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駱駝—獅子—小孩」三階段讀得不一樣人生》的作者高明煥以「閱讀」與「思考」為核心,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我覺醒的旅程。不少人都希望進步,但卻不知該做甚麼。作者就提出「閱讀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進步。而閱讀之所以能引發思考,正是因為書籍不斷向我們提出問題。」他鼓勵讀者帶著人生遇到的問題去閱讀不同的書,總會在書中尋到答案。而這本有關人生的書提出「努力 X 幸運 = 結果」,作者認為其實每個人的幸運和機會是同等的,付出的努力卻因人而異,而努力的重點就是要閱讀。書中巧妙地套用了尼采「精神三變」的哲學框架,將閱讀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鮮明的階段:駱駝、獅子和小孩。

在駱駝階段,重點在於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這是一個吸收與累積的過程,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進入獅子階段後,讀者會疑惑為甚麼老是看別人挑過的書,並開始展現自主性,主動想著找出自己想看的書,這是一個專注自我發展的時期,將書中智慧內化為個人養份。最終是小孩階段,即是自由地閱讀並研究所讀到知識,然後將所學到的結合人生經驗,融會貫通,領會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標,更會真誠地向朋友分享所擁有的,幫助他人對小孩來說不再是負擔,甚至是幸福的源泉。書末附錄特別設計了三階段的推薦書單,為讀者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閱讀指引,幫助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並享受閱讀的樂趣與收穫。

相關文章

領導就是喚醒生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3/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古倫神父是一位很有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書可讀性高、感染力強。他的著作《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強調管理中要融入信仰與靈命,而每一個人都會同時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作者清楚說明領袖應有的條件,就是要喚醒被領導者的生命,喚醒他們的新能力,新活力和新想像力,並從中教育他們。生命領導者人格十分重要,他們要有豐富的經驗,人格的成熟,簡樸的生活,因為生命最後還是在於上帝,生命不是只有成功,成就,獲利和收入而已。領導者不可讓弟兄難過,不該傷害任何人,甚至包括對他當面提出無理要求的人,因為領導者必須在每個人身上看見耶穌基督,挖掘出每個人良善的本質。那麼領導者其實可以透過他們性格的弱點與黑暗面,看到他們良善的本質。若有人犯錯,也不能傷害當事人,使他氣餒,可把事情在當事人面前,讓他能夠自然地穿進去。領導者亦不可散佈悲傷的情緒,而是要傳遞寧靜與和平,以及生活中的喜悅與樂趣。若公司散佈恐懼的氣氛,或許短期內可以提升工作績效,長期卻會消秏經營的成果,照顧員工的心靈需求是十分重要。

古倫神父在書中提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謙卑與分寸。謙卑就是有面對自己人性面的勇氣,這個概念會讓我們以敬畏,和善和態度去面對他人。言語可以傷害人,醫治人,也可以殺人,亦可以使人充滿活力,所以領袖要謹慎使用言語,更要尊重同工,不惹人生氣,要鼓舞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增長,此外,人永遠比經濟成果更重要。如果領袖是尋求上帝公義的國度,那麼應正確處理經濟事務,上帝必定會將其他一切都加給他。敬畏上帝的人,必會謹慎看重與人的相處,以人為本,願意付出愛,因為愛使人有活力,而恐懼會使人癱瘓。最後,作者總結稱,領袖要經常為心靈補給,才會有生命力。唯一的補給方法是經常在上帝當中,在默觀的時候,在寂靜的空間,上帝會把泉源湧現。有生命力的領導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企業文化,創造聖地,可以鼓舞人的生命,獲利不是最重要,人才是企業的優先考慮。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作者又提出,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可將機械人技術應用到人體上,以強化人類的身體和延緩衰老,而基因工程能為人類提供可移植的器官,未來甚至可以將大腦移置到另一個身體上。人類未來能遠端操控機械人工作,加上元宇宙和腦機介面技術,令人類可以足不出戶便到達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任何地方。AI(人工智能)或會使人類思考能力退化,但卻能擴展人類的智慧,甚至能收集人類精神和記憶,讓人的意識一直存留下去。

這些內容不會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在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也出現過類似的想像,我也相信人類有能力製造新技術來實現以上想像,但這些發展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到時是人類操控科技來改善生活,還是人類只能依賴科技來存活?又或是科技反過來在操控著人類?雖然我有生之年未必能經歷到人類的人工演化,但AI和其他技術其實已經在重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亦帶來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昔日的不治之症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社會有沒有資源和配套讓人們安享晚年?現有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元宇宙技術,能為人類帶來虛擬世界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這會否令人類對真實世界不再感興趣?虛擬世界的商業活動又會否成為推動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AI的知識和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現在的教育系統是否能跟上科技的發展?有甚麼專業技能將會被淘汰?AI運算耗用了大量的水電能源,這對我們的環境會造成甚麼影響?AI又會否加劇社會資源不公的情況?

而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些轉變?

當代德語神學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3/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作者郭鴻標牧師用了三個安息年來寫這本有30萬字的書,它亦獲頒2024年第十屆金書獎「最佳作品」(學術)。

作者閱讀過很多德國文獻及不同學者的研究,然後把內容整合成四大部份,包括認信教會神學的背景、神學的代表、神學的傳承及從認信教會神學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書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從中可見德國的歷史與宗教是平衡發展的,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希特勒的冒起,到出現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基督教化。當時的德國社會出現了一個觀念,認為德國人是上帝揀選,而希特勒是來施行拯救,由那時開始不少人便認為啟示不在聖經,而在歷史,而教堂亦放置了納粹黨旗,教會的牧師變成了公務員,要效忠希特勒,他們開始去猶太化,不單在社會上,在聖經上也是。及後,由潘霍華等代表牧師緊急聯合起草了一份抗議書,雖沒有反對反猶太政策,但他們為了30至50個有猶太血統的牧師發聲。

書中內容把廣為人知的大事都有條理及細緻地用文字記錄下來,而一些為人熟識的神學家,作者會以另一個角度去描寫,例如潘霍華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就是以共融思想來帶出教會應包括猶太基督徒。雖然現代人對潘霍華十分歌頌,但書中卻揭秘稱,原來他的衝動性格是令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書中獨到的見解令讀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神學家。此外,讀者還可以從巴門宣言反對德意志基督徒錯誤的教導,對宗教歷史有新的認識,如巴特在〈巴門神學宣言〉的角色,以及進一步了解他對認信教會的神學影響力。

教會在政權下的角色,究竟是順從妥協還是堅持發聲?閱畢此書,就如置身在當年的歷史,一起走過德國的宗教與歷史,與一些重視上帝主權的基督徒擦肩。

怎可以一生一世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怎可以一生一世》由資深婚姻輔導員霍玉蓮所撰寫,當中描寫了後現代愛情觀如何墮落,以及指出真實的愛情不是透過花言巧語,而是真實的為對方著想才能建構。愛情所需要的是一些高尚的特質,這些特質告訴我們,唯獨捨棄自我中心,才能進入真真正正的愛情關係。

作者嘗試批判曾經一度流行的「愛情語錄」,指出它們其實只是一堆虛無的愛情符號。例如「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它否定了愛情的恆久性,並且為這種不負責任的講法增添了浪漫感。有些戀人不敢奢望白頭到老的愛情,所以關係只停留於感官上的刺激,正因渴望著真實的愛情,又不敢祈求,此浪漫氣氛似乎緩解了某種失落感。不過,就此來說,後現代的愛情觀卻將這些「愛情語錄」轉化為情場浪子的免死金牌,就如一個男孩(渣男)有多個伴侶,跟她們有過親密關係,之後不想再與她們有瓜葛,便向她們說:「愛情不需要永恆的,擁有過就夠了。」

後現代的愛情觀,讓人追求感覺多於責任,經歷過這些感情,卻產生了一種名為「愛無能」的疾病。作者引用了《世紀末城市心》一書的一句話:「世紀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態便是太多的性,太少的愛。」這也符合現在不少人對愛情的想像,只有約炮、一夜情、朋友間的性愛、性愛次數的比拼,卻沒有靈魂之間交談的機會,令愛漸漸變得不可能。

作者指出,性行為可以是生物性衝動,可以成為緊張矛盾及鬱悶的宣洩,但愛的情操卻依仗人內心心靈的富足。只要有留意新聞或網絡熱話,大家對於現代愛與性的混亂都不會感到陌生,有男性網紅懷疑拋棄妻女出軌,也有人結婚三個月便與其他女性發生性行為。後現代愛情的一切弊病,世人都看在眼裡,包括小朋友、青少年、以及對愛情失去希望的人。《怎可以一生一世》提醒了讀者後現代看似便利的愛情觀引發的連串問題,為愛情觀診脈,也為渴望愛情的人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還在尋尋覓覓,不要緊,等待一下沒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往錯誤的方向走。

坐監情緒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膠樽(邵家臻)的離開令香港沉寂已久的公民社會再次泛起一陣漣漪,在社交平台的悼念文章不斷湧現,看到不少人對他真摯的懷念,雖然和他只是點頭之交,而且在一些事情上彼此立場不盡相同,但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辯論對手,因為他願意聆聽,而不是只顧自說自話。《坐監情緒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在書內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沒有美化監獄的生涯,但無論身在囹圄或出獄後失去原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他亦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而是有血有肉地作了深入的觀察和反思,對於沒有經受過牢獄之災的讀者來說,讀此書能讓大家經歷一場旅程,略為多一點了解囚友處境和心情,以下摘錄了一些書中的片段,希望大家亦能一起參與一趟反思之旅。

  • 「坐牢,是一個人失去了空間卻換來時間的生活模式」
  • 「因為動輒得咎,囚人對於荒謬會作出最大的忍受」
  • 「管理囚犯的哲學。他們認為令囚犯完全無助,失去尊嚴,就容易順服不反抗」
  • 「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
  • 「囚人,最知道回憶的可貴」
  • 「希望之所以是希望,在於它不屈從於任何條件」
  • 「為求更好的社會來臨而不惜被囚的人最浪漫」
  • 「惡人之所以能夠如此大言不慚,因為『沉默的共謀者』眾。他們本來是見證者,見勢色不對,極力撇清關係,忙於鞏固自身位置……連倖存者都選擇做共謀者」
  • 「人變老……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我產生『老』的感覺是在法庭的『犯人欄』內被判坐監的這一天開始」
  • 「因為導致我們陷入抑鬱的原因通常不是逆境,而是希望」
  • 「靜候,是對生命遭逢的一切,以一種虔誠的心對待」
  • 「說起在赤柱最難以忘懷的一幅景色,結果一致認為是赤柱的黃昏」
  • 「當我們被迫入死角時,還有最後一樣東西留在那兒,沒有被剝奪,那就是情緒自由」
  • 「放學之後這三年,對我和石牆花最有感興趣的就是教會團體」
  • 「忘記苦難,就是苦難的開始」

謹以此短短的書介,懷念一個常將弱勢群體放在心內、堅持到生命終結的弟兄。

韓風寒風.迥異教會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韓國的演藝文化對香港以至亞洲不少國家都影響深遠,韓國的男團女團固然受歡迎,韓劇亦力久不衰,令不少人對韓國文化趨之若鶩。而《韓風寒風•迥異教會》是熟悉韓國文化、曾長期參與福音廣播,又在香港牧會多年的韓國華僑周志豪牧師的力作,間接成就了一次有香港視覺的韓國社會和教會文化觀察。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不少韓國教會的歷史、有代表性的牧師、宣教士和韓國文化,說不定下次去韓國旅遊時可以為自己加一兩個值得「朝聖」的景點。

當香港教會過去幾年因為社會事件帶來不少的衝擊,回顧一下韓國教會走過的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看到一些韓國的牧者在面對戰爭、軍警的鎮壓、真實的死亡威脅之下,對信仰的堅持,對自己的國家、教會和所牧養的羊的奉獻態度,與一些受到少少驚嚇就走得比羊更快、將入神學院時的所謂蒙召見證拋諸腦後的傳道牧者,成為一個強烈對比。讀神學、做牧者所為何事?有時我們將視野放得太窄、或者將目光只聚焦於眼前的事,可能就會將問題不斷放大,只看到危機、令人憤怒的片段而忘記了更弘大的圖畫、更忘記何謂信靠和順服。當然,沒有完美的教會,香港教會對訪韓和前往祈禱山的熱潮已漸漸冷下來,而韓國教會因牧師權力過大、世襲和異端的問題亦時有出現,對教會帶來衝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願韓風/寒風吹來,可以讓我們抖擻一下精神而不是成為漸凍人。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6/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The God Who Plays: A Playful Approach to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由亞斯伯理神學院系統神學榮譽教授艾格恩(Brian Edgar)所撰寫,Edgar認為,「遊戲是我們與神關係的終極核心」。他指出不少人總以順服神、服侍人來描述「現今」的基督徒生活,以種種嚴肅的態度來作為基督徒特徵,但對「未來」神國的描述,卻以喜樂、歌唱、跳舞,甚至遊戲,來描繪一個不一樣的世代,那麼屬神的子民如被上帝呼召在當今世代活出天國樣式,「難道不應該在順服神、服侍人的同時,也展現出更多洋溢著喜樂、玩耍和歡笑的生活樣貌」?

透過「遊戲」的視角,作者認為基督徒可以重新檢視與上帝的關係,體驗信仰中的自由與喜樂。書中提到對信仰的心態,「以遊戲和友誼來理解我們與基督之間成熟的關係」,時常帶著如像投入遊戲的「朝氣蓬勃」的態度是宗教經驗的核心。另外,生活於世界用了遊戲中的「就好像……」「住在神國裡」的感覺,作者覺得如像在玩遊戲,一種似在變換了「處境」的扮演遊戲活在那個當下中,這些「玩法」就似是在遊戲中,把我們的生活變換成活在天國裡一般,因著信心,我們的行為、感覺就可以有所不同。而作者指出能有如孩子一般的玩遊戲,這種「單純相信」的心態和「信心」是無比的寶貴。

這是一本活潑、有趣的書,看了後會讓人蠢蠢欲動,想在信仰不同的層面中「玩樂」一番,如在敬拜中為了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而嘗試尋找新的歌曲風格或藝術元素,或透過遊戲與不同的小組組員建立更深的友誼和信任,或尋找與人與神的緊密互動和各玩各之間的分別。書中還提出了很多有關神學、恩典、愛、救贖、國度等概念與遊戲的關係,也叫讀者反思,當神創造這世界,是邀請人進入祂的世界,而人應該想想自己該用怎樣的態度與祂同行。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社會學家松田美佐,她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能輕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書中以日本的謠言作為例子,它們也令筆者想起以前聽過的「辮子姑娘」和「九鐵廣告」鬼故、貨櫃碼頭風暴消息、盲搶鹽搶廁紙等事件。

現在回看這些謠言只覺得它們是笑話,但謠言其實可以是殺人的工具。書中引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期,曾傳出「朝鮮人來襲」的謠言,連報紙也刊登這些消息,最後竟有數千名朝鮮人和被誤認是朝鮮人的民眾被殺害。回想香港在社會運動期間也不時傳出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這些謠言也激發了市民和警方的不信任,加劇雙方的衝突。

謠言在網絡年代更廣泛地被傳播,普羅大眾收到的消息有時雖然未能肯定是真確的,但總是有人抱著「以防萬一」的心態將訊息轉發了出去,甚至自行加鹽加醋,令消息愈傳愈離譜。書中指出謠言其中一個特徵是證據的模糊性,當收到訊息時,在不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接受自己所知的有限,而不要輕易妄下結論,同時要自行Fact Check,以免自己成為傳播謠言的幫凶。

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情難捨》一書揭示了現今世人渴望愛情卻又怕受傷的心態,當中的內容涵蓋了愛情的不同面向,幫助讀者理解愛情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包括愛的定義、相依理論等。作者霍玉蓮透過介紹九柱圖性格類型,讓讀者思考個性差異對戀愛與擇偶的影響。本書對於婚姻、同居與擇偶有深入分析,作者在書中提到:「凡是貴重的東西,代價必然很大;沒有代價就沒有愛。當戀愛中,人仍然在選擇階段的時候,要深切地反問自己:願否承擔眼前這個人四五十年?」她強調在建立長期關係時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鼓勵追求成熟與讓人成長的愛。

此外,書中不避諱談論分手的痛苦與情感失落,並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找到出口。對於失戀者的情感康復過程,也提供實用的建議與指引,作者鼓勵每位讀者整理情感歷史,重建意義,向前踏步。

愛欲之死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9/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愛欲之死》作者韓炳哲,在不少作品中都點出現今世代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建構了一個功績/績效的社會,而在這種社會中,權力與掌控成為了生產模式裡的必要條件,而要確保工作績效的範疇竟然還包括了愛欲。

作者用了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作為例子,劇中的男主角將自己對性關係的要求列明在招聘廣告中,如此反映「性」已被納入在績效與計算的當中,也將其變成工作以及純粹的色情。就如早前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追訪的私密照片被公開的事件,幾位女事主指控一男子偷拍其私密影像,又指他在社交媒體公開招募「性玩具」,事後更為性關係對象評分,並以性關係人數的多寡來炫耀自己的性經驗。這類行為正正就是韓炳哲所述成為績效的「性」,有人將「性」化為一種直白的要求,並展示自己有主宰他人的權力。韓炳哲認為「性」之所以成為績效的原因在於人對自己的過度熱愛,亦即是「自戀」,企圖在「愛欲」中佔有、抓住以及掌控他人,只想「他者」為自己服務。

他在暗中透露了人們從現代社會的愛欲中得到救贖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在他人的個體性面前無能為力,亦即是讓他人成為他人自己本身,不試圖掌控、操縱與佔有對方,才能讓自己對他人保持好奇與想像力,純淨的愛欲才能因此而產生,否則就如韓炳哲在書中所述:「……現今的愛,萎縮成消費與享樂主義算計的對象。對於他者的渴望,被相同者的舒適所取代」。如想「在約砲、休閒式與舒壓式性愛當道的時代」清醒過來,《愛欲之死》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出路。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08/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增修版)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譯者:李彔、李繼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業周刊
出版年份:2015年

窮查理一點都不窮,他可是巴菲特50年來的合夥人,即使不接觸股票的朋友,也不會對巴菲特的名字感到陌生,很多人羨慕他擁有龐大財富,但沒多少人認識查理蒙格這位「沉默合夥人」,沒有他,相信二人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沒可能締造佳績。閱讀首富級人馬撰寫的書籍,讀者無非是為了學習致富之道,的確,讀者可以藉此書學習投資態度。巴菲特和蒙格投資謹慎,著重持有股份公司的業績、價值,以及公司執行長的能力,多於公司股價在市場上的表現,只要公司有實力,他們便不會隨便拋售手中的股票。他們亦絕不走一般華爾街投機者短視的路線,日以繼夜進行股票交易。心態正確令他們的公司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不過,蒙格寫的這本書可不是普通投資寶鑑,當中談的更多是處世之道。

蒙格可以別樹一格,因為他與眾不同。一個經濟或專門學科的專家,往往只會用其專業框架去處理事情,蒙格認為這種做法是「災難性的思考和處世的方式」,因為專家有可能為了令事情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扭曲事實。蒙格鼓勵人們學習不同的理論框架,貫通之間的關聯性,以打破「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的狹隘想法。蒙格學習了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心理學,認為它有利解決問題,因為人類的制度都是基於深層心理學的博奕遊戲。他有一位朋友原本在美國德州開設製造貨櫃拖車的工廠,由於不少工人聯同當地律師騙取工傷賠償,大大削減了工廠的利潤,朋友只好把工廠遷往猶他州的奧格登市,在那裡他養活了一大批誠實敬虔的摩門教徒。把問題簡化,沒有重視後果的後果,是德州律師的致命傷,他們帶動工人鑽工傷賠償制度的漏洞,卻沒有想到說謊和欺詐對文明社會帶來極大的殺傷力。蒙格的朋友不執著於用制度解決問題,顯然是一個有「常識」的人。

除此之外,蒙格經常運用逆向思維思考事情,很多人都想知道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能成功,蒙格卻會想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招致衰敗。他又曾打破學術界慣常的招聘程序,曾以主席的身份說服其他委員,別再面見求職者,他認為「直接聘用書面資料比其他求職者優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因為學術研究證明「從面試中得來的印象,其預測價值很低」。他認為「現代企業在招聘高層管理者時,如果遇到的求職者能言善道,那麼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險」。在他眼中,科技公司HP做過最糟糕的決定,便是曾經讓口齒伶俐的Carly Fiorina當執行長。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共有476頁,當中還有很多助人成長的「常識」,留待有心人慢慢發掘。

《家庭如何塑造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這是一本能自我啟發、輔導的書。

作者維琴尼亞.薩提爾在《家庭如何塑造人》講及每一個人一定會被成長的家庭所影響,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很難認識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的呈現。此書共分21章,重點介紹家庭中的各人如何在人生中扮演正面的角色,去營造一個滋潤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會有靜亦有動:靜,並非小心翼翼;動,亦不是大聲喧嘩,是要做到有秩序而非刻板固定。

父母是整個家庭的領導者,有責任去教育小孩及幫助孩子建立自尊。透過冰山理論,讀者可以學懂如何更好的與人說話,又如何聽人說話。不要少看家庭對孩子童年的影響力,原來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發生六萬種與人的互動,它最終影響人的一生。書中亦介紹一些溝通遊戲,幫助家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來認識自己,並可以畫家庭圖,來感受一下線條的特殊關係及感受。書中又提到夫婦、單親家庭、混合式家庭、大家庭的相處模式,最後,教讀者如何繪畫未來家庭的藍圖。

沒有人百分之一百認識自己,閱畢此書,不單可以更了解自己,而且能明白其他人,促進與家人的溝通,是值得推介的書籍。

獻出自己的心臟吧!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1/11/2023

由2013年經歷了10年動畫化的時間,漫畫《進擊的巨人》最後一集已經在最近完成播映,結局也引發了坊間的討論,也可算是討論度高的一個動漫作品,當中蘊含許多需要深度探討的課題。其中討論得最多的,當然是有關存在意義、何為自由、種族仇恨等問題。故事的內容講述一個有巨人與人類的世界,而巨人與人類之間有壓倒勝的力量差距,巨人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敵,所以人只能生活在城牆之內,這面牆分開了巨人和人類,而城牆內的人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僅存的人類。故事中的世界十分殘酷,也有很多令人難以想像的情節,可能上一幕大家激起鬥志,反抗巨人,下一幕便是屍橫遍地。不過隨著劇情的推進,故事所帶出來的謎團漸漸解開,觀眾後來才發現原來所謂的巨人本來也是普通人類,令人類變成巨人的情況是牆外世界的人一手造成,結局更加有許多令人震驚和精彩的部份。故此,筆者嘗試從中抽取一些課題討論一下。

存在的證明
死亡可以說是圍繞著整個故事,生命也一瞬即逝。所有對抗巨人的士兵,都會宣告「獻出自己的心臟」這句話,因為身邊同伴的死亡是常常發生的事,而人面對死亡都渴望「死」得有意義。每一次出征討伐巨人,士兵都預計自己會有很大機會死亡,甚至有些角色臨死前仍問自己的隊長:「請問我對這次行動有做出貢獻嗎?」而故事中被稱為最強戰鬥力的兵長里維亦有個習慣,就是每次都盡量收集同伴屍體衣服上的徽章,這是死去同伴存在過的證明,他認為只要這些逝去的人仍然存留在自己的記憶中,他們就能成為他的力量。他面對一個瀕死的士兵如此說:「你已經十分活躍了。然後……從今以後也會繼續活躍下去。因為你留下的意志將會賦予我『力量』。」故事中的女主角米卡莎,在初期以為男主角艾倫已經死去時,她一度失去意志而放棄對巨人的抵抗,後來她領悟到,自己需要活著,艾倫才能在她回憶中活著。

筆者不禁回想起神經學家Viktor Frankl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提到,有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的老人家來尋求心理治療,老人家指出妻子過身已經兩年,但自己仍未能釋懷。Frankl則回應他:「那如果你先她而去,你太太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呢?」老人回答:「那實在太可怕了,這樣的痛苦,她怎麼能夠承受得了呢?」Frankl回應道:「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但是作為代價,就是你還活著,並且代替她陷入到當下的痛苦之中。」[1] 這揭示了人仍然能為亡者賦予意義,能在極度的痛苦中找到意義。

存在的意義不一定有偉大的作為,也可以是在人世間中體驗到愛或美好的事情。艾倫的哥哥吉克在過去一直認為一個肯花時間與自己玩耍的導師夏維爾,比自己爸爸更親密,更令他感受到愛,因為自己的爸爸只是不斷灌輸革命思想給一個需要童年的小孩子。而夏維爾會關心他,和他一起玩傳球遊戲,但他認為:「雖然丟球、傳球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但若然只是為了跟夏維爾玩傳球,要他再次出生也可以。」傳球遊戲本是並沒有特別意義,但當中能享受與重要的人一起歡笑,感受到他人的愛,這些美好時光亦足以支撐他的生命意義。但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痛苦淹沒,忘記了自己或許也有與他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在不完美的情況下,其實生命亦存在成長的亮點。[2]

而Frankl亦指出:我們身邊的人與事可能會突然被奪去,變得一無所有,即使一切痛苦都是無法改變,一切悲傷都是註定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人類仍然有選擇用甚麼態度去面對眼前一切的自由,而這個自由,就是人類最終極的自由,是別人無法奪取的。[3] 就如二次大戰之中的猶太人,突然被所謂的「極端民族主義」奪取了親人、朋友、生活環境,但他們仍抱著再一次看到自己親人的盼望,也在集中營中利用自己的專長去幫助別人。而仍然被恐懼和絕望佔領的人,就只能如行屍走肉般等待死亡的來臨。

獻出自己的心臟
在《進擊的巨人》故事中,作為面對巨大威脅的士兵,一些人本著為國捐軀或希望為自己的家人獻上自己的性命來作戰,所以《進擊的巨人》之中的士兵都是以「獻上自己的心臟」作為宣告和敬禮。人在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經歷,都會造就一個人看見一些需要,而這個人會被眼前的需要牽動著,然後回應這些需要。例如德蘭修女看見許多貧窮人的困苦,看見貧窮人時,她覺得自己像看見了耶穌,故此她畢生投入關懷貧窮的工作;[4] Frankl則在集中營中看見有著人生意義的人與失去人生意義的人的分別,他其後發現人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重要性,故此他創立了「意義治療法」;在《進擊的巨人》中,一位爸爸為了守護自己的子女,決定不再怯懦,鼓起勇氣面對巨人,獻出自己的心臟參與作戰;在看似平凡的日子中,也可能會有一位少年在電視螢幕看見人口販賣的新聞,為他們感到痛苦,所以畢生參與反人口販賣組織的工作。

《進擊的巨人》裡有一個人物叫肯尼,在與兵長里維的交談當中指出:「人總需要沉醉於某些事物,才能夠活下去。」其實這句說話也沒有錯,若然正面地看待這句說話,大概意指:人需要找到自己願意花心機的事情,就是自己活著的理由。進一步推進的話,人若能找到願意「獻出自己心臟」的事情,再恐懼、再害怕、再痛苦的事情,也摧毀不到自己生存下去的意志。Frankl在他的著作中曾引用了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說話:「知道為甚麼而活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痛苦。」[5] 而不明白為何而戰的人,往往都會成為逃兵,而在現實世界之中,找不到意義的人,便會輕視自己生命的價值。

從以上討論可見,《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脈絡帶出了,人面對極端的環境時,使人不得不談論存在價值。看見朋友、親人、同伴被殺,在這極度的痛苦下,可能自己在下一秒會倒在血泊之中,生命還有甚麼意義呢?可能我們往往也被痛苦和絕望佔據了我們的思緒,看不見人生中其實仍有許多美好的時光值得我們宣告:「可能我就是為這一刻而誕生於世界上。」你的人生有甚麼美好的時刻?又有甚麼值得你去追尋,可以令你「獻出自己的心臟」呢?


[1] Viktor E.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oston: Beacon Press, 2006).

[2] 樹洞香港:《心理輔導入門課程:敘事治療與實踐》。

[3] 翰林小書僮:〈《活出意義來》讀後感:選擇面對苦難,是一個人的終極自由〉,關鍵評論,2021年2月20日,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87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4] 宋雲龍:〈《在窮人身上看見了耶穌》〉,喜樂少年,2012年11月25日,網址:https://jy.catholic.org.hk/archive/detail/775/?back=%2Farchive%2F%3Fsub_category%3D2%26page%3D11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3日)。

[5] 許煌汶:〈《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醫院《活出意義來》〉,安寧照顧基金會,網址: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250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美味陷阱

29/03/2023

《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只吃真原味升級版〕》
(The Dorito Effect: The Surprising New Truth About Food and Flavor)
作者: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譯者:鄧子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當年,電視台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主持人常把「雞有雞味、食物好鮮味……」掛在嘴邊。這些評論當時聽起來都像廢話,但時至今天,雞真的不一定有雞味。

《美味陷阱》的作者道出了追求高產量生產雞隻與粟米等食物的後果。雞農為了「生產出」更多雞隻,改變了雞的飼料及生長環境,換來雞的味道每下愈況。粟米農場也因面積大增,令粟米味道變淡了;馬鈴薯的情況也一樣。食物失去了天然味道,只好讓化學公司製造食物添加劑,增加食物的味道,於是「食物越來越無味」、「香料越來越精進」。

天然食物要借助調味料才有味,而零食這類經高度加工的非原型食物,更加入大量人造調味劑,務求令味道不變,這味道不是食物原有的味道,而是「想要它吃起來」的味道,這令薯片可以有「烤肉風味」。味道真的很重要,因為食物有味,人才樂意進食,不過,加了調味劑的食物,意味著食物的味道不再由大自然控制,而是由負責行銷的人操縱。人們吃下愈來愈多「味道化合物」,味覺系統受欺騙,一旦喜歡上合成香料,面對淡而無味的天然食物時,也會用各式加了調味劑的醬料為食物「加味」。人工香料令食物變得美味,但亦令人變得肥胖。加了人工香料的食物讓人吃得更多,於是離苗條及健康更遠,以美國為例,69%的人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患上糖尿病的人也愈來愈多。

人工香料是導致人肥胖的幫兇,也是教人失去了「味覺」及無法聆聽身體需要哪種營養的元兇。1926年,芝加哥小兒科醫生Clara Davis進行了一項營養學實驗,她代家長餵養15名年齡從六至11個月大的嬰兒達六年之久,這些嬰兒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他們面前總有34種天然食物,只是當中不包括糖、奶油或薯片等食物,而食物唯一的調味料是鹽。他們可以自選吃的食物及份量,結果發現即使他們各有偏好,最終他們挑選的飲食組合都非常均衡,另外,他們沒有便秘,即使患了感冒,三天後便會痊癒。當他們大病初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又名紅菜)的攝取量會突然大增。研究結束後,Davis稱這班孩子為營養學大師,因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甚麼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野外的貓在不適的時候,懂得找草吃,殊不知人類原來也有此本能,懂得用適當的食物餵養自己的身體,無奈工業化世界帶來了工業化食物,人類從味道分辨美食的天賦被奪取了,變得被人工味道牽著走,只知「美味」,不知營養,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的狀況。此書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喚醒人們認真地審視真正食物及當中的營養,因為這些都不是加工食物可以比擬的。

一隻雞有雞味,表示這隻雞是真的有營養。

好書網上尋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3/2020

2020年,生命倫理對談的主題為「漂一本有聲好書」,由愛書之人跟大家分享不同的好書,更與大家一同思想信仰、倫理、理性思考等課題,期盼在過程中除了發掘書中的智慧,更讓大家重燃對書本的熱忱。

2020年1月16日、2月13日、2月27日的星期四,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歐陽家和為大家介紹保羅.布倫(Paul Bloom)的《失控的同理心》(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與大家分享到,當同理心走向極端的時候,也會帶來危險。有些人容易代入他人的痛楚,看見有人受苦,會因為感同身受而想替他報復,這些人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不對等的傷害,簡單來說便是暴力升級。另外,同理心的特點是見到真實的人時,人的感覺會更強烈,這或會影響我們的倫理判斷。同理心其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方,它在個人的關係上非常重要,但對於政府如何制訂社會政策,統計資料、成本與效益估算等等數據都非常重要,它們都不能被同理心取代。

漂一本有聲好書

明光社

各位對《失控的同理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明光社網站或YouTube中,收看有關影片。

明光社網頁「蛋撻唔該」欄目:
https://www.truth-light.org.hk/eggtart/entry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SsCAydi80&list=PLYqfZ-22EZN4x_px06xqZ7hfwN9q4SSOZ

如果你喜愛閱讀,希望可以從書中增進知識,擴闊自己視野,從而讓自己不斷成長及進步,請你繼續留意明光社網頁「蛋撻唔該」欄目中,「漂一本有聲好書」的影片,以及《生命倫理》雙月刊中的好書介紹。

今次,我們特意為大家介紹幾位網絡上的「說書人」,這些網絡紅人製作的影片會介紹不同書籍,讓大家安坐家中,也能夠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好書。

Better Leaf好葉Better Leaf好葉主要以有趣生動的動畫和普通話旁白,扼要地闡述書籍的重要內容。好葉大多以介紹書籍為主,當中沒有太多個人評論。對於比較喜歡看圖像、動畫,只想簡簡單單了解一下書籍的基本內容,本身對書籍亦沒有太多前設或想法的朋友,好葉是個不錯的選擇。影片備有繁體中文字幕。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IVyib7wmMVHKBhAq_pLG_usi2Y4oUyH

 

柴知道

柴知道製作的「讀書」,影片的動畫簡潔,卻也非常生動,在短短的10分鐘內介紹書籍,範圍包括歷史、哲理、科學、心理學等。雖然暫時來說,「讀書」的書目不多,加上因為由內地人製作,故只有普通話旁白和簡體中文字幕,而作者的譯名亦與香港有所不同,這些對香港人來說有點不習慣,但柴知道「讀書」的優點是,除了推薦當前流行的新書,也會介紹一些經典的作品,如John Stuart Mill的《論自由》(On Liberty)等,喜歡古典書籍,又或是想看一看另類書籍的朋友,可以到網上看看「讀書」。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oG4iiUL6biao3piomKjSGB4VY63oAsF

 

啾啾鞋

啾啾鞋的好奇心強,喜歡冷知識,由他製作的「啾讀」,介紹不同類型的書籍,包括心理、生理、科學、世紀大騙案,甚至是科幻小說,這些都適合一些熱愛思考的人。在介紹書籍的同時,啾啾鞋對書籍會有較多的評論,不過,這些評論非但不會窒礙大家獨立思考,反而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揪你一起思考這個世界……帶給大家書中有趣多元的觀點。」他對如何陳述每本書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以小說為例,他有能力說出當中的張力,卻又不會透露太多情節,使讀者失去閱讀小說的樂趣。啾啾鞋是說普通話,影片備有繁體中文字幕。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QeRPgcA7w9-BsbtSkffv5lHg2ioq_cH

 

SuperY超級歪

SuperY超級歪製作了「書來面對」這個系列,他的說書風格和啾啾鞋有些相似,而他更有一種魅力,便是很多時當他介紹完一本書之後,都讓人覺得那本書很值得閱讀,令人有一股購買該書的衝動。這可能與超級歪有充足的預備有關,除了組織能力強、條理分明,影片中的配圖方面,雖然超級歪沒有親自製作動畫,但在影片中會插入書中提過的人物、圖表、圖畫及重要的資料來源,又清楚地標明書本的頁數,讓收看者不會迷失。對收看者來說,除了獲得豐富的資料,更會感受到製作人的貼心。超級歪是講普通話的,影片備有繁體中文字幕。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OAKAOTCAEzUfQ6m0j3SkNL08iOJdyAa

 

水丰刀

水丰刀製作了「閱部客」,與上述說書人一樣,水丰刀條理清晰,有能力把複雜的概念說得簡單易明。她認為在知識面前大家都要謙卑,除了在影片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傳遞知識外,她也希望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她的特色是,每次介紹完一本書,都會以一條開放式的提問做結尾,讓大家在影片下面的留言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讓收看者看到不同人的觀點。水丰刀是用普通話介紹書籍,影片備有繁體中文字幕。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vQ4hOEoDdYeIBu0tE-7Sg

 

上述這幾位「說書人」,他們有的畫工精美、有的預備了極豐富的資料、有的著重與觀眾互動。基本上,他們不會給人一種硬要把知識塞給你的感覺,反而是讓人有所啟發,知識增進了不少。至於啾啾鞋及水丰刀的評論,配合書中的內容,更多時引導觀眾去反思自己的人生或某些價值觀。他們都是正向思維的人,也讓收看者感受到他們的正能量及鼓勵。

如果大家發現同一本書,有兩個或以上的「說書人」介紹,大家除了知道這一本書非常流行之外,也可以嘗試看看不同的人如何介紹同一本書,這有點像聽不同的人演奏同一首樂曲,看不同人的演繹,也是一種樂趣。

希望在2020年,大家安坐家中,享受更多的閱讀樂趣。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好書推介

07/11/2019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13年

《引爆趨勢》該屬於哪一個界別?它的讀者群在哪裡?Fast Company雜誌稱它為「10年來最佳的商業書」。在這10年間,這本書確實得到不少財經雜誌推薦,作者本身是位記者,本書讓他一舉成名,獲得商界人士的青睞。這樣看來,這本書的讀者群理應在商界。有趣的是,作者和出版商原先沒有想過它是本商業書,只認為它是心理學或科學之類的書,這可能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闡釋某些電視節目成功的要訣,某些產品如何「鹹魚翻身」,或某些商品為何從「爆紅」到殞落等有關。

作者視本書為一本心理學的書,他當初想探討為甚麼一些原本寂寂無名的商品或無法推行的政策,可以突然間流行起來。他發現,有時不需要大型改革或龐大資金,只需要小小改變,便能讓理念、資訊及行為等,如病毒般擴散及流行。小小改變如何成就引爆點(tipping point)?這歸功於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和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涉及一小撮人,包括市場專家、連結者和銷售員。他們或許身處有關職位,或許具備有關特質。市場專家喜愛蒐集知識,善於分析新資訊,樂於與他人分享哪些產品的性價比最高。連結者則人面廣,樂於認識不同類型的人,他們可以充當他人的連結者,幫助他們打進其他圈子。推銷員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他人的信任,有說服大家的能力。

定著因素是指讓訊息深植人心的關鍵,即是一句經典的口號,一段令人難忘的情節,又或是一些「貼心」的資料等。例如一項有關大學生接種破傷風疫苗的研究發現,耶魯大學學生無論收到圖文並茂的「高恐懼」小冊子,或未附照片的溫和版小冊子,都只有約3%的人接種疫苗。但只要在小冊子加上地圖,讓學生知道校園內提供接種疫苗的位置,及注射預防針的時間後,以上兩組學生接種疫苗的比率馬上竄升到28%。新加上的資訊,便成了定著因素。

環境力量則對事件和人構成一定影響。人類對環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只要導正周遭環境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就可扭轉流行風潮,即使是犯罪率。作者以80年代中期的紐約為例,當時與紐約市地鐵相關的重大刑事案的數目創下新高,為了打擊罪惡,地鐵的新顧問率先處理地鐵被塗鴉的問題,警察亦嚴厲捉拿逃票者,導正這些細節,結果令犯罪率大大下降。

本書還闡述不少有趣研究,讓大家更了解人性,並明白小小動作可帶來大大轉變。全書內容不僅值得商人參考,也值得家長、教育界人士、決策者等思考,如何有效地推行自己的理念。而身為消費者的大多數,亦可從中分析,自己有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跟風。

To Kill a Mockingbird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11/06/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這段時候,除了忙於改卷,還需要抽空替學生寫推薦信。寫得多了,有點麻木,遇到出色的學生,寫得較為暢順,但碰上一般的同學,想了半天,也未必找到他們突出優勝的地方。

走筆至此,想起半年多前為朋友的兒子寫推薦信的經過。Weldon是個中學生,成績卓越,父母希望他更上一層樓,到美國一流大學升讀,因此報了幾間中學,請我寫信推薦。某個週末上午,我約了Weldon見面,和他閒聊,加深認識。在天南地北的閒談中,我問他最喜歡的讀物是甚麼,他答是《To Kill a Mockingbird》。

研究顯示愛閱讀的人在各項工作上都會有出色的表現,特別在互聯網年代,大部份人士只會看Youtube,玩網絡遊戲,看一二十字的短訊,喜歡看書的絕無僅有,而讀名作的,更少之又少,所以Weldon這個答案十分吸引我,之後用了個多小時,談這說那,度過一個愉快的上午。

《To Kill a Mockingbird》是作者Harper Lee至今唯一的作品,在1960年出版,然後大受歡迎,成為很多美國中學的指定讀物。於1962年拍成電影,在奧斯卡金像獎勇奪三獎,包括最佳男主角。無論是小說或者電影,直至現在還廣受推崇。在2006年,英國圖書館特別推介,是成年人必要讀的書,其次是聖經,可知其受重視的程度有多大。

小說內容發生於1930年代的美國,一位白人律師為一名被控了強姦罪的黑人辯護,他欣然接受,但受到當時種族歧視下的社會攻擊,從而突顯了書中要探討的主題,如平等、歧視、正直、勇氣與公義等。

回到現在,上述的主題仍然值得探討。筆者做過一個實驗,分別和小學生和成人進行,就是剩下只有兩種東西,財富與正直他們願意留下哪樣。小學生活潑天真,答案多是捨棄財富選擇正直。我想都是老師教得好,從小便教導他們擁抱正面的價值,但成人呢?你認為他們的選擇是如何?答案是更誇張,成人一面倒的要正直,棄掉財富。原因很簡單,這是個遊戲而已,不是現實生活的選擇。在真實裡,作浮士德的多,正義的人少。

所以未讀過這本書或看過這電影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重拾正面價值,為己為人,建設公義而平等的社會。

話說Weldon早前收到學校通知,接納他的申請,在暑假便到美國繼續學業。我笑著對他父親說:「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有寫Da Vinci Code小說成名的Dan Brown,亦有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你兒子的成就,將要超越眾師兄啊!」

在此順祝Weldon努力學習,他朝成為建設美好香港的新一代。

 

十八禁的年輕人雜誌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10
大家還記得每六秒六毫的色情交友電話廣告嗎?這類廣告在十多年前每天深夜都會在電視上播放。雖然現在這類廣告已經在電視消失,但卻轉在八卦雜誌中刊登,其中包括一本自稱為「全天候年輕人雜誌」──《yes!!》。
 
1990年11月20日,《yes!!》創刊,一本轟動學界的雜誌就此誕生。《yes!!》有別於當時以青少年為對象的雜誌,如《姊妹》、《青春》和《突破少年》等,它的內容主要圍繞名人偶像的新聞、時尚潮流的介紹和徵求少女模特兒。雜誌創刊後大受年輕人歡迎,發行量不斷上升,創刊至今雖然已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它仍然是青少年之間最受歡迎的雜誌之一。
 
香港的傳播媒介經常充斥著渲染色情的資訊,我們不難在坊間的報紙雜誌中找到性感圖片、色情小說,甚至嫖妓指南。儘管某些報紙雜誌中的色情資訊比《yes!!》更為過火,但既然它標榜為「全天候年輕人雜誌」,以青少年作為讀者群的話,我們應該對它的內容加倍留意,看看是否如它所說是一本適合青少年的雜誌。翻開雜誌細看,除了人氣偶像歌手的消息、潮流服飾的介紹、心理測驗、星座運程、鬼故等青少年有興趣的內容外,我們竟然能夠找到色情交友電話的廣告。
 
我們發現該雜誌過去幾個月每期都在當眼處刊登許多色情交友電話廣告,雖然廣告內附有「以上內容只適合18歲以上人士」字眼,但卻細小如蟻般縮於一角。這些廣告以漫畫形式刊登突出女性身材的圖片,配以富有挑逗性的露骨文字,向青少年灌輸錯誤的性觀念,荼毒他們的心靈。那麼,這些「只適合18歲以上人士」的廣告是否適合刊登在這本「全天候年輕人雜誌」內呢?
 
這些廣告的標題極為意淫和意識不良,以下是其中的例子:
 
984期P.177 放學換衫去援交-換定性感內衣去Sex Party
偷怕表姐走光-Do完繼續凸點發淫夢
992期P.160 試音室-Lavina K房亂玩3P
裸A精讀班-阿SIR凸起想搞我
994期P.177 勁姣Miss多汁撞奶-教員室撞家長,勁似被愛撫表妹音樂堂學呻吟-越High越高音
自淫式玩到濕-佢波大易浮,搞到教練性興奮

 除不合乎一般社會人士的道德標準外,此等廣告的內容更牽涉不同性罪行(賣淫、偷拍、非禮、孌童、甚至雜交!)的行為。成年人本應教導青年人要好好保護自己,建立正確的價格觀,但yes!!》雜誌為求收取廣告費而罔顧青少年的心智健康,容許色情廣告商在雜誌內向他們推廣這些錯誤的觀念,灌輸兩性可隨便發生性行為,罔顧倫理,實在令人失望!
 
另外,該雜誌容讓色情交友公司刊登電話廣告,而這些色情交友公司藉此招攬少女,聲稱「女同學/0靚妹免費打」。在第973期的第57頁,更出現以下的文字:「女女搵PART TIME,時間地點任你定,靚女係度蒲,又識到人,又有錢攞,傾半個鐘就有30蚊,對話留言講故仔都有錢袋,1分鐘有1蚊!」很明顯這是一段招聘少女參與成人色情電話服務的廣告,其意識極度不良,毒害青少年!
 
雖然,有關廣告可能並沒有違反香港的法例,但若出版商將雜誌的銷售目標定為年輕人,便應製作適合年輕人閱讀的內容,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向年輕人推銷色情,荼毒他們的心靈。
 
鑑於情況確實令人憂心,本社在今年4月8日正式去信《yes!!》所屬的出版社,表達我們對該雜誌刊登成人色情交友電話廣告的不滿,並透過電郵呼籲市民大眾關注。在4月19日本社收到出版社的書面回覆,他們表示已與該廣告客戶達成共識,在4月的996期開始,將停止刊登所有有關廣告;並承諾會拒絕刊登其他同類的廣告。
 
可惜《yes!!》的承諾只維持了一期,在997期開始,雜誌又再刊登成人色情Java Game的廣告。雖然廣告中的圖片比以往的已有所收歛,但我們認為它們仍是不適合十八歲或以下人士的資訊。因《yes!!》的舉動令人失望,本社於5月5日再次去信出版社反映我們的不滿,不過在截稿前該出版社仍未承諾改善。
 
當一些傳媒不斷提供一些品味低俗和淫穢不雅的資訊時,市民除了可以被動地以拒絕收看或購買來表示不滿外,更應肩負起監察傳媒的責任,主動地作出投訴,讓傳媒能直接知道市民的意見和作出修改。然而期望傳媒從此自律是十分困難的,要減低不良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了下一代,大家絕不應該輕言放棄。
 
閱讀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的知識,所以我們常鼓勵青少年培養閱讀的習慣。學生在應付繁忙的學業時,偶爾閱讀一些休閒娛樂的雜誌來減壓也無可厚非。但各位家長,你們知道子女閱讀的雜誌內容是什麼嗎?不要被它的封面欺騙,翻開內頁看看當中的內容,自行判斷它是否適合你們的子女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