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順利完成,有80多人參與,在此感謝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借出場地,以及各位蒞臨現場出席研討會的朋友。讓我們一起重溫當日精華片段。
郭毅權博士
「由教會舉辦的才算事奉?」、「對教會有不滿才會在教會外自行事奉?」、「選擇在教會外自行事奉的人,便會少了參與在教會的事奉?」、「現在的年青人都不願意事奉?」、「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和斜槓工作者(slashies)不會太熱心事奉?」,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郭毅權博士設計了以上五條問題,邀請現場的參加者即時投票,在十分同意至十分不同意之間的五個選項中,選擇其中一個答案。當日有42位朋友參與這個熱身遊戲,結果顯示:97.9%的人不同意/十分不同意「由教會舉辦的才算事奉」;65.8%不同意信徒「對教會有不滿才會在教會外自行事奉」;71.4%不同意「現在的年青人都不願意事奉」;64.3%不同意「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和斜槓工作者(slashies)不會太熱心事奉」;28%不同意/十分不同意「選擇在教會外自行事奉的人,便會少了參與在教會的事奉」。
現場投票的結果,大部份與郭博士發佈的「新一代基督徒的生活形態、工作態度與事奉觀研究」的結果是吻合的。是次研究共收回網上問卷748份,受訪者中有79%現時有事奉,當中受訪的年青信徒,有事奉的佔72.3%,平均每人有兩個事奉崗位。受訪者的事奉觀,並沒有因年齡或工作形式(全職或斜槓)不同而有太大分別,他們事奉的主要原因都是想榮耀神,他們的事奉心態,人生價值,生活形態和工作態度是一致的,都以神為中心。受訪者中有51.3%在教會外事奉,這些人並非對教會不滿,相反,他們對教會的觀感是正面的,參與教會外事奉,只是希望事奉可以更有彈性,或更親近神,尤其是自由/斜槓工作者,他們更珍惜自由度、強調自發性和創新性。整體來說,受訪者普遍認為自發/自行事奉與在教會事奉並非零和遊戲,兩者可相輔相成;至於年青人和斜槓工作者沒有想要少做事奉,反而是想事奉更多。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研究結果時指出,原來信徒在教會外事奉,不一定會影響自己本身教會的事奉,這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當中可以沒有「推拉因素」(push and pull factors)。很多人以為信徒在教會外事奉,主要是因為教會沒有給信徒機會,其實不一定是這樣。一直以來,人們以為斜槓工作者都是年青人,是做IT或是YouTuber,原來也不一定,我們要打破這些想法,有能力做斜槓的,或者要做很多份「職務」的,不一定只限於年輕人,信徒可能到了某一個年齡層,進入「收成期」、有人脈有資源,不再需要擔心經濟,他們更有機會去slash。
三位講者圍繞著「新一代信徒的事奉模式現身說法」這個主題,有以下分享:
蕭烜醫生
私人執業醫生蕭烜醫生分享到他本來打算做一個腫瘤科醫生,有一次在醫院遇見一個末期癌症病人,這位患者最想要的是醫生可以探訪、認識及照顧他,那一晚,蕭醫生領受了神給他的召命——全人醫治,於是他成為了一位家庭醫生,去聆聽病人的需要及為他們禱告。全人醫治意味著不是單單成為一位留在診所裡的醫生,而是進入社區接觸有需要的人,探望無家者/探望獨居長者/與年青人一起繪畫/與年青人一起敬拜/成為YouTuber,無牆的slash服侍都是源於一個召命。
鍾俊傑先生
藝窰軒福音劇社總監鍾俊傑先生本身的工作是IT項目經理,但他卻透過戲劇服侍他人,在疫情期間,他幫助教會透過Zoom做廣播劇。他提到只要想做,不受制於一個框框,便能做到想要完成的事。他鼓勵教會開放,不要固守以前的東西,他認為不一定要很有經驗的信徒才能事奉神,他分享到他的教會容許兒童主領敬拜,也開設了平台容許更多年青人參與事奉,他表示這樣才能真的做到傳承。他很想告訴大家:「異象不是夢,敢開拓,神開路」。
呂慧明女士
香港神學院神學生呂慧明女士曾與來自不同宗派、不同堂會的弟兄姊妹一起事奉。作為新一代,她與大家分享了在她身邊新一代事奉者的心聲。她認識的人中,有弟兄姊妹本有事奉的熱情,甚至自費裝備自己,可惜的是因著制度而無法在自己的教會發揮恩賜或回應呼召。雖然她明白弟兄姊妹未能活出召命,不排除受個人因素影響,但有些堂會實在過份小心,不隨便放手給年青人參與事奉。她反思教會作為一個接納罪人的地方,為何不可以訓練一班會出錯,然後願意承擔錯誤的人?她分享到由於她在教會外有機會被栽培成司他,這反而讓她能帶著這份才能回饋教會。
在論壇時段中,陳永浩博士問及三位講者,教牧可以如何幫助新一代的事奉者。鍾先生重申教會最重要的是開放及容許人犯錯,身為執事,他明白教會受限於制度,但教會可以在制度之內,容許一些平台和空間出現,讓弟兄姊妹在其中發揮恩賜。蕭醫生總括經驗,他需要真實的同行及真實的放手。他提到在開設診所初期,牧者會與他一起進行招聘。到了適當的時間,牧者又會完全放手,讓蕭醫生「長大成人」,不再過度依賴牧者。呂女士則希望教會可以給予的是「國度性的胸襟」,希望教會不是只用制度去回應一切問題,並嘗試走出去回應弟兄姊妹的國度性使命。
參加者陳劍雲牧師回應幾位講者的分享,他指人生同事奉,教會和個人,很多時都如參演即興演出,舞台是神的,主角是耶穌基督,我們只是配角,召命就如神交給我們一個大概的角色,演這個角色的過程便如即時創作,有時得到的回應不太好,這其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演出者能在其中反省和成長。他指,有時弟兄姊妹被教會打擊,這亦不太重要,因為一個人是否有真實的熱情,要經打擊後才知道,有些人到後來演不出來,可能因為這不是神給他們的角色或召命,神可能藉著打擊引導人走另一條路。他認為我們不用對教會或組織寄予過高的期望,免得有太多的失望,反而要留意聖靈在我們生命的工作。
關浩然牧師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關浩然牧師以「上帝國度的事奉觀」為主講題目,他以《聖經》作為起點,指出昔日的信徒沒有休班時間,他們的生活、事奉都在家戶中發生。昔日的教會也不是指禮拜堂,而是指教會群體,如此說來,服侍主是沒有休班的,整個生活都讓人高度意識到自己在服侍主。今天,有家庭有職場、有禮拜堂有世俗工作,當福音被分拆,以為只關乎人的得救,那麼,福音屬於哪一邊?人們可能認為只屬於教會,至於家庭責任、政治、環保等議題,則與福音無關。其實,事奉不只是傳福音,比較完整的神國福音是去報告神透過彌賽亞耶穌所成就的事,當世界陷在罪的權勢中,受造的、作為神形象的人類失落了他們應有的任務,本來是管理世界的人類卻令世界變得混亂,只有神可以提供出路,祂挽救世界,透過受膏者耶穌及聖靈去更新及統治世界,人因此有核心的角色,便是關注於公義的社會及道德的生活。如此看來,神國福音是有公共層面的,並非在教會所做的才算是服侍,基督徒是應該在整個生活中好好服侍神。
溫南聲先生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先生主講的題目是「以人力資源策略配合新一代信徒事奉形態」,他希望這次分享有助其他機構知道如何吸引年青信徒加入團隊。溫先生提到作為一個機構的事工領袖,掌握新一代對工作形式的看法是很重要的。新一代進入機構時,他們期待的是甚麼崗位?一個領袖如何為他們營造有益於他們的環境?以前一個員工想由全職轉為半職,僱主是難以批核的,但僱主若一成不變的話,可能難以招攬人才。想slash的新一代,最希望的是工作可以「自己話事」,亦希望可以在家工作,不用每天返公司。想要吸引新一代信徒加入一個基督教團隊,除了制度上的配合,亦要知道基督教的人力資源管理不是停留於招聘,最重要的是如何為信徒提供一個事奉神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為機構的存在、目標及異象而付出。當然,領袖先要了解及掌握機構內每位信徒有何恩賜,讓他們可以配合機構的異象發揮恩賜。另外,與其和他們進行薪金與能力掛鈎的評核,溫先生建議不如給他們回報及意見,讓不同恩賜的信徒都感受到神喜悅他們在機構工作。還有,容許信徒出錯能讓他們在機構中有更多學習機會和發揮更大的恩賜。他指,機構若能締造一個平台,讓信徒感到工作有意義,有滿足感,必能讓信徒有更大的發揮。
李志剛牧師
馬鞍峰香港教會主任牧師李志剛牧師以「教會如何支持新一代信徒參與事奉」為題目分享,他指馬鞍峰香港教會為一間標竿教會,同工大力推動弟兄姊妹加入事奉崗位,由於教會有一套系統,故已推動了50%-60%的信徒參與事奉。除了典型由同工帶領的事工,亦有一些事工是同工不可以「落場」參與,只可以由會友起動,同工輔助信徒完成。這制度的目的是要透過事奉幫助信徒成長,因為他們相信,信徒是可以的,而事奉本身也是彼此激勵的一個過程。牧者主力栽培聰明及有才能的信徒發揮恩賜。當信徒愛教會,自然會盡心事奉,即使是很零碎的工作,例如「倒垃圾」。但信徒不可能以此服侍一輩子,教會會安排課程給信徒,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恩賜,當他們發揮到恩賜,便可以做一輩子。未找到恩賜的信徒可自在地做「閒角」,但當找到恩賜後,恩賜會讓信徒做得長久。當人找到恩賜去事奉,自然會很喜樂,向著目標直跑。為了配合信徒的特質,教會靈活地修改了金門神學院的一個碩士課程,把它設計成只有必修科、毋須考試,讀得少但修得精,目的是要打破信徒恐懼讀神學的心理,讓他們願意接受裝備,建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