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齊齊堅拒網上色情陷阱

吳秀紋女士 | 吳巧華女士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註冊社工
02/06/2011

最近,明愛家庭服務中心接到很多十來歲的年輕人查詢或求助,他們透露與剛相識,但不大熟悉的人發生性行為。雖然他們都是出於自願,但大部份事後卻感到後悔、迷惘,導致出現「性創傷」徵狀;更有少女因此而懷孕,需向社工求助,目前有接近十人接受輔導。看罷真是令人心痛不已!
 
傳媒稱這類「極速結識、極速發生性行為」的行為叫做「friend前性行為」。現今互聯網發達,加速了網上結識陌生人的機會,令我想起時下參與私影或援交的年青人。
 
有少女因為接受網上認識的攝影師邀約拍攝私影而被非禮或威脅的個案不斷增加,究竟私影潛藏了什麼色情陷阱呢?又有少女因為被金錢利誘或其他原因
而與網上認識的陌生人進行援交賣淫。究竟年青人可以如何為自己設下底線,保護自己的身體呢?暑假將至,年青人又可以怎樣度過一個安全、健康和有意義的暑假呢?
 
以下會由對私影、援交以及網上交友等青少年問題有認識的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資深外展社工吳巧華姑娘與大家分享,讓大家學習保護自己。

「好趁青春留倩影」或「拍幾張照,擺幾個POSE,就賺幾百元。」可能都是大家拍私影的原因,臨近暑假,這個熱潮提前直捲網絡世界,當中亦出現不少色情陷阱,有些年青人更已遇上立心不良的攝影師,故想透過這個機會,讓大家對私影有更多認識,學習保護自己。
 
我們要小心被金錢利誘,一些立心不良的攝影師,會利用金錢去吸引大家拍攝性感照片,包括要求穿著性感、不穿內衣、擺性感動作、甚至幾位男攝影師一起拍你一個,而在拍攝過程中,更有可能繼續利誘你進行不道德交易,或毛手毛腳被非禮,最後他們有沒有拍到自己走光的照片,以及照片會如何處理或發放,你們再也控制不到,而他們開出的金額,或許只不過是數百元數千元,而大家付出的,可能就是自己最後的底線。
 
為了避免自己或朋友跌入陷阱,大家要小心網上泛濫的資訊,不要隨便相信賺快錢的私影或援交途徑,不要接受完全不認識及沒有任何資料或履歷的陌生人外出,更應拒絕一切單獨及室內的見面機會,這都是保護自己最基本的要訣。
 
金錢雖可買到很多你想要的東西,但肯定不是你最寶貴的東西,作為青春活力的年青人,擁有的是健康與尊嚴。在每年的暑假,其實有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可供參考,例如很多年青人已三五成群報名參加海外交流團、本地的各項義工服務或不同社會服務機構舉辦的暑期活動,另外亦有年青人相約三五知己游水、行街、看電影、甚至跟家人回鄉探親或短線旅遊等等,各樣的活動均能鞏固不同的感情,又可擴闊生活眼界,令我們有更多見識,你,又將會選擇什麼呢?
 
祝大家有一個安全、健康及有意義的假期喔!

相關文章

日本男子「約會」女童後被捕

27/06/2024

日本早前發生了一宗案件,一名50歲日本男子懷疑透過社交媒體認識了一名未滿13歲的女童,並於去年12月在賓館與她見面,據稱他以30,000日元的條件觸摸了女童下腹部。涉案男子承認有與女童在賓館見面,聲稱以為女童已有16歲,並否認有任何猥褻行為。日本警方以猥褻罪、違反兒童買春法和色情法等罪名逮捕了該名男子,並會作出深入調查。

暑假將至,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空餘時間上網,或會接觸到意圖不軌的人,以金錢或禮物來引誘他們傳送裸露照片,甚至相約他們見面,並藉機觸摸他們的身體。作為成年人,我們應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保護和尊重兒童,不能利用他們的單純和無知,作出任何形式的性剝削和猥褻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教導兒童明白身體是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任何形式的交易都會傷害身心健康,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成熟的人要教導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金錢,而不是用身體去交換,這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質享受,但那種快樂是短暫的。相反。人的生命、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和愛才是最寶貴的,不應以金錢犧牲這些的寶貴的事物。因此,即使面對金錢誘惑,也要堅決拒絕一切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不當要求。身體和人格比任何金錢都更加珍貴,這是作為人的根本底線。

參考資料:

〈大阪12歲女童沉淪「爸爸活」,50歲大叔花6千買春被捕〉。Japhub日本集合、yahoo!新聞。2024年6月23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E5%A4%A7%E9%98%AA12%E6%AD%B2%E5%A5%B3%E7%AB%A5%E6%B2%89%E6%B7%AA-%E7%88%B8%E7%88%B8%E6%B4%BB-50%E6%AD%B2%E5%A4%A7%E5%8F%94%E8%8A%B16%E5%8D%83%E8%B2%B7%E6%98%A5%E8%A2%AB%E6%8D%95-123248459.html

 

 

安全上網三大原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3/2024

警方數字顯示,去年與兒童在網上活動有關的性侵犯案件數字較前年上升超過15%。不法份子利用交友程式,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接觸受害人,進而引入性話題,其後誘使對方發送裸照,甚至進行非法性交。部份兒童誤以為手機應用程式的「閱後即刪」功能,會令發送裸照的行為變得不帶風險,因而向網友發送照片,卻不知照片已被對方保存下來,甚至遭到威脅勒索。此外,有兒童與網友認識不久就發展成情侶,被對方欺騙發生性行為,甚至有女童出於金錢的誘因自願與他人進行性交易。

網絡使用者良莠不齊,社會各界人士應該盡早教導兒童上網時要注意的原則:第一,要留心與網友的對話內容。凡涉及財物、身體(包括相片、影片和外出見面)和個人資料,都要一概拒絕。第二,就算與網友感覺上已很熟絡,要知道對方只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對方所說的話不能盡信。若網友以雙方的關係作為利誘或威嚇的手段,已是不合理的相處方式,應立刻中止交談。第三,所有的人際關係應建基在安全範圍之內,包括保護身體和心靈,若對方的要求有機會令人受到委屈、受威脅、受傷害,都應果斷拒絕。社會各界人士要教導若兒童一旦在上網時遇到違反以上任何一項原則的情況,就表示危機可能已出現,兒童需要立即拒絕對方的要求、盡快告知大人,把事情交由大人去處理。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給孩子的上網守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7/2023

部份家長可能在孩子由小學升中學之時,開始讓孩子使用手機。社交媒體存在不少誘惑和試探,孩子很多時需要獨自面對和即時作出回應。家長可教導子女留意安全上網的三大範疇:身體、私隱和財物,若網友提出關於這些範疇的要求,我們需果斷拒絕、終止對話及告訴大人,本文稍後會作進一步說明。

關於身體的原則

舉例說,網友提議孩子傳送一張裸露身體的照片給他,孩子在這情況下比較容易分辨危機的存在,並能立刻拒絕。不過在網上其實有很多呈現身體的方式,例如網友邀請孩子傳送用物件遮蔽著身體的照片、身體部位大特寫、加了濾鏡或特效的影片、沒展露樣貌的相片等,在這些情況下孩子就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屬於身體範疇的事情,並且降低了警覺性。簡單來說,凡是涉及身體的任何部位、以任何形式去展現的要求,孩子都要拒絕,以防網友利用孩子的單純來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亦要教導孩子,一般網絡使用者都不會向其他人提出涉及身體的要求,這是不正常的情況,我們需提高警覺。

關於私隱的原則

孩子上網時可能會遇到網友主動傾談,言談之間孩子或會講及自己的個人資料。個人資料即是讓別人能找到你的資料,例如就讀的學校、年級、住址等等,家長要教導子女明白保護個人資料的重要性。

假如網友在對話期間得到了孩子的相片和就讀學校的資料,在放學時間故意在學校附近徘徊,然後扮作偶遇,就能讓孩子覺得大家很有緣份,網友輕則會作弄孩子,重則會作更壞的事,例如非禮、恐嚇等,甚至致電孩子的家長,訛稱孩子在他手上要求索取金錢。其實一般網絡使用者都是尋找資訊和娛樂,並不需要搜尋其他人的個人資料,就算是公眾人物例如明星、學者、政客等的個人資料也只是有限地披露;作為普通網絡使用者,我們實在毋須向陌生人透露關於自己的資料

關於財物的原則

假若網友提出需要金錢或財物的幫助,例如借用遊戲賬戶、點數卡、零用錢等,孩子該怎樣去回應呢?家長要教導孩子找恰當的人——就是思想成熟、經濟獨立的成年人來提供協助,所以孩子只需把請求轉告成年人就很足夠,其餘的應交由成年人來處理。

另一方面,家長亦要教導孩子不能接受別人的金錢、禮物、任何形式的物質好處,就算是對方主動又熱情的贈送、道謝之後也應該婉拒,網友之間透過文字來表達謝意其實已經足夠。孩子也許很難抗拒物質上的好處,因此家長更要讓孩子明白,真正讓人感到滿足而不可取代的禮物,是來自親人和朋友之間愛心的表達,所以就算是感覺上很相熟的網友,雙方的關係只屬陌生人,若我們很想要陌生人送贈的物質,或許是出於貪心,多於感受到對方的謝意了。

選擇朋友的考慮

孩子或許會覺得網友的留言、讚好是出於對自己的喜歡、關心和友誼。孩子一旦覺得跟網友已建立了愛與信任的基礎,當對方提出與上述三大原則有衝突的要求時,孩子就不懂如何回應,覺得「我們是好朋友,他不會欺騙我」,甚至不想令「好朋友」失望而勉強自己答應要求。

其實尋找和建立真實的友情,適宜用面對面的方式,因為大家都需要透過日常生活的相處,去了解對方的性格、喜好和想法。當彼此都覺得舒服自在,可自由地講出心底的想法時,這份友情已更進一步。反觀網絡社交的情誼來得快,也去得快,部份網絡使用者之間的交流可能只是基於男女之間的調情、被兩性的身體吸引,互相吸引的是「性」而不是「真實的對方」,在網絡世界本來就難以驗證事件的真實性,若想在網絡世界結識朋友,我們需要有更成熟的分析能力,以及更長的時間,才能作出合宜的判斷。

箴言十三章20節提醒我們「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當我們選擇朋友時需要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是否合宜、合理和合法,還要注意朋友會否為我們帶來某些損失。我們選擇良朋益友是需要在適合的場景,而這個場景適宜是公開的,讓大家能真實地相處、持續地分享和交流。願我們都能按著這原則結交到好朋友,彼此生命同得益處。

資料庫

孩子成為網絡罪案的受害人

裸聊勒索案時有發生,根據政府的數字,在2022年,勒索案有一千八百多宗,當中有1,402宗是裸聊勒索案。[1] 有天真無邪的小朋友捲入裸聊勒索案中,慘成受害人,早前就有報道指有年僅11歲的男童,在電話交友應用程式認識了一位陌生人,對方誘騙男童裸聊,並拍下男童的不雅照片及影片,之後向男童的母親勒索,要求她支付10,000元,否則會公開男童的照片及影片。[2] 無疑受害人心靈必然會受到傷害,網絡世界危機四伏,孩童需要可信任的成年人的保護和導引,如能及早教導幼童上網原則,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或許就能避免將來有更多孩子遭受這類型的傷害。

 

[1] 〈2022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附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3年2月14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2/14/P2023021400641.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3日)。

[2] 〈11歲仔墮裸聊陷阱 騙徒向其母親索萬元〉,東網,2023年5月15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515/bkn-20230515190331869-0515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3日)。

拍片前小錦囊 給家長的指引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5/2021

網絡上一直有不少教人如何穿衣配搭的短片,近來出現由韓國傳入的另類穿衣配搭短片「LookBook」,[1] 賣點是全片以「一鏡到尾」的手法拍攝,片中女主角,也就是拍攝短片的女網紅,會在鏡頭前換衣服,甚至會出現只穿內衣褲的畫面,部份網紅更刻意在鏡頭前搔首弄姿。後來有些少女也「有樣學樣」,模仿這種拍攝方法,毫不介意公開地展露自己的身體。其實拍攝手法有很多,假若子女也希望試試拍攝網絡短片,家長可以怎樣教導孩子訂立安全界線?本文嘗試以LookBook作為例子,分享一下家長可作的提醒及預防教育。

短片所呈現的自己

首先,家長要教導子女明白,拍攝短片並上載到網絡就像發出一個邀請,讓別人透過短片所呈現的畫面去認識你,而這個邀請是立刻發放予全世界的人。平日子女總會收看一些短片,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問子女:「你覺得片中人喜歡做甚麼事情呢?」如果該短片是教導穿衣配搭,子女可能會覺得片中人是個喜歡打扮的人。家長可進一步問子女,對於有展露穿內衣褲畫面的LookBook,跟其他同類型但沒有展露內衣褲的短片比較,兩者同是分享穿搭的技巧,在觀感上有甚麼分別呢?其實短片內容的選材,會直接影響收看者對片中人的印象。假若短片裡來來去去只展現了片中人美麗的身段,這些畫面為眼目帶來刺激,但最終還是會過去的,更何況網絡上總有更令人驚艷的身段和容貌。如果一個人沒有展現美好的品格特質,長久下去,即使擁有再美的外表,也難免讓人覺得流於表面和枯燥乏味。

家長可引導子女思考,希望別人透過短片對他留下甚麼印象,以及為短片內容訂立界線。我們總希望受朋友歡迎,彼此分享有趣的事,更渴望別人欣賞自己。一個真正讓人值得花時間去深交的人,大多是有內涵、品格美好的人。因此我們要教子女追求能夠歷久常新的美好品格,例如《聖經》提到聖靈所結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美好特質永遠不會過時,且會令人感到幸福。若拍攝網絡短片會讓別人看見自己某些層面的特質,我們為何不展現這些美好特質呢?

視「讚好」為認同

今日的網絡短片總能讓收看者作出回應,喜歡的就可以「讚好」,這本來並非壞事;不過,有些人卻為了追求「讚好」,不惜退讓自己的底線,視「讚好」為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同,愈多「讚好」代表自己愈受歡迎,得到更多的愛戴和關注。事實上那些暴露身體的短片,即使標記著再多的「讚好」,其實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友誼。家長不妨請子女分享一下對「讚好」的經驗,例如他有「讚好」過某些短片嗎?整個過程是怎樣的呢?有些人細心欣賞短片後,覺得心靈受到鼓舞而「讚好」;有些人覺得短片有趣、刺激,就隨手按「讚好」。「讚好」別人的短片輕而易舉,不過要移除「讚好」也是順手一按的事。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心底裡若希望別人欣賞自己,到底是源於哪些想法呢?

一旦上傳便難以刪除

家長要教導子女明白,在短片或相片裡所呈現的每一個形象,其實都是代表著真實的你;即使沒有朋友認出片中人是自己,但我們總認得自己最熟悉的身體。所以當有人對「短片或相片裡的你」評頭品足、惡言惡語、講一些輕佻或侮辱的留言,你都會切實地感到難受。在互聯網世界,我們都無法控制別人的言論,也無法完全移除短片、相片。上傳到互聯網的資訊就好像潑出去的水,所謂覆水難收,要徹底刪除幾乎是不可能。即使你已移除短片,你卻不能肯定其他人曾否下載或複製短片,所以家長必須教導子女在上傳任何資料前,都得小心考慮,否則便要為那些沒有實質價值的「讚好」付上代價。

抹不清的網絡資訊

關於拍片,家長必須引導子女思考:隨著年日成長,沒有人知道將來自己對各項事物的想法是否如年幼時一樣,也就是說若時光倒流,我們會否再拍攝相同內容的短片?保護身體放諸甚麼年代都是正確的,因身體是寶貴的,是要珍惜的,豈能輕易向人展露呢?假若過去我們曾因一時衝動拍攝不合宜的短片,現在感到後悔而刪除短片,但將來某天短片突然又再出現,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呢?假若愛我們的人看到這些不合宜的短片,定會感到難過。只要輕輕一想,已經觸動我們最脆弱的神經,令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既然如此,我們必須為自己訂立安全界線:不在網絡世界展露自己的身體,也不賣弄色情。

人人都可以當主角

美國藝術家Andy Warhol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他這句話彷彿說中了今日的社會現象,社交媒體、影片分享網站的出現與興起,令普羅大眾都可以在網絡世界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收看者亦可以透過「讚」、「評論」及「分享」來作回應。「讚」和「分享」數目也成為受歡迎指標。有輔導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學中的社會激勵理論(Social Incentive Theory)分析了人的行為動機,因渴望得到社會和外在支持、激勵,人會對得到獎勵的行為有正面的動機,並會遠離可能會導致負面後果的行為。有人為了「讚」而在所不惜,正反映了別人的「讚」,養活了他的自信。[2]


[1] 〈【一鏡到底】台韓「LookBook」風 波妹對鏡頭又脫又穿〉,《東方日報》,2021年1月16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10116/bkn-20210116150003214-0116_0086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4月8日)。

[2] 方婷:《呃like心理學:擺脫認同成癮的勒索》(香港:非凡出版),頁16、24。

你必須知道的四個網絡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1/2021

根據本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9年有94.1%的受訪住戶有接駁互聯網。網絡就像水電煤一樣漸漸成為家庭必須的設備。該調查亦指出10歲及以上擁有智能手機人士的百分比是91.5%,當中10至24歲年青一代的擁有智能手機的百分比更高達94%。[1] 機不離身已成為我們的習慣,我們的生活已與網絡構成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網絡世界並非自由自在的烏托邦,反而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地雷陣。本文將講解網絡上各種性陷阱,大家既可了解時下的網絡文化,亦可保護自己免墮網絡性陷阱,而假若讀者已為人父母,家中有兒童或青少年子女,更可以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網絡習慣。

陷阱一:網絡色情

年青人初次接觸色情資訊通常都是在被動的狀態下,可能是上網時偶然有色情網頁的廣告彈出,這通常是因為曾經瀏覽過一些「不合法」的網頁,如看盜版動畫漫畫、下載侵權軟件、歌曲或影片等,而有關網頁通常都是靠色情網頁廣告來賺錢的。而今天年青人若要獲取色情資訊,已不用前往色情網站,更多的是來自朋友或網友之間的分享,如不少網上討論區都有成人版面,手機應用程式(Apps)Telegram中亦有大量隱藏的成人台,網民就在那裡分享色情資訊。今天父母已不可能完全禁絕年青人觀看色情資訊,所以除了要教導他們認識色情資訊中錯誤的性觀念外,亦需要讓他們知道網絡世界仍受香港法律的監管。

按現有法例,觀看色情資訊一方並沒有犯法,法例只規管發佈行為。如在網絡上向未滿18歲人士發佈不雅物品,或向任何人發佈淫褻物品,都會干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通常不雅與淫褻的分別在於有否展露男女的下體性器官,因此可以籠統地視有碼(打格仔)的色情資訊為不雅物品,無碼(沒有打格仔)的為淫褻物品。條例規管的不是朋友間的傳閱,而是向公眾發佈的行為。過去曾有市民在網上討論區張貼幾條淫褻影像的超連結亦因而被捕,最終被法院裁定發佈淫褻物品罪名成立,[2] 所以不要以為身處在網絡世界便可以任意而行。

而如果在色情資訊中裸露一方未滿16歲,並對有關人士作出色情描劃,那就屬於兒童色情物品,製作、發佈或管有兒童色情物品一律會干犯《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只要你的手機和電腦中有一張兒童色情相片,已屬違法。如果大家懷疑自己收到的是兒童色情影像,應該立即刪除。

陷阱二:性短訊

性短訊是指透過網絡分享自己的性感或裸露的影像(包括照片和影片),這通常出現於情侶之間的私人對話,將自己的裸露影像當作「禮物」發給對方,同時要求對方將裸露影像傳給自己作為回禮,並視之為愛的表現。因此,不少年青人是為了遷就男/女朋友的期望,而不情願地拍下自己裸露的身體並傳給對方,在發送影像的同時,其實他們也將那些影像的使用權,拱手讓給對方。

情侶之間應該講求互信,但難保對方會有意無意地將影像外洩,甚至在雙方分手後,它們往往成為報復的武器。香港在這幾年都出現過不少性短訊外洩的情況,影像流入網絡,透過網上不同平台瘋傳。現時本港沒有法例規管未經他人同意下發佈他人私密影像的行為,當事人只能眼白白看著自己的裸露影像傳遍香港,更要面對隨之而來的壓力與滋擾。

當拍下自己的身體時,其實就是在製作自己的裸照,外洩的風險已經存在,所以千萬不要拍下任何性感或裸露的影像,亦不要將它們傳給他人,就算是你信任的人也不可以。此外,更要將心比己,拒絕轉發他人的私密影像,因為此等行為會對他人造成莫大的傷害。

陷阱三:網上情緣

近年不少網民喜歡使用交友Apps結識新朋友,甚至尋找戀愛對象,但當中真的能夠順利發展戀情的,其實不多,更多的是遇上騙子及專業「玩家」。香港警方公佈2020年首10個月錄得748宗網上情緣騙案,較2019年同期上升53%,受害人年齡介乎15至85歲,八成半為女性,這可能是因為騙徒了解女性比較渴望得到情感慰藉的特質。[3] 騙徒偽裝成一個理想情人,用各種花言巧語取得受害人的信任,再用不同藉口要求受害人匯款給他。由於騙徒通常都不是身處香港,增加了警方調查這類案件的難度。

騙徒的主要目標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女性,年青人未必是他們首選的對象,但其實除了金錢之外,騙徒還可以透過受害人的個人戶口作洗黑錢用途,又或騙取性感影像,甚至相約出外並對受害人性侵犯。也有不少個案是有人在網上交友遇上專業「玩家」,卻誤以為遇上真命天子,在發生性行為後,對方就去如黃鶴不知所終。這種彼此同意下的性行為並沒有觸犯法例,但受害人卻真實地被騙取了感情及肉體關係,身心都受到傷害。

因此,在網絡上交友時謹記拒絕對方有關金錢和性的要求,與網友溝通時亦要小心,不要隨便向對方透露自己的個人資料,也不要完全相信對方的話,因為不知對方的話有多少是事實。如果真的要出來見面,盡量去人多熱鬧的地方,千萬不要上對方的家、辦公室、樓上舖、影樓等地方,也不要搭乘對方的車。

陷阱四:裸聊勒索

裸聊勒索是指騙徒透過社交網絡平台認識受害人,再誘使對方進行視像對話時裸露或作出不雅動作,騙徒隨後聲稱拍下受害人裸露片段,並作出勒索,要求受害人匯款到指定外地銀行戶口,否則將影片上載至互聯網。警方公佈2020年首10個月裸聊勒索案有757宗,較2019年同期增加3.8倍。與網上情緣騙案不同,裸聊勒索案的受害人九成半均為男性,41%受害人是學生。[4],這可能是因為男性性慾較為強烈,加上年青人往往比較衝動,容易被騙徒誘使作出裸聊行為。

裸聊勒索案背後通常是由外地的犯罪團體操縱,警方難以追查。雖然騙徒以女性身份開設社交平台賬戶以接觸受害人,但控制賬戶的不一定是「她」本人,「她」提供的相片及影片都可能是來自網上的色情資訊,「她」的網絡身份完全是虛構的,但受害人卻以真實的社交平台賬戶與「她」接觸。因此不要天真地以為錄下對方的影片便可以自保。

當使用社交平台時遇上陌生人的交友邀請,如果對方用戶相片是一個衣著性感或擺出挑逗動作的外國女性,其實很有可能是裸聊勒索的騙徒,不要打開對方傳來的檔案,因為檔案可能帶有病毒,更不要嘗試與對方聊天,直接刪除交友邀請及封鎖對方就可以了。如果不幸真的遇上裸聊勒索事件,請報警處理。千萬不要匯款給對方,騙徒不會講信用的,匯了第一次,自然就有第二及第三次,直到你拒絕匯款為止,而有關的裸露影像可能遲早都會被公開,即使悔不當初亦為時已晚。網絡帶來方便但亦需要我們有智慧地運用,但願我們都能享受網絡帶來的樂趣。


 

[1] 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9號報告書 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程度〉,政府統計處,2020年3月26日,頁4–6,網站: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2692020XXXXB0100.pdf(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2月17日)。

[2] 警察公共關係科:〈男子因發佈淫褻物品罪行被判罰款〉,香港政府一站通,2007年5月10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05/10/P200705100236.htm(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2月17日)。

[3] 〈疫情下網絡交往增加 各類網上騙案直線上升〉,《東方日報》,2020年12月25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225/bkn-20201225001543699-1225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2月29日)。

[4] 〈疫情下網絡交往增加 各類網上騙案直線上升〉;〈裸聊勒索增3.8倍 最年輕受害人11歲〉,《明報》,2020年12月25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港聞/article/20201225/s00002/1608833959029/(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2月29日)。

網絡「性陷阱」 大人更易中招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9/11/2020

近日有政黨進行調查,訪問了約600位家長,了解他們是否擔心孩子上網會跌入色情陷阱,結果發現八成家長擔心子女墮入網上色情陷阱,但同時有近五成被訪者從來沒有與子女談及性教育。約五成被訪家長的子女在18歲以下,當中有八成多讓孩子獨自上網,當中也有八成沒有方法防止孩子瀏覽色情網站。負責調查的政黨在建議中不斷將責任推向學校,要求加強性教育,又著政府加強宣傳,呼籲青少年學習保護自己。[1]

根據警方的數字,2020年1至6月的裸聊勒索案就有206宗,涉案金額約130萬元,95%受害者為男性,四成為學生,年紀最輕的受害人只有12歲,年紀最大為63歲。網上情緣騙案2020年上半年共429宗,比2019年同期上升了五成,受害人近九成為女性,年齡介乎15至85歲,涉案金額共1.08億。

要留意的是,網絡性陷阱不挑男女,也不挑年齡。如果以涉案金額來作參考,相信成年人被騙的錢,以及相關案件的數量,都會比年輕人多。不過社會大眾,或者是傳媒的焦點,往往集中年紀最輕的受害人身上,但就沒有留意,年紀最大的受害人也超過60歲,足以證明這種騙案就連在成人世界的認知也十分之少。

很多成年人以為觀看色情短片,開交友App認識不同的朋友,既不犯法,又沒有傷害其他人,即使進行裸聊活動,也是私下進行,可以說是你情我願,而為了心儀的男子給他一些應急錢也是個人的事情。受害人因著愛、慾或各種理由放下戒心,並因而被騙,部份受害人甚至被騙了也不願承認,仍然覺得對方是真命天子。

痴心錯付之後,有受害人因著面子或是各種原因而不願報警,令相關數字低於實際情況,再加上這類網絡罪行在全球化的網絡中進行,不同司法區難以合作共同處理有關罪行,相關的執法問題,已經反覆討論了至少20年,但時至今日,看來透過國際合作仍然很難有效打擊這類罪案。

所以,教育的確尤其重要,孩子固然要教,但成年人才是真正的教育重點。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談禁絕便是政治不正確,如此成年人就更應該以身作則,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社會應撥更多資源,就像以前宣傳防止電話騙案、祈福黨等等一樣,加強家長及成年人對網絡騙案的危機意識。大人學懂了,他們自然懂得向孩子和長者傳遞有關的預防訊息,減少這類騙案的發生。

 


[1]  〈家長關注網上色情陷阱調查〉,民建聯,2020年11月17日,網站:https://www.dab.org.hk/post/家長關注網上色情陷阱調查(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18日)。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19-11-2020

玩弄感情的藝術家 PUA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0/05/2019

PUA[1],全稱Pick-up Artist,即搭訕藝術家,也叫泡學、把妹達人、戀愛大師。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社會,當時PUA主要透過幫助不擅社交的男性提升社交技巧來達到追求異性的目的。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自2008年起,PUA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但讓人擔憂的是,PUA在今天的中國已嚴重變質,許多立心不良的「大師」把PUA變成騙財騙色、玩弄情感,甚至鼓勵受害者自殺的惡性工具!為賺取高額的學費,這些「大師」正不遺餘力地將PUA課程推向社會。

PUA的手法

據筆者了解,在中國,PUA經過許多「大師」的深入鑽研、瘋狂實踐和不斷改良,已發展成一套結合了心理學和社會學、體系化、層層設套、操作性強的「技藝」。縱觀課程架構,其獵取異性的步驟大致如下:

  1. 展示高尚生活:透過偽裝、攝影技巧、盜用的配圖等,把PUA包裝成有錢、高質人士,再將這些高尚生活照發佈在社交App(手機應用程式)上,達到吸引「獵物」的目的。
  1. 選擇角色:PUA選擇的角色主要分三種——浪子、帝王與詩人,[2] 每種角色皆有鮮明的特質與人格魅力,都是針對不同女性心理而設的。
  1. 物色與窺探「獵物」:除了用App交友、去一些地方物色女性外,PUA還有一套教人從微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快速摸清「獵物」底蘊的策略。
  1. 引起好奇:在初次接觸中運用PUA的策略、話術(說話技巧),使女性對自己產生好奇繼而關注自己。
  1. 誘入陷阱:透過打擊女性自信同時抬高自己、反撇(先給女性留下一個印象,然後在適當時候顛覆了這個印象)、[3] 先噓寒問暖,再冷淡疏離等技倆,誘使女性更多的關注、投入感情,繼而愛上PUA。
  1. 掌控女性:當「獵物」上鉤後,PUA會不斷誘使她們投入更多情感與精力。之後,再將對方的一些小錯無限放大,指責她破壞了雙方感情。這時,女性會為了挽回感情會變得更加緊張、乞求饒恕。之後,再反覆地與她分手、復合,以達到讓她失去理智,觸發沉沒成本效應。[4]
  1. 實施寵物豢養模式:當「獵物」已失去理智,無法離開時,再透過不斷的洗腦、性關係、言語暴力、情感操控,把女性變為奴隸,對她們進行瘋狂榨取。
  1. 鼓勵自殺:當「獵物」被榨乾榨凈後,PUA還會誘導對方自殺,免除後患。

除了上述步驟外,PUA還有許多「約會技倆」,如:快速獲得女性的信任、「不經意」觸碰對方身體,以窺探對方反應與底線、迅速拉近彼此身體距離、快速發生性關係等。

PUA的影響

在眾多已曝光的個案中,許多受害者皆出現嚴重抑鬱、情感創傷,有的在數年裡不能工作,不停哭泣,無法再相信愛情,有的被惡意傳染愛滋病,還有不少走上自殺之路。除了女性,PUA也使男性痛苦不堪。一位化名林晨的PUA男曾透過媒體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原本是一名貧困大學生,因為內心極度自卑及曾被心儀的女同學拒絕,使他潛心鑽研PUA,並按照其策略「狩獵」。出乎他意外的是,「獵物」的反應居然如PUA的教程一樣,一步步陷入圈套,甚至最後企圖自殺。就在女孩企圖自殺的一刻,林晨的良知出手阻止了。但自此,林晨也陷入良知與慾望爭鬥的兩難之中——到底繼續做一個埋沒良知、不斷滿足慾望的惡魔?還是做回一個極度自卑、連半個女孩也追不到的男孩?在男女比例失衡、整個社會向錢看、大量基層男士無妻可娶的時代背景下,林晨的個案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PUA在中國的發展

PUA近年在中國發展迅速,這有賴龐大的單身市場,令PUA培訓機構成行成市。浪跡教育、壞男孩可謂國內具代表性的公司。除了在網上大談把妹技術外,有些經營者的言行舉止也叫人側目。就如浪跡教育的創辦人王環宇就曾在網上大放厥詞,說自己曾騙過600多名女性,而自己創辦公司就是要瘋狂地實戰。他還鼓勵員工在上下班時跟女生睡,並鼓勵他們將「戰績」互相分享。

PUA在港的發展

據筆者了解,PUA在香港可謂暫時未成氣候。除了一些PUA小眾的地下組織和個別PUA培訓機構外,暫未見有媒體對本地PUA作大幅報道。

PUA的手法可謂窮凶極惡、喪盡天良。它可以將女性徹底摧殘後,送上不歸之路,也可以使男性變成泯滅良知、害人害己的惡魔。時移世易,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香港在科技、文化等領域亦愈來愈受大陸的影響。支付寶如是,抖音亦如是,而不良PUA之風會否吹襲香港?我們不得而知,但值得我們警惕、關注!

 

參考資料:

1.     〈PUA(搭訕藝術家)〉。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PUA/5999185

2.     〈渣男撩妹三大必殺技,你中了哪一條?〉。知乎。2018年7月12日。網站: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66320

3.     〈反撇〉。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D%E6%92%87

4.     〈甚麼是反撇呢?泡妞技巧中的核武器!〉。浪跡情感。2017年6月19日。網站: https://www.puamap.com/zixun/lilun/11770.html

5.     宏桑。〈騙炮鑑別手冊-PUA套路解析〉。知乎。2018年7月11日。網站: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14264

6.     眼界。〈中國第一騙炮渣男PUA王環宇的自我介紹,他自稱已經誘騙玩弄了六百多位女性〉。YouTube。2017年12月2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3YrlGKzn8

7.     Carlos China。〈PUA騙愛套路,小夥斗膽分享如何禍害女孩子〉。YouTube。2018年12月7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tzDy6sxI

8.     〈揭秘 PUA 8大套路〉。每日頭條。2018年3月26日。網站:https://kknews.cc/zh-hk/news/qn3434o.html

9.     〈沉沒成本效應〉。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9%E6%B2%A1%E6%88%90%E6%9C%AC%E6%95%88%E5%BA%94

10.   余婉蘭。〈【PUA】秘密兄弟會邪惡戀愛觀:講求攻略 團隊「覓食」〉。《香港01》。2017年5月2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7%9F%A5%E6%80%A7%E5%A5%B3%E7%94%9F/93732/pua-%E7%A7%98%E5%AF%86%E5%85%84%E5%BC%9F%E6%9C%83%E9%82%AA%E6%83%A1%E6%88%80%E6%84%9B%E8%A7%80-%E8%AC%9B%E6%B1%82%E6%94%BB%E7%95%A5-%E5%9C%98%E9%9A%8A-%E8%A6%93%E9%A3%9F

11.   〈香港把妹達人〉。PUAHK。網站:http://www.puahk.org/

12. 煙波人長安。〈小心,不要被「中國式PUA」給騙了〉。每日頭條。2018年2月6日。網站:https://kknews.cc/psychology/oxnkgmm.html


[1] PUA起初是指一群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後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男女們。字面上的解釋,PUA指的是搭訕藝術家,但因為PUA文化的變遷和進步,PUA的定義已從簡單的搭訕擴展到整個兩性交往流程,主要涉及:搭訕(初識)、吸引(互動)、建立聯繫,升級關係、直到發生親密接觸並確定兩性關係。PUA學是社交學說,它是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所組成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

[2] 浪子:追求享樂與刺激,自我放縱,身邊有很多女人,不相信愛情,十分懂女人心,最能提供情緒價值的情場高手。帝王:對女人有著十足的霸氣和男子氣概,能夠主導和引領女人;特別有上進心和宏圖大志;有時候也會表現出有錢、有地位;目光遠大,高智商。詩人:才華橫溢,追求自我夢想;我行我素,浪漫多情;無拘無束,不食人間煙火。

[3] 反撇為女性帶來驚喜,亦會因而對PUA留下深刻印象和產生好感。

[4] 沉沒成本效應:某人對某事投資越多,某人就越不容易離開某事。

認識性短訊現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10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高達88.6%。[1] 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筆者曾邀請一班中學生列舉他們最常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名稱,答案往往都是各熱門的社交應用程式。「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亦於去年12月公佈的「交友應用程式對中學生影響調查報告」,發現受訪的1,900位中學生中,有超過一半(59.9%)的社交生活,是與朋友在網上傾談,[2] 可見青少年上網,主要是為了與人溝通。網絡世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同時亦帶來危機,當中性短訊(Sexting)的問題值得大家關注。

性短訊是指透過網絡發送或接收裸露的相片或影片,以及包含性意味的文字訊息。但要注意的是,性短訊不單是指朋友之間分享色情資訊,更包括與人分享自己的裸照。

《美國醫學會兒科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在2018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為過去曾進行的39個研究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在110,380個12至17歲受訪青少年中,14.8%曾發送性短訊,27.4%曾收到性短訊,12%在未得對方同意下便轉發性短訊,8.4%在未表示同意的情況下便收到性短訊。報告亦發現隨著受訪者年齡上升,他們互傳性短訊的時間亦會增加。[3]

2017年,澳洲的一項研究指出,受訪青少年發送或接收性短訊的主要平台是Snapchat(64%),其次是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39%)、SMS(17%)、Instagram(15%)及WhatsApp(9%)。[4] 得留意的是性短訊往往與Snapchat的興起扯上關係。Snapchat是在2011年面世的社交應用程式,其賣點是「閱後即焚」功能。所謂「閱後即焚」是指用戶向朋友發送相片時可以設定一個特定時限,令朋友只能在特定時限內觀看相片,過了時限相片就會在對方手機及Snapchat伺服器上刪除。如果對方使用手機截圖儲存有關相片,系統會自動通知相片持有人,但我們在網絡上不難找到一些儲存相片而不讓他人知道的方法。「閱後即焚」的功能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安全的工具來分享私人相片,加上使用Snapchat的大多是青少年,這讓性短訊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普及起來。

一般朋友溝通時,大概不會分享自己的裸照,所以性短訊往往出現在情侶或關係曖昧的朋友之間。2017年,英國的一項研究分析青少年互傳性短訊的動機,發現最普遍的三個原因是「希望被人稱讚有吸引力(68%)」、「想要情愛關係(67%)」及「在受壓下進行(66%)」。研究發現青少年普遍有一種想法,認為向對方發放自己的裸照就能證明自己喜歡對方,因此交換裸照代表戀情的開始。這氛圍形成一股無形壓力迫使一些青少年跟隨。[5] 在成年人眼中這是性威逼或性騷擾的行徑,但不少受訪青少年卻認為不是大問題。不過一旦雙方關係惡化,又或手機被盜,裸照便有機會外洩,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困擾。

根據香港法例,如果性短訊含有不雅或淫穢成份,則受到《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監管,但條例並不規管朋友私下分享的行為。如果訊息內容包含未滿16歲兒童的裸露影像,就歸類為兒童色情物品。根據《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製作、發佈、管有兒童色情物品都屬違法,即是拍攝者、發送者以及接收者均觸犯了法例。如果未得對方同意而轉發他人裸照則有機會觸犯「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如果性短訊行徑讓對方感到不受歡迎,則有機會構成性騷擾行為。但性短訊往往都是雙方私下發送,外人難以觀察,所以雖然有法律監管,但舉證上有一定的困難。

老師及家長固然要教導青少年不要互傳性短訊,但更重要的是與他們討論健康的戀愛關係、處理朋輩壓力與拒絕技巧,以及網絡私隱與安全。相愛並不需用外物來證明,無論對方要求的是裸照、親密接觸、甚至性行為,我們都絕對有權拒絕。在受壓的情況下,要青少年說不並不容易,但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值得被尊重,反之尊重對方才是愛對方的證明。同時我們要謹記無論使用甚麼社交應用程式,相片一旦發放出去,就不能收回,相片會傳送到哪裡亦不再受我們控制。性短訊如是,平日在網絡上的分享亦如是。網絡其實是一個開放給所有人參與的公共空間,就算私人對話也會被一一記錄下來,所以我們使用網絡時要謹慎而行,學懂保障自己的私隱,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私隱,拒絕發放及轉發性短訊。如果收到他人發來的性短訊,最好是直接刪除訊息內容,並請對方停止此等騷擾行為。


[1] 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4號報告書——吸煙情況、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程度〉,政府統計處,2018年3月,網站: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2642018XXXXB0100.pdf(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2月13日)。

[2]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交友應用程式對中學生影響調查報告2018〉,明光社網站,2018年12月16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交友應用程式對中學生影響調查記者會(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3月6日)

[3] Sheri Madigan, et al., “Prevalence of Multiple Forms of Sexting Behavior Among Youth,” JAMA Pediatrics 172, no. 4, (April 2018): 327–335.

[4] SWGFL/UK SAFER INTERNET CENTRE, et al., “YOUNG PEOPLE AND SEXTING—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 Office of the eSafety Commissioner,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4, 2017, https://esafety.gov.au/-/media/cesc/documents/corporate-office/young_people_and_sexting_attitudes_and_behaviours_pdf.pdf.

[5] 同上。

買來的開心,幸福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1/06/2018

最近一則新聞關於15歲援交少女以2.5萬元報酬,答應25歲青年充當其「兼職女友」一個月,並會在這段期間為他提供性服務。雙方首次在男方家中見面,少女堅持要他先付款,男方拒絶並以生果刀架少女頸以作威脅,又對她施以胸襲,最後少女奪刀逃走及報警。[1]一邊讀著這新聞,一邊在思想:這位少女生活得開心嗎?這位青年過得幸福嗎?

少女願以身體換取金錢,青年願以錢換取陪伴和性關係,相信兩人都各有自己的原因。筆者曾看過一段援交少女的心聲,她說錢可以買好的、吃好的,朋友們因她穿著昂貴的服飾而留意和讚美她,令她感到被接納和重視。很多人都體會過,當店裡的貨品成為了你的貨品後,你對它的喜愛會漸漸褪去;同樣,這位少女的態度,隨著時間過去,也會回到起初的冷淡。為了持續體驗物質帶來的滿足,少女需要金錢來應付新一輪的購物。這樣來來回回,真的很累啊!若果購物可以令人持久地開心和幸福,到底要選購哪一件商品,才能使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有人認為與不同背景的人在網絡上交往,大家都在經營一個「自選形象」,彼此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過程中充滿刺激好奇,然後雙方因著錢而真實地面對面,發展非一般的關係。在這個買賣過程裡,沒有人在意你到底是誰,當然不用理會你的感受,更談不上信任。表面上大家都覺得對方是毫不重要的過客,可是假若想忘掉對方,為甚麼總是不能刪去這段記憶呢?若錢能買到令人開心的關係,那麼錢能中斷令人傷心的情感嗎?

我們都需要坦誠地和自己對話,明白自己的情感需要,回到起初的模式。新生嬰兒來到世上時赤身露體,或許連名字還未有,臉上卻常掛著滿足的微笑,想哭的時候盡情放聲大哭,讓情緒得以放鬆。我們坦白的問問自己,有甚麼值得我們開懷大笑?有甚麼值得我們大哭一場?若我們以錯誤的方法去照顧自己的心靈需要,例如透過物質來獲取滿足感,擁有更多,卻只會更顯空虛,甚或弄至身心受傷。許多人喜歡行山,置身密林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大自然的聲音;有人喜歡坐在沙灘上,聽著浪聲,喝著冰水,享受陽光的溫暖;有人只要好好睡上一覺,就能重新得力。這些都不用花費很多金錢,就能讓心靈休息,精神得到紓緩。非常盼望每一個人能都欣賞自己,以愛惜自己的態度去作出對人和對自己都有益處的選擇。


[1] 〈非禮兼職女友 青年重囚30月〉,《成報》,2018年5月19日,網站:http://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70538(2018年6月7日下載)。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1/6/2018

網絡溝通與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7/2017

警方在2016年12月搗破一個跨國跨境「網上情緣騙案」集團,拘捕14人,案件涉及73名香港女子,被騙款項共5,800萬元。除了金錢損失的案件外,還有無數涉及性關係的網絡騙案,事主一往情深的付出,可惜遇上專業「玩家」,發生性關係後就一走了之。「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以女性為主,「網上勒索案」的受害者則以男性為主。根據警方數字,2016年錄得697宗「裸聊勒索案」,損失金額共240萬元。[1]亦有不少男性遇上「援交騙案」,他們向「援交女生」透露個人私隱,結果反被勒索金錢。單在2016年「援交騙案」就有1,150宗,損失高達1.44億元。[2]

從網上種種性陷阱中可以看到男女之別,男的多是為性,女的多是為情。女性的情感需要往往比男性多,不少受害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學識及社會閱歷,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常不明白他們為何會如此容易受騙。或許這是現今網絡化社會令人際關係疏離的後果。

“Connecting People”是昔日一家主導手機市場的品牌的口號,意味著該公司的產品能將人結連起來,而它真的成功了,傳統手機和後期出現的智能手機將溝通變得更加方便。現時香港10歲及以上擁有智能手機的市民佔85.8% ,當中15至54歲市民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更高達95.9%至 99.3%之間,智能手機彷彿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3]

網絡帶給我們結連 結連卻變得薄弱

科技改變了社會,並滲透至我們生活的各個範圍,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人際關係的溝通方式。今天社交應用程式成為我們最主要的溝通工具,我們透過WhatsApp與人對話,以Facebook或IG構建網絡上的自我身份。網絡讓溝通變得便捷,成功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同時卻又將人與人之間的心拉得更遠。

在現今的網絡文化中,溝通是「廉價」的,這並不是指低廉的電訊收費,而是指人們太輕易就能展開溝通,大量的訊息分享讓溝通變得淺薄。網絡上長篇大論的文字無人理會,一切都要簡單直接。快餐式的分享局限了溝通的深度,不論你有否看過朋友發出的訊息,看到別人留言「LOL」,你就跟著「LOL」;[4]別人「Pray for you」,你就不能不一同「Pray for you」。儘管每天收到大量的訊息,但溝通留於表面,有時發送一個表情符號就當作表示了關心,真正能做到支持、關懷、陪伴的卻寥寥無幾。人們為求「呃Like」搏取關注,只好強顏歡笑地分享生活上最表面的一層──吃喝玩樂、遊山玩水,但得到的只是沒有感情的Like及冷冰冰的心心。網絡帶給我們結連,但結連卻是薄弱的,更加添我們的孤單感,將人拉進網絡空虛感的無間循環。

放下手機 活在真實的當下

我們的生活不是只在網絡上,我們還在家人、朋友及同事的圈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真實的社交生活上得到情感支援,尤其是當人日漸長大,昔日的好友相繼成家立室,身邊又沒有能夠依靠的人。儘管在社會上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想找一個能陪伴自己聊天食飯的人卻變得奢侈。網絡是一個拓展社交圈子的媒介,雖然明知是一條危機四伏的道路,但「真愛險中尋」。無論警訊的案件重演有多麼精彩,仍阻止不到人們滿足心靈需要的強烈慾望。殊不知我們都低估了騙徒的IQ,更高估了自己的EQ,結果墮入「網上情緣騙案」亦不自知,甚至在親友的勸阻下仍然盲目地陶醉於對方的甜言蜜語中,不願在浪漫溫馨的夢境中醒過來,甘心情願地付出金錢及身體。當夢境破滅時,金錢及身體的損失固然令人難受,但傷得最深的還是那顆真心付出卻被人戲弄的心。

受害人固然不幸地已為自己的決定付上代價,但同時我們亦要反思我們現今過份依賴網絡的溝通方式是否恰當。網絡的未來發展必然會更徹底地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但不代表我們要放棄人與人之間最真最直接的溝通──陪伴與對話。放下冷冰冰的手機,相約親友相聚,親口表示關懷,讓人能從真實的溝通中得著溫暖。

 

[1] 香港警務處,〈2016年香港罪案情況記者會〉,取自香港警務處網站: http://www.police.gov.hk/ppp_tc/01_about_us/cp_ye.html, 2017年6月1日。

[2]〈援交騙億四 大學生頻墮「色網」〉,《文匯報》,2017年3月5日。

[3]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62 號報告書》(香港:2017),頁53-55。

[4] LOL是網絡用語,是Laughing Out Loud的縮寫,意即大聲地笑。

 

 

援交是社會實驗?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5/2017

自從2008年轟動全城的援交少女兇殺案後,我們已很少從主流媒體上聽到有關援交的新聞。但其實在新媒體的操作下,香港的援交情況從未曾停頓,援交資訊半公開地散落在網絡不同地方,識途老馬和援交少女自有他們的方法互相聯絡,進行交易。警方早前搗破的援交網站會員有10萬之多,[1]可想而知援交的情況多麼嚴重。

過往性交易都是暗中進行的,早前一位港大學生表示正在進行社會實驗,大方承認從事援交工作,並擁抱污名,在facebook開設專頁推廣「性工作」是工作的概念,但卻引來不少批評。[2]

到底性行為是賺取金錢的手段、社會實驗的工具、還是情感關係中最深切的接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但筆者相信內心的真切感受會告訴你答案,到底怎樣的性行為才能讓雙方都感到溫暖、窩心及滿足。

 

[1]〈警破網上援交賣淫集團拘23人 10萬會員男女各半〉,《經濟日報》,2017年4月2日。

[2]〈《我嘅身體由我話事》港大幼師援交做社會實驗 擁抱污名認『咪又係雞』〉,《壹週刊》,2016年11月15日。

 

 

明碼實價的#PTGF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5/05/2017

早前網上流傳有關出租女友的帖子,一時間牽起熱話,有人認為「明買明賣」亦無不可,更有自稱是出租女友的網友寫了一篇文章,捍衛自己做出租女友的「權利」。

那位女孩明言自己做出租女友是為了錢,原因是十來歲年輕人大多只能在快餐店、便利店兼職以賺取微薄收入,難以應付巨額的消費開支。不得否認的是,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以金錢掛帥,收入多少、能否買樓等等因素成為衡量個人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上消費主義的不斷滲透,令從小已受薰陶的年輕人難以反抗。對於要迎合消費主義,要符合社會所鼓吹「美」的標準,購物裝扮成為不二法門,年紀小小若不是父母給予零用錢,又何來金錢?或許對很多女孩來說,時薪40元的工作,辛勤一整天才可能買得下一枝口紅,太不合經濟效益。

當社會的意識令人誤以為為了錢可以出賣一切,那麼一切都會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包括了最寶貴的身體和感情。出租女友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鮮事,早在數年前已有機構進行探討,亦有不少報道。說穿了,所謂的出租女友其實就是賣淫的美名,數十年前有魚蛋妹、伴唱、陪酒……後來有援交少女,只是這些名稱都被拆穿了,唯有再度美名成出租女友,今天更把這種行為稱為「助養」。名字愈模糊,愈令人刻意對行為的本質裝傻,更刻意把行為扭曲為互相慰藉,各取所需的「合理工作」,令一眾想搵快錢的年輕人心安理得地擁抱它。

然而不少過來人接受報章訪問時都明言,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出現情緒的問題、令他們無法再信任他人、無法信任愛情。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本來就是很親密的一種關係,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狀態,是屬於兩人之間的情感契合與交流,是每個人都渴求的關係。當愛情演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得到的只會是一場既空洞又虛假的戲碼。

老實說,大家都知道有些東西若被買賣會引來極大的爭議,就如尊嚴、貧窮之地的人賣血賣器官賣子宮甚至賣子女、愛情、性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從來都不能以金錢衡量其價值,只是當社會不斷有人刻意推動這些被扭曲的價值觀,合理化它,不難想像年輕的一代只會更盲目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背離真善美的價值。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  2017年5月5日

假交友真中伏的交友程式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1/2017

不法分子利用交友程式騙心又騙金,甚至因與網友相約外出而發生性罪行的新聞屢見不鮮,然而人總是耐不住寂寞,希望得到關心與慰藉。即使前車可鑑,仍希望在虛擬世界一搏,希望尋到「真心友」填塞心靈渴求關係的慾望。

最近一宗18歲年輕女子透過交友程式誤交一名網友,相識兩個月後於元旦夜相約見面,即被強姦,10天後才向友人哭訴,友人替她報警才揭發事件。

不難理解十來歲的年輕人對愛情充滿憧憬,然而「恨」有人愛之餘都需配合理性分析。在網上與你滔滔不絕,甚至能分享心事,不代表你已對對方瞭如指掌,畢竟相識日子尚短,到底對方所提供的資料是否真確還未知,是不是?難道騙子會開宗明義跟你說他是騙子,與你傾談只為要騙你嗎?使用交友程式時,別以為人人都認真。

能以認真的態度結識朋友當然十分好,然而江湖險惡,若選擇在虛擬世界開展關係,首要還是抱著尋根究底的精神,一個msg、一個emoji不代表你跟對方已connect了;送禮、借貸、見面等要求還是婉拒為妙。君不見不少人利用別人的同情心與渴求被愛的慾望,被利用者最後慨嘆自己愚蠢之餘亦傷了自己的心,更不幸是若被強暴,帶來的創傷實不能輕易被抹走與彌補。

發展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還是真真實實地接觸好。即使在虛擬世界相處得多麼理想,若不能在真實生活中connect,還是徒勞。若有天發現在虛擬世界的男/女朋友早已有所屬,或是自己在不知情下成為人家劈腿的對象,到頭來自己暗暗淌淚,多麼委屈呢。

交友程式無疑擴闊了交友的圈子,令人有更多機會認識不同背景的人;同時亦打開了交友的陷阱,使人更容易在建立關係中受傷害。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取決於連線狀態,on and off的未知足以叫人抓狂,亦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變得無比脆弱。本來親密的人際關係只能以弱弱的虛擬信號連繫,這件事也實在太可悲。交友時最需要的其實不是程式,而是要回到真實的意識。

再生的蘆葦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5/2015

人性可以充滿光輝,同時亦可以極其黑暗!廿一世紀,當人類的科技文明已經一日千里,令人無比自豪的時候,竟然有不少人卻仍活在毫無尊嚴,任人魚肉,「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的悲慘世界!可悲的是她們不少仍只是剛發育的稚齡女童,而更可悲的是親手將她們推落此困境的就是她們的親生父母。

今時今日在香港,本地少女被人逼良為娼的新聞的確是少了,但少女「援交」、被誘騙從事色情行業亦非罕有。婦女被逼出賣肉體、尊嚴被無情地踐踏,甚至墮入人口販賣的陷阱,原來並不是與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我們深信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寶貴的,他們的尊嚴來自神的形象,縱使因為罪的緣故曾經被扭曲,但上帝的恩典是足夠的,祂能夠令壓傷的蘆葦不但不會折斷,甚至可以重生,再次展現原來應有的豐榮,無論人落在任何可怕的光景,因著上帝的恩典,希望永遠在人間。

不過,靠著上帝的恩典不等於其他人沒有角色,更多人願意關心、愛護和尊重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她們能夠重生的機會和道路便會較為平坦,崎嶇有時其實是人為的。今期《燭光網絡》希望透過打開一扇認識人口販賣的窗,讓大家能夠一起關心那些受傷的心靈,讓公義得到更大的彰顯。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馬太福音 12:20 

時代縱變遷 挑戰仍不斷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1/2015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模式,由真實世界的互動,進入虛擬世界的相處。因著網絡世界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網絡使用者容易放下戒心,結果招致不同的網絡陷阱,做成財物和感情的損失。在2014年,不少與性教育相關的事件,都與網絡拉上關係。

 

網絡世界與通訊程式遍佈陷阱

由2012年開始,因裸聊遭勒索事件開始在香港普及,及至2014年上半年,本港共出現317宗裸聊勒索案,涉及款項由數百至數萬元不等。[1] 因為裸聊勒索案通常涉及跨境犯罪,警方分別在2014年5月和8月與多個海外執法機關合作,成功偵破菲律賓裸聊犯罪集團。[2]但在警方和媒體大肆報道下,仍然有市民誤中裸聊陷阱。

與此同時,不論成年人和學生,手機應用程式都成為交友的主要工具,有部份人士喜歡藉此在網絡上尋找陌生網友傾談,甚或外出見面。有人在網絡上開宗明義招攬陌生人成為「男、女朋友」,甚至公開招性伴侶。隨著社會的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人亦深信願意出來與網友會面,就等於願意發生性關係。2014年底更有一名女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相約陌生網友出外而慘遭殺害的不幸消息。[3]

 

平機會「歧視條例檢討」公眾諮詢引起關注

另一方面,平等機會委員會在2014年中就「歧視條例檢討」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文件提出共77條詢問問題,包括建議將「事實婚姻關係」納入為受保障的「婚姻狀況」之一。簡單來說,「事實婚姻關係」即是同居關係,如建議被接納的話,社會須在「僱傭」、「教育」、「處所的處置或管理」、「會社的活動」、「貨品、服務及設施的提供」方面,平等對待同居者和已婚人士,如在社會福利、生殖科技服務、領養、申請資助房屋等方面予以同樣對待,此舉間接改變家庭的定義。

此外,歧視法亦包含騷擾和中傷,現有《性別歧視條例》的騷擾只限於性騷擾,但諮詢文件建議擴大騷擾的應用範圍至性別、懷孕、家庭崗位和婚姻狀況。若「婚姻狀況騷擾」和「事實婚姻關係」同時加進歧視法中,學校在性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課堂上討論同居現象時便要分外小心,老師或學生若表達對同居關係的批評,而在場又有人感到被冒犯的話,便有機會觸犯「婚姻狀況騷擾」。

公眾諮詢已於2014年10月31日結束,除本社發起反對事實婚姻的聯署有10萬人參與外 ,平機會收到超過10萬份意見書,預期在2015年下半年向政府提交詳盡報告。

在這年我們看到網絡文化及通訊程式對青少年以及成人有著愈來愈強的影響;此外,亦發現家庭定義受到重大挑戰。我們深信家庭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冀盼在新一年,家長們可以與子女建立親密的關係,讓他們在成長路上感到不孤單。
 

 


[1] 「上半年整體治安改善」,香港政府新聞網,2014年7月30日,網址: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law_order/html/2014/07/20140730_175452.lin.shtml

[2] 「警方二度跨國打擊裸聊犯罪 菲拘八人」,《成報》,2014年8月23日,網址: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408/t20140823_524148.html

[3] 「15歲私影女 屍藏紅白藍袋」,《晴報》,2014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skypost.hk/%E6%B8%AF%E8%81%9E/%E8%A6%81%E8%81%9E/20141210/001/15%E6%AD%B2%E7%A7%81%E5%BD%B1%E5%A5%B3%20%E5%B1%8D%E8%97%8F%E7%B4%85%E7%99%BD%E8%97%8D%E8%A2%8B/162995

便捷背後——通訊程式的隱藏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香港是世界上智能手機最普及的地方之一,谷歌(Google)在2013年第一季進行的調查發現,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是人口的63%;82%的用戶每天都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77%的用戶表示一定會攜帶智能手機出門。[1] 美國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在2013年九月的最新報告更顯示,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高達87%,[2] 是已發展地區最高的地方之一。
 
智能手機不止是一部流動電話,更是一部流動的電腦,配合流動網絡和應用程式,就能連接網絡接受或發送訊息,展開溝通。智能手機的功能不斷增加,人們依賴它的程度亦不斷上升。智能手機帶給我們方便之外,亦會衍生出一連串的負面影響,是我們需要多加提防的。
 
因著智能手機的便利,一機在手就能接通天下,這使我們的溝通模式出現了轉變。WhatsApp、LINE、WeChat、facebook等社交應用程式往往成為下載率最高的程式。當人人都使用這些工具時,也代表懷著不良動機的人士亦可以滲在其中。騙子不只在街上,亦出現於網上,報章就經常報道各種社交應用程式騙案,以下是一些近年常見的通訊程式陷阱:
 

陷阱一:「搖一搖識朋友」

一些受歡迎的社交應用程式都設有「搖一搖」的功能,配合手機的GPS,只要「搖一搖」手機,便能尋找同樣使用「搖一搖」功能的用戶。同時程式亦有「附近的人」的功能,尋找在你附近的用戶,甚至開始溝通。這本是打開溝通的方便之門,但是使用社交應用程式犯法的案件經常發生,欺騙感情、騙財、騙色的新聞並不陌生。在不清楚對方背景的情況下與之溝通,十分危險,因為對方可偽造自己的背景,如性別、年齡及職業等。而且騙徒會在溝通過程中獲取對方的信任,再為滿足個人目的而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曾有一名29歲的渠務工人訛稱自己為婦科醫生,透過社交應用程式結識九名少女,誘使她們傳送自拍私處及胸部裸照供「她」診症,然後威脅將裸照公開,成功騙取多人跟他性交。[3]
 
此外,不少人亦會使用社交應用程式來尋求發生性關係的對象,甚至有人用作賣淫工具。賣淫者會在帳戶的相簿裡藏有暴露照片,並列出服務項目、收費及聯絡方式。
 

陷阱二:「裸聊」

不止女性會成為網絡騙案的受害者,男性亦會同樣受害。警方早前公布了在2013年首十個月的裸聊勒索案數量,比2012年同期上升八倍,受害人以男性為主。犯人透過社交網站尋找受害人,藉美貌少女作誘餌,色誘受害人在鏡頭前進行網絡性愛。受害人自以為遇上好運,但現實是「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犯人在暗中已錄下受害人脫光衣服,甚至作出不雅動作的片段,並藉此向其勒索金錢。因犯案者多數身處外國,故警方亦難以作出拘捕。
 

陷阱三:「性短訊」

就算我們只與自己相識的朋友溝通,不代表完全安全,一切在乎我們與朋友發出的訊息內容是甚麼。在外國青少年中,傳送「性短訊」(Sexting)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
 
「性短訊」一般是指透過手機發送挑逗性或色情性照片、短訊或影像。外國有調查發現13-19歲的青少年,有40%的男生和37%的女生曾將自己裸照或影片傳送給他人,而傳送的對象多是男女朋友,又或是希望約會的對象,為的是炫耀自己、引誘別人,向對方表達好感,或許下承諾等。不過,亦有人在被逼的情況下發出「性短訊」。
 
要注意的是相片一經發送,就無法收回。若自己的相片被轉發、複製,甚至在網上發佈亦都不受自己控制,決定權完全在接收的一方。現在對方看來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但當愛情關係結束,愛意甚至轉變為恨意時,這些相片往往可以對人造成極大傷害。
 

網上科技私隱問題

當我們愈依賴網絡,我們便將更多的個人私隱交給網絡科技公司保存,如通訊錄、行事曆、相片、通訊記錄等。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型科技公司掌握著世界上大量市民的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對這些世界級的大企業抱有信心,相信她們不會將用戶的私隱胡亂公開,但其實那些企業已正在使用我們上載的資訊作為商業用途。
 
更需要提防的是,當我們在智能手機安裝一個新應用程式時,開發商最多可查閱用戶多達八項資料,如通話紀錄、通訊錄、定位位置、日曆事件、用戶登入不同程式的帳號、SMS或MMS訊息等,但這可以跟該應用程式的功能毫無關係。只要懂得撰寫電腦程式,就有能力成為應用程式的開發商。當用戶的個人私隱落入更多的開發商手中,個人私隱外洩的機會就會增加。
 
隨著智能手機與通訊程式普及,其技術亦愈來愈成熟,一方面固然可拉近人與人間的關係與距離。但另一方面,亦會帶來不少隱憂。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時,也不忘要注意背後的陷阱,好好保護自己。

 
[1] 〈港人機不離身 96%天天流動上網冠亞洲〉,《文匯報》,2013年8月22日,第B02版。
 
[2] 〈亞太智能手機普及率報告:增長速度令人吃驚〉,新華網,2013年9月1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9/19/c_132733981.htm
 
[3] 〈迫女童性交微信色魔監8年   〉,《香港商報》,2013年9月18日,第A14版。
 

網絡文化與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我們的生活已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回顧2013年關於性文化的課題時,不少均與網絡文化有關。
 

手機程式 性陷阱處處

青少年溝通的平台由網上的討論區和社交網絡,轉移至智能手機上的各種應用程式。從此,溝通不再受到網絡限制,因為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接駁至網絡。WhatsApp、LINE、facebook差不多是每部手機必會安裝而且也是最常使用的程式。不過,各種性陷阱亦相繼出現。
 
雖然援交的情況一直存在,但智能手機的普及令援交活動更見容易。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預防青少年援交計劃主任謝紀良在2013年10月表示,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作聯繫的援交個案有增加趨勢,最近每月均接獲一至二宗相關個案,但對上一年的個案卻是零宗。
 
除了援交,使用智能手機從事其他性罪行的情況亦十分普遍。不法之徒藉私影之名,邀約受害人外出拍照,偷拍換衫情況;或以虛假身份獲取對方信任,並要求對方傳送性感,甚至裸露的相片,繼而以那些相片威逼受害人發生性行為。
 
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性陷阱就是「裸聊」。警方在2013年11月公布,在當年首十個月裸聊勒索案比上一年同期上升八倍。不少受害人與陌生網友進行裸聊時被錄下片段,藉此要脅發生性行為或勒索金錢。
 

互聯網世界 充滿扭曲性觀念

一個本港著名的賣淫網站因涉嫌操控本港和內地妓女賣淫,在2013年12月被警方搗破,被捕者包括集團主腦。該網站操控逾五百名妓女,並會替妓女化妝和拍攝,之後在網上宣傳,從中賺取廣告費每年逾六千萬元。但該網站在停業十日後再重新啟動。
 
另一方面,鼓吹「人生苦短,偷情趁早」的偷情網在2013年8月登陸香港。該網站聲稱全球有二千多萬名已婚會員,創辦人更揚言已瞄準本地已婚女士,強調不想離婚的女性可以「偷情」來滿足不協調的婚後性生活,提倡紅杏出牆以挽救婚姻危機。但因網站本身只提供婚外情的交友平台,並不構成刑事罪行,雖然有關注團體強烈譴責,仍能在港合法經營。
 

與青少年共同面對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現今十分普及,青少年在使用新媒體時遇上各種陷阱的新聞常有發生。有見及此,明光社在2013年12月13日舉辦了一場性教育教師訓練,邀請了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竺永洪,聯同他的同事程健祖 (青少年自強計劃「心渡計劃」召集人)及社工高保健,與約二十位出席的青少年工作者分享「新媒體的性陷阱」。
 

青少年走差 成年人有責

在青少年中間盛行多種不同程度的性行為,竺永洪先讓參加者檢視自己對這些行為的接受程度,從中展現出同工間的價值觀存在分歧。可是,若價值觀分歧會在成人間出現,更何況是在成人與青少年之間?而且這分歧將會更大。然而,關於性議題的處理方法不是非黑即白,需視乎不同處境作出考慮。所謂的偏差行為雖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但成年人亦責無旁貸。他指出我們先要知道青少年對性教育的期望,切合他們的需要,而不是只教導我們認為青少年需要的內容。
 

先聆聽 後灌輸

高保健接續為參加者介紹現今青少年身處的網絡文化。青少年只需一機在手就能接通天下,只要在手機上輸入幾個字彙,就能出現大量色情資訊。青少年喜歡的遊戲、瀏覽的討論區中都滲透不雅內容。高保健表示,從警方轉介他們跟進的警司警戒個案中,不少犯事青少年都是受到色情漫畫、AV等資訊影響,繼而嘗試實踐當中的內容。加上他們欠缺性罪行相關法律的知識,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法律而被捕,如與未滿16歲的女朋友作出親熱行為。而在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下,曾犯性罪行者尋找工作亦會面對更大困難。
 
同工與青少年之間的想法和價值都會存在著差異,程健祖建議我們介入青少年性問題時,先要評估對象的開放程度,可從他們的用詞了解他們的情況,如AV用詞、援交術語等。此外,同工們亦要了解自己的局限,了解是否能接受自己與青少年在價值觀,甚至言語上的落差。他分享「危機、需要及接收模式傾向」原則,幫助青少年認識法律和網上危機,處理青少年生理或心理的需要,及以有效的接收方法來作出介入。他建議我們先放下道德批評,聆聽青少年的心聲,幫助他們處理各種問題,最後才向青少年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
 
青少年就是未經打磨的原石,只要我們加以打磨,他們也能像鑽石一樣散發耀眼的光輝。
 

「裸聊」的代價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9/09/2013

網絡不止可以提供資訊,更是供各界溝通的平台。網絡上有不同的即時通訊工具,讓使用者透過文字、聲音、圖片及影像與人溝通。手機和網絡的融合使人們能隨時隨地接收及分享資訊,不過卻令大量「低頭族」出現,而且亦衍生出一眾問題。
 
三至四年前,坊間出現「性短訊」(Sexting)一字,意即主要透過手機,發送與性有關的不雅訊息或相片,為的是炫耀自己、引誘別人,向對方表達好感,或許下承諾等。但相片一經發送,就無法收回,最終可能在未得當事人同意下被轉發,甚至在網上公開。在本港的網上討論區就能找到大量這樣的相片。近一兩年更出現「裸聊」的情況,這是指在裸露身體的情況下,透過網路攝影機與對方溝通,可算是「性短訊」的視訊版。
 
將身體裸露給別人,甚至是陌生人看,是十分危險的,相信一般人不會輕易嘗試。但互聯網的匿名性容易使人放下戒心,男性更有可能認為自己不會「蝕底」,罪案便由此產生。在2013年上半年,網上「裸聊」勒索案有131宗,較去年同期急升逾五倍。受害者以男性為主,他們在網上被誘騙參與「裸聊」,被人拍下照片或片段後遭勒索金錢。另一方面,有不少女性向網友分享自己的裸露相片後,被對方威脅,最終在不情願下發生性行為。
 
送出了的資訊,永遠收不回,別人如何使用,你控制不到。雖然「性短訊」或「裸聊」看似不會造成即時傷害,但卻一點也不安全。不要因這種非直接的溝通而將身體界線模糊化。若在現實世界大家不會(亦不願意)隨便向他人裸露,在虛擬世界更不應該,因為在虛擬世界其實有更多的「觀眾」。

 

安全?不安全!「裸聊」的提醒與再思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1/03/2013

截至去年11月,已有49名(43男6女)受害人因參與網上激情視頻(即裸聊)而遭勒索並報警救助。有見及此,明光社於2013年2月1日特別舉行「『裸聊』睇真d─認識網上交友平台的危機」講座,希望藉此提高大眾對網絡世界的危機意識,並了解如何協助青少年人遠離危機。是次講座邀得恆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陳永浩博士及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愛自己 活得起」預防青少年援交計劃主任謝紀良先生擔任講員,逾30名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同工參加,同工們都踴躍把握機會發問。
 

Web 3.0的公開國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成為連結全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它為我們打開通向世界各地的大門,同時亦打通探索網絡危機的道路。陳永浩博士指出從前的互聯網功能主要是瀏覽網頁、收發電郵、進行視像會議等。現在的互聯網功能除了以上所述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關係(searching someone),透過不同的交友平台如:Skype、 facebook、 whatsapp、WeChat及 line等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網上交友平台似乎是現代年青人建立朋友圏子的指定模式,他們願意把自己的資料、照片公開,希望能夠尋覓有共同話題的人,甚至尋找戀愛對象。智能電話的出現造就了極端方便的「連繫」,可不時更新自己的動態,期望令「在線上的朋友」能夠第一時間知道並給予回應。謝紀良先生表示交友網站的「成功例子」會吸引年輕人參與其中,然而他們未必能夠察覺當中的危險。
 

Web1.0的安全態度

網絡世界引人入勝之處就是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人建構自我的身份、形象,既能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卻又能公開地分享自己的私生活。沒有人介意你真實的身份,令年青人在當中更容易發表自己的感受、對生活或人的看法甚至不滿;又或肆無忌憚的發放資訊而不被質疑。
 
陳博士表示網絡世界的便利,鼓吹人在最公開的地方進行最危險的事。當不斷的連繫世界時,卻忽略了其一言一行已在互聯網世界中永久存檔,即使你已在自己的版面按下「刪除」鍵,你曾上載或與你相關的任何文字與圖片仍能夠被恣意地公開搜尋。
 
當科技不斷更新,帶領你進入更高速的資訊世界時,也把你置身於更赤裸的危險領域。要留心的是,使用互聯網的心態更需要定期更新。
 

真不了的認同

除了要提高網絡使用的安全意識外,網上交友亦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題目。在網絡世界中虛擬的連繫變成現代人生活的重心,當中得到的”like”更令人樂此不疲的不斷更新,目的就要為了得到更多虛擬的連繫及認同,建立現實世界中缺失的人際網絡,只要你按一下滑鼠,無論是否認識,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成為你的「朋友」,亦可以不再是「朋友」。陳博士指出這種虛擬的連繫與認同從不要求誠實、公正、友愛等傳統的關係建立的元素,因而當中的關係如履薄冰。
 

假不了的危機

人際關係的建立正正是年輕人最渴求的,所以他們樂意追求虛擬的關係與認同。謝先生指出,年輕人容易成為被引誘的目標,因為他們缺乏性知識及網絡危機意識,低估了網上的風險,高估自己的解難能力,又過分相信網絡世界的安全,以致容易誤中陷阱。
 
無論是裸聊、援交還是其他模式的性關係的出現大部份都源於網上交友平台。交友網站、線上遊戲及論壇等,總會潛伏著只想尋找性關係的人。而網絡世界總是把陷阱包裝得美侖美奐,不難發現多以「模特兒公司」做幌子,透過甜言蜜語及金錢利誘年輕女孩提供性交易,合理化那些被扭曲的性關係及性態度。
 

認清基本需要,重建自愛價值

年輕人仍「甘心樂意」的沉迷於虛構的情愛關係中,因為某程度上虛擬的情人能令他們重新得到認同、重建自信心,重新獲得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樂,而這些正正是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失落了的一部份。
 
是次的講座提醒我們在關注如何處理年輕人「網上沉溺」及「性開放」的問題時,請同時把焦點擴闊至他們的基本需要及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