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分別為聖」的教會性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1/2017

青少年是教會未來的棟樑,按著聖經真理牧養他們成長是上帝交託給教會的使命。現今社會充斥著性解放的資訊,與基督教的價值觀相違。青少年在不同價值觀拉扯下,容易感到迷惑困惱。因此教會性教育工作是重要的,但不少教會缺乏教導性教育的經驗,讓牧養工作事倍功半。因此,明光社舉辦了「教會青少年情性教育牧養工作坊」,裝備教牧從情緒及屬靈層面支援青少年。工作坊完結後,我們在此提出幾項意見,讓教牧能得著一點啟發。

鼓勵拍拖要「見光」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青少年也一樣。有教會對青少年戀愛採取反對立場,我們明白出發點是為著青少年的好處,但這只會令他們的戀情地下化,教會蒙在鼓裡又如何牧養他們呢?反之,教會可鼓勵青少年在進入戀愛時通知教會,而牧者或導師為他們提供指引,讓教會有空間介入,幫助他們思考及處理各種戀愛情況。

性是美好的

現今社會將性從婚姻關係中分割出來,明顯有違聖經的教導。我們不應只停留在拒絕婚前性行為的教導,更要進一步向青少年講解基督教的性觀念,到底我們擁抱甚麼價值。「性」是人性中的一部份,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上帝看為美好的。基督教並沒有拒絕及壓抑「性」,但為「性」設下一個界限——婚姻,婚姻中的性是上帝所喜悅的。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應該過一個分別出來,屬祂的聖潔生活。

共同面對色情文化下的情慾挑戰

青少年活在網絡年代,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資訊對他們產生明顯的影響,教會不能逃避青少年,甚或成年信徒皆有可能沉迷色情資訊的問題。信徒應該曉得觀看色情資訊是不當的行為,眼目的情慾會叫人犯罪跌倒。我們要靠上帝的恩典攻克己身,但當我們疲累、煩悶、無聊、孤單及失意時,我們的意志力往往會變得薄弱,最終被試探所勝。因此,我們要與青少年共同制定預防方法,互相守望,一同面對性慾的挑戰。

色情看似只影響男性,但其實亦有女性沉溺色情的情況,而在這性化(Sexualized)社會中,女性被嚴重物化,媒體塑造出一個難以達到的美的標準,大大影響女性的自我形象。因此,教會要幫助青少年發現自己的美,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神創造出來,是衪看為好的。

明光社是教會的伙伴

明光社願意與教會攜手,共同肩負牧養青少年的使命。我們的同工除了到教會主領性教育講座,更可為教會的青少年牧者及導師提供情性教育牧養工作坊,協助大家作好裝備引導青少年建立合乎聖經教導的情性價值觀。歡迎各位同工與我們聯絡。

關注範疇: 
性文化
青年文化

相關文章

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15/01/2025

原生家庭像DNA,無形地影響著婚姻

原生家庭是指每個人自小長大的家庭,當中包括父母及兄弟姊妹,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更包括祖父母。每一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包括明言或潛藏的規則、價值取向、生活習慣、角色、責任、權力分佈、溝通、情緒表達、衝突處理及傳遞愛意等方式,每一個家庭成員均受到以上模式所塑造。俗語有云 :「有其父必有其子」,每個人的性格、思想、行為和態度都或多或少帶有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子,它們就好像我們的遺傳基因(DNA)。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兩個人結婚後會更明顯地浮現出來,筆者在輔導的過程之中曾遇到不少這樣的個案。

例如有一位來自幸福家庭的女士,她與原生家庭的家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兩個哥哥及一個妹妹的關係都很好,家人會互相幫助,即使有衝突也會拿出來討論,尋求解決辦法及和好,很珍惜家人間的親情,每逢節日或家人生日,都會一起食飯慶祝,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很有自信及性格樂觀。她的丈夫卻相反,丈夫的原生家庭,爸爸有賭博的問題,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無故打罵他們兩兄弟,爸爸沉默寡言,基本上不大理會他們,不會打他們兩兄弟,但亦不會阻止媽媽打他們,因爸爸覺得媽媽打孩子都是為了教好他們,而爸爸媽媽亦經常因為錢銀問題爭吵,兩兄弟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地生活,有甚麼需要都不敢說出來,生怕說錯話或做錯事而惹來媽媽一頓毒打。丈夫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性格變得孤僻及沉靜,為人亦較為悲觀,除了和弟弟的關係比較好外,一家人的關係都是較為疏離。

他們兩人因為性格的不同而互相吸引,他們結為夫婦,婚後這些原生家庭的影響慢慢地浮現出來,造成彼此的關係疏離及隔膜。妻子有感丈夫遇到問題時不會和她商量,凡事都自己決定,不像她的原生家庭那般凡事大家有商有量,當兩人發生衝突時,丈夫多數會選擇沉默及逃避,不肯正面解決問題,她經常要猜測丈夫的想法,令她感到很累及沮喪,加上丈夫為人敏感及情緒化,令她感到很難與他有效溝通,她很渴望丈夫能像她的爸爸對待媽媽那樣,主動關心她及表達對她的愛意,生日時會主動安排慶祝活動,而不是像現在這般,需要她提醒丈夫才記得她的生日,還要自己訂位才能一起到餐廳食飯慶祝,漸漸地她對這段婚姻感到失望,萌生離婚的念頭。丈夫卻覺得他們的婚姻很好,沒有問題,很少吵鬧,他自覺自己是一個有責任感和顧家的丈夫,比起他父母的婚姻好千萬倍,直至太太提出離婚,他才如夢初醒,驚覺原來他和太太對婚姻生活的期望有著這麼大的差距,而這些差距都是無形中受到大家的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不自知。

原生家庭像未剪的臍帶,造成有形的影響

明光社

有時原生家庭亦會直接影響一段婚姻,這是由於夫婦雙方或其中一方仍未在心理上或情感上離開父母,對父母仍有很強的情感依賴,他們的關係就好像未剪斷臍帶的孩子和母親的關係,一切需要仍要靠母親供給,這就是所謂的「媽寶」。這類人在生活各方面仍未能獨立做決定,仍好像結婚前,凡事尋求父母的意見,當配偶的意見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本來應尊重配偶的意見,但媽寶卻仍好像婚前一樣對父母的意見言聽計從,覺得父母不會害自己,都是為他們好;長此以往,配偶會感到自己的地位每每不及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心中覺得不忿及不公平。其中一個個案是,丈夫的父母希望他們婚後可以住近父母方便互相照顧,妻子希望可以搬去校網較好及較近工作地點的地區,丈夫最後決定於父母居住的屋苑購買一個兩房單位,父母亦拿出50萬元借給他們作為樓宇首期,妻子並不同意,覺得丈夫的決定非常不尊重她,她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也很低,加上她不能決定居住地點但卻要協助供樓,覺得很委屈,丈夫卻覺得太太斤斤計較,不懂感恩,這件事在他們的婚姻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隨著時間的過去,丈夫凡事聽從父母忽略太太意見的做法,最終令太太無法忍受,要求離婚,她覺得丈夫的父母就好像他們婚姻中的第三者,處處介入他們的婚姻生活,令她成為這段婚姻中多餘的人。

舊約聖經創世記二章24節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同樣的經文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十九章4至5節也在耶穌回應法利賽人有關休妻的提問時被引用,「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可見,夫妻二人在婚後要脫離父母,過獨立的生活。這並不是說婚後不需要理會父母,而是優先次序的問題,配偶的意見應先於父母的意見,這樣,夫婦才能同心經營這個新家庭。而作為父母的,當子女已成年並已成家立室,便要懂得放手,與子女建立一條清晰的界線,除非子女主動提出需要幫忙,否則,應盡量避免干預他們的生活,容讓他們可以真正的獨立。

如何處理家庭留下的創傷?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5/01/2025

家庭應該是子女的溫室,奈何在有意無意之間,不少家庭帶給子女的卻是傷痛經歷,這些負面經歷伴隨孩子成長,有可能影響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甚至出現精神或心理障礙。為了不讓童年期的負面經歷蠶食人生,我們該如何幫助自己,又如何成為其他受傷之人的同行者?明光社於2024年11月6日下午舉辦了網上專題講座:「如何處理家庭留下的創傷?」,並邀請了建道神學院輔導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擔任嘉賓,講解如何妥善處理心中的傷口。

若在原生家庭經歷了一些心靈的創傷,這可能會永遠存在的,劉博士建議有這樣經歷的人可以寫日記,既可抒發自己的感受,又可以自我安慰。事實上,這些難以啟齒的經歷,不是人人聽後都懂得去回應。她以自己為例,她曾在童年時有不快的經歷,也嘗試與朋友分享,但對方有心無力,聽一些又不聽一些,最終未能掌握整個故事。長大後,她發現自己也可以幫助自己,自己的故事不用向其他人交代,而且還可以在日記內鬧父母,抒發情感。在整個過程中,她一邊寫日記,一邊發現對自己的認識加深了,原來自己的內心除了對父母有憤怒外,更加還有傷心。當然,朋友是必須要有的,但他們不是輔導員,她稱:「朋友的存在證明你是正常人。」因為在家人面前,或會有很多不平等的關係、地位和權力的比較,有些人還需要長期與父母保持距離。然而當與朋友在一起,卻沒有這種扭曲的關係,這會令人有一種做回正常人的感覺。

明光社

劉博士建議,用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成長經歷。若小時候曾被父母責打、精神虐待,我們不要責怪父母,而是認定我們有責任去重整自己的傷痕。人在成長中,忠誠是十分重要。在小時候,父母是人效忠的對象,但去到某個年紀,就要重整效忠的對象,這個人可能會是你的丈夫、家庭,故此人與父母的關係是短暫的,就如聖經所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我們長大後,忠誠的對象應是上帝。父母也是人,他們都是有限,會令人失望的,所以,我們要重新調整方向,回到上帝那裡。信徒或會有不幸福的成長經歷,惟有透過上帝的介入,才可以轉化,令它成為一個有力的見證。

愛情既要浪漫也要麵包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1/202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年輕人在談戀愛時如何合理管理財務及開支,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邀請了資深財富管理規劃師、認證家族傳承規劃師周鴻斌先生,分享在戀愛中明智消費和理財的心得。

拍拖理財智慧,貴乎用心和坦誠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金錢不僅象徵擁有購買力,更代表自己有選擇權。在戀愛初期,費用的分擔方法常常成為話題。周鴻斌認為,金錢確實是製造浪漫的一個元素,但如果只用金錢來購買物質,這份浪漫可能是短暫的。真正的浪漫來自於用心的付出,比如在特別的日子準備一個蛋糕,或是一起重遊對大家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這樣的約會才能讓彼此的心更靠近。無論是採用「AA制」(平均分擔費用),還是共同決策攤分開支的模式,重點在於雙方坦誠地分享財務狀況和消費習慣。當意見不合時,應該避免其中一方強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應該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這樣才能讓戀情平穩發展。

不健康的理財觀念

在職青年中,常見的不健康理財觀念,包括過度消費、使用金錢長期缺乏規劃,以及輕視賺取金錢的努力。周鴻斌觀察到,許多年輕人被社交媒體影響,容易受到即時滿足的誘惑,比如玩電子遊戲時課金、網購,或入住酒店打卡,然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高消費活動,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過度消費,甚至入不敷支。

現今的父母通常都會妥善照顧年輕人的衣食住行,讓他們不必憂柴憂米,擔心生活開支,再加上電子貨幣的便利,如日常用的八達通、信用卡等,讓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消費了。這種生活模式,較易令年輕人的理財觀念變得短視,更有可能在未來造成經濟困境,年輕人一旦面對突發事件,例如失業或要應付緊急醫療開支,便會感到不知所措。周鴻斌指出,如果將這類不健康的理財習慣帶進戀愛甚至婚姻裡,建立家庭後的開支只會愈來愈多,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年輕人應該踏實地檢視自己的消費模式,並建立「先儲蓄後消費」的理財習慣,這樣才能令未來的生活保持穩定。

信用破產影響深遠

有些人過於重視生活享受,甚至寧願借貸度日,還款時也只是償還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為了延長還款期而支付利息。這種理財方式,可能會導致個人信用破產。周鴻斌特別提到,信用破產會對個人和戀愛關係帶來深遠的影響。當一方因無法償還債務而申請破產,不僅會重創其個人信用,連未來的財務活動也會受到限制。個人的信貸報告會分為正面資料、負面資料和破產記錄等,信用卡逾期還款的記錄會在欠款全數繳還後保留五年,而破產記錄在破產令頒佈後會在環聯信貸資料庫保留八年。對情侶而言,信用破產意味著未來共同購房或支付其他大額開支時,銀行可能會拒絕貸款,這將影響他們的人生規劃。

這些理財不善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出現,若情侶間有人因金錢問題而感到焦慮,甚至有賭癮或購物成癮,應盡快尋求協助,改變不健康的消費習慣和制定可行的還款方案,以免囤積更多的債務。事實上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和習慣,不僅能幫助個人管理財務,也能為進入婚姻、建立家庭做好準備。

財務規劃可穩定家庭關係

明光社

周鴻斌因工作的緣故接觸過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客戶,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他看到穩健的財富對不同人生階段及家庭的重要。他有不少已婚客戶會為年幼的子女制定教育基金,確保孩子未來有較佳的經濟條件去發展,背後原因是出於父母對子女的愛。對於一些年齡較為成熟的客戶,他們已經儲蓄了一筆財富,希望在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獲得一些被動收入,與另一半共度快樂的退休生活。另外,一些高資產淨值的家族則會透過「家族辦公室」來成立家族信託基金,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受託人來執行既定的財務指示,避免夫婦或兄弟姊妹因爭奪巨額財富而起衝突,也讓下一代繼承上一代人留給他們的財富和祝福。

有計劃地理財除了可讓生活得到保障,更可將財富延續給下一代,相反如果理財不善,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更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對立。對於一般家庭而言,若父母無法應付日常開支,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互相指責,這背後的原因通常與過去累積的財務壓力有關,或因家中經濟支柱失去工作,家庭便會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因財務問題令家庭成員持續引發衝突,往往會令愛情和親情都磨光。

結語

無論在單身、拍拖、結婚、退休等不同人生階段,金錢的角色都不能被忽視。當兩個相愛的人結婚後,二人便會成為一體,他們會為所組織的家庭進行財務規劃,以為伴侶和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祝願所有情侶能就著消費和儲蓄預算充份地溝通,一起為未來建立堅實的基礎,讓甜蜜的愛情更加穩固!

青少年不能或缺的生死教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5/01/2025

在電影《破.地獄》中,有不少「金句」,其中一句是:「人一出世就在倒數」。對於較為年長的朋友來說,在年月的流逝中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在經歷轉變,人不會一直的年輕,總會有一天由壯健慢慢的衰老、身邊的親友慢慢地離開……歲月在教導人慢慢地去接受及面對老、病、死,如能自我反思、與人討論、或找方法去了解,這會是接受「死亡教育」的一種方式。但青少年呢?他們仍在成長階段,身邊的同學、環境都是充滿朝氣,仍有很多時間可以追夢,甚至揮霍,「死亡」彷彿離他們很遠。

然而,了解「死亡」對於青少年來說其實也是重要的,因為不少人了解到生命有限期,才會珍惜光陰,找人生目標及方向,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經歷到老、病。當「朝見口晚見面」的同學或老師,甚至是至親的家人突然因意外、急病或輕生等原因離世,面對一些不可預知的狀況,對青少年來說,他們會感到很突然,亦會手足無措,不懂如何表達感受和消化事件。而華人社會普遍對「死亡」這題目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視之為忌諱,青少年心中即使帶著很多疑問、恐懼,哀傷的情緒,亦可能不懂抒發。

香港學校的課程涉及眾多課題,能給予「生命教育」的空間不多,亦沒有完整的框架及內容要求,要找尋機會與學生探討「死亡」更是不容易。在教育局網站中有一份名為「推行生命教育初探」的教材,[1] 當中提到「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加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珍惜自己、關愛他人和環境的信念和行為」,這些都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情,以助學生尋找到做人的方向。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是從積極人生的方向中去讓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及探索生命等。雖然教材中有提及「生死教育」,並將它列舉於生命教育相關價值的範疇中,但之後並未有提供應用、內容、相關價值觀及它對學生的幫助。

2024年9月,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連同香港生死學協會發佈《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2] 當中有受訪學生表示,因覺得生命不到自己控制而感到無奈,亦有受訪同學指有認真想過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報告又依據受訪學生對死亡態度的總平均分指出,學生對死亡的態度傾向接受,受訪學生中有人表示對死亡產生較強烈恐懼和擔憂,亦有部份學生逃避去想死亡。報告指出「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評價與其生命意義和死亡觀呈統計學上顯著關係,反映良好的生死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自殺念頭和行為的產生。」[3]

那麼「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及「死亡教育」又有甚麼不同,青少年可以如何學習及理解呢?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梁梓敦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少學者或機構對於「生命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如透過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並從中體會生命意義及存在價值,培養尊重及珍惜自己與他人的情懷;或教導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活、豐富人生;或引導人們從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宗教等脈絡去理解生命意義及生命現象,及找尋多元化的方式來展現生命意義。[4]

有部份生命教育工作者會採用的教育模式是將人作為核心,探討人與他人、環境、自己及宇宙/信仰的關係,有關死亡的課題就會放在人與宇宙的範疇中,當中會包括靈性超越之途徑、尋找永恆價值、生命歸宿等內容。[5] 而「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其中一個主題——死亡是生命裡的一個階段,但它不等於整個生命教育。梁梓敦就指出「死亡教育」是教導學生認識和探討死亡,從死看死;但「生死教育」是教導學生先了解死亡,然後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死看生才是生死教育的最終方向。他認為生死教育是一種方式,讓人透過了解死亡,經討論及反思後,而達到「及早預備」和「活好當下」為目的。[6]

如果暫時校園未有空間觸及這題目,就由家庭或教會開始,與青少年談論「死亡」而毋須忌諱,透過不同的材料,如名人離世、災難或自殺新聞、歷史事件、家居環境生態、電影、文學作品、歌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題材來展開對話,來讓他們表達感受,說說他們學校或同學的故事,師長亦可以趁機了解他們對死亡的想法,並把自己的經驗與他們交流,回應他們的疑問,與他們一起反思。


[1] 張永雄:〈推行生命教育初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網站: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NewWebsite/Life_understanding/edb_02.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9日)。

[2]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香港01》,2024年10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深度報道/1057152/香港欠缺生死教育-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3]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4]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載伍桂麟等編:《生死教育講呢啲》(香港:明窗出版社,2020)。

[5]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6] 梁梓敦:〈生死教育,What’s next?〉,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https://www.hkcss.org.hk/upload/pra/PB33/專題文章5_生死教育Whats%20next.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編者序:都是性教育惹的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12/2024

每當社會上發生一些與青少年性議題有關的新聞,例如未婚懷孕、墮胎、性騷擾、裸聊騙案和援交等等,社會人士和傳媒多數也會有同樣的回應,就是性教育不足,彷彿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學校沒有做好性教育所惹的禍,批評學校太過保守和落後,在性教育議題上有太多禁忌。

作為過去20多年努力推動性教育的機構,我們當然大力支持在學校加強性教育,不過,要加強性教育,最重要不是加多幾場講座、多派幾份單張和小冊子,而是要問我們想教甚麼?以及用甚麼態度去教?否則可能只會適得其反。我們同意性教育不應有太多禁忌,當年青人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已愈來愈細、從網上接觸有關性的資訊愈來愈容易的時候,若果家庭和學校不願意面對現實,不對年青人作出相應的教導,傳媒和支持性解放的組織很願意代勞,大家放心嗎?

不過,性教育不是性交教育,重點主要不是只在於生理,其實也必須包括心理和倫理等,因此,我們應就著不同的年齡,教授不同的內容,並以現代社會常見的問題作為引子,讓學生透過性教育明白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發展,以及親密關係的界線、性行為的後果、影響和責任等等。性教育其實也是生命教育,讓年青人學會愛護自己和尊重別人,以負責任的態度看待兩性關係十分重要。

當大家常常說性教育不足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性教育應包含甚麼內容?以及可以怎樣教?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將一些多年以來推動性教育的經驗和心得與大家分享,幫助所有關心年青人成長的老師、導師、社工、教牧和家長對症下藥,一起為年青人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認識校園性騷擾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12/2024

明光社的同工每年都會被邀請到各中小學分享,當中主講的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超過300場,而其中一個最多學校揀選的題目就是「認識性騷擾」,可見性騷擾是不少學校都重視的課題。

有些學校是因為曾經發生過一些涉及性騷擾的事件,所以邀請我們到校向同學清楚講解性騷擾的定義和後果。猶記得有次在某間學校負責「認識性騷擾」的講座,之後一位同學在老師的陪同下,向我哭訴他在學校面對的困境,當中涉及性騷擾事件,而校方也作出了適當的跟進工作。也有許多學校舉辦以性騷擾為主題的講座是基於「防範於未然」,先教育同學認識性騷擾,以致不作出性騷擾行為,以及一旦不幸遇上性騷擾時的應對和處理方法。

何謂性騷擾?

在此,要先講解一下性騷擾的定義。性騷擾不是一個寫在校規或指引上的詞語,它是列於香港法例第480章《性別歧視條例》之中。

《性別歧視條例》中的性騷擾定義如下:

  1. 任何人如——
     i. 對另一人提出不受歡迎的性要求,或提出不受歡迎的獲取性方面的好處的要求;或
    ii. 就另一人作出其他不受歡迎並涉及性的行徑,
    而在有關情況下,一名合理的人在顧及所有情況後,應會預期該另一人會感到受冒犯、侮辱或威嚇,該人即屬對另一人作出性騷擾;或
     
  2. 任何人如自行或聯同其他人作出涉及性的行徑,而該行徑對另一人造成有敵意或具威嚇性的環境,該人即屬對另一人作出性騷擾。

性騷擾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是對個別人士的性騷擾,簡單來說是指不受歡迎並涉及性的行徑。由於一個人感到遭冒犯這種感受是主觀的,所以條例列明該行徑是否屬於性騷擾須經過一個「合理的人」的客觀測試,而這個合理的人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是在判斷該行徑是否性騷擾時,需按常理去推斷該行為是否會令人感到遭冒犯、侮辱或威嚇。性騷擾行徑可以是直接或間接地透過身體動作、語言或行為去進行,例如,不恰當的身體接觸、色情笑話、上下打量他人身體、評論別人身材、追問別人的私生活、做出涉及性的手勢和動作、發放不雅圖片或訊息等,都有可能構成性騷擾。

第二類性騷擾,是營造一個在性方面有敵意或具威嚇性的環境,該行徑不一定是直接或故意針對個別人士,但有關環境充斥著涉及性的行為、言語或圖片等,使人感到有敵意或具威嚇性。例如有兩個人在課室裡說色情笑話,由於有其他同學在場,這令沒有參與但聽到他們對話的同學感到不安或尷尬,有關行為已足以構成性騷擾了。

被騷擾者處於弱勢

性騷擾事件中的騷擾者和受害者都沒有特定的特徵,但他們之間往往存在著權力不對等的情況。在校園環境中,有些同學可能在身形、能力、背景、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存在優勢,這些同學會藉此優勢去欺負其他資源有限的弱勢同學,而被騷擾的一方往往因著處於弱勢而未能作出反抗。

校園性騷擾對受害者會造成多方面的深遠影響,他們常常感到焦慮和無助,擔心自己會再次遭受騷擾,嚴重的更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社交方面,性騷擾會使受害者對他人失去信任,他們會孤立自己,與朋友或同學疏遠,除了將自己封閉起來,他們亦難以與人建立深層關係。這種種的情緒困擾和精神負擔,也會影響受害者的學業,他們會難以集中注意力上堂,甚至逃避上學,有的更會選擇退學。而這些影響是長遠的,在未來會繼續影響受害者的生活。

筆者相信大部份校園性騷擾事件的出現,是因為同學對性騷擾缺乏認識,以為一些行為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或惡作劇,輕視了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留意自己的言行和別人的感受,同學間應該互相尊重。

而若有同學不幸遭遇性騷擾,要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為一個行為是否構成性騷擾,其中一個因素是取決於受害人對那行為的觀感,只要受害人認為那行為「不受歡迎」,有關行為便可能構成性騷擾。沉默、啞忍只會使問題惡化,所以我們鼓勵受害人勇敢表明立場,拒絕性騷擾行為,並向信任的師長朋友尋求幫助。

事件中的旁觀者

性騷擾事件除了涉及騷擾者和受害者之外,還涉及旁觀者,有些同學沒有做出一些令受害者不舒服的事情,但卻看著事件發生而沒有制止。其實,旁觀者除了要拒絕參與性騷擾,更應挺身而出協助保護受害者,並給予受害者支持及鼓勵,有需要時他們可向信任的老師求助。

而學校在校園性騷擾一事上有轉承責任,學校有責任確保同學及所有教職員能夠在一個免受性騷擾的安全環境下學習和工作,包括要做好相關的教育,讓所有教職員和同學認識何謂性騷擾並避免有關行為,如出現懷疑性騷擾的情況,學校必須公平公正地處理,確保涉事者,包括投訴人和被指稱的騷擾者,均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雙方都可以為自己申述,如發現有人真的作出了性騷擾行為,校方應作出適當的懲處。

認識性騷擾其實是每一位同學成長的必修課,除了不作出違法的性騷擾行為,更重要是學習易地而處,以同理心與其他同學相處,尊重他人,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安全的環境裡學習和成長。

來回太空又折返地獄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5/12/2024

新興毒品「太空油」依托咪酯在港濫用個案近期急速上升,更被發現蔓延至社區及校園。有青少年受訪者形容吸三口「太空油」已上癮,之後不斷吸食,令自己感到很放鬆。根據警方搗破的製毒工場,毒販還把依托咪酯混入果味甘油,又會在煙彈中加入顏色和氣味,以吸引買家。由於吸食後太空油很快就會「上腦」,藥效約10多分鐘就散去,令它的隱蔽性很高,而它的價格約100至300元一粒,年輕人容易入貨嘗試。

依托咪酯在醫學上是麻醉誘導藥,吸食電子煙與吸食太空油在外觀上無異,旁人只能透過吸食者服用後的反應分辨,吸太空油者會腳步浮浮、手震、眼神飄忽、口齒不清,甚至會失去控制、全身顫抖,之後還會出現嗜睡與頭暈的症狀,亦有個案因精神狀態或行為異常,要轉介精神科評估。如果發現身邊有年輕人有此狀況,師長則要多加留神。

另外,更有人在公眾地方吸食而暈倒在地上或馬路,險象環生,亦有女同學吸食後「斷片」(失去短暫記憶)、失去意識或反抗能力而遭性侵。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太空油「類似酒精或安眠藥」,令人有興奮開心感覺,易致上癮。吸一次的毒性影響會持續約一星期,但長期濫用易令身體產生耐藥性,很難戒癮。而長期使用亦會產生慢性影響,對於未成年人士或兒童的腦部影響嚴重,甚至改變他們的腦部。

而濫用藥物的青少年還可能受到來自同齡人的社交壓力,形成一個濫用毒品的社交圈,從而進一步加深成癮問題;而吸太空油的行為可能會令其他青少年因為好奇而跟風吸食。有社工建議師長可多留意學生,若發現他們吸太空油,不應立即責備,應耐心疏導協助,讓他們知道太空油易令人成癮,開始時,他們會以為吸一口很少,自己可以控制,但之後會愈吸愈多,最終會被它倒過來控制了自己。本來想讓自己減少憂慮,想放鬆,但用錯了方法,輕視其禍害,不單沒減少焦慮,情緒還更易波動,成癮又傷腦,恨錯難返。


參考資料:

戴慧豐、羅敏妍。〈太空油|17歲仔吸3啖就上癮 指3成同學有吸食 女生斷片被性侵〉。《香港01》。2024年11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7%AA%81%E7%99%BC/1073867

〈易上癮「試後追住食」 女性長吸可致下陰變形〉。明報新聞網。2024年11月2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41124/s00001/1732386587107/

劉英健。〈飛向迷幻的代價|解碼太空油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星島頭條。2024年10月28日。網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lifestyle/501300181/

性真的就是愛的表現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8/11/2024

在戀愛關係中,性行為常常在電影電視被視為情感的延伸,是熱戀中的情侶必然會做的事,但這樣的行為也伴隨著風險,有可能因而感染HIV或意外懷孕。即使現在有藥物能控制HIV的病情,這卻會令人失去原有的健康,並需終身依賴藥物過活。今時今日即使有多種方法應對意外懷孕的狀況,這些選擇也可能對身心靈造成傷害。因此,我們不禁要思考,性行為是否就等同真愛的表現?

性行為在情感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認定了彼此的關係,還使雙方在情感上互相依附。發生過性行為的情侶,會渴望成為對方的唯一,並期望能夠長久維繫這段關係。然而,如果會令其中一方的身體出現問題、情緒低落或潛在的生命消逝時,又如何成為對方的支持?因此,即使是基於愛,在發生性行為前,應先考慮珍惜生命和愛護身體兩項大原則。若非如此,這樣的關係只會淪為在性慾驅動下不斷追求肉體快感,最終失去真正的情感連結。

每個人都應該尊重愛情,並對自身及伴侶的健康負責。在拍拖過程中,遵守安全的身體界線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待雙方的關係成熟後,再步入婚姻,這樣才能以專一忠誠的態度,與對方享受珍貴的愛情。

愛情的本質在於互相扶持與理解,而非單純滿足的肉體需求。真正的愛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透過珍惜彼此的身體與心靈,才能讓愛情不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流逝,甚至變得更為穩固。


參考資料:

〈調查:年輕人性態度趨開放 安全意識低 逾半人性行為間歇採預防措施 增染HIV風險〉。《am730》。2024年11月2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E6%9C%AC%E5%9C%B0/%E8%AA%BF%E6%9F%A5-%E5%B9%B4%E8%BC%95%E4%BA%BA%E6%80%A7%E6%85%8B%E5%BA%A6%E8%B6%A8%E9%96%8B%E6%94%BE-%E5%AE%89%E5%85%A8%E6%84%8F%E8%AD%98%E4%BD%8E-%E9%80%BE%E5%8D%8A%E4%BA%BA%E6%80%A7%E8%A1%8C%E7%82%BA%E9%96%93%E6%AD%87%E6%8E%A1%E9%A0%90%E9%98%B2%E6%8E%AA%E6%96%BD-%E5%A2%9E%E6%9F%93hiv%E9%A2%A8%E9%9A%AA/509167

雙雙出軌的背後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1/11/2024

11月初,一對頻道訂閱人數有100萬的YouTuber夫婦被爆出軌。根據網絡上的資料,先是一名內地女畫家發出了一則社交媒體帖文,標籤了已婚網紅Ryu的Instagram賬號,男方因此被指有出軌行為。當輿論都替Ryu的太太Yuma抱不平時,卻又被爆出原來Yuma在丈夫出軌前,已跟丈夫的好友、同是YouTuber的日本同鄉Tommy出軌,更要丈夫自行去風俗店解決性需要。此時,輿論便來一個180度的轉向,大部份人開始痛罵Yuma。故事進展到現在,涉事人紛紛發表道歉帖文,更變成Yuma想要挽回跟丈夫的關係,但丈夫對畫家的感情已不能自拔。在這件事上,誰對誰錯,作為一個局外人,實在難以判斷,或許也根本沒有對錯可分。

在討論愛情與婚姻關係時,總離不開愛情三角理論。理論指,完整或完全的愛,就是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以及承諾(commitment)的結合,少了其中之一個元素,關係便難以持久,也容易出現婚外情一類的問題。其中激情這個元素,在熱戀期時二人的感受尤為強烈,但在數個月至一年後,這種強烈的感受會隨著時間而遞減,而親密以及承諾則會透過更多深入的交流以及會隨著年日而增加,情況就如老夫老妻即使失去了激情,他們仍能維持他們的婚姻。話雖如此,但人是喜歡追求刺激與激情的生物,在情感關係中往往需要自律才能有效維持婚姻。

在上文提及的YouTuber出軌事件中,假如事件真的像報道中所說,先是女方想追求新的激情,所以在出軌後想要與丈夫拉遠距離,讓他自己去風俗店解決性需要,這會令二人之間的親密也消失。在疏遠丈夫後,女方還要指出自己心裡無法控制地渴望著第三者,這讓夫婦間的承諾也頓然被拆毀。在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中維持了一段時間後,男方也發展了婚外情。

按事件來說,似乎是先出軌者的責任較大,但無論如何,夫婦二人在心動與忠誠之間都選擇了心動,順應了人類追求激情的本能。這令筆者想起康德談論自由時說過,能夠抑制自己不去做不應該的行為,這才是身為人的尊嚴,《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則這樣描述慾望與自由:順著慾望過日子就如一顆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只能自然滾落,但真正的自由是能讓石頭停下或在坡道上往上爬,有對抗慾望的能力。有人因為女方是日本人,就說她繼承了日本人出軌的基因,但事實上,任何人在情感關係上如果不懂得自律,只會順應著自己的慾望,便得面對關係破裂的苦果。出軌,並不是日本人的專利,不要等到失去時才懂得珍惜。

回應離婚再婚者的需要 《恩典重臨》榮獲金書獎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0/11/2024

基督教出版聯會主辦的「第十屆金書獎」已於2024年9月27日假城景國際酒店的水晶殿舉行,當天,明光社出版的《恩典重臨:基督教再婚婚前輔導》(下稱《恩典重臨》)榮獲教會及佈道事工I(教材及課程)的金書獎。此書作者為本社的事工顧問傅丹梅及輔導員韋佩文,她們多年來輔導離婚再婚的群體,把輔導室的故事、與離婚再婚家庭子女同行的經歷,結集成書,以幫助在婚姻中迷失的一群,最終此書得到外界的肯定,並獲此殊榮,實在感恩。

明光社

《恩典重臨》在最後五本入圍書中脫穎而出,韋佩文在獲獎時在台上先感謝讀者對此書的支持及認同,她更有感而發稱:「在明光社的服侍當中,聽到很多離婚人士的傷痛及他們對再婚的渴望,故此我和傅丹梅整合輔導的經驗而寫成這本為離婚再婚人士而設的教材,盼望明光社能與各教會的牧者一起同行,關心這班離婚、再婚者的需要。」

明光社

此獎項的其中一位評審委員葉子良牧師十分欣賞《恩典重臨》,及後他接受我們的訪問時稱:「本書的原創性及獨特性,是三位評判一致評定此書得獎的原因。」他娓娓道出此書可取之處:「《恩典重臨》最突出之處是其獨特性及原創性,由於基督教界未曾有人出版同類的書籍,故此有其獨特的一面,是一本有份量的書籍。在原創性極高下,作者也是在幫助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就牧養的層面續稱,傳道同工在教會牧養時,面對教友離婚、再婚,甚至繼子女的問題,往往都是難於處理、觸碰的課題。教會牧者不容易入手處理,一直難以應對,他稱:「首先,不同宗派對離婚、再婚的課題有不同的神學觀,此書擔當了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讓不同宗派的人士閱讀都感到舒服。此書的題材敏感,應該難以落筆,最終的製成品卻滿足了各宗派教會的需要,實在難得。」為甚麼離婚、再婚的題材敏感?他說:「教友或許不知道原來在教會可以有這方面的支援,因為若牧師在教會談及這課題,就好像在鼓勵離婚。要牧者與這群體同行及表達關心,現在最好的方法是借用此書,我們可以介紹此書給弟兄姊妹閱讀。」他建議,牧者可以以此書作為介入點,說:原來坊間都有資源去討論這個話題,然後與有相同經歷的教友一起去閱讀此書,以同行者身份來提供支援。

明光社

在內容方面,葉牧師讚揚《恩典重臨》除了在不同章節分別記載了再婚者面對新的婚姻時的憂慮,同時也提出牧者關心這群體的方法。書中記載的例子真實而豐富,葉牧師欣賞兩位作者在書中分享真實的輔導室經驗,以幫助更多離婚、再婚家庭。例如書中其中一個例子是因「忙」而導致離婚,「忙」是現今一個很普遍的理由,例子很能反映現實,不誇張而貼地。這例子提醒讀者,踏進新的婚姻前便要反省,若仍是埋首事業,是否會重蹈覆轍。另一方面,書中經常引用經文對牧者來說十分有用。當內容提及再婚者將要面對新的婚姻而表達憂慮時,書中會配以經文來給他們建議。書中簡單的經文提醒,如提及子女是上帝的禮物,便能對人作出提醒,即使經歷離婚、再婚,仍要為子女的福祉著想及從他們的需要出發。

此書的閱讀群體絕不限於關心離婚、再婚的人士,而且更能擴展至初婚者也可閱讀,他稱:「書中有些地方講述關係、性格、期望,這些內容不一定只應用在離婚再婚者身上,其實對初婚也很適用」,故此他認為此書的內容十分大眾化,亦很容易閱讀。他認為本書重視對過往離婚經歷的回顧及反思,這是十分正面的教導。在踏進另一段婚姻前,考慮再婚人士必須要檢視過往婚姻失敗的原因、影響和需要學習的事,他引述稱:「書中會列舉問題來反思,例如你與前配偶認識多久便結婚,以此為介入點,比較與前配偶相處的關係來反思與下一個伴侶的關係,透過書中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整理、尋找答案。」他又舉例,第八課的內容是有關繼子女,這也是不容易的課題,書中則教導讀者當中要注意的地方,並講解如何滿足四大長老(一對準新人的父母)等人的期望。

最後,葉牧師謙虛地表示,不是每一位牧者都對此議題有足夠的認識,此書就是像一本天書,以補牧者的經驗不足,期望每一位牧者閱讀此書後,能夠牧養更多離婚、再婚的家庭,以致他們能得著上帝的愛。

 

明光社

按此訂購《恩典重臨》

原價120元,特價100元,可致電2768 4204查詢。

向自己負責任的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4

人生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作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跟大隊、憑感覺,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萬一決定錯了,也有許多「同路人」,就算在最壞的情況,亦絕對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陪葬」。驟耳聽來,正常的人理應不會這般傻瓜,但現實上,受潮流、朋輩、大數據影響的人比比皆是,不願被別人看為古板落後,往往會令我們沒有勇氣拒絕一些自己不願意或不認同的要求,就像在還沒有弄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在拍拖之前,不少人已拒絕不了發生性行為的要求。又例如在與人工智能(AI)互動的過程中,許多人不知不覺落入了大數據的算計,卻不察覺早已暴露了自己的喜好和弱點,然後被隱藏的商家請君入甕。

因此,作為家長、老師和導師的,實在有需要在適當時候,為子女和青少年作指路明燈,讓他們看到人生原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和選擇。很多時做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不會即時見到果效,但最重要的是讓年青人在日後遇到一些重大決定或疑惑時,在所謂潮流和朋輩看法之外,看到另一個選擇,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永遠有權選擇,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個世界有太多迷思,不少社會政策和傳媒文化固然容易受所謂政治正確的想法左右,甚至會做出不合常理的古怪決定。就算在教會機構的事奉,有時亦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隨以前的做法或傳統,而沒有考慮在不同的時空和處境,應有不同的考慮和做法。今期《燭光》想和大家一起衝破不必要的迷思,學習為自己作負責任的選擇和決定。

親密接觸對男女的心理影響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11/2024

青少年的戀愛關係往往充滿激情,亦會著重身體方面的探索,有關經歷都會深深影響他們對情感的理解和對自我價值的看法。本文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梁家揚博士,探討親密的身體接觸和性行為對青少年情侶的意義,並揭示常見的迷思與誤解。

梁博士指出,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身體接觸是一種建立和維持情感聯繫的重要方式,讓人感到安全、被愛和關懷。青少年期是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身體接觸,例如拖手,情侶能夠表達對彼此的情感,並加深親密感。身體接觸會促進大腦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種「親密激素」可以減少人的心理壓力,並促進信任與情感連結。對於平日面對著學業、家庭或同儕壓力的青少年來說,身體接觸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此外,通過身體互動,青少年情侶可以確認自己的情感價值和自尊。

親密接觸具備象徵意義

他又提到,身體接觸亦具有象徵意義,例如,當情侶雙方同意拖手時,通常會被視為二人的關係從普通朋友轉變為情侶關係。若男方希望與女朋友有更多的身體接觸,而女方也願意配合,這可能會增強彼此的安全依附感。但若女方不願意有進一步發展,不想有更多身體接觸,則可能對二人的關係進展有所影響。因此,在決定進行某種身體接觸前,雙方必須先建立足夠的信任和有良好的溝通,如果只依憑其中一方的感覺,貿然行動,必然會影響雙方關係。

梁博士解釋,青少年的腦部正處於急速發展的階段,前額葉仍未成熟,而前額葉負責高層次的思維、判斷、決策及對衝動行為的控制。許多青少年情侶拍拖時發生性行為往往是出於即興,最初可能只是接吻,但隨著情感的升溫,行為可能會失控,最終意外地發生了性行為,這對戀情其實會帶來不良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下,情侶之間的身體接觸往往被視為身份認可的標誌,當關係進展至有性行為時,則意味著雙方的親密程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梁博士指出,性行為的特殊意義在於它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是對彼此關係的進一步確認,這也會令情侶對對方產生更強的依賴感、深刻的情感與心理意涵。對青少年來說,性行為可能被視為鞏固關係的一種方式,但這種強烈的依賴感也可能會帶來過大的壓力和責任,引發情感的風險。

性行為改變男女心理狀況

梁博士指,在發生性行為後,女孩子可能會將所有需求都寄託在男朋友身上,期望對方可以滿足她,為她解決家庭、學業等問題,也會覺得男方必須對她負責。這種情感依賴可能導致女孩子減少與其他異性來往,並期望男朋友成為她唯一的依賴對象。

相對而言,男孩子通常需要與同性朋友有更多的互動,例如透過運動等活動來獲得同儕的認同,這方面的情感需求是女朋友無法提供的。遇上女方的情感需索,男孩子可能會選擇逃避來紓緩心理壓力,若女孩子的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則會感到失落和不安,進而令戀情產生張力。

衝動性行為與深刻內疚感

現在的社會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已較以前開放,不過,在某些文化或家庭中,婚前性行為仍會被視為不道德或不合規範的,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不過現實往往是,不少人包括青少年都有婚前性行為的經驗。梁博士指,青少年在發生性行為後或會感到內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違背了父母或社會的期望和道德標準。深刻的內疚感,可能會引發羞恥感和貶低自我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已「不再純潔」或「做錯了事」。

這種對自我的苛責不僅影響青少年當前的心理狀態,還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關係。即使長大後結婚生子,這些未被處理的情感也可能成為他們一生的遺憾,讓他們覺得自己始終有缺憾、不再完整。梁博士指出,有這類極端想法的人,他們的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比較小,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接納自己,並且避免將自我嫌棄和過度自責的情緒帶入下一段感情,甚至影響到未來他們對子女與異性相處的態度。

真愛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上

梁博士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真愛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健康的戀愛關係應具備以下特質:一、雙方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二、不應通過設立條件來讓對方滿足自己的期望;三、雙方雖然有身體接觸,但懂得彼此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的決定,和不強迫對方做出有違其意願的行為。

明光社

因此,在戀愛中設立合宜的身體界線,避免雙方受到傷害,實在至關重要。梁博士鼓勵青少年坦誠地與男朋友或女朋友表達自己對身體界線的期望,及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可以使用「我訊息」,即以「我」作為陳述的開首,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我希望我們可以慢一點,因為這樣我會感到更舒服」,而不是指責對方的想法或行為。這種方式有助於促進健康的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破解戀愛迷思

只著重身體探索,會令青少年愛侶的關係存在暗湧,其實現代戀愛存在許多迷思和誤解,也可能會影響情侶的關係:

迷思一:「凡對方所要求的,我都要滿足,這才能證明我很愛對方。」

梁博士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長大後,當有人表達對自己的喜愛,他們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感受,無論對方提出甚麼要求,他們都會配合,以滿足對方,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證明自己愛對方,盡了做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本份。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想法。健康的戀愛態度是,不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對方身上,也不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所有要求,理解對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同樣重要,從而達到互相理解和妥協。

迷思二:「如果你真的愛我,就應該和我上床。」

明光社

戀愛中的青少年常常因為害怕關係受損,而勉強自己答應對方的各種要求。如果有人要求情人和自己上床,或者要求情人送贈昂貴禮物,來表明她或他對自己的愛,這其實是情感操縱,可能反映出關係中的權力不平等,有人試圖利用愛情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梁博士提醒青少年,這類人通常認為自己的需求凌駕一切、缺乏同理心,甚至將他人視為宣洩情慾的工具,一旦有另一個人同意與他發生性行為,他就可能迅速轉移對象,隨時結束原有的戀愛關係。

遇上情人提出這類要求,梁博士建議這樣回應:「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應該同樣尊重我的感受。」此話背後的理據是:大家的情感需求是對等的,而不是由某一方來主導戀情。即使「男神」來追求自己,也不意味著我要奉獻全部來迎合他的要求;同樣,即使「女神」願意接受我的追求和約會,也不代表我要花掉所有的金錢來討好她。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才能維持健康的戀愛關係。

迷思三:「就算懷孕也不要緊,因為我們可以結婚。」

梁博士指出,青少年未必真正理解當初許下廝守一生的承諾意味著甚麼,或者沒有預料到感情有天會生變,一旦面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等現實問題,青少年便會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壓力,並可能因恐懼而選擇逃避。家長和老師可以把這類承諾背後的責任具體化,幫助青少年思考和抉擇。例如,師長可以對青少年說,如果女朋友懷孕,你將成為爸爸,這背後的責任意味著:一、放學後,你不能再和朋友打籃球或四處閒逛,而是要立即回家照顧初生兒;二、晚上需要餵奶,可能會影響你的睡眠質素;三、星期六和星期日因為要照顧孩子,而無法出外玩樂。

迷思四:「大家都有拍拖,自己至少也要抓著一個。」

受成長背景影響,有些青少年可能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因而渴望愛情。梁博士指出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並不僅僅取決於能力或有沒有拍拖,因此人應以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青少年可在感興趣的領域中嘗試,如音樂、運動項目,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的表現會變得更好,他們可以藉此重建存在感、自尊和自我價值。即使外形吸引的少年,也可能有自己的弱項,例如控制慾強,這會影響他成為一個好的伴侶;相對而言,一個外表平平但具備強烈同理心的男孩,其特質可能會成為他的強項,令他成為一個好伴侶。

迷思五:「相處時不開心,只要拖手、接吻、發生性行為就會和好。」

有些青少年誤以為在身體上有親密接觸,就可以掩蓋相處中的矛盾,將性凌駕於溝通之上,以為這樣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用拖手、接吻或性行為來解決分歧往往無濟於事,甚至引發更多問題,例如有些女孩子在分手後要面對未婚懷孕的問題。梁博士分享到,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指出,完整的愛情應包括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身體上的激情和短暫的甜蜜雖然看似能解決矛盾,但缺乏親密和承諾的支持,就像一張桌子斷了其中一隻腳便無法站穩,這樣的戀情同樣無法持久地發展。

訂立雙方同意的身體界線

明光社

在戀愛關係中作充份的溝通和訂立雙方同意的身體界線,可避免在未經認真思考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梁博士指,在親密行動採取主動的一方必須明白,戀愛中不一定要透過性行為來表達愛情;如果雙方的接受程度不同,主動的一方便不能強迫另一方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有些青少年受性格或成長背景影響,可能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立場和主見,這類青少年在親密關係裡往往是被動的一方,他需要明白,每個人,包括他自己的情感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他應該勇敢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梁博士又特別提到,非常親密的身體接觸和性行為,不像其他的事情,所以青少年不能任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他們要了解到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懷孕或感染性病,這是非常重要兼會影響一生的決定,他們必須親自作主。

安全的戀愛路線

在與喜歡的人發展戀情之前,建立穩固的友誼是至關重要的。客觀地觀察心儀對象的性格和行為,特別是他與其他人互動的方式,有助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性格特徵和價值觀。例如,若男孩子因為自己出眾而養成驕傲的性格,這樣的人在戀愛中可能會看輕女朋友,如果要選擇男朋友,他便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此外,想了解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或有沒有過度操控的傾向,可以觀察他如何與朋友相處,有沒有總是要求別人配合自己的時間;如果他缺乏同理心,便可能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進而影響與人關係的穩定性。通過這些觀察,可以幫助人更理性地評估潛在的戀愛對象,從而避免一些問題。

結語

愛與被愛是人心底裡最深層的渴望,被愛會令人感到被重視,錯愛則會令人受傷害。合宜的身體界線讓人清晰地明白可以做的接觸與不可以做的接觸,能令雙方受到保護和尊重。一些青少年或因性行為而經歷過感染性病、意外懷孕、墮胎等情況,這些創傷確實叫人難以面對。梁博士表示,若因著過去發生過的不愉快事件而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看法,或貶低自我的價值,他就應該向專業人士求助。

(本文原載於第159期〔2024年1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令人心痛的人為悲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10/2024

在2019年,一名21歲輕度智障的女子疑遭暴力對待而喪生。她的父母因信任自稱是道士的張姓男子,讓他為女兒進行驅鬼法事,但期間有人對女事主施加了極端的暴力,甚至以假陽具來侵犯她,最終導致她死亡;張姓男子被控謀殺罪及非禮罪。事主的母親亦遭控告,她未有阻止事件的發生,甚至涉嫌與男被告一同購買假陽具。事主的父親發現女兒失去意識後報警,警方到達後發現她的頭部受傷並已沒有呼吸。陪審團早前一致裁定男被告的控罪全部成立,而女被告被控協助和教唆非禮另一人的罪名,亦被一致裁定成立;案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原本是一宗可避免的慘劇,如今一條寶貴的生命已被殘害。當人們面對困難或不如意時,有時會求助於民間信仰,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應考慮有關的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和合法。男被告聲稱要為女事主驅邪靈,即使他真的出於幫助他人的想法才做出有關行為,亦不能成為犯案的藉口,因為他所使用的手段完全不合常理,並違背社會道德倫理。事主的死反映出其父母的愚昧,盲目相信了被告,更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失職的父母。他們或許因對女兒患病而感焦慮,所以願意嘗試任何醫治的方法,但他們忽視了基本的常識和做法是否合法,最終在男被告的錯誤引導下,讓女兒遭受致命的傷害。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做決定時,應優先考慮保護身體和珍惜生命,避免因愚昧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對於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多給予關心和支持。只有在彼此關懷、拒絕傷害他人的社會氛圍之中,才能減少類似悲劇的發生,讓每個生命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惟有理智與關懷並存,才能真正守護生命的價值。


參考資料:

朱棨新。〈道士涉謀殺及非禮智障女案 陪審團一致裁定兩被告全部罪名成立〉。《香港01》。2024年10月1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066462/道士涉謀殺及非禮智障女案-陪審團一致裁定兩被告全部罪名成立
 

與弱勢孕婦同行的「小小生命」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面對意外懷孕,許多女性會感到非常焦慮與不安,當父母得知女兒意外懷孕時,往往亦感到手足無措;而部份當事人則會因社會、家庭和經濟的壓力而掙扎,考慮應否繼續懷孕。其實,這些女性及其家人不必獨自承擔壓力,因為只要願意尋求幫助,他們總會尋找到出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弱勢孕婦的需要,本社訪問了基督教機構「小小生命」的幾位同工及一位媽媽,與大家分享弱勢孕婦的需要、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可以成為她們的同行者。

守護生命的使命

小小生命的發起人及總幹事杜慧妍傳道表示,香港的墮胎情況相當嚴重。她深刻體會到墮胎帶來的問題,包括抑鬱和迷失,因為她有過這樣的經歷。透過閱讀聖經,她看見生命的價值,並在神的呼召下成立了小小生命。這是一個建基於基督教信仰的機構,專注於支援任何年齡的弱勢孕婦、其伴侶和家人,紓緩他們面對因懷孕而產生的壓力。隨著工作的推展,數位同工因自身的經歷或對生命的熱愛而加入,形成了一個用愛心陪伴懷孕女性的團隊。

帶著勇氣尋求協助的媽媽

明光社

這些年來,小小生命與不少在困境中的女性同行,其中一位機構持續關心、有未婚懷孕經歷的媽媽,分享了她的故事。當她得知自己意外懷孕時,年紀已不算輕,並已投身社會工作。她從未考慮過當媽媽,更感到徬徨無助,她為到選擇繼續懷孕還是進行人工流產而掙扎,於是她鼓起勇氣主動聯繫小小生命尋求幫助。她表示,小小生命的同工並沒有僅僅將她視為求助者,而是像朋友般跟她分享類似的經驗,令她感到被關心,同工亦了解到她對懷孕的想法和擔憂,這令她感到很安心和被理解。在同工的建議下,她進行了產檢,透過超聲波檢查,她聽到腹中胎兒的心跳聲,感受到小生命的珍貴,最終她決定成為單親媽媽,撫養這個孩子。

她感謝小小生命同工的陪伴,讓她平安走過整個懷孕過程。她鼓勵遇到意外懷孕情況的女性,將這經歷看為人生眾多經歷的一個部份,若感到困惑或焦慮,應尋找能理解她們處境的人商量,並靜下來聆聽內心的想法。她發現許多女性仍未能獲得幫助,故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她們明白到自己並不孤單,而且有很多人是願意提供協助的。

深刻的前線經驗

明光社

而杜慧妍傳道則分享了一次深刻的前線經驗。一位懷孕女性在偏遠的地區獨居,面對不友善的僱主,她因懷孕而受到歧視,最終甚至被僱主找一些「理由」,將她即時解僱。小小生命的同工曾經陪她到不同部門求助,並為她祈禱;可幸的是,最終她獲得教會的支持,籌集到金錢聘請陪月員照顧她和初生的嬰兒,渡過難關。這位媽媽現在不僅能照顧孩子,還主動關心其他有類似經歷的女性。

小小生命資深關顧幹事蔡潔霞女士則分享到另一位年輕媽媽的故事。在得知自己懷孕時,這位媽媽仍是正值求學階段的年輕女孩,甚至已經與男友分手;因著基督徒的身份,她不敢告訴他人自己的情況。她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小小生命,同工陪伴她去看婦產科醫生,在進行超聲波檢查時,讓她聆聽到胎兒的心跳,她感受到胎兒的生命是寶貴的。最終在牧者和家人的支持下,她選擇將胎兒生下來;在考慮到孩子的將來時,她和家人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孩子交給適合的家庭領養。

小小生命資深輔導員李惠婷姑娘則分享到另一位媽媽遇到的困難,這位媽媽雖然已婚,但她在懷孕前已育有兩位有特殊需要的年幼孩子,她和家人住在沒有升降機的唐樓,日常生活忙碌,疲於奔命。面對再次懷孕,她感到焦慮,又掙扎於是否繼續懷孕。小小生命的同工了解她的情況後,不僅陪伴她接送孩子,還將她的情況轉告了附近的教會,令她獲得了不少支援,而她第三名孩子亦已出生,這位媽媽亦與教會保持著聯繫。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看見弱勢孕婦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小小生命的同工深信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藉著禱告,總能看見上帝的愛與恩典,並透過機構或教會向弱勢孕婦伸出援手,與她們同行。小小生命鼓勵有需要的女性放膽求助,因為同工是非常願意持續陪伴她們的。

情感缺失與關係的重建

杜慧妍傳道特別提到,部份社福或醫療人員可能認為弱勢孕婦因經濟壓力和缺乏支援而難以處理生活問題,因而主張墮胎,這與小小生命同工認定生命是寶貴的看法很不同。另外,她認為部份弱勢孕婦面對的問題不僅是資源不足,而是沉溺於不健康的男女關係,這可能是源於她們曾經遭受父母的厭棄和拒絕,導致情感缺失和人際關係破裂。她強調,這些女性需要與上帝及他人重新建立復和的關係,透過牧者和弟兄姊妹的愛與接納,學習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小小生命有別於一般提供物資配對服務的社福機構,不單是為孕婦解決眼前的物質需要,更是希望把上帝的愛帶進人的心靈,讓人得著真正的滿足和平安。

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孕婦更需要得到關心與陪伴。只要社會上不同的人都願意付出愛心與努力經營 ,就能為弱勢孕婦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幫助她們在困難中找到出路。這不僅是對她們的支持,也是對生命的尊重與肯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弱勢孕婦的需要和她們的經歷,請按此收看「如何與弱勢孕婦同行」網上講座。)

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明光社在2024年7月26日舉辦的網上講座主題為「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當晚由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先生(安然)、筆者、本社的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女士(Carmen)、項目主任(流行文化)呂英華先生(Joseph擔任分享嘉賓,一同分享,推廣性教育的經驗和感受。

Joseph回想自己在加入明光社前,已對性教育有所抱負,曾在網上討論區與網友就「婚前性行為」這個主題進行辯論,甚至想過以「課金」方式邀請出租女友返教會,最後當然是沒有實行。在成為項目主任後,除了可以實踐抱負之外,也可藉此進深認識不同性倫理課題。

明光社

其實,本社同工們每年在學校都會主講幾百場的講座,Carmen相信當中總有學生會受惠的,雖然過程不一定很順利。她記得有一次在中學講解何謂性騷擾,有學生將他被同學性騷擾的真實經歷寫在紙上,而相關的同學也承認有作出過某些不當的行為,原來他們都不知道有關行為已是性騷擾行為。而同工們到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正正就是要告訴學生「應該作」和「不應該作」的行為。

本社的性教育不只在一般主流學校進行,同工們也有機會到訪一些特殊學校。筆者認為,每次到訪特殊學校,對自己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所盲人學校進行講座。因講座在晚上進行,課室的燈光是為講員,即筆者而開的,因沒有燈就甚麼也看不見,連投影機也是為筆者開的,同學都看不見其上的內容,而筆者則習慣了在主講時使用簡報。同學雖然看不到東西,但無阻他們在課室裡活動和溝通;而筆者雖然有視力,但在那刻反而成為了限制,需要有光線和儀器才能運作,那刻有障礙的反而是我。

安然表示香港性文化學會除了在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也在網上推出網上性教育Podcast——「Sex But True騎呢性趣聞」,希望令網絡上的風氣有所改變,讓其上也有一些比較保守的想法。Podcast每集30至45分鐘,他們會選取一些熱門的社會話題作討論,除了類似「食花生」的閒聊之外,也會有一些較嚴肅的倫理思考,並分析網民留言背後反映的價值觀,藉此訓練聽眾的獨立思考能力。安然表示雖然Podcast的目標聽眾是大學生和已出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但也有中學生表示有收聽他們的節目,他很感恩網上Podcast能回應到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心。

誠邀大家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兼職女友」與賣淫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9/2024

警方發現有本地賣淫集團在Telegram上開設群組,以「兼職女友」的名義招攬嫖客,吸引超過25,000用戶。警方針對該集團展開拘捕行動,拘捕六名涉案男女,他們涉嫌利用多個戶口收取及清洗懷疑透過營運賣淫平台而獲取的犯罪得益,有關款項超過1300萬元。

這則有關兼職女友的新聞涉及身體與法律層面的思考,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個人選擇的意義。有些兼職女友可能被不法份子以把柄要脅,並非出於自願,她們需要盡早向信任的人求助。有些兼職女友也可能以為這是搵快錢的方法,認為自己能設立不同的身體界線,視之為工作選項;其實任何選擇都應優先考慮事情是否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或是否違法,保護身體的安全是個人最基本的權利,而合法性則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大眾的安全。如果一個選擇違反了這兩個原則,那麼這個選擇就不應被視為正當的。這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保護和尊重身體始終是最重要的。

社會大眾對於兼職女友的普遍看法往往集中在這種行為的後果,而忽略了對她們的關心。她們可能會隱秘行事,不敢告訴別人正在出賣自己的身體,或是沉溺於不健康的性關係;她們既感到羞恥,也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部份人可能會以痛苦來懲罰自己,甚至選擇自我放棄。社會應該鼓勵那些選擇成為兼職女友或以錢來尋求性關係的人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並向他們發出友善的訊息,主動伸出援手,並與他們同行,例如透過社會服務機構來提供心理輔導、建立愛惜和尊重身體的價值觀;透過社會人士的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慢慢在現實生活中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建立健康的身份認同。這不僅是對個人的負責,也是維護整個社會的健康。


參考資料:

〈Tg賣淫群組以「兼職女友」吸客 警拘6人包括情侶主腦 涉洗黑錢逾1300萬〉。星島。2024年9月5 日。網站:https://www.singtao.ca/6845770/2024-09-04/news-%E7%B6%B2%E4%B8%8A%E8%B3%A3%E6%B7%AB%E5%B9%B3%E5%8F%B0%E4%BB%A5%E3%80%8C%E5%85%BC%E8%81%B7%E5%A5%B3%E5%8F%8B%E3%80%8D%E5%90%B8%E5%AE%A2+%E8%AD%A6%E6%8B%986%E4%BA%BA%E5%8C%85%E6%8B%AC%E6%83%85%E4%BE%B6%E4%B8%BB%E8%85%A6+%E6%B6%89%E6%B4%97%E9%BB%91%E9%8C%A2%E9%80%BE1300%E8%90%AC/?variant=zh-hk

「羽毛球」不是性教育的重點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9/2024

教育局近日公佈的一份公民、經濟及社會科支援教材中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內容引起全城討論,主要關注兩個部份:親密界限承諾書工作紙,以及透過打羽毛球來處理性衝動。驟眼看似可笑,但該份共68頁的教材內容其實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地方。首先,我們要了解這份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因此教材討論的其實並不是婚前性行為,而是少年人性行為。相信大部份市民都認同中三學生需謹慎考慮是否進行性行為,甚至不宜進行性行為,因為他們未到法定性交年齡,任何男生與未滿16歲女生進行性行為都要負上刑責,最高刑罰是監禁五年。教材中亦提及「當情侶未能承擔婚前性行為的後果如未婚懷孕、法律後果、情緒困擾等,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教導。

而引起市民熱烈討論的承諾書工作紙,內容是希望學生反思自己的戀愛和親密界線,和提出處理性衝動的方法。雖然以工作紙的形式去表達有點特別,但每個人對親密行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界線,與戀人訂下彼此可接受的親密界線,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性教育內容。 

訂立親密界線不是為了填寫一張承諾書工作紙,而是要向自己所愛的伴侶表明自己對親密行為的接受程度,是彼此尊重和愛護對方的表現,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其實不只是中三學生,每一個對感情認真的人,都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然後作出對自己和他人最合宜的決定。 

教材建議以打羽毛球來應對性衝動,其實是教導學生離開性衝動處境的一個例子,學生雖然未必能立即找到羽毛球場,但仍需要學習處理性衝動。教材讓學生思考在性衝動處境的應對方法,立場明顯是希望學生拒絕發生性行為,而選擇離開性衝動處境的現場。如上所述,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教導他們拒絕性行為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吧。 

不過,法律只是幫助人思考是否發生性行為的其中一個要素,就算學生已達合法性交年齡,也要思考性行為的目的和後果,例如雙方能否承擔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建立自己的性價值觀。 

教材設計是有瑕疵,但背後的性價值觀才是學習重點,希望大眾不要捨棄,就像同時把嬰孩和洗澡水倒掉一樣。

夢想豈能以裸露身體來交換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22/08/2024
巴黎奧運落幕,一眾運動員回到自己的世界,面對的還是生活的種種困難,特別是經濟困難。香港有運動員揚言自己在香港做運動員很幸福,但原來早就準備幾條可走的後路,有些專注運動事業的運動員就承認自己每月的津貼只得幾千元,不夠生活。運動員若不是另找「外快」,參與其他比較能賺錢的項目,生活往往不容易。今年奧運更有傳媒指出,有不少今屆奧運會的選手在色情社交平台開設收費賬號,為的就是透過他們的照片和影片賺取收入,來維持生活和訓練。

這些運動員,有男有女,有跳水的,有田徑的。德國跳水運動員Timo Barthel也有開設賬號,他解釋到:「在運動中你就只穿著Speedo緊身泳褲,所以本來就幾乎是赤身裸體。」

 
運動員權益組織Global Athlete批評過國際奧委會,因為他們每年有超過17億美元的收入,但就拒絕向參與奧運的選手提供資助,甚至要求運動員在比賽中放棄自己的肖像權。組織的總幹事質疑國際奧委會、各國奧委會和體育協會的員工可以有超過六位數字的數入,但運動員卻連房租也付不起,在某程度上,他們就像現代奴隸。
 
不過也有運動員認為這是「尋回自主」的過程,撐竿跳銅牌得主、30歲加拿大選手Alysha Newman在獲獎後大跳「電臀舞」慶祝,有人質疑她是藉此宣傳自己在色情平台上的賬號。她承認自己從色情平台中賺取的金錢購買了房產並累積了財富。她說:「無論我喜不喜歡,我在這項運動裡本來就自然而然因為穿著和漂亮模樣而被性化。如果我穿著緊身褲和運動衣出現,人們就會認為我性感,這情況永遠不會停止。當我決定開賬號,就可以部份控制這種情況,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運動項目因著商業化,希望更多人觀看,從而不論在運動員的服裝,甚至比賽的方式都作了大幅修改,以「配合直播畫面」,這成為了大勢所趨。諷刺的是運動員專業地投身在行業中卻難以維生,反而靠賣弄身體的美態來吸引觀眾則能殺出一條血路,這種以身體換錢來追尋運動夢想的說法,如果能在社會站得住腳,哪會給世人一個怎樣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
奧運選手可以開OnlyFans賺錢嗎?運動員的經濟收入問題〉。轉角國際 udn Global。2024年8月15日。網站: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163730

陳旭暉。〈巴黎奧運|運動員收入不足 開設OnlyFans「賣相」情況或成常態〉。2024年8月11。《香港01》。網站: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9%AB%94%E8%82%B2/1046668

家庭性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8/2024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在其中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適當的家庭性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更能為他們培養健康的自我形象。然而,如何在家庭中實施有效的性教育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長需要格外小心和謹慎對待這事情。不少父母都認同家庭性教育重要,但要實行出來卻不知該如何入手,以下是一些在家庭進行性教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

因應年齡調整內容

性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是需要因應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而作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從認識身體部位和個人衛生等基礎知識著手,引導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欣賞及接納自己的性別。小學階段的孩子則要學習與同性和異性相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身體界線。對於青春期的子女,除了要幫助他們了解青春期發育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要開始認識健康的戀愛關係、親密行為與界線、色情文化的禍害等較深入的主題。適齡的性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並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過早或過晚進行性教育,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

尊重和理解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首先要建立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父母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主動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和被聆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疑問和困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由地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要先作好準備,孩子或會出於好奇,發出奇特的問題或意見,父母需要尊重他們的看法,讓他們說出感受;也可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幫助孩子組織自己的想法。父母不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同時,孩子有權拒絕參與某些題目的討論,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並等待適當的時機才進行討論。

循序漸進

家庭性教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父母毋須一次性地向孩子灌輸過多資訊,而是要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從簡單的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深化,然後才討論較複雜的主題。同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疑問,調整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正確的資訊來源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父母要確保所提供的資訊來源是可靠、專業,避免使用網絡上一些不實或存在偏見的資訊;可以選擇學校、政府部門或專業的性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資源,並與孩子一起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影片,之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這樣不僅能確保孩子可獲取正確的性知識,也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自我學習能力。

溝通技巧

父母進行家庭性教育時,需要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例如使用簡單清晰的句子,令孩子容易明白,避免使用坊間過於粗俗的詞匯,同時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進行溝通,避免使用責備或恐嚇的語氣,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適當的回應和解答。良好的溝通能幫助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促進更深入的交流。

家人之間要有共識

家庭性教育並非單靠父親或母親一人來進行,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和配合。父母或其他家人要就性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達成共識,確保全家人態度一致,避免令孩子產生困惑。同時家人要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大大發揮家庭性教育的作用。

家校合作

學校也是孩子學習性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可主動了解學校性教育的內容和進度,以便進行家庭性教育時可以作出配合。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留意學校性教育的內容是否與他們預期的性教育存在差異,有需要時可積極與老師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憂慮。在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下,孩子才能培養出正確及健康的性價值觀。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的性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樹立榜樣,展現出正確的性價值觀和態度,好讓孩子學習及模仿。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過於露骨的性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地表現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例如在與配偶或其他家人相處時,表現出尊重、坦誠的態度,這些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性意識。

持續學習

家庭性教育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不僅孩子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父母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性教育知識和教導的方法;父母可以通過參加相關課程或研討會、閱讀書籍文章等方式,與其他父母或專業人士交流經驗和意見,以增進自己的知識,提升教導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父母願意不斷學習,便可以更理想地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

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如在進行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遇上困難或感到困惑,可以嘗試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支持,例如可以諮詢學校的輔導老師、醫護人員或性教育工作者,他們能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幫助父母更好地應對各種問題。

結語

家庭性教育實在是一項需要父母付出心力來承擔的工程,也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只要父母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孩子必然會有所得益,從中學習到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能在較佳的環境下成長。父母的付出,除了展現了對孩子的愛,整個過程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重要體現;讓我們一同努力,為下一代的成長開拓充滿愛與智慧的道路。


延伸閱讀

康貴華。〈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載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

熊嘉敏。〈幼童對身體的好奇〉。《燭光》,第129期(2019年11月):16–17。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幼童對身體的好奇

張勇傑。〈色情資訊的真相〉。《燭光》,第150期(2023年5月):10–11。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色情資訊的真相

 

(本文原載於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明報》「談天說道」福音專輯〔2024年8月12日〕,其後曾作修訂。)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2-8-2024

似是而非的「pre拍拖」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0/07/2024

 

近年,年輕人興起了一種名為「pre拍拖」的新型戀愛模式,意思是在正式成為情侶之前,雙方就會有一些親密的身體接觸,如牽手、擁抱和親吻等,但二人不會作任何的承諾,也不會承認對方的戀人身份。他們希望先試後愛,體驗過後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發展更親密的關係。[1] 這種看似自由輕鬆不帶承諾的約會方式,其實隱藏著一些問題,很值得年輕人去思考。

了解過「pre拍拖」的戀愛模式後,發現當中的愛情觀崇尚滿足自我的需求(need-based love),[2] 二人透過與對方的親密接觸來獲得身體和情感上的快感和滿足。然而一旦有其中一方無法再帶給另一方愉悅的感受,便會有人選擇離開這段關係,二人難以發展長遠關係。除了這種不帶承諾的體驗式戀愛關係以外,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戀愛模式,著重接納和認識,多於體驗和快感。這一種愛情觀主張以尊重和珍惜的態度(grace-based love)來對待愛情,二人願意接納對方的獨特性,包括其優點和缺點,而這種戀愛關係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經營。在現今追求自由、崇尚快捷的時代,到底怎樣才能孕育出細水長流、令人滿足的愛情?

戀愛觀受親子關係影響

年輕人追求自由輕鬆的「pre拍拖」式戀愛,可能是源於他們童年時期與父母有負面的相處經歷。有學者指出,若在童年時期與父母有不安全的親子關係,例如既溺愛又苛責,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陷入「為愛情而上癮」(addicted to love)的狀態,亦會發展出扭曲的戀愛模式。這類年輕人往往很快就熱戀,可是分手也會很迅速。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年幼時父母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或作出過的傷害,但昔日的負面經歷,也可以成為一種提醒,令人生出智慧。為人父母者,作為成熟的人,自然希望盡力為下一代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當感到情緒激動時,可以先深呼吸、喝杯水來平靜一下,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訂立身體和情感界線

年輕人誤以為只要抱著「試愛」的心態去體驗親密的關係,並有親密的身體接觸,以為這樣做不會帶來傷害,這實在是輕視了愛情。大部份的人在失戀時內心都會感到痛苦和枯竭,這是因為我們藉著身體接觸將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連結到另一個人身上。[3] 正因愛情的力量如此讓人刻骨銘心,我們在決定展開戀情前,必須審慎地挑選交往對象,遵守合宜的身體界線,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以防我們被一時的激情沖昏了頭腦,作出錯誤決定。一旦決定投入一段感情,雙方需要清晰地確立情侶關係,並承諾以真心和忠誠去培育這段感情,包括願意為了對方放棄與他人交往,建立情感關係,為守護彼此的愛情而付出代價。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孕育出堅韌的愛情,成為彼此的依靠。

不帶承諾反會令人痛苦

「Pre拍拖」關係不帶任何承諾,只要其中一方想終止關係,這段關係便可即時終止,這種終止關係的自由,很可能會令另一方陷入痛苦,如果被推開的一方不想結束這段關係,想繼續這段關係的權利便遭到剝奪,甚至連查問原因的機會也沒有,令其心結難解。這種做法忽略了人並非一部機器,而是擁有真實而豐富的感情,人對於各種事物都會有感覺,不能若無其事地按下刪除鍵便能忘記相關事情,並且很快就可以如常運作。在每一段關係結束之前,人是需要經歷一個情感分離的過程,才能慢慢調整心情和接受分開的事實;「Pre拍拖」正正讓人缺失了這個重要過渡期,導致被拋棄的一方內心充滿傷痛和迷惘。這種傷害甚至會影響人未來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懷疑自己能否妥善地處理下一段戀情,甚至害怕再次投入親密關係中,擔心自己受到傷害。

好好說分手

成熟的分手方法是,當一段關係走到盡頭,雙方經過多番的討論、嘗試協調,大家在平等和知情的情況下結束關係,這樣分手才能讓人釋懷,讓人能夠在挫敗中成長。人失去心愛的事物,當然會感到痛苦,但這種痛苦卻是無可避免的,作為父母,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面對相關的負面情緒。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的事物而感到難過時,父母要陪伴他們,容許他們抒發不安的感受。當孩子漸漸平靜下來後,可以簡單地表達關懷:「你覺得好點了嗎?」、「想傾談一下嗎?」人既然無法逃避失去,就讓我們學習珍惜,這正是發展友情和愛情不可或缺的態度。

正確愛情觀的重要

戀愛是人生重要的一部份,「pre拍拖」的興起反映了部份年輕人過度追求自由和刺激,而忽略了愛情的內在價值。作為成年人,不論是為人父母或師長,其實可以成為年輕人的引導者,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愛情觀,讓他們理解到愛情不僅僅是身體的接觸,更需要有心靈層面的交流,這樣,愛情才能成為生命中珍貴的一部份。


參考資料

Viu1 HK。〈Winka結束6年情 樂意試「Pre拍拖」 搵COLLAR姊妹做樹窿解情傷 與Marf互相欣賞不比較|Viu1人物專訪〉。YouTube。2023年3月2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KIddxvLbA&t=177s

(本文原載於第157期〔2024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Chill Up:〈最新潮戀愛方式?!咩係Pre拍拖?拍拖應由誰付款?愈年輕愈開放?| Chill Up街訪〉,YouTube,2023年4月3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9lr2LoOuE(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0月14日)。

[2] 霍玉蓮:《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香港:突破,2000),頁104。

[3] 同上書,頁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