力 緝真兇 保法治」遊行,香港記者協會表示有13,000人參與。而最令大家感到欣慰的,除了是看到5個不同背景的新聞組織一同參與,另外就是不同政見的團體及政黨亦到場支持。這樣一個不分政治立場的遊行甚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