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修例補漏洞 網吧有王管
現時香港有百多間網吧,不少青少年經常流連其中,但一直以來沒有清晰的條例去規管,為了生存,他們大都努力增加不同的項目,由以往只是連線打機,發展到今日可以翻牆(甚至不用翻牆)看世界各地的運動節目。
其實,我只想看電視…
曾幾何時,電視文化主宰了香港的潮流,是全城注目的焦點。但香港電視界發展多年後,縱有其他電視台同步經營,但電視文化和發展彷彿停滯不前。
自從年前有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引起的爭議後,「我要睇電視」成為了不少人的訴求,除了是為爭取多一個免費電視台外,也是對現有電視發展的不滿與控訴。
齊「抬頭」 增溝通
青少年被視為社會的未來棟樑,但同時又是須受保護的一群,故此不少機構也會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例如看看他們受流行文化多少程度的影響。但在關心年輕人的同時,我們或許忽略流行文化對成年人的影響並不比青少年少,甚至因為以為自己是成人,更疏於防範。
性別議題的「漸漸」
學過幾何的人都知道,在開始時那怕只輕微誤差了零點一度,若不及早修正,漸漸發展下去,便會出現與原來目標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結果。香港的性別議題正步台灣後塵,可能出現移風易俗的革命性轉變。
賽馬有需要二十四小時不停播放嗎?
近日收費電視nowTV宣佈啟播賽馬頻道,成為本港第二個播放賽馬活動的收費電視台。雖然說這個是商業決定,但我們也不禁問:真的需要多一個電視台在賽馬日播放賭博資訊,並在平日也以賽馬消息充塞著整個廣播空間嗎?
選擇與承擔
三月,是多美妙的一個季節。剛剛送走了寒冬,迎來溫暖的春天,櫻花由南部一直往北盛開;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可惜,萬物都有凋零的一天,櫻花不可能永遠綻放,生命終有走到盡頭的一天。如同逝去的櫻花,三年前那些曾活在日本東北的孩子所展現的笑容正漸漸從記憶中褪色,因核災而作出的反省亦慢慢被選擇性淡忘。
全方位捍衛新聞自由 必須爭取編輯自主
筆者由89年6月開始在香港電台擔任記者及新聞節目主持有10年之久,見證著六四事件以至回歸前後的歷史轉變。而轉職明光社將近15年,仍一直擔任記者團契顧問及報業評議會執委,不少心力也放在推動傳媒教育和傳媒監察,與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十分珍惜香港多年來所享有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因為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挪開文化界限 愛新移民如己
近年,隨著中港兩地交往愈趨頻繁,一些本地人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開始有愈來愈負面的印象;而終審法院裁定新來港人士未滿七年亦可領綜援更令不少市民強烈不滿。在一些政黨、團體和傳媒的渲染下,新移民彷彿是「白吃白住淘福利」的一群。為了讓大眾能以其他角度認識新移民,我們走訪了社區組織協會(SoCO)組織幹事施麗珊女士及城巿睦福團契(睦福)總幹事鄺玉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