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時勢造「o靚模」

──媒體「賣肉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02/09/2009

一陣「o靚模」旋風席捲全港──憑著甜美的面孔和誘人的身段,加上媒體大力吹捧,一群「美少女」除了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外,更形成一個社會現象。究竟「o靚模」現象對青少年有多少影響?一眾社會有心人各有說法。
 
一如芝士餅和葡撻:轉眼即逝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志儉博士表示,「o靚模」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存在:當時某青少年雜誌的「城市驚喜」專欄,曾因刊登少女的相片而大受讀者歡迎,也有現今知名的女藝人藉此入行。
 
他認為今日「o靚模」的興起,乃因金融海嘯令部份企業宣傳經費不足以聘請知名藝人,於是聘用較便宜的「o靚模」參與各推廣活動。最後因傳媒的推波助瀾,「o靚模」現象終於在書展這個平台爆發。
 
張博士指出,經理人公司樂於栽培「o靚模」,是因只要有一至兩位能脫穎而出,公司便能賺到豐厚的利潤。但他估計,當市民不再感到有新意時,這現象就會像昔日的芝士餅和葡撻熱潮一樣轉眼即逝。
 
成年與青年眼光不同:易地而處
想飛傳播主席兼執行董事劉倩怡女士表示,現今青少年問題如吸毒、援交、「o靚模」等現象,都反映出港人的價值觀已呈現一個病態的狀況。罪魁禍首並非傳媒,而是香港人自己,傳媒頂多是催化劑而已。
 
她指出,港人高舉消費主義,將物質看為重要,個人的尊嚴倒看為次。現在的「o靚模」現象只是一個傳媒遊戲,因為只要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傳媒就會將之放大,若我們也跟著傳媒將這現象放大,實非明智。
 
劉女士強調,成年人與年青人的觀察世態的角度實在不同。若要有效幫助年青人,應由年青人的角度看事情,運用他們感興趣的渠道與他們溝通,並鼓勵他們多與朋友分享。
 
從正負面角度去關懷:不要死心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社工謝紀良先生從不同角度分析「o靚模」現象。他笑言,其實「o靚模」亦有正面影響:除了為市民提供精神食糧外,亦刺激了經濟增長,增加青少年就業機會等。
 
他認為「o靚模」提供了一個讓市民公開討論的機會。大眾因此直接知悉今日青少年對性的想法和態度,一眾「o靚模」也藉此建立了自信。只是少女不著重個人修養,只靠「露肉」賺快錢,實在扭曲男女形象、物化女性、直接影響青少年正常社交及兩性關係。
 
謝先生強調,社會應從正面和負面角度探討「o靚模」現象。面對青少年時,公眾應與他們多作「討論」而不是為他們下「結論」,多「了解」去減少對他們的「誤解」,不要因此而對他們「死心」。
 
面對鋪天蓋地的宣傳:身教重要
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部份時間顧問梁林天慧博士(梁博士)認為家長面對「o靚模」時,無論是大嚷世風日下,或是為了獲得認同說是社會進步現象,或是怪責老師無能、政府無用,都無濟於事。
 
她指出,關鍵是本港家長都缺乏時間和心力去關懷成長中的孩子,面對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只有感到無奈。
 
梁博士強調,家長要了解渴望被欣賞和突出自己來獲得認同是青少年的特點,與其擔心,不如直接向子女表達愛錫之情。而自小栽培「無所不談」的親密關係,教導子女多思考,逐步放手讓子女作決定,以身作則地活出自己的信念,則是最有效的方法。

明光社和牛頭角浸信會合辦「時勢造『o靚模』」講座,於八月下旬假牛頭角浸信會會址舉行。一眾講者與接近150位出席者(約80%為青少年人),分享他們對「o靚模」現象的看法。

關注範疇: 
性文化
傳媒

相關文章

愈快樂愈寂寞 AI締造的色情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31/10/2023

在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之前,色情文化早已經由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色情資訊滲入了不同的角落。基本上任何年紀的人上網隨便搜尋,就已經能夠輕易地接觸到色情資訊,而這就是一個色情資訊氾濫的時代。

而色情,無非是一個工業,一個明買明賣的市場,當中買賣的,正正就是色情裸露、刺激觀眾性慾的內容。在資本主義或功利主義的社會下,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成為一個持續增加的資本,例如身體可以成為賣弄性感的資本。色情中的主角或模特兒只擁有展示和被展示的價值,他們被物化,成為性刺激的商品。被展示、被觀看的人沒有面容也沒有人留意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沒有獨特性,也無法被愛,他們只是被剝奪了「異質性」的他人,然後被展示出來,任人消費。[1]

性的展示文化,幾乎擴散至不同的社交媒體。一些網紅或直播主為要得到他人的關注、點讚和收視率,不惜透過裸露、展示自己身體來達到這個目的。根據觀察,幾乎大部份的女性直播主、網紅或YouTuber在拍攝影片或直播任何內容時(打機、拍攝Vlog〔影片部落格〕等等),或多或少都會穿著得比較性感,「露胸」也只是基本。「性」已經植入不同的流行文化當中,流行文化中的表演者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性化、自我物化、自我商品化,就如在參加一場展露身體的比賽。不過,這場比賽並不是純粹裸露就能獲勝,而是需要裸露得色情化才能引人注目,就如2022年有一位日本YouTuber小栗由加推出「全裸結他」的影片,但由於其長相、身材以及影片拍攝角度遭人批評,影片的點擊率雖然曾一度急升,但最後卻跌至只有數百人觀看,對比起一些掌握到「若隱若現」,懂得拿捏「色情」,又會玩樂器的YouTuber,便會形成「高下立見」的形勢,也會讓人理解到為何有些人會「輸」,因為所謂「色情」並不是取決於露多少,而是在於怎樣露才能刺激他人的性慾。[2]

「他者」的缺席
哲學家韓炳哲指出,現今的社會欠缺痛苦及被給予否定的承受力,只著重愉悅舒暢的感受,無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抑或社交媒體上的活動也是如此。
韓將這種現象以病理的角度來解釋——即現代人因過份「自戀」,便容易構成「憂鬱」這種病症。[3] 舉例說,在社交媒體當中,若然無人為自己的帖文「點讚」就如同否定自己一樣,這種「憂鬱」的感覺就是因為「自戀」而造成的。否定與痛苦的感覺其實有其意義,它能讓人停下來思考,讓人知道自己不能將所有事物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當一個人無法承受被否定的感覺,也讓一個人失去思考的空間。

在大數據的時代裡,每個個體都只是大數據中的一點微塵,網絡無限多的選擇,看似令生活變得豐富,然而卻構成身體的缺席,人與人之間只剩下點讚和分享。[4] 一些串流平台、社交媒體,不停地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只要透過一個用戶的搜尋記錄,就能不斷推薦一些類近的內容予該用戶;當人不斷吸收同溫層中相同、類近的內容,人就很難再接受一些異於自己興趣的想法和意見,因為人總喜歡看自己喜歡看的東西及聽自己喜歡聽的說話,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失去接納異於自己聲音、想法的器度,顯然也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而韓炳哲稱這個狀態為「相同者的地獄」——即在同溫層中「圍爐取暖」。或許每個人也總會遇過一些人,在與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只喜歡談論自己有興趣的事,對自己興趣以外的事物,他們全無意欲去探討,這正好反映了人對異於自己想法的排斥。

思想單一的社會,將「性」約化為直白的要求,當中毫無內涵。在網上,以誰露得好、露得最多為考慮支持的因素,性文化充斥在社交媒體之中。在社交媒體中,主播、網紅的影片有如洪流,人們會以展現多少「性感資本」來決定誰的影片最值得觀看,而只具備展示價值的主角,他們是沒有獨特性的,也沒有真實的面容,任由他人經性感指標來消費,「他者」的獨特性、內在性完全消失,只剩下展示出來性感的身體。

「身體」的缺席
科技的發展,更加促使人與人之間最低限度的溝通消失。在進入ChatGPT時代之前,有一個更為驚世的人工智能(AI)技術出現,就是「deepfake」。「Deepfake」,又稱為「深度偽造」,是人工智能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透過類似移花接木的功能,製作出真假難分的影片。根據研究公司Sensity AI於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96%的深度偽造影片內容都是與色情相關,更有女性網紅因該技術被迫淪為了色情影片中的人物,使她們受到傷害。[5] 早前更有一宗裸聊騙案發生,事主雖然沒有向其他人裸露身體,但騙徒入侵了他的手機,並將他的肖像移花接木到色情影片中,然後勒索他。[6] 一些人利用deepfake等技術,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直接「性化」,化為可供消費和觀賞的對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由應當透過溝通去深入了解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或最低限度去追蹤一下這個人的社交媒體,變為直白地將這個對象變換為可觀賞的色情對象。如此,我們便發現,作為高科技產物的AI,不斷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身體缺席的同時,對話也一起缺席,剩下只有舒適愉快」的色情體驗。

「人」的缺席
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直接詢問AI任何問題,包括寫作、活動設計、提供思路等等;想要甚麼類型的圖片創作,直接輸入自己想要的特徵,然後AI便會自動生成擁有這些特徵的「藝術作品」。這一切一切帶來方便快捷的高科技產物,逐漸讓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具體的人與我們有所交流,從「他者的缺席」、「身體的缺席」,到現在「人」也缺席,真實的人不再需要存在於我們的世界裡。

然而,除了廣為人知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坊間亦有許多不同的圖像生成AI,而這些AI也帶動了色情範疇的新面向。過往由deepfake透過移花接木方法建立的大量色情影片,在製作過程中,這項科技會利用合成技術將不同人的臉孔和身體合成,故在合成前得先將人的身體切割。而圖像生成的AI,例如較為知名的Midjourney,便是將大量不同的內容整合成符合用戶的提示指令(prompt)的圖片(當然這是否「創作」,仍有許多不同的討論),而Midjourney會過濾提示指令中的字眼,所以用戶並不能輸入有關色情或性相關的字詞,不過,坊間其他的圖像生成AI就未必會過濾字詞,甚至有些AI是為了製作色情影像而被創造的。

這種轉變也意味著,人連刻意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臉孔和身體,然後將它們合成的動作也不需要,直接就可以利用圖像生成AI來描畫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理想標準的臉孔和身體,並且讓它成為自己的情慾對象。AI所創作的圖像現時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而圖像中的人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不過它看起來卻是非常真實,甚至有AI生成的照片奪取了2023年Sony世界攝影大獎賽其中一個組別的冠軍。[7] 既然AI這麼真實,連照片都可以生成,那麼在充斥著性文化的社會之中,被利用來製作色情資訊似乎也是無可避免。到最後人連情慾的對象也可以自行生成,不需要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在其中,「人」名副其實在其中消失。

色情,無處不在,甚至成為了社交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價值所在,有些人在當中自我展露、自我性化,追求流量最大化。人們注視著身體的展示,展示自己身體的人,沒有人會去了解他們的內心、情感,他們只是一個自我性化、被人消費的對象。在這種現象下,人不需要有真實、真正的交流,這就完全避免因與人交際而有機會產生的不舒適感,只要肯消費,就不會害怕得不到回應。然而,正因為人對痛苦的承受力不斷減弱,才甘願停留在Instagram分享美好生活,原來沒有人為自己點讚也能構成憂鬱,即使在社交媒體中仍在與人溝通,付出努力去追蹤具觀看性的性展示對象,人們的身體已經在網絡中缺席。加上AI的出現,令色情更加氾濫,它被人「好好利用」之餘,「人」也可以徹底地消失不見。人工智能看似方便,但卻讓人陷入一種無法與人相遇的孤獨,即使放縱情慾,也無法讓人脫離這種無以名狀的孤寂。

 

(本文原載於第150期〔2023年5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韓炳哲〔B. C. Han〕:《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2] 林保宏:〈殘念!櫻花妹全裸自彈自唱仍沒人看 網毒舌:關鍵在顏值〉,TVBS新聞網,2023年2月9日,網站:https://news.tvbs.com.tw/world/2038028(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3日)。

[3] 韓炳哲:《愛欲之死》。

[4] 韓炳哲〔B. C. Han〕:《妥協社會:今日之痛》(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吳瓊譯(北京:中信,2023)。

[5] Michelle Elias:〈【AI之禍】女網紅被動成「咸片」主角〉,SBS中文,2023年2月10日,網站: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streamer-was-caught-looking-at-ai-generated-porn-of-female-streamers-the-story-just-scratches-the-surface/xvnh5tvcq(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6日)。

[6] 陳淑霞:〈港男墮裸聊騙局 自己頭像移花接木變色情片主角 遭勒索一萬元〉,《香港01》,2023年7月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914887/港男墮裸聊騙局-自己頭像移花接木變色情片主角-遭勒索一萬元(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6日)。

[7] 〈AI照片奪攝影大獎 創作者稱盼業界正視〉,明報加西網,2023年4月19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419/ttac2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6日)。

AI與色情:身體、他者、「人」的缺席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4/05/2023

在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之前,色情文化已經由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色情資訊滲入不同的角落。基本上任何年紀的人上網隨便搜尋,就已經能夠輕易地接觸到色情資訊,而這就是一個色情資訊氾濫的時代。

而色情,無非是一個工業,一個明買明賣的市場,當中買賣的,正正就是色情裸露、刺激觀眾性慾的內容。在資本主義/功績主義的社會下,任何事物或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持續增加的資本,包括身體、性感。色情中的主角或模特兒只擁有展示和被展示的價值,他們被性化,成為性刺激的商品。被展示、被觀看的人沒有面容,沒有獨特性,也無法被愛,他們只是被剝奪了「他者異質性」,然後被展示出來,任人消費。[1]

性的展示文化,幾乎擴散至不同的社交媒體。一些網紅或直播主為要得到他人的關注、點讚和收視率,總需要一些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而裸露便是最為方便快捷的方法。根據觀察,幾乎大部份的女性直播主、網紅或YouTuber在拍攝影片或直播任何內容時(打機、拍攝Vlog〔影片部落格〕等等),或多或少都會穿著得比較性感,至少也會「露胸」。「性」已經植入不同的流行文化當中,流行文化中的表演者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性化、自我物化、自我商品化,就如一場展露身體的比賽。不過,這場比賽並不是純粹裸露就能贏,而是需要展示得色情化,就如2022年有一位日本YouTuber小栗由加推出「全裸結他」的影片,但由於其長相、身材以及影片拍攝角度遭人批評,影片的點擊率雖然曾一度急升,但最後卻跌至只有數百人觀看,對比起一些掌握到「若隱若現」,懂得拿捏「色情」,又會玩樂器的YouTuber,便會形成「高下立見」的形勢,也會讓人理解到為何有些人會「輸」,因為所謂「色情」並不是取決於露多少,而是在於怎樣露才能刺激他人的性慾。[2]

哲學家韓炳哲指出,現今的社會欠缺痛苦及被給予否定的承受力,只著重愉悅舒暢的感受,無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抑或社交媒體上的活動也是如此。韓將這種狀態以病理的角度來解釋——即現代人因過份「自戀」,便容易構成「憂鬱」這種病症。[3] 舉例說,在一個「點讚」的社會當中,無人為自己的帖文「點讚」就如同否定自己一樣,這種「憂鬱」的感覺就是因為「自戀」而造成的。否定與痛苦的感覺其實有其意義,它能讓人停下來思考,讓人知道自己不能將所有事物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當一個人無法承受被否定的感覺,也讓一個人失去思考的空間。

「身體」與「他者」的缺席

在大數據的時代裡,每個個體都只是大數據中的一顆微塵,網絡無限多的選擇,看似令生活變得豐富,然而卻構成身體的缺席,人與人之間只剩下點讚和分享。[4] 一些串流平台、社交媒體,不停地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只要透過一個用戶的搜尋記錄,就能不斷推薦一些類近的內容予該用戶,當人不斷吸收同溫層中相同、類近的內容,人就很難再接受一些異於自己興趣的想法和意見。因為人總喜歡看自己喜歡看的東西及聽自己喜歡聽的說話,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失去接納異於自己聲音、想法的器度,顯然也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而韓炳哲稱這個狀態為「相同者的地獄」——即在同溫層中「圍爐取暖」。或許每個人也總會遇過一些人,在與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只喜歡談論自己有興趣的事,對自己興趣以外的事物,他們全無興趣,這正好反映了人對異於自己想法的排斥。

思想單一的社會,將「性」約化為直白的要求而毫無內涵。觀看網絡媒體時,以誰露得好、露得最多為考慮支持的因素,性文化充斥著社交媒體之中。人們在社交媒體、主播、網紅中沉浸,以多少「性感資本」來選擇誰最值得觀看,而只具備展示價值的主角,他們是沒有獨特性的,也沒有真實的面容,任由他人經性感指標來消費,「他者」的獨特性、內在性完全消失,只剩下展示出來的性感。

科技的發展,更加促使人與人之間最低限度的溝通消失。在進入ChatGPT時代之前,有一個更為驚世的AI技術,就是「Deepfake」。「Deepfake」,又稱為「深度偽造」,是人工智能的人體合成技術,透過類似移花接木的功能,製作出真假難分的影片。根據研究公司Sensity AI於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96%經過深度偽造技術來換臉的內容都是與色情相關,更有女性網紅因此技術變為了色情影片中的人物,令她們受到傷害。[5] 當然亦不乏人用此技術來進行政治操作,透過更換各國領袖的臉,繼而偽造出虛假的政治言論,涉事政治人物包括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等。一些人利用Deepfake等技術,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直接「性化」,化為可供消費和觀賞的消費對象。由應當透過溝通去深入了解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或最低限度去追蹤一下這個人的社交媒體,變為直白地將這個對象變換為可觀賞的色情對象。就此,我們便發現,作為高科技產物的AI,不斷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身體缺席的同時,對話也一起缺席,剩下只有舒適愉快的色情體驗。

「人」的缺席

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直接詢問AI任何問題,包括寫作、活動設計、提供思路等等;想要甚麼類型的圖片創作,直接輸入自己想要的特徵,然後AI便會自動生成擁有這些特徵的「藝術作品」。這一切一切帶來方便快捷的高科技產物,都逐漸讓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具體的人與我們有所交流,從「身體的缺席」、「他者的缺席」,到現在「人」也缺席。

然而,除了廣為人知的語言模型ChatGPT,坊間亦有許多不同的圖像生成AI,而這些AI也帶動了色情範疇的新面向。過往由Deepfake透過移花接木方法建立的大量色情影片,在製作過程中,Deepfake會利用合成技術將不同人的臉孔和身體合成,故在合成前得先將人的身體切割。而圖像生成的AI,例如較為知名的Midjourney,便是將大量不同的內容整合成符合用戶提供的關鍵字的圖片(當然這是否「創作」,仍有許多不同的討論),而Midjourney是會過濾關鍵字的,所以用戶並不能輸入有關色情或性相關的字詞,不過,坊間其他的圖像生成AI就未必有字詞的過濾,甚至有些AI是為了製作色情影像而被創造的。

這種轉變也意味著,人連刻意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臉孔和身體,然後將它們合成的動作也不需要,直接就可以利用圖像生成AI來描畫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理想標準的臉孔和身體,並且讓它成為自己的情慾對象。AI所創作的圖像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就連圖像中的人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卻非常真實,甚至最近有AI生成的照片奪取了本年度Sony世界攝影大獎賽其中一個組別的冠軍。[6] 既然AI這麼真實,連照片都可以生成,那麼在充斥著性文化的社會之中,被利用來製作色情資訊似乎也是無可避免。到最後人連情慾的對象也可以自行生成,不需要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在其中,「人」名副其實在其中消失。

色情,無處不在,甚至成為了社交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價值所在,有些人在當中自我展露、自我性化,追求流量最大化。人們注視著身體的展示,展示的人沒有面容,只是一個自我性化、被人消費的對象。在這種現象下,人不需要有真實、真正的交流,這就完全避免了因與人交際而有機會產生的不舒適感,只要肯消費,就不會害怕得不到回應。然而,正因為人對痛苦的承受力不斷減弱,甘願停留在Instagram分享美好生活,別人不點讚也能構成憂鬱,加上AI的出現,人們的身體已經在網絡中缺席,即使至少仍在與人溝通,付出努力去追蹤具觀看性的性展示對象,然而AI卻令色情更加氾濫,被人「好好利用」之餘,「人」卻可以徹底地消失不見。人工智能看似方便,但卻讓人陷入一種無法與人相遇的孤獨,即使放縱情慾,也無法讓人脫離這種無以名狀的孤寂。

 


[1]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2] 長濱睡睡:〈Pan Piano結他版|女YouTuber全裸演僅3百人看|網友洞悉背後原因〉,《香港01》,2023年3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遊戲動漫/866572/ pan-piano結他版-女youtuber全裸演僅3百人看-網友洞悉背後原因(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4日)。

[3] 韓炳哲:《愛欲之死》。

[4] 韓炳哲:《妥協社會:今日之痛》(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吳瓊譯(北京:中信,2023)。

[5] Michelle Elias:〈【AI之禍】女網紅被動成「咸片」主角〉,SBS中文,2023年2月10日,網站: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streamer-was-caught-looking-at-ai-generated-porn-of-female-streamers-the-story-just-scratches-the-surface/xvnh5tvcq(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4日)。

[6] 〈AI照片奪攝影大獎 創作者稱盼業界正視〉,《明報》,2023年4月19日,網站:https://life.mingpao.com/general/article?issue=20230419&nodeid=168184136327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9日)。

從讓人得釋放的「異世界」看世界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31/08/2022

如果有留意動畫、漫畫的動向,便會知道近來比較長篇大論的動漫已經逐漸減少。筆者的年代有動漫四巨頭,包括:《龍珠》、《火影忍者》、《海賊王》以及《BLEACH死神》,他們都是在日本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漫畫。而近期逐漸增加的動漫類型都是有關「愛情」、「生活」、「異世界」等等,尤其是「異世界」動漫,作品數目達到氾濫的程度,[1] 當中的內容亦涵蓋了「愛情」、「生活」、「友情」等題材。本文將一探究竟,了解「異世界」動漫的增長原因。

有關「異世界」動漫的名稱,常常會出現:「異世界(生活/人物)」、「轉生成(人物/怪物)」等等字詞,它們大同小異,名稱總離不開這些關鍵字,較流行的「異世界」動漫如《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以及《轉生成蜘蛛又怎樣!》等等。《週刊少年JUMP》的動漫常常具備了「友情、努力、勝利」這三大要素,「異世界」動漫同樣能夠講「友情、努力、勝利」,不過形式就有點不一樣。「異世界」是指異於現實的一個世界,當中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觀,例如整個世界可能只有動物或某種性別的人存在等等。

「友情、努力、勝利」的單純想法已經過時了?
事實上,以「友情、努力、勝利」作為動漫的主流價值,是非常好的選擇,因為它帶出來的訊息都非常正面,當讀者和觀眾全神貫注,投放大量時間在這類型的動漫時,理論上是能學習到當中的價值,亦即是:友情的重要性、努力的必要性、人能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圓滿結局)。如果根據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及的戲劇模仿理論,即是在戲劇中,演員透過模仿一個理想化的人性,展現出人性應有的本質,而人是有「潛能」去學習到如此理想的人性,[2] 那麼觀看具備「友情、努力、勝利」元素的動漫,根據阿里士多德的理論,是有助觀眾成長的。

雖說「友情、努力、勝利」都是正面的價值觀,是理想的人性和倫理典範,而自《週刊少年JUMP》創立以來,當中不少的漫畫作品都一直維持著這個黃金三大法則,至今已經55年,按道理它們已經深入民心,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人們只能在「友情」和「努力」上得到成果,而所謂的「勝利」就難有收穫

資本主義向來強調競爭、消費,甚至有人認為,黃金三大法則其實都是資本主義的成功法則。評論家杉田俊介在其著作《JOJO論》中強調:「格鬥漫畫的套路,就是一邊搭載著資本主義的欲望,透過和對手或敵人的競爭,然後看見另類的價值觀(友情或牽絆)。」[3] 雖然筆者不太同意這講法,因為動漫主角所經歷的其實正正就是沒有異化(alienation)的生活,主角都是在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不過,杉田俊介所談論「資本主義的欲望」,其說法亦不無道理。

在現實世界裡掙扎的年輕人
另一邊廂,日本社會正面對著非常嚴重的隱青問題。隱蔽青年的日語羅馬字拼音是Hikikomori
Hikikomori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個體切斷了所有社會的參與,並進一步將自己關閉於一個幽禁的地方中。而隱青的主要成因在於:校園欺凌、學習壓力、科技導致個人主義興起、責任心低落等等。其實香港亦有類似的情況,他們名為「三低青年」,即低動力、低技術、低學歷。從統計上的數字來看,比較清晰的只有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2005年發表的一份有關隱蔽青年的研究報告,估計香港當時約有6,000名隱青。[4] 在2017年也有學者提出全港約有14萬名隱青。[5] 但筆者相信,自2020年的新冠疫情開始,隱青的數目不只於此,鑑於失業率增加,找不到工作或失業的年青人,自然會更加隱藏自己。

2021年開始,內地出現了名為「躺平」或「躺平主義」的現象,意思是指年輕人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作出「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具體內容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不追求升職」及「維持最低生存標準」,[6] 而支持「躺平」會被視為「低欲望青年」。躺平能夠引起眾多人的認同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資本主義底下的失敗者。

請讀者留意,上文已經提及,在社會上許多人都未能在「勝利」這個範疇上有所收成,與此同時「校園欺凌」、「學習壓力」和「個人主義」已經摧毀了他們的「友情」。再者,格鬥動漫很多時都不是只談「努力」,還有「天賦」這重要元素,就如《火影忍者》中的主角鳴人由出生起,他的父親便在他身上封印了強大的力量,而所謂的「努力」,也只是看他如何運用這力量罷了。但在現實中,擁有天賦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就難以讓人產生共鳴,欠缺天賦的人可能會想:「沒有天賦,努力還有意義嗎?」

「異世界」成為了欲望的載體
當「友情、努力、勝利」都被摧毀時,就必須要有一個能裝載人們欲望的載體。現實的殘酷,恍如韓劇《魷魚遊戲》所反映的一個既荒誕,又「血淋淋」的真相。而「異世界」對於一眾平時有觀看動漫習慣的人來說,可以是一個抵制資本主義與競爭的出口。

「異世界」題材的氾濫,除了是受潮流所驅使,還因著其獨特之處而令它流行起來。「異世界」動漫之所以有別於熱血格鬥動漫,是因為「異世界」可以讓主角的人生「重新開始」,當中劇情都是由主角死後或因著某種原因去到「異世界」開始,這帶給讀者或觀眾一種盼望:「會否有一天可以被帶進異世界?我死後是否有機會進入異世界?」只要進入了異世界,一切都可以「砍掉重練」[7],不用被殘酷的現實所捆綁,不用再見到自己不想見到的人,不用再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苟且偷生。

在「異世界」之中,主角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整個世界都是圍著他轉,主角永遠是做重大決定的那一位,這也很符合現今世代「個人主義」的精神。其中《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的故事,就是講述主角在現實世界中走投無路,因一些原因進入了異世界,得到了特異功能,然後認真地生活下去。當然亦有些劇情是講述主角在異世界中為所欲為,它們同時也反映了一些錯誤的性觀念、倫理觀等等。

儘管「異世界」題材可以讓讀者從一個殘破不堪的人生和社會中得到釋放,但同時也有不少負面的價值觀在當中。動漫的負面訊息無疑會對社會、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8] 當「異世界」成為欲望的載體,有機會令一些缺乏深度思考和冷靜的觀眾對「異世界」過度嚮往,從而產生自殺的念頭,甚至一些無法抽離的人會將可以在「異世界」為所欲為的想法帶進現實世界裡,並因而性騷擾他人。

儘管如此,「異世界」題材作品也有其正面作用,它能夠讓觀眾從殘酷的現實之中掙脫出來一陣子,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欲望投放在動漫當中。事實上,「欲望」一詞在用法上是中性的,並不是一個特別負面的詞語,當然,欲望在我們罪性的扭曲下,被消費主義控制了我們許多的欲望,有人會選擇縱慾,也有人選擇禁慾,拒絕受欲望支配。[9] 上帝把欲望安置在我們心中並不是為了令我們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而是希望我們不僅僅為滿足於現狀而生活,更要為榮耀上帝而生活,也要讓自己不斷地追求上帝。

作為牧者、家長,我們不應或無法阻止青少年或自己的子女觀看動漫,但要以適當的正面教導、真實的同行代替責罵,因為他們可能已漸漸地被顛倒是非的價值觀改變和摧毀。網上流傳過一篇新聞是這樣的,日本一位青少年的媽媽在整理兒子的房間時,發現兒子有很多以「女僕」為題材的色情刊物和漫畫,該媽媽以便利貼貼在刊物上溫馨提示兒子:「你還真是喜歡女僕呢!現實中可不會有女孩子無條件地用身體服侍你。不過媽媽不會生氣的,但是時候認清事實了。」現實縱然不如意,但總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待著發生。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這樣說道:「我們不安的心惟有在祢裡面才能得安息。」

 

(原文於2022年8月31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蛛思CHOOSE:〈2021人氣異世界動漫排行!及轉生題材熱潮下,潛藏的社會隱憂〉,Medium,2021年4月23日,網站:https://medium.com/choosebp/2021-異世界新番-轉生穿越動漫-排名-dc86c7402f9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7日)。

[2] 司徒立:〈模仿、抽象與仿真〉,《二十一世紀》,第58期(2000年4月),頁95–104,網站: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58-200003020.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7日)。

[3] 杉田俊介:《JOJO論》,彭俊人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21)。

[4] 陳康怡、盧鐵榮:《青年、隱蔽與網絡世界:去權與充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0)。

[5] 〈破迷思結構隱蔽青年現象〉,明報升學網,2020年4月15日,網站:https://jupas.mingpao.com/院校資訊/破迷思解構隱蔽青年現象/(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0月17日)。

[6] 陳明輝、張昀徽:〈中國大陸「躺平主義」的興起與影響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9卷,第9期(2021年9月),頁117–125。

[7] 「砍掉重練」是打機術語及網絡潮流語,有放棄現有的、另尋方案、重新開始的意思。

[8] 洪雲:〈探索日本動漫對世界的影響〉,《商業故事》,第11期(2016年),頁140–141。

[9] 貝爾二世〔D. M. Bell Jr.〕:《欲望經濟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督徒應該懂的事》(The Economy of Desire: Christianity and Capitalism in a Postmodern World),鄭淳怡譯(新北:校園書房,2022)。

如何牧養愛投訴教會的人……我有話說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9/05/2019

在買賣或提供服務時,不少人動輒投訴,有的人甚至為了爭取更多「著數」而投訴,成為了討價還價的渠道。投訴,彷彿成為一種生活技能,但若在教會中運用這種「技能」,可以嗎?教會可以有「投訴機制」嗎?教會怎樣面對喜愛用投訴來表達需要的人呢?傳媒人春麗、觸動輔導中心程翠雲和筆者,在4月23日,就此議題與約30名教牧、團契導師分享如何牧養愛投訴教會的人。

對教會的投訴,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投訴教會的一些活動和安排,例如崇拜沒有敬拜隊,團契的節目太單調,講道的內容空泛等等。這類投訴相對較易處理,因為所討論的大體上都有事件作為根據,容易聚焦和處理。教會就不同的活動內容,如果已經有一定的框架,可以跟投訴人解釋框架的理念,如果對方提出的一些意見是合理又能改善活動,確實可以接受他的意見。但如果為了其他肢體的需要,或從牧養角度考慮,而不能依投訴人的意見作出改變,這就需要向他解釋,或者可以在一些全堂性的會議中提出,看看有沒有改變空間。

第二類投訴是與關係有關。大家總會期望教會是愛的群體,但要成為愛的群體的確不容易,因為總有些人可能因為不同肢體的說話、動作、表達等而受到傷害,牧者一旦接觸到肢體的傷口,往往要小心處理。既要讓他自己知道教會的確是個不完全的群體,所以肢體間的表達未必如他所預期的,同時又要表達教會的肢體也有盡力與他同行。這種針對關係的投訴不易處理,特別如果是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例如在網絡即時通訊工具中爭吵鬧翻,就更難處理。面對這種投訴,要有耐心,同時要讓雙方明白該如何處理衝突。

最後一類投訴是針對權威而提出的挑戰。有時肢體的投訴不是針對事,也不是針對關係,而是針對人,特別是牧者的權威。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就等於是牧者的錯,更多時可能是肢體以往的經歷,令他容易對牧者產生負面的情緒。遇上這類情況首先要了解肢體的需要,即使他的投訴用了非理性的方式去表達,也要忍耐。

以上三類只是一個很粗略的分類,除了了解投訴的內容和動機外,其實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不少人以為面對投訴時,只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就能解決,但現實是不少事情往往無法輕易解決。處理投訴的人,需要了解自己的限制,有些事情即使盡了力也可能是無力改變的,不要以為自己是神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過程中也不宜過份自責。在不同的投訴中,萬一自身能力不足以解決,首先不要太自責,如有需要,可以向外尋求協助。

另外,從教會的角度來看,我們更看重的應該是教會設立的目的,就是一群上帝揀選,蒙恩的罪人,在一同走窄路的過程中,互相建立和扶持的群體,但世俗的投訴文化卻是消費主義下的副產品,當中強調的是商人和消費者的關係、消費者的權益,以及兩者更多的消費活動。將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框架放在一起,明顯會有衝突。

最後,有很多人問道,不少人因為在教會遇到很多問題,投訴不果最後離開教會,他應該怎麼辦?我們建議他認真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信徒群體,畢竟基督徒是應該在一起的,至於是哪一種群體,我們鼓勵肢體在選擇的過程中,同時認識自己的需要,以致減少錯配的情況。

政治正確的「無」親節

張勇傑 | 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5/2017

剛過去的禮拜日是母親節,相信不少人都會送母親一份小禮物,一家人整整齊齊地食飯。朋友兒子就讀的學校送了一枝康乃馨給學生,讓小朋友能轉贈與母親,教導小朋友要向母親表示愛意,但加拿大及澳洲卻有小學決定取消母親節及父親節的慶祝活動。

加拿大卑詩省一間小學表示校內有來自非傳統家庭的學生,為尊重多元家庭,學校不會安排學生製作母親節及父親節的禮物,並鼓勵家長在自己的家庭慶祝此節日;而澳洲墨爾本一間小學為了突顯家庭中所有「照顧者」的重要性,所以決定以「國際家庭日」取代母親節及父親節。

學校的決定引起家長強烈不滿,批評這是學校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行為。在尊重多元的旗幟下,父母親淪為照顧者,無視兩代之間血濃於水的緊密性。另外,亦因為「父親」及「母親」的稱謂對非傳統家庭的學生帶來「歧視」及「傷害」,所以用「家長」取代,以淡化父母親的性別身份,最終父親母親成為「佛地魔」——一個大家都知道但不敢說出來的名字。

但與此同時,學校又真的有來自單親家庭、跨代家庭、同性戀家庭等非傳統家庭的學生,父親節及母親節對他們來說可能做成迷惑、傷痛或憤怒。老師需要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在活動時可鼓勵學生將心意轉向家族中其他關心自己的長輩,如祖母及姨姨,並教導學校尊重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但因此而將父親節及母親節一併取消,對學校來說是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卻只會像是把洗澡水跟嬰兒一起倒掉般,將慶祝父親節及母親節的美好初衷一併棄掉。

我們最需要對母親節反思的,不是尊重多元的問題,而是消費主義下母親節意義被扭曲的情況。要對母親表達敬意,不在乎禮物的價格,更不限於某月某日。老土的一句:天天都是母親節,不是「無」親節。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5月17日

明碼實價的#PTGF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5/05/2017

早前網上流傳有關出租女友的帖子,一時間牽起熱話,有人認為「明買明賣」亦無不可,更有自稱是出租女友的網友寫了一篇文章,捍衛自己做出租女友的「權利」。

那位女孩明言自己做出租女友是為了錢,原因是十來歲年輕人大多只能在快餐店、便利店兼職以賺取微薄收入,難以應付巨額的消費開支。不得否認的是,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以金錢掛帥,收入多少、能否買樓等等因素成為衡量個人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上消費主義的不斷滲透,令從小已受薰陶的年輕人難以反抗。對於要迎合消費主義,要符合社會所鼓吹「美」的標準,購物裝扮成為不二法門,年紀小小若不是父母給予零用錢,又何來金錢?或許對很多女孩來說,時薪40元的工作,辛勤一整天才可能買得下一枝口紅,太不合經濟效益。

當社會的意識令人誤以為為了錢可以出賣一切,那麼一切都會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包括了最寶貴的身體和感情。出租女友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鮮事,早在數年前已有機構進行探討,亦有不少報道。說穿了,所謂的出租女友其實就是賣淫的美名,數十年前有魚蛋妹、伴唱、陪酒……後來有援交少女,只是這些名稱都被拆穿了,唯有再度美名成出租女友,今天更把這種行為稱為「助養」。名字愈模糊,愈令人刻意對行為的本質裝傻,更刻意把行為扭曲為互相慰藉,各取所需的「合理工作」,令一眾想搵快錢的年輕人心安理得地擁抱它。

然而不少過來人接受報章訪問時都明言,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出現情緒的問題、令他們無法再信任他人、無法信任愛情。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本來就是很親密的一種關係,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狀態,是屬於兩人之間的情感契合與交流,是每個人都渴求的關係。當愛情演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得到的只會是一場既空洞又虛假的戲碼。

老實說,大家都知道有些東西若被買賣會引來極大的爭議,就如尊嚴、貧窮之地的人賣血賣器官賣子宮甚至賣子女、愛情、性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從來都不能以金錢衡量其價值,只是當社會不斷有人刻意推動這些被扭曲的價值觀,合理化它,不難想像年輕的一代只會更盲目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背離真善美的價值。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  2017年5月5日

愛情豈止是商品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3/2014

相傳在三世紀,羅馬帝國為培育更優良的士兵,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一位名叫華倫泰(Valentine)的教士違反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引起皇帝不滿,最後在2月14日被處決。為記念這位教士,人們將2月14日定為聖華倫泰日(St. Valentine's Day),即現在的情人節。情人節原本是歌頌愛情的日子,但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現已變成商家促銷商品的節日鮮花、朱古力、燭光晚餐仿彿成為情人節的必需品。
 
今年的情人節,剛好是元宵佳節,雖然氣溫寒冷,但不減情侶間的熱情,為向對方表達愛意,即使標價上千元的鮮花也毫不吝嗇,在街頭和facebook上均不難看到鮮花的出現。有機構調查發現在澳洲、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五個亞太地區中,香港人的情人節禮物消費平均達1,055港元,為各區中最高;其次為新加坡(621港元)、澳洲(512港元)、馬來西亞(473港元)及日本(357港元)。而且香港人愛花心思購買禮物,相比其餘地區的受訪者會用更多時間準備情人節。[1] 但愛情是否能以禮物的價值,以及晚餐的豪華程度來衡量呢?崇尚物質的消費方式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感情生活亦然,好像只能靠金錢才能營造溫馨浪漫的情調和反映我們的誠意。
 
當情人節成為商品化的消費項目後,已漸漸失卻了原來的意義。其實,只要有心,天天都是情人節;只要有愛,鹹魚白菜也好好味。當然,慶祝情人節本身並沒有問題,但不要再讓商家教你/妳何謂愛了!

 
[1]〈亞太區最豪過情人節 港人最捨得〉,香港新浪網,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214/-2-3189030/1.html

動漫

吳慧華 (整理)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09/2013

大眾文化與倫理對談系列  第四回

8月1 日的晚上高掛著三號風球,一班動漫的愛好者仍然蒞臨明光社,與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諸聖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動漫牧師)一起討論動漫及當中的倫理意義。是夜范牧師運用了《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先邀請參加者分享印象最深刻的動漫,然後招來劍擋,從中暢談及解釋當中的倫理部份。17位參加者度過一個既歡樂又有意思的晚上。

動漫的意義

動漫也如其他文本一樣,盛載了不同意義,只是它以圖像的形式表現;雖然與文字不一樣,但與文字相比,受眾卻有更大的解釋空間。而日本作為善用及尊重符號的國家,她的動漫有時候也包含符號。例如浦沢直樹的《Monster》,故事的歷史背景取自戰後東歐,內容包括優生學、洗腦及人性的醜惡。其中引用了《聖經》〈啟示錄〉中的獸,來指到人海中浮現出來的惡魔。

不是每一套動漫都用上符號,但符號作為一個媒介,仍會為受眾帶來不同的意義及作用,有人可從中減壓;有人因而被啟發;亦有人被鼓勵。甚至一套題材不太有趣的動漫,受眾或許已記不起當中的內容或角色,但仍對它印象難忘,只因它勾起了讀者不少童年回憶,以及夢想。

動漫成為盛載夢想的載體

當談到最印象深刻的動漫時,有幾位參加者都不約而同說出是《多啦A夢》——即以前為人熟悉的叮噹。這一套動漫之所以如此長青及被人熱愛,范牧師認為因為它滿足了兒童成長時所需要的東西:每個小朋友都夢想擁有即時解決問題的百寶袋。例如對學生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定必是「記憶白麵包」,因為可以把課文印在麵包上,吃了後就能記下該頁的內容。

《多啦A夢》讓不少小朋友「夢想成真」,而《20世紀少年》則是一套為中年男士帶來夢想的動漫。動漫中的男主角健次步入中年,開始出現身份危機,夢想早已失落。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他的朋友有可能是一個新興神秘宗教團體的主腦,正計劃在世界各大城市散播致命病毒,讓本來只是三十多歲的平凡健次選擇承擔,接受挑戰,為當下的生命作出抉擇。

亦神亦魔

「亦神亦魔」這詞彙出自神學家田立克 (Paul Tillich)之口。范牧師認為一部出名及深受大眾歡迎的作品被人過度演繹,有時的確會帶來負面影響。當晚有參加者提到一些有暴力或以完美殺人為主題的動漫,當中的暴力經過卡通化後,小孩子可能在不知不覺間仿傚當中的行為,又或者讓過份投入其中的人蠢蠢欲動,嘗試計劃一下完美的殺人事件。

不過,動漫可以是魔,也可以是神。《死亡筆記》的內容雖然涉及完美殺人,但當中值得反思的倫理層面也非常廣闊。一個希望創造美好新世界的高中生,為要伸張正義而把壞人的名字寫在死亡筆記上,後來更把那些阻止他達到目標的人都殺掉。那麼,他到底是一個正義之士?還是殺人狂魔?當中牽涉人性、公義、真理等主題,讓人很自然去反思。

因此,正如范牧師指出,雖然現今的動漫已變得工廠化及公司化,而消費主義亦使漫畫、動漫淪為純商品,並不是所有作品都如以往一樣,可以提升讀者的生命,但我們不能「因為沖涼水污穢,便把嬰兒也沖走」,即不需要因為一點不完美而把所有動漫丟棄。受眾要懂得選擇,在有如浩瀚大海的動漫作品當中,仍有宮崎駿的《天空之城》等這一類以環保為題的漫畫;大眾喜愛的《多啦A夢》也有親情、友情的方面,而故事結局往往帶出依靠投機取巧是不可靠的。《地獄少女》讓人反思報仇與喪失自己的靈魂相比,孰重孰輕;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主角是一個殺手,後來他希望尋找生命的意義,但是他又可否回到最初還未開始殺人之時?日本其實還有很多認真的漫畫家,對本身的作品要求也很高。

道成肉身

動漫作者以故事帶出倫理,並不是新鮮的事情。耶穌最愛談故事,在故事中藏著真理:真、善、美。這些故事比起當時的文士及經學家引經據典更能打動人心。耶穌作為一個導師,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他會說浪子回頭的故事,他會說撒種的比喻,也會說以色列人一聽便明白的葡萄園故事。他用聽眾最熟悉的東西,剖析人的道德觀。倫理,不是站在一個高地,以教條式宣講,而是如約翰所說的一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滿有恩典和真理。」(約一14)

踢爆「私影」危機

吳巧華姑娘 | 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外展社工
17/07/2011

以前的「沙龍」,現今的「私影」,又或一家大小在節日或子女畢業禮時,於影樓拍的「全家幅」,原意都是好趁青春留倩影。本來,這只是簡單的「我購買攝影服務」,然後得到質素較佳的專業照片作為生活上的留念,但近年卻出現多宗因「私影」而遭受性侵犯的個案,以及身邊有年青人以「私影」賺錢,容許純粹欲拍性感照片的攝影師拍下多張賣弄色情的照片,形成現代「私影」的危機。
 
近年,網上世界發展蓬勃,不少人喜歡在facebook公開生活照,並且得到同輩熱烈回覆,因而令人獲得極大的滿足及被認同感,同時亦帶起某些行為的熱潮。故我身邊有不少年青人,當見到有facebook朋友開始拍攝「私影」後,亦紛紛從網上尋找參與這類活動的途徑,有些是為自己留倩影,有些是姊妹間的留念。可是也有些在過程中不幸遇上立心不良的攝影師,因而產生不同的問題,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有一位少女,起初她是付錢給攝影師的,讓他為自己拍攝不同的造型照。她平日在穿衣方面,傾向較性感的風格,經過兩三次拍攝經驗後,攝影師開始引導她擺出一些誘惑的表情及姿勢,初時少女覺得那時在戶外,附近間中有途人走過,危險性不高,而且網上亦有不少少女走性感路線,更得到大家熱烈的讚賞,於是她沒有太多猶豫,甚至樂在其中地覺得獲得攝影師的認同,而配合地擺出不同姿勢。

要求「真空」上陣

不久,攝影師開始對這少女打主意,由最初是少女作為「顧客」主動聯絡攝影師拍照,變成攝影師反過來主動聯絡少女,試探她是否須要賺錢,然後表示他其實很喜愛拍攝少女人像作為攝影技巧上的練習,願意出價數百元叫少女成為模特兒,讓他拍攝數小時。當時少女十分驚喜,猜不到自己會成為模特兒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賺快錢,於是很爽快的答應了這宗交易。
 
直至拍攝前一天,攝影師再次聯絡少女落實拍攝的細節時,他再進一步提出拍攝上的要求,他說少女須要穿白色外衣及短裙,少女表示沒有問題,然後他作出利誘,說願意再多付400元,要求少女在拍攝時不能穿著內衣褲,以「真空」姿態出現,少女開始猶豫,但又覺得數小時不用太多勞動,便能輕易賺取金錢很吸引,心態上十分矛盾,在無法決定時,唯有隨口再追問拍攝地點,對方表示今次會在一個私人的影樓進行,並會聯同幾位有興趣的男攝影師一起拍攝。這時,少女開始害怕,同時身邊亦沒有朋友願意陪她去,於是婉拒這場交易,無論之後那位攝影師繼續以電話及網上利誘她,她也選擇逃避,不再作出回覆。

停一停  想一想

從以上例子,你可以看到幾多點反思及啟示呢?

  1. 「好趁青春留倩影」和演變成「賺錢」,在「私影」來說,是有極大本質上的分別,我們須要堅定自己的原意,分析自己和朋友需要甚麼。
  1. 平日的衣著打扮,會很自然地引領別人對你的底線作出評價,平日衣著過份性感或願意作出誘惑的動作,而沒有任何表情或言語透露自己不太習慣,會提高對方打你主意的機會。
  1. 對於某些攝影師來說,攝影技巧和賺錢反而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他們其實只是利用這機會,在網上物色不同少女進行拍攝,從而滿足他們自己的慾望,這是一個互相試探的過程,他會逐步逐步用金錢去引誘你滿足他的要求。
  1. 網上的溝通平台裡,帶出輕易可「讚」的風氣,以及急促帶領某些活動的熱潮,有時會令我們失去沉澱和討論利弊的空間,令我們忽略了「私影」的危機,故我們需要更獨立的思考,不被潮流牽著走。

 勿貪一時之利

而整個故事,最令人慶幸及最重要的一點是,那位少女最後的清醒和把持。這個案可貴之處,就是在於她展示出有保護及珍惜自己的能力,縱使她面對被稱讚的甜言密語,及對她來說蠻可觀的金錢誘惑,但她仍在最後關頭拒絕對方,她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是有足夠能力去分析事情,只要我們夠信心和不貪圖一時之利,我們便能返回最原始的本能,盡自己的努力去珍惜自己的身體和尊嚴,沒有用短短數小時,而作出可能傷害自己一輩子的行為。
 
這個世界雖然愈來愈複雜,良莠不齊的資訊時刻衝擊我們,但我作為青年工作者,仍然深信青年擁有可貴的本能,只要我們多加分享對「私影」的看法和分析,讓年青人保持最基本保護自己的心態,我相信他們仍然能在當中站穩「愛自己」的陣腳呢,共勉之。

攝影師教五大自保貼士

業餘攝影師Johnny,也曾參與「私影」活動,但只限朋輩之間。惟他相信,行內確有害群之馬,因此少女們必須小心提防。Johnny就提出了五大自保貼士給一眾少女模特兒參考︰
 
1.找友人陪同︰至少找一位朋友相伴,既可防止攝影師「亂來」,二來拍攝時,手袋可能要離身,有朋友協助保管會較安心。
2.只限日間拍攝︰日光之下,犯險的機會相對晚間為低,而且白天予人活力的感覺,拍攝出來的相片也較佳。
3.避免到荒山野嶺︰不要到渺無人煙的地方拍攝,萬一出事也求救無門。另外,也不適宜在酒店或對方的家居拍攝,危險指數爆燈!
4.清楚衣飾安排︰如攝影師對衣飾有特別要求,例如要求穿透視衫裙、泳裝等,一定要事先問清楚原因,以了解拍攝風格和效果是否自己可以接受。
5.即場翻看相片︰可要求攝影師讓你翻看相片,如有走光照,應即時刪除,保障自己。
 

露而優則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2/05/2011
專欄:每週評論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暑假又到,這可以從娛樂版的女藝人們露肉程度可見。明光社近年經常留意o靚模的現象,今年以往的兩位o靚模常客——周秀娜和Angelababy近期先後宣佈今年不會加入o靚模寫真戰,改為集中火力拍電影。
 
於是,今年的大量內地模特兒加入了o靚模的寫真行列,氣勢和往年不遑多樣。這種先拍寫真,之後進軍影圈的例子,其實在這幾年並不罕見,不過我們要留意的是,過程中有更多更多的人,露完之後,一霎即逝,沒名沒利,失敗收場的更多。
 
但人往往只看正面和成功的例子,見到o靚模變成明星,不少人希望照版煮碗,於是爭相效法,包括去找甚麼名門之後,富二代,以求一夜致富。說到底,就是相信身體是本錢,相信青春無敵的美貌和身裁可以為自己賺第一桶金,甚至更多。
 
唯身體既然有價,這價格定必浮動。傳媒、時裝、明星之間的互動,產生不同的潮流,而這些潮流,為不同的時代定義何謂美,一但「新的定義」出現,定必吸引青少年爭相效法,這時商人又定必早有準備,預備不同的產品配合,不論是時裝,抑或是藥物,甚至是手術,只要有巿場,就有人做。
 
如是者,一個個不同的巿場就產生,那是「流行的身體」巿場,今年可能是大眼睛,之後可能是尖臉,或者是尖鼻,或者是某種髮型,最特別的是這些不同的「要求」都可以用錢來買來換。到大家得到了之後,既可「自娛」,又甚至可以此來賺取更多的錢,例如私影,或者甚至援交等等。
 
我們不禁問,這種有價的身體,究竟有沒有窮盡的一天,到有天你發現人的價值,只有外表,甚至連外表都有不同的「款式」可供選擇,如此,人的多樣性,人的自主性自然消失,更諷刺的是人反過來要出錢購回自己。我們真的要如此將身體資本主義化嗎?我認為不。
 
到最後,事實上成功由脫星到明星、再到大明星甚至最佳女主角的例子萬中無一,更多的可能是由小小配角做起,之後慢慢學習,經過不同的磨練之後成長,演藝事業,一如其他行業一樣,都是講經驗,外表會變,但人的情感、氣質、性格卻是可以永恒,亦是真正的「長搵長有」之道。
 
不幸的是在傳媒不斷渲染所謂o靚模可以上位,脫星亦可成功轉型的神話之下,彷彿為一眾學業未成,身無長技的女學生帶來無限憧憬。但身體何價?除了出賣色相、出賣尊嚴之外,要出賣的其實亦愈來愈多,而換來的卻極可能只是別人在背後的嘲弄!
 

三年又三年 淫審條例何時改?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3/2011

2009年7月,《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下稱《條例》)檢討首輪諮詢完成,報告除了表示會討論一系列網絡中的淫褻資訊外,更建議要就淫褻物品的定義,進行研究和商討。

可惜有關的諮詢至今仍然遲遲未見,不論網內網外,大量「踩界」物品充斥巿面,條例未能處理,家長、教師,甚至青少年面對橫流的情慾,已經避無可避。

我們不能不問,究竟何時香港才可以有一條切合現今需要的法例?年宵新聞,以往都是賣年花、精品,近年多了學生透過擺年宵學習巿場運作。今年卻多了一部3D三級電影的宣傳,其檔攤更售賣電影相關產品,包括立體胸形滑鼠墊、吹氣胸圍和巨型性愛攬枕。[1]

有巿民曾為此致電投訴,本社亦發出譴責聲明,[2]惟由於相關的物品未有任何露點,所以即使意識如何不良,擺放的地方有多少兒童經過及容易接觸,因為條例的限制,我們只能投訴年宵巿場的主辦單位食環署辦事不力。至於負責審核有關物品的淫審處審裁員則認為這些產品「冇乜料到」,[3]事件就不了了之。不過,有報章轉述審裁員的意見時,亦有表示現時條例的規定下,他們沒有權去處理這些物品能否或應否在該處售賣這道德問題。
 

網絡欠規管  一味靠自律

淫審處沒有權去處理的疑似淫褻物品,又豈限於年宵市。網上不少誇張、賣弄色情的資訊,當中又以《蘋果日報》的動新聞最為令人關注。除了新聞內容傾向血色腥外,更有「創作」新聞情節之嫌。該集團又以《VDO Next》為名,拍攝一系列不同題材的生活短片,當中更以檢查乳癌為名,拍攝一段女性赤裸驗胸的片段,不論拍攝背景和手法,都不像一般的醫學檢查,最後因為遭人投訴,淫審處才將有關片段列作第二類,要求該節目補回相關的警告字句才可播放。
 
但並非所有網上的資訊都受到規管,就上述的例子,如果其平台本身不是傳媒,其實一概不是淫審處的管理範圍,特別是個人在網誌、討論區所發放的資訊,只要其平台的伺服器不在香港,基本上就難以規管。現時大部份的網站都奉行自律的原則,不少有色情內容的網站和討論區也自行加上警告字眼,請未滿18歲青少年自行離開,至於青少年會否自行離開,就是另一回事。
 
除了網絡,手機也成為色情資訊流散之地。隨著智能手機普及,青少年拿著智能手機,可即時上網,透過不同的小程式(apps)便可輕易閱覽色情資訊,部份內容隨時比一般俗稱三級的資訊更露骨。現時谷歌陣營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系統,均只有低程度的家長指引安排,讓程式設計師自行評定其內容的所屬級別,作為一種自律的審查。同樣,如果程式設計師說沒有問題,幾乎等於通過審查,任人下載。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提交第一輪的報告時曾揚言,2009年底會有第二輪諮詢,希望就顧問的建議和公眾意見作出整理後,始落實修訂內容。但到了今日問題多多,各方都認為要修訂的時間,政府卻遲遲未能拿出勇氣來正視問題,難道真的要等到下任特首到任,這條例才能重見天日?
 
 

家長自救唯有自學

早前有家長投訴,稱iphone等智能手機有很多兒童不宜的小程式(apps),青少年可以隨便下載,並去信蘋果公司投訴及求助。現時香港確沒有辦法去審裁這些小程式是否適合青少年,唯有相信程式設計師,但家長還可以在電話中開啟「家長模式」,設下密碼防止使用電話的青少年隨便下載和開啟這些程式。
 
其他國家/地方就互聯網和淫褻物品規管的發展
 

年份 國家 內容
2009年 日本 《青少年網絡環境整備法》規定,手機網絡運營商在向未滿18歲的人士提供服務時,必須在手機中安裝過濾有害網站的軟件。監護人則有義務掌握孩子上網情況,並通過過濾軟件等手段對上網孩子進行監管等。
2009年 德國 《阻礙網頁登錄法》聯邦刑警局將建立封鎖網站列表,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將根據這一列表,封鎖相關的兒童色情網頁。
2008年 日本 《保證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網環境的整頓法》規定對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電訊服務商、過濾軟件開發商、網絡內容服務商、民間團體和未成年人監護人等,在保障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網方面的義務作出了詳細規定,包括要求推廣和不斷升級過濾軟件,確保青少年的上網安全。
2001年 韓國 《不當互聯網站點鑒定標準》在法律框架上確定了信息內容過濾的合法性。《互聯網內容過濾法令》禁止互聯網服務商接入所有被韓國政府列入「黑名單」的網站。
2000年 法國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列明,向未成年人展示淫穢物品者可判五年監禁和75,000歐元罰款,如果上述行為發生在網上、面對的是身份不確定的未成年受眾,量刑加重至七年監禁和十萬歐元罰款。

 
 
 

 
[1]2011 /01/24,《蘋果日報》,C1娛樂要聞,《肉蒲團殺入年宵》。
[2]2011/01/31,明光社網站,《不滿食環署容許「3D肉蒲團」於年宵市場中售賣意淫產品》。http://www.truth-light.org.hk/statement/title/n1855
[3]2011/02/07,《蘋果日報》,A17專欄專論,《隔牆有耳:淫審張國柱奉旨去睇肉》。

謝絕o靚模騎劫書展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0/09/2010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書展已經二十一年,成為了香港一年一度、學生放暑假的盛事。以前有不少書迷期待在書展裡購買作家的新書,一睹他們的風采,甚至慕名去聽名家的講座或研討會﹔家長及教師們亦鼓勵子女、學生到場感受健康及優良閱讀風氣。但自從以賣弄身材為目的的o靚模寫真集入侵書展後,開始惹來一班色迷迷的男士和青少年,掩蓋了作家們所付出的努力,污染了健康的閱讀風氣,更使人擔心會令青少年沒戒心下於書展內接觸色情資訊。
 
2009年,書展多年建立的正面健康形象,被一些o靚模(少女模特兒)奪去,而部份傳媒於書展舉辦期間的娛樂頭條報道,幾乎每天都是o靚模騷首弄姿、送雪糕、派鮮奶、隔著膠片吻青年男Fans的消息……今年,早於五、六月,炎夏未至之時,傳媒就開始大肆報導她們如何部署入侵書展,並將她們的泳衣照、妄攝照(撕開衣服的照片)、3D寫真照等消息,作極詳盡的報導,意圖再次騎劫書展。

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由十八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聯盟)於2009年8月到10月進行了「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1]在46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七成半同意或非常同意o靚模風氣是由傳媒一手造成。亦有近九成受訪者認為o靚模他們的印象是與性和色情有關;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將女性商品化」及「推崇搵快錢」的價值觀。這些被渲染、被扭曲的性觀念和貪圖「搵快錢」的價值觀念,嚴重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和社會風氣。讓年青人誤以為,只要能賺錢,就算出賣自己的身體也在所不惜。
 
另外,報告結果亦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傳媒塑造了青少年「瘦就是美」、「外貌身材比個人修養和智慧更為重要」的意識形態。而認為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只要肯露驕人身材做『o靚模』,就可以一舉成名」、「只要言行夠出位,就可以成名」的受訪者亦接近六成半,令人擔心會塑造了只追求外表、展露身體就可得到名氣或賺取利益的社會風氣。

約見貿發局

明光社於今年六月初,在書展籌辦期間,和一眾關心書展風氣的家長、教育界及宗教團體約見貿發局代表,表達了大家對書展展銷一些帶有意淫及不當行為的書籍及o靚模於書展內的促銷活動的關注,並盼望青少年不會在沒有戒心下於書展內接觸色情資訊。於商討中得知貿發局已作出一些措施來控制o靚模於書展所造成的擾攘和不良氣氛,但可惜大批傳媒仍熱烈追訪o靚模,加上譁眾取寵的報導手法,令人以為o靚模氣勢驚人,簽名會場面哄動。
 
在是次約見貿發局後,為了支持貿發局可以減少傳媒渲染o靚模的措施,一眾參與約見的團體發動聯署,連同關心事件的團體向局方提交了意見書,要求他們禁止參展商在會展場內為o靚模寫真集作任何簽名會及促銷活動,以維持書展之健康形象,所有o靚模寫真集不能在以兒童及青少年為對象之展館內售賣。
 
及後我們欣然見到貿發局邀請了由一眾文化、出版及傳媒界代表組成的「香港書展文化活動顧問團」,並公佈「書展以發展老少咸宜、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及推動良好閱讀風氣為主」,所以不接納內容意識不良,或以品味低俗宣傳手法促銷的簽名活動,為免破壞書展宗旨。[2]

此決定引起了一些o靚模、她們的經理人公司或部份文化界人士的迴響,指「意識不良、品味低俗審批準則」未夠清晰;但有出版兒童及家庭類別書籍的出版商表示歡迎,認為有助消除家長疑慮,讓青少年及兒童在健康寧靜的環境下閱覽圖書,增加書展人流及銷售。[3]此舉不但能夠減少o靚模於書展的曝光機會,減少了可以引起傳媒炒作的機會,亦讓市民清晰此類o靚模寫真集與健康文化大相逕庭,不應登大雅之堂。當然在自由社會,在一些唯利是圖的出版商推動下,o靚模寫真集的促銷活動無法完全禁止,但起碼可謝絕o靚模騎劫健康的書展。
 
雖然未必每次的行動或向有關當局表達對事件的關注都能夠改變現況,但我們相信,與關心社會風氣和青少年成長的友好結連、集合力量,為維護真與善發聲,不讓下一代身心靈成長的環境被破壞:現在踏出一小步,就是將來成功的一大步。

 
[1]2010/07/22,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http://www.truth-light.org.hk/article_v1/pdf/a0001022.pdf
[2]2010/06/24,《星島日報》,A09港聞,〈o靚模周秀娜書展簽名會被禁貿發局拒意識不良及低俗宣傳活動〉。
[3]2010/06/24,《蘋果日報》,A07港聞,〈兒童書商:可除家長疑慮〉。

對不起,我們在消費痛苦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9/09/2010

馬尼拉挾持人質事件,帶給香港人的震撼是空前的,當中帶動的情感,更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人在讚傳媒怎樣怎樣將事實呈現在人的眼前,現場直播令人更能掌握事實的全部,再加上一眾社交網站的留言和轉載,產生大量的二手、三手資料。香港人彷彿知道了很多,於是很容易得出「常人用常識分析」出來的結論。

可是,這常人的常識往往將我們困在死胡同中。

我們常以為死傷者的家屬因為死傷了家人,所以很悲傷,但事件至今,傳媒仍拚命地追訪生還者,跟進傷者的病況,之後廿四小時無間斷報道。家人在家看回新聞時,會感到安慰嗎?親友看見被訪者的報道,又會安樂嗎?我們常以為記者採訪是他們的天職。或者也是,可是當他們每天都要向家屬問「你覺得點呀?」、「依家有咩打算?」等等問題,記者也有情緒,也有血肉的,當他們動用公眾「知情權」,在完全沒有防備,已經痛失親人的被訪者身上時,真的會完全不被觸動嗎?

我們常以為菲律賓政府怎樣怎樣無能、貪污,有問題。悲憤,一下子透過不同的專家、學者的嘴巴來發洩。可是這一兩個星期,大家不難發現,社會、文化差距,可以變成憤怒。總統的微笑,其實大有可能是出於禮貌;菲國的治安,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可能與平日無異。

一切,只怪與「香港人」拉上關係,於是在社交網站上,終日看到不同的人在貼不同的相片、影像,絕大部分不是控訴,就是憤怒。影像不斷重複,情緒不斷的累積。於是,有在港的菲傭收到短訊,說香港人怎樣怎樣,又有人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安全來。

可是,為甚麼事情會向這個方向發展?是誰決定要訪問幸存者?是誰決定要在直播之後,為整件事做「設計片段」放在網上任人瀏覽?是誰決定要記者為探訪死者親屬而不惜一切?是誰為增加新聞元素,不惜每天重複使用震撼的資料圖片?又是誰決定要以「向死者致敬」為名,將一眾團友這次「最後一程」的旅行相登出來當雜誌的特刊來賣?

以前,我們相信編輯自主,但隨着新聞商品化後,這責任問題亦回歸各位看電視買報紙的觀眾讀者們。誰叫悲情的標題、血腥的相片最能吸引人購買?誰叫報道慘情新聞時收視最高?誰叫我們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八卦的心態,去消費悲情,消費憤怒,消費死亡?我們樂見傳媒求真求知,甚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看完報道,有人投訴說在合家歡時間播過分暴力的內容,又有人反映因為報道令他有情緒的困擾。

傳媒將單一的慘劇不斷生產複製,我們其實在消費痛苦,也許是時候讓幸存者和死者家屬可以有安靜的空間了!不再纏着當事人不放,其實是一種真正的尊重。

曾經刊載於:

成報 09/09/2010

「材」不可露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8/2010
專欄:每週評論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你認為香港是否一個安全的城市呢?警方剛剛公佈了2010年上半年的罪案數字,整體罪案有38,969宗,較去年同期微跌3.2%,當中兇殺、搶劫、毒品、三合會相關罪案等更有多於一成的跌幅。但在這些罪案下跌的同時,風化案的數字卻在上升。2010年上半年的非禮案有775宗,較去年同期增加19.8%;強姦案有54宗,升幅亦有3.8%。

我不知道引致風化案上升的確實原因是什麼,但我們卻看到社會上一些情況,有機會增加這些罪案的可能。互聯網的發展大大增加資訊的流通,人們能在互聯網上輕易獲取各種資訊,當中當然包括色情資訊。去年報章曾有一篇有趣的報道,加拿大一名研究員希望研究色情電影對男人性觀念的影響,需要招募常看色情電影和從未看過色情電影的20歲男子作比較,但他發現根本找不到未曾看過色情電影的20歲男人。我相信香港的情況也相若,各大網上討論區都設有成人資訊的版面,成人、青少年、甚至兒童也能輕易入內觀看那些只強調情慾的滿足,但毫不考慮行為後果的色情資訊。

香港的傳播媒介也一樣充斥著強調性吸引,忽視後果的現象。一眾女星為求增加曝光率,不惜以性感的形象示人,有些亦會刻意地製造走光的情況。今年更有o靚模自製被性侵犯的影片上載到youtube作宣傳,亦有出版商推出妄攝寫真集,容讓讀者撕開原本衣著整齊的女性相片,露出只穿著內衣的身體。這些種種或多或少會令人對女性的身體產生更多性幻想,一些自制力不足的人士或會妄顧後果而作出違法的行為。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女性在夏天所穿的衣服越來越少布,這當然與越來越炎熱的天氣有關,但我相信這與傳媒強調性感形象的風氣脫不了關係。低胸、小吊帶、熱褲故然涼快,女性衣著較少也不是罪,但卻有機會令部份人士產生犯罪的衝動。警訊也有教市民「財不可露眼」,勿讓匪徒有機可乘。那麼女士們也應保護自己,在選擇衣服時要小心地搭配,避免令自己陷入一個不安全的境況中。

在警方公佈的統計數字中,有16宗非禮案屬網友所為;遭網友強姦的也有9人。在Web 2.0的年代,互聯網已不再是單向提供資訊的平台,而是一個互動分享的地方。人際關係也由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擴展到網絡上的交往。但要注意的是不少「網絡狩獵者」會在這個看似真實的虛擬世界上尋找獵物,以各種手法引誘受害者出來會面,輕則引致財物損失,嚴重的會危害人身安全,所以大家在網絡世界也要帶眼識人啊。
 

誰在推波助瀾?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9/07/2010

書展開幕,雖然是一號戒備訊號,間中亦傾盆大雨,但願意到書展參觀的朋友亦不少。當天,筆者和家人亦特意到書展逛逛,看看新書,進到會場感到氣氛和諧寧靜,各人都專注於閱讀,選購書籍。參觀中途,突然發現一些嘈雜聲從遠處飄至,閃光和相機聲不停,轉過頭來發現原來是一名o靚模(少女模特兒)於我們背後匆匆走過,後面緊隨着的有三五十名記者,只顧着採訪,彷彿不用顧及參觀者的安全,向前急步追隨,家母也差點被記者撞倒。及後,就見到電視新聞及許多報章大字標題說到o靚模各出奇謀入侵書展……

這樣的情境的確值得大家令人深思:究竟o靚模風頭真的很「勁」,還是過街老鼠遇着一群好奇者,在o靚模漣漪中推波助瀾,為求推高收視及銷量?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透露,去年書展,共有一百三十多場簽名會,當中只有七場與o靚模有關,但於八千多則有關書展的報道中,卻有近四千則是報道o靚模!靠着傳媒對o靚模的好奇 (主要為她的性感衣着、出位行徑、以及o靚模之間的恩怨,內涵發掘欠奉),令她們於去年成功騎劫書展。

由十八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於去年8 月到10 月進行了「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在460 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七成半同意或非常同意o靚 模風氣是由傳媒一手造成。亦有近九成受訪者認為o靚模給他們的印象是與性和色情有關;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將女性商品化」及「推崇搵快錢」的價值觀;亦有超過六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瘦就是美」、「外在身材比個人修養和智慧更為重要」的意識形態;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傳媒在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力不少,所以傳媒的報道手法和所散播的價值觀值得我們關注。

少女模特兒是一種職業,我們要尊重她們的選擇,但我們亦需留意她們所表達的,記者們所報道的,對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產生了甚麼影響,不容忽視。部分傳媒開腔要求貿發局不講道德,只講管理,容讓書展成為教導青少年憑着出賣色相就可上位的場地,豈不惡哉?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9/07/2010

移了位置的「事業線」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7/07/2010

對於相信「掌相學」的朋友來說,手中的「事業線」越深越長代表事業有成,有大好前途及發展機會;自從去年年底一套諷刺o靚模的舞台劇以乳溝來代表女性的「事業線」後,似乎許多傳媒都以「事業線」作為綽頭以吸引讀者,越深越長代表身材越好,越性感、越能挑起一眾男士的神經。
 
曾幾何時,社會大眾都會認為人生的路向都能掌握,憑著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包括感情及事業,都可以掌握於手裡。但近年經過一些賣弄色情的報章、雜誌長年累月大灑鹽花,將報導集中於負面評論女性的身材外貎、忽視她們的內涵和付出的努力,並將女性物化,越來越人以外表及身材來評論一個人的價值。
 
而部份傳媒對女性不公平的描述,其實是一種「漸漸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入侵青少年的心中:當o靚模勇於穿著少布服飾,坦蕩蕩地於公眾地方、展覽館任人拍攝,而傳媒對她們的行為給予褒獎,以她們賣弄身材所賺的收入作出排名,並加以稱讚… … 賦予她們這些行為一種正面價值及光榮感,令她們甘於以賣弄身材賺取金錢及機會,甘於當他人的性對象,甚至以性吸引來肯定自我。
 
但我們深知道人的尊嚴及價值不是單靠外表,一個人要成功,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並培養耐性、專注和智慧等內涵……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但這些價值觀對於色情販子來說卻是極之乏味,不值一提。
 
去年暑假檔期所出版的o靚模寫真集約有十多本,她們少布濕身,滴著牙膏雪糕,走盡灰色地帶,賣弄色情,意識挑逗,但淫審處審裁員承認,儘管是「踩界」,卻不能將它們定為不雅或淫褻物品。[1]藉著傳媒的廣泛報導,就已將書展成功「騎刧」,成為色慾味甚濃的商業活動。根據去年青年組織U-focus發表的統計,青年人進書展為購買明星書藉及寫真集的比率與購買學術書相若;受明星或模特兒吸引而到書展的年輕人,由08年約7%,激增至去年的18%![2]
 
炎夏將至,o靚模們開始為寫真集賣弄身材的「事業線」,繼去年十多位o靚模於書展賣寫真、送雪糕和鮮奶之後,今年將有更多o靚模以色情扮作藝術,並於書展中兜售,將書展的健康形象嚴重扭曲。筆寫相信許多市民不想再見到一群o靚模於場館內搔首弄姿,吸引一班色迷迷的男士和青少年,掩蓋了作家們所付出的努力,污染純樸的閱讀風氣… … 如果今年的書展,貿易發展局仍繼續去年的安排,不知網民會否開展「抗衡o靚模色情風潮」群組,家長們又會否考慮在今年暑假以另外一些健康活動代替書展之旅?


[1]2009/07/27,《文匯報》,A12香港新聞,〈有著衫無露點淫審處評一級口靚模寫真踩界能罵不能禁〉。
[2]2009/07/27,《都市日報》,P07港聞,〈「o靚模」入書展「追星」比例增18%〉;2009/07/27,《東方日報》,A18港聞,〈o靚模搶佔書展半壁河山 青年買寫真集與學術書 比率相若〉。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 2010/06/06

閱讀由父母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0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始了,究竟90萬的入場人次之中,有沒有包括閣下呢?很不幸這一兩年書展的焦點討論,集中了在o靚模和她們出位的宣傳手法,而真正有關優良作品的討論就很少,每年書展雖然人頭湧湧,但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仍然差強人意。

有調查發現三成的成年人一年也沒有看過一本書,就算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亦有17.5%在過去一年沒有看過書,香港教育制度的失敗就是過份著重考試,很多學生因為考試而不是興趣去讀書,因此,當他們一畢業,也是他們與書本告別(甚至是永別)的時候!

就算有看書,最多人選擇的是與投資有關的書籍,很明顯是為了賺錢多於為了怡情養性,充實自己。三成人表示沒有看書的原因是沒有時間,老實說,這明顯是藉口。若果我們重視一件事,怎樣辛苦也會擠出一點時間來,有誰很想追一個心儀的女士而沒有時間拍拖呢?

很多父母逛書展,可能也是和我一樣,主要是為子女買一些合適的書,希望他們能多一點看書,不過,若果父母自己不看書,而期望子女會真正喜歡閱讀是不切實際的。父母是子女主要的模仿對象,與其囉囉嗦嗦壓逼子女讀書,不如自己少點看電視,少點上網,多買一些書隨便放在家裏,讓子女自動自覺拿來看。

為了逼自己多點利用空閒的時間看書,我去年開始決定每一兩個星期向同事介紹一本剛看完的好書,發覺原來並非不可能的事,其中一個秘訣是我幾乎任何時候都帶備一本書,坐港鐵、等人、以及子女睡覺之後,都是我的黃金閱讀時間,相信你也可以。

「o靚」模不容於書展?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07/2010

閱讀是一個好習慣,我們能透過閱讀自我增值,學習前人的智慧。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亦可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閱讀也是一個親子活動,父母與子女一同閱讀有益的書籍,除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也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對喜歡閱讀的朋友來說,香港書展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各大參展商均在書展期間推出新書,而且貿發局更安排過百場多元化的文化活動,邀請不同作家、名人和文化界朋友分享寫作的心路歷程和他們的人生經驗。書展的入場人數更達90萬人次,香港人愛閱讀的心由此可見。

貿發局藉着書展努力推廣本地閱讀風氣,而不少本港市民,甚至遊客都視書展為香港文化界的盛事,但部分出版商卻將書展當作推廣「o靚」模寫真集的平台。在書展揭幕前的幾個月已開始透過傳媒大力宣傳其名下的「o靚」模,為求能讓她們的寫真集和相關產品在書展時大賣,賺個盤滿鉢滿。

回顧上年的香港書展,「o靚」模們的氣勢一時無兩,她們出位的言論和帶有強烈性含意的宣傳伎倆輕易地雄霸娛樂版和港聞版的頭條,書展推廣本地閱讀風氣的本質被扭曲,換來的卻是搔首弄姿的性感影像。對於書展被「o靚」模成功「騎劫」,怎能不叫一眾愛好閱讀的朋友和每年都帶子女參觀書展的家長憂心呢?有見及此,貿發局決定今屆禁止意識不良或品味低俗的「o靚」模簽名會在書展內進行,讓書展重回正軌,回復為香港一個形象健康及老少咸宜的一年一度文化屆盛事,提供一個健康的閱讀空間給真正對閱讀有興趣的朋友,實令一眾書展的忠實支持者和家長們消除疑慮。

世界上每一個選擇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意願,貿發局的決定也不例外。除本身利益直接受影響的「o靚」模和其出版商高調地作出抗議外,也有市民認為這是打壓言論自由的野蠻做法。其實,將打壓言論自由這條大罪強加在貿發局身上是不妥當的,因為所有在《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內列為第一類的物品(即非淫褻亦非不雅),都可在書展內展示和出售,包括所有符合條例規定的「o靚」模寫真集依舊能在書展內出售,貿發局禁止的只是出版商計劃於書展內舉行的宣傳活動而已。從去年的經驗所得,我們很難從她們的宣傳活動中看到任何與提倡閱讀風氣相關的意識,看到的反而是嘩眾取寵、意淫露骨的活動。

貿發局的決定是嘗試在書展的健康形象和出版商的出版自由之中取其平衡,儘管顧問團審批過程的透明度可以提高,但其動機毋須懷疑。為了鼓勵香港的良好閱讀風氣,希望貿發局能汲取今年的經驗,繼續積極地將書展打造成一個老少咸宜和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讓喜歡閱讀的朋友和將參觀書展視為親子活動的家長們,能真真正正地享受書展所帶來的樂趣。

曾經刊載於:

成報 08/07/2010

真正的美麗達人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4/06/2010

 今年書展還未開幕,不少有待出位的(口靚)模已經「整裝待發」,希望自己的寫真集可以在書展上來一個熱賣,好讓自己名利雙收,在(口靚)模界留下光輝一頁。

(口靚)模從去年開始便成為城中熱話,當時的情況就如「年度悲歌」的歌詞所描述,「然後大報天天寫稿,蹤迹天天報,恍似世上只得(口靚)模」,當中有數句:「年輕曲線的身體,羅衣稍作遮蔽,水中搖與曳」,更點出了(口靚)模的賣點在於青春、身材及性感。而一時間,這些都似乎成為不少人視為美的標準。

何謂「美麗」是一個主觀的問題,所謂各花入各眼,不同人對美都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隨着整形整容,瘦身及塑身文化在港興旺,普羅大眾對美的要求愈來愈高, 但往往只集中在「樣子」與「身材」這兩方面。過往一直強調美麗與智慧並重的選美比賽,現今主辦單位在宣傳上仍然着重「美麗」,但智慧這一方面卻有所缺欠。而傳媒報道最近剛出爐的十五位佳麗時,雖然也有提及她們的才藝,但有更多篇幅集中討論從她們身上所發掘出來的數字與字母。

不錯,在視覺上,俊男美女的確讓人賞心悅目。但單單以「樣子」、「曲線」、「身高」、「體重」,甚至加上「學識」來量度一個人漂亮與否又是否足夠﹖

美國有一個名為「True Beauty 」的真人騷。此節目的目的是要從十位型男美女當中選出一位最美麗的人士。在第一季的節目內,十位參賽者以為自己只是比賽「外在美」,但實際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隱蔽攝錄機之下,三位評判便坐在熒光幕前,觀察他們的待人接物,從而選出最美的人兒—「內在美」。
 
比賽項目眾多,包括會否幫助手上拿着咖啡的「演員」扶着門、在(以為)沒有旁人的情況下,是否仍會尊重他人的私隱,不閱讀他人的個人資料、會否為了比賽而說謊、又或者會否捐款做善事、有否自我犧牲的精神、會否尊重長者。內容豐富但都離不開考核參賽者的誠信度、善心、同情心、合作精神、忠心度及處事態度等一般在選美會中不會出現的項目。

姑勿論此真人騷的真實成分有多真,但此節目至少向觀眾發放一個重要的信息,便是單單擁有驚為天人的外表並不足以成為一個真正美麗的人,要真正的美麗動人,內在的美善實在非常重要。這節目把現今很多人所忽略的美麗標準重現大家眼前:待人有禮要計分、尊重他人要計分、替他人設想要計分、誠實要計分……

事實上,無論整容技術如何先進,單純的外在美仍會隨着歲月而消逝,所謂「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一個人只憑着外貌吸引人,最終很容易被人遺忘,因為「以色侍人者,色衰而愛馳,愛馳則思絕」。惟有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他或她的真善美才能吸引他人,讓人難以忘懷,歷久不衰,成為真正的美麗達人。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4/06/2010

誰真正關心「犀利哥」?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1/03/2010

近日網絡、報章火熱報道一位在內地浙江省寧波市的流浪漢,並稱他為「犀利哥」。事源一位攝影愛好者在街頭拍到一位眼神、髮型及衣著配搭得很有型格,加上吐出的淡淡煙絲,被讚揚為很憂鬱、超然的一位「乞丐王子」,並將之上載於互聯網上,因著互聯網一傳十、十傳百的威力,這位流浪漢旋即引起了許多內地網民關注。
 
隨著有更多人在街頭追訪他,拍下他其他的衣著,將他和許多中、日、韓藝人,甚至西方的時裝衣著相比,事件亦被登上英國的《獨立報》。
 
傳媒炒作用意何在
 
事情並不單止如此,許多網民、傳媒知道「犀利哥」身處何地,在街頭不斷的騷擾他,要求和他合照、作訪問。從互聯網中的許多短片可見,在鏡頭下,「犀利哥」的對答顯示他十分害怕,但傳媒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還繼續追訪他的身世及訪問和他有點連繫的人。
 
事件到現時為止,傳媒及網絡的追蹤暫時為「犀利哥」尋得家人,並可回鄉得到熱情的接待,不再流浪。香港亦有傳媒為此新聞,特地北上尋訪這位「犀利哥」,並於港聞頭條中報道大揭「犀利哥」身世。
 
雖然「犀利哥」所顯示的互聯網威力、引發了許多有審美的討論和「乞丐美學」的衝擊,但傳媒所報道的並非這些現象,而是繼續追訪,發掘這位流浪漢的身世、攝下他吃晚飯時的情況,在酒店房中「型仔」坐椅子的樣子,並將之放於港聞版的重要位置,甚至是頭條。傳媒如此追訪一位社會弱勢人士,他連正常對答及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都沒有,反抗能力缺乏的小人物,被傳媒擺布炒作,傳媒的用意何在?

煽情故事推高銷量
 
如此的報道手法,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否記者們的刻意安排?有關報道令人想起過往的陳健康及「慾海肥花」事件,傳媒所關心的是不是只利用這位偶爾被互聯網引發出來的故事借勢推高銷量?
 
其實傳媒關注的重點根本不在如何協助這些弱勢人士,而是借他們的故事來煽情。老實說,當大家認為「犀利哥」有型的時候,誰真的願意與他擁抱,甚至穿他穿過的衣服呢?社會中千千萬萬個「犀利哥」的社會問題,又何時才會被人注視得到?

 

不但是傳媒,社會上許多利用「犀利哥」效應的產品相繼出籠,「犀利哥」外套、「犀利哥」雜色腰帶,甚至「犀利哥」註冊商標……似乎大眾的好奇心及娛樂至上的心態,被消費主義大大地蒙蔽了。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 21/0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