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換機前——停一停 諗一諗
智能手機,簡單而言是指一部運行獨立作業系統(OS),可安裝不同類型應用程式(apps),擴充了功能的手機,並同時提供音樂播放、攝影、攝錄、上網(Wifi, 3G, 4G LTE)、GPS導航等功能。近年隨著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日益加深,手機的更換頻率亦愈來愈快。
「小財爺」與「大特首」
政府坐擁龐大的財政儲備,有言政府不應做守財奴,但也有言特首不應慷納稅人之慨作自己的政治資本,今次施政報告被批評未能惠及中產,壓力明顯落了在草擬財政預算案的財爺身上。有批評指特首與財爺在理財觀念上有矛盾,然而從兩者的矛盾中我們可以理解兩人背後其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管治理念,並起了互相制衡的作用。
便捷背後——通訊程式的隱藏陷阱
香港是世界上智能手機最普及的地方之一,谷歌(Google)在2013年第一季進行的調查發現,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是人口的63%;82%的用戶每天都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77%的用戶表示一定會攜帶智能手機出門。
打機救地球?炫耀性消費?
近年,在任何地方,不難發現很多人拿著手機玩遊戲。他們不一定是兒童,有更多是成年人,當中不乏家長、長者。有學者從正向心理學分析,稱遊戲可建立良好自我形象,有助學習建設社群。但同時亦有學者稱遊戲的社會模式只是有閒階級之間的炫耀消費,換言之就是「無事搵事做」,一種現代社會極度空虛的典範。打機,究竟代表著怎樣的思維?
這陷阱偏我遇上
登山寶訓的回應 (太 六24-34) (伕名)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
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iPhone。」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老友牽掛check甚麼,
睇甚麼;為friends牽掛send甚麼。
真正的老友不勝於like嗎?
低頭?不低頭?「拎有時,放有時」的智慧
現今社會中,智能手機看似快將成為「必需品」,作為家長又可如何教育子女恰當地使用智能手機?我們專訪了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一起探討智能手機與新一代成長的微妙之處。
誰肯為我們去呢?
大家若果認為政治問題令人厭煩而逃避,結果大家只會被令人厭煩的政治人物所管治,每日更多機會聽到這些人物令人厭煩的聲音。逃避從來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很多社會問題上情況其實也是一樣。
記者要敢於對老闆說不
不少公眾人士都留意近日《明報》撤換總編輯事件,並有不少評論表示擔心編輯自主,甚至推論香港新聞自由受到威脅。但因為大多報道沒有仔細解釋編輯自主的定義,公眾或許錯誤以為,高層對總編任何的意見就是干預。但正如《明報》總編輯劉進圖所說,編務董事其實是有權責去就他的工作作出提醒。
平機會差別對待兩個研究的玄機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對性別議題隻字不提,只在施政綱領中提出要就變性人案件做修法工作,以及加強性傾向歧視的教育工作,但平機會上周卻刊登廣告,邀請各界就兩個項目提交建議書,分別為:1. 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可行性研究;2. 職場年齡歧視的探索性研究。(見下圖)
可我們留意到這廣告有三點令人憂慮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