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與在學青年同渡成長壓力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8/2019

每年的8月中旬,面對著新學年、新挑戰快要開始,學生們應該都會有點緊張,感受到壓力吧。相信未開學之前,家長們心中都可能開始籌算著應如何幫助子女一同預備及面對開學的挑戰,如何關心子女的情緒健康。

明光社

曾經處理過不少家庭、婚姻及青少年問題,具有多年精神科診療經驗的方若君醫生,在此會為大家分享她的見解和心得。

情緒健康

在精神科醫生的眼中,情緒健康並非代表不會不開心、不會哭,方醫生認為,對應外在因素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如開心、不開心、緊張、焦慮、害怕、憤怒等不同的情緒,都是正常及健康的。

「如果有良好的情緒健康,當遇到外在環境的轉變、壓力,就算有短暫的情緒反應,但不至於影響生活裡的重要範疇,如上學、工作、社交、家庭,這些都被視之為健康的情緒。」方醫生分享道:「哭不是不好,也不要不接受憤怒,不要以為這些情緒就是負面,因為這些都是正常會有的情緒反應。」

健康的身心,當受到壓力時,會有一些情緒反應,如傷心會哭,憤怒會罵人,如能懂得用適當的方法來發洩,和人傾談、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運動,也可算是找到協助抒發情緒的渠道。

青少年常見的壓力來源

雖然學業是其中一個壓力來源,但青少年的壓力不單來自學業,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的,也有家長施加的讀書壓力。方醫生亦認為同學之間的相處,如有同學社交能力不高、不夠成熟,甚至遇到欺凌的情況,這也會成為其中一種壓力。而升學、就業、家裡的經濟壓力、自己的能力等,加上不同的矛盾及不確定性,亦會形成其他壓力來源。

如情緒未能表達及抒發

青少年和父母的相處、面對父母的婚姻問題、父母離異,也會給他們壓力。當家長、老師、朋友未有察覺到當事人心中的困擾,當事人自己亦未必夠膽說出來,覺得問題難以啟齒,又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長期未能表達、被壓制、沒處理,就會引致困擾及抑鬱,形成病態,如抑鬱症、焦慮症。

如果情況再極端一點,青少年就會有自殘或輕生等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行為,也可能會有成癮的問題,如酗酒、吸毒、購物癮、性上癮、暴食或厭食症等問題,他們也有可能將憤怒的情緒向外宣洩,以致出現傷害他人或破壞物件等行為。參照方醫生接觸過的個案,在學青少年情緒問題比較容易引致飲酒、接觸毒品、自殘(未必是致命的傷害,如用刀割手、打自己、「搣」自己等)。

在學青少年的年紀是「唔大唔細」,未必有足夠的成熟度去處理自己的問題。方醫生認為,家長、老師有時是出於關心,但如果手法只是問長問短,就會讓青少年覺得師長只想管束他們,容易與他們渴望一定程度自由度及自主權的想法產生衝突。

家長的角色及注意事項

作為父母或照顧者,對青少年的成長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他們要保持敏銳度。在重要階段,如升學抉擇、就業、開學的時間,學生面對巨大轉變會令自己壓力增加,在開展這些重要里程碑時,方醫生建議家長要主動留心子女是否有一些困難或情緒反應,家長可先簡單地和子女傾談,有耐性地慢慢引導他們,以適當的語氣並在適當的場合,心平氣和地了解他們的想法。

如果家長觀察到子女無緣無故地哭、不開心、對原來喜歡的活動和嗜好失去興趣,胃口欠佳或暴食,並出現失眠等情況,就要小心,因為警號可能已響起,家長要留意孩子是否有情緒方面的困擾。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

方醫生分享她的一位年輕病人的經歷:吃不下東西、睡不了覺、瘦了很多,亦沒精神,當事人不知自己有問題,但父母很快就來尋求協助。醫生發現他其實面對著很多問題,包括自己升學有困難、他和家長的關係,以及父母離異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等。該少年不能開口和家人說,亦因為大家的關係已令他難以啟齒。而如果家長沒辦法全盤掌握情況,有時會需要家庭以外的人士或專業人士聆聽當事人的心聲,成為各方的橋樑,協助溝通,因為當中可能牽涉到父母之間、家庭成員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方醫生透露,該少年後來確診患上了抑鬱症,有頗嚴重的厭食問題,但經過多方面的協助,如精神科醫生開的抗抑鬱藥物紓緩情緒,暫時讓他有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來協助減輕症狀,亦有心理專家在中間評估情況,精神科醫生也有在輔導上做了功夫,指引該家庭如何有效溝通,令家人之間的溝通及關係改善了,另外又逐步處理該少年的升學困擾,這都令他的病情受到控制。

慢慢聆聽、勿急於表達

家長緊張子女,是出於關心,但生活壓力,急速的生活節奏,卻會令人充滿壓迫感,說話語氣也許會變重,一回到家就說這裡不對,那裡不妥,連串的質問,會造成緊張氣氛,欠缺了關心的語氣,難以讓子女平靜分享,亦容易產生抗拒。方醫生強調,與子女溝通很需要耐性,並要在平靜的家庭氣氛及雙方都有足夠時間的情況下進行,最好家長別急於問太多問題、講太多價值觀迫令子女接受,否則會令他們覺得厭煩和抗拒。

「關係不是要到發生問題,出現了情緒病才去經營。當問題已發生,情況就會變得複雜,難於處理。」方醫生建議家庭如想改善溝通,可以在習慣及模式上作出一些改變,家長可以嘗試撥時間專注與子女好好相處,一起建立一些興趣,如行山、騎單車等,多給子女空間自由地抒發感受,建立互信。當有天他們真的遇到困難時,才會不怕對家人說。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對於近年開學不久,便發生不少學童自殺事件,方醫生認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相信學生自殺不是因為開學時一剎那面對壓力,而是長久以來,他們累積了很多問題、困擾未能紓解所導致。如學生一向情緒穩定,獲父母關心,遇到事情會願意與人分享,他們未必會在開學遇上壓力時,動輒選擇自尋短見。

關心、溝通應由平時做起,方醫生建議家長,在暑假時多讓子女自己決定做他們渴望和有興趣的事情,放鬆一下,或安排一些家庭活動,讓一家人一起參與,製造多些溝通機會。

 

(本文原載於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明報》「談天說道」福音專輯〔2019年8月19日〕,其後曾作修訂。)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社關

相關文章

正視學童壓力的源頭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7/11/2025

中學「三層應急機制」12.1起恆常化 擴展小四至小六試行9個月

  (香港01. 20-11-2025)

學童的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政府將於12月1日起把中學推行的「三層應急機制」轉為恆常措施,並把該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試行為期9個月。然而,要徹底解決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豈能單憑一個機制便可以解決?學童精神健康每況愈下,其根源在於香港的教育制度問題,不少研究都認為,學業壓力是學童最大的負擔。故此,若僅將機制延伸至小學階段,只著重於危機應對的層面,而缺乏教育的改革及配套,例如減少課程的內容、改善評核的方式、改革升學的機制等,將難以有效遏止自殺風潮。

曾有調查發現,中學生自殺行為多受不同因素互相影響,其首要原因是學業問題,然而約九成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向成年人求助,最大顧慮是怕被嘲笑。約九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尋求家人、老師或社工協助,除了怕被嘲笑外,也擔心損害自尊、私隱洩漏、得不到理解等。他們向老師尋求協助的意欲更低於網友。中學生如此不易表達內心感受,更遑論年齡更小的小學生。「三層應急機制」將識別與支援學童情緒問題的責任放於教師身上,但卻沒有提供額外的訓練與資源,這正是教師現在擔憂之處。因為學校教師未必每位都曾接受情緒管理培訓,一旦遇到學生突發情緒危機,或會因缺乏適當的應對技巧,反令事情演變得更複雜。為更有效改善學童自殺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檢視教育的問題,並積極聆聽教育界,以至學童的聲音。

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20個負面情緒管理法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27/1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在2025年的今天,香港人面對的壓力似乎從未減輕。在不同社會、生活處境中,層層疊加的挑戰,負面情緒如未能自我覺察及疏導,可能會引致焦慮或抑鬱。在網上有不少年輕人亦會於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崩潰邊緣」的日常:失眠、易怒、自我懷疑。如曾被這些「情緒怪物」困擾或關心自己情緒的朋友,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今年再版,並曾獲2021香港出版雙年獎心理勵志類「出版獎」的好書: 《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20個負面情緒管理法》(增訂版)。讀者不單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自療手冊」,用以覺察、分辨、自測、調整,亦可用作「抗逆『情』書」,幫助大家了解各種「逆」情(負面及消極的情緒和感受),多了解自己的情緒,主動成為自己的 「情緒管理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放負」,排解負面情緒。

輔導心理學部成立於2006年,著重預防主導(Preventive Work)、身心和諧模式(Wellness Model)。而此書為他們出版的頭炮,由多名專業心理學家聯手撰寫,將20種常見負面情緒分為四個「情緒家族」,提供實戰指南:焦慮家族(焦慮、恐懼、強迫、羞怯、緊張、沒有安全感)、抑鬱家族(抑鬱、沮喪、悲傷、孤寂感、麻木)、憤怒家族(憤怒、憎恨、矛盾、內疚),以及困惑家族(沒有希望感、失望、無助、悶/無聊、空虛)。每種情緒都配有「自測表」,讓讀者快速篩查自身狀況,接著更提供應對方法、出現這情緒的原因,與如何預防及注意的建議;並且會於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及職場層面給予不少應用例子。對於支援家庭成員情緒需要和維繫關係、關注在學青年情緒及在職人士面對不同的壓力情境等,都很有幫助。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界線、關係、同理心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11/2025

一項調查顯示[1],香港青少年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其衝突程度與廣州、台灣等比較是最高的。調查結果亦顯示,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施行的管教模式和同理心多寡,對親子關係均同樣重要,若父母對子女愈多正面回饋和管教規範,親子關係也會愈好。由此可見,適當的「管教」是有助改善親子關係的,不過,所指的管教,並非要作出過度的干預和控制,而是要與子女訂立界線。筆者認為,要幫助在青春風暴期中的子女順利過渡這個階段,及早跟他們訂立明確的界線、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並同理心,三者缺一不可。

一、及早訂立界線

優質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有智慧的陪伴與引導。在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階段,適當的界線能讓子女處於安全網內,並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舉例,學童到了某個年紀,便可以離校午膳,父母或許怕孩子每餐胡亂飲食,也擔心他們揮霍金錢,這時候父母可嘗試與子女訂立午膳界線。比方說,孩子每日都需要保留午餐收據,然後憑收據領取一次指定金額的零用錢。這個機制看似簡單,但卻可帶出多重果效,透過收據,父母能了解孩子的飲食選擇是否健康,亦可藉此觀察他與同學的社交互動,更了解他的校園生活。同時,孩子也學會在可控的範圍內管理金錢。

又例如當孩子提出想去夜街,不少父母都會感到很躊躇,但與其直接禁止,不如與子女商討明確的界線,先向他表達你的憂慮:「我知道有時候與朋友一起放鬆是應該的,但我有點擔心,因為你始終年紀還小,若你也想父母放心,你可否在晚上十時前回家?若晚上十時前不能回家,便會有後果……」這種表達方式,從「控制」轉向了「互信」,讓孩子理解界線的意義是「保障安全」而非「限制自由」,而父母藉著分享自己的感受,也讓子女明白你是出於好意,而非操控。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後果」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承諾負責任。

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身心變化與學業壓力,加上有些父母以為子女升中後便可以獨自應付學業,於是便撒手不管,這樣突然與子女疏遠,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他們會感到被父母冷落,更容易陷入孤立。筆者認為,儘管我們覺得子女已經長大,也不宜突然放手,而是需要繼續陪伴,以表達支持。父母仍可與孩子一起溫習,或為他預備一頓美味的飯菜。考試後,也可以一起放鬆慶祝,並送他小禮物作為鼓勵。這種「並肩作戰」式的相處,遠比「面對面說教」更能打開孩子心扉。

與此同時,家長也應主動營造良好的溝通氣氛,既要聆聽孩子的心聲,也要讓孩子明白你的心意。有時候,你認為「對他好」的,未必是他所需要的;而你的付出若沒有被看見,亦會失去意義。因此,不妨多與孩子坦誠溝通,直接表達關愛,也向子女述說感受,例如:「今天工作已忙了一整天,雖然累,但仍想為你煮一頓飯。」這樣與自己默默為子女做飯相比,你的愛意更加具體,也能讓孩子學會體諒與回應。

面對子女不理想的行為,例如當發現子女的房間雜亂不堪時,不少父母或會怒吼:「你怎麼總是這麼混亂!」筆者建議大家,不如嘗試換上另一個表達方式:「看到房間這麼亂,我有些擔心衛生問題,也怕有客人來時會讓你尷尬。我們能不能一起想想整理的方法?」這樣,既傳達了關心,又避免了指摘,更可能增加孩子的合作意願。

此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喜歡接收網上訊息多於聽父母說大道理,那父母不妨與子女共建一個分享群組,每當看到一些有用資訊時,便轉發到群組。舉例,若子女有沉迷網絡遊戲的問題,父母可在群組中分享一些客觀的研究報道,如「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或「日本研究指出:幼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三小時,學習能力會出現驚人退化」。事實證明,這種「無聲」的溝通比說教更有效,孩子閱讀這些客觀事實後,是有看得見的反思與改變。

三、以同理心待孩子

回想當我們還是十多歲時,是否也曾經歷過與父母衝突、內心矛盾的時候呢?這份記憶,可以幫助今天為人父母的我們,從子女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青春期的孩子正經歷身體發育與荷爾蒙的變化,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卻又因經驗不足而處處碰壁,這種矛盾往往表現為反抗與叛逆。亦由於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加上荷爾蒙劇烈波動,他們容易情緒激動、行為衝動。許多時候,他們並非存心與父母作對,而是受著生理變化的影響。父母若缺乏這份理解,只會讓親子間的隔膜愈來愈大。

強迫的服從從來不是真正的溝通,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才能建立信任的親子關係,以上的體會及方法都是筆者的自身經歷。陪孩子走過青春期,必須有無比的耐性與智慧,共勉之。


[1]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穗港澳台青少年親子關係、父母管教及子職角色需求」調查新聞稿,2023年3月8日,網站︰https://ymca.org.hk/2023/03/08/news-release-230308/

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因素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11/2025

近年青少年沉迷網絡或手機的問題日益嚴重,本社透過講座及與學校聯繫時,經常都聽到家長及老師訴說,孩子的上網習慣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對他們的情緒健康及家庭和諧構成損害。

據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4年2月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於受訪的逾4200位中一至中六學生中,約有11.8%存在網絡遊戲成癮問題,其中男性比例高達14.6%,女性為7.1%;數據亦顯示有36.2%的學童每天花三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在網絡遊戲上。而在網絡遊戲成癮學童中,有70.6%表現出抑鬱情緒、有29.8%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1]

另外,新成立家長組織「Look Up Hong Kong」於今年10月公佈一份訪問了超過650位香港家長的調查,[2]指現時兒童平均九歲就擁有首部智能手機,超過45%的學童每日使用智能手機超過兩小時。調查也顯示,有逾八成受訪家長指自己曾與孩子在使用智能手機問題上發生衝突。

這些數字反映出,孩子網絡成癮問題,跟個人情緒及家庭關係有互為影響。我們知道在疫情後,青少年都習慣了網上活動,這會令他們更容易遭遇到網絡欺凌,增加心理負擔、焦慮和孤單感。而學童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及沉迷網絡,還可能會招致睡眠失調、注意力不足、情緒變差、易發脾氣,甚至出現抑鬱症狀,進一步惡化身心健康。

不少家長面對孩子終日只顧上網、玩網絡遊戲的情況,既擔心他們忽略學業、胡亂與陌生人聯繫,亦不滿他們與家人減少互動,這種既憂且怒的複雜情感,亦容易令家長在管教子女時情緒失控,使家庭失和,削弱親子信任,還可能加劇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疏離感,於是更加轉向虛擬世界尋求遊戲所帶來的刺激、愉悅,以麻醉真實的不快感受,又或是更熱衷於找網友慰藉心靈。

「推、拉」的成癮因素

青少年沉迷手機或網絡,通常不是單一原因,往往是「推力」(個人成長困惑、學習壓力,或家庭關係不融洽子推向投放更多時間於網絡「拉力」(網路或遊戲的吸引元素,使孩子沉迷及難以自拔)的結合。以下是一些常見成因:

推力因素,可以是一些讓孩子感到焦慮、低落或孤單的事情,這些事情會形成一股力量,把他們「推」向網路世界,以逃避問題。例如是學業壓力,又或是課餘活動沉悶校園人際疏離,都可能令孩子產生空虛感,驅使他們轉到網絡來尋求調劑及娛樂。此外,若家庭關係欠佳,如父母爭吵、經常責罵或缺席子女的活動,當孩子沒有機會與家人好好建立關係,而家長又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甚或只用過於激烈的管教方式,能成為「推力」源頭。

「拉因素絡裡的遊戲劇集、短視頻虛擬誘惑lure像磁石般「拉」住孩子,提供即時滿足和逃避途徑。遊戲的刺激情節、晉級成就感、團體互動,又或於社交媒體(如Instagram、YouTube、抖音)的分享、評論和內容推薦,讓孩子獲得存在感和認同感,比起「現實」,顯然更容易感受到快樂,而且方便又低成本,難怪是他們無聊或遇到壓力時,打發時間及減壓的首選。

總括而言,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其實有四大因素,[3] 包括:自信心、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及生活樂趣,這些是現實生活。當現實生活一直沒有被回應、孩子「失衡」Self-imbalance)了,他們就會被「推、拉」因素左右而傾向選擇網絡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假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四大成長因素持續無法得到改善、他們無法回復自我平衡,就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變得愈來愈依賴網絡來獲取生活快感,進一步脫離學校或家庭系統,最終或會出現缺課及隱蔽等網絡沉溺行為。[4]

想減少孩子對網絡的依賴,家長第一步應該與子女重新建立關係要理解並接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好與壞的事,思想行為或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引誘,但仍要以包容的態度,耐心傾聽和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支持,而非責罵,這樣才可成為他們回到現實世界的「拉力」——在家庭中被理解,找到接納及支持;第二步,家長可與孩子傾談你看到的網癮問題,並表達為此感到憂慮,然後邀請子女一起尋找改善方法(如一起制定恰當的上網時間)要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唯有透過親子坦誠溝通,有商有量,再攜手尋找出路,這才是上策。


[1] 家福會「香港學童網絡遊戲成癮研究」新聞稿,2024年2月6日,網站:https://www.hkfws.org.hk/news/press-release/20240206

[2] 〈調查指本港兒童平均9歲即擁首部智能手機 逾8成家長曾因手機問題與子女發生衝突〉,香港經濟日報,2025年10月19日,網站:https://news.hket.com/article/4024187/

[3] 鄧震宇(編著)︰《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2025),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4] 同上書。

令界線化為橋樑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6/10/2025

孩子到了某一個階段,便需要在上課日外出午膳,面對這個新階段,很多父母都會感到不知所措,既擔心子女為了省錢買心頭好,選擇不吃飯,影響發育,又怕他們不懂金錢管理,每餐飲食無度,揮霍金錢。於是筆者與兒子在大概一個月前開始定下了午膳界線,他每天需要提交用膳的收據,憑收據領取一次指定金額的零用錢。

這個簡單的方法,在一個月後竟成為我們之間獨特的溝通橋樑。

從那些單據,筆者發現了孩子的校園軌跡:第一週的收據上,連日出現某漢堡包店的標誌。於是筆者便與他談論營養均衡的重要性,同時調整規則:該漢堡包店的單據每週只能領取零用錢一次,再去就只能自費了。令人欣慰的是,從此他再也沒有超出去該店的次數。

某天,收據上出現「鰻魚飯」的字樣,令筆者感到突然,因為兒子比較抗拒不常見的食物,在人生中他從未吃過鰻魚,他竟然與同學一起吃人生第一頓鰻魚飯。問起緣由,他說:「同學都點了,我也想試試看。」那一刻,單據告訴筆者他的嘗試與成長,及與同學已建立一定的關係及所帶來正面的影響,之後我們還繼續談論鰻魚的味道。

兒子來到新學校,經常擔心他不能結交新朋友,會否每天都獨自一人去午膳,然而當單據出現五份餐點時,筆者也放下心頭大石,彷彿看見他和四位同學圍坐用餐的熱鬧場景。筆者開始由這四位同學與兒子打開話題:你與同學如何認識的? 他們叫什麼名字? … …

原本只是為確認他按時吃飯的單據,如今已成為親子溝通的橋樑,不僅看見他的成長軌跡,更意外地走進了他的世界。

與孩子閒談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09/10/2025

有不少家長說小孩子難教,也難以與他們互動溝通。筆者猜想家長如果多點聆聽及與小孩子討論,少點說教,也許可以有所幫助。有時當家長們與小孩子或青少年說:「你應該... 如何如何如何... 不可以那樣、那樣、那樣... 」聽多了孩子一來會膩,二來世事發生就不會一定是那個規定模式,當遇上另一個處境,又是否要一樣的回應?

就如,台北「博愛座」(香港也有「關愛座」)事件,於網絡話題性十足。或許這就可以成為家庭晚餐放下手機,一起討論的話題:如還有很多空位,你覺得是否一定要讓座與長者?面對別人無禮對待或欺凌,應該如何面對?又有甚麼方式去面對或處理自己一時的怒火?如換作是你(問問孩子),你會如何處理?為甚麼?...

家長本身可能已有一套道德禮教,應該不應該,但也可以聽聽孩子的看法及背後的原因、價值觀,之後又互相再分享自己的看法、自身經歷,與及可能的後果等。家長真的不要急於一時要孩子必須要認同或跟自己的那一套,但起碼孩子們會知道還可以有其他的法與考慮點,擴闊其世界及可能性就好。

每天有那麼多本地及世界新聞,與孩子溝通實在有無窮盡的話題呢。

「優先席」資格戰:為何華人地區常爆發讓座衝突?

  (BBC NEWS 中文. 3-10-2025)

「褪網2025 –– 親子無手機晚餐」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5/09/2025

明光社、AWANA、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事工及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合辦的「褪網2025 –– 親子無手機晚餐」活動及徵文比賽已在8月圓滿結束,活動以「唔碌手機2個鐘 共進晚餐心接通」為主題,邀請親子家庭在晚餐時暫時放下手機,專注於彼此的互動與溝通,共同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此活動有十間學校及主辦機構參與,近百位參與者及其家人一起完成兩小時「褪網」活動,體驗親子無手機晚餐,重拾面對面的交流樂趣。無論是分享一天的點滴、傾聽孩子的故事,還是簡單的閒聊,都讓參與者感受到無手機干擾的晚餐時光,原來可以如此有趣而充實。不僅是對忙碌日常的短暫休憩時光,更提醒我們在數碼時代中,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

我們收到數十份參與徵文比賽的文章,當中提及參加者如何與家人一起享受面對面的晚餐時間,提醒我們在晚餐中可以傾談的內容,例如:

  1. 回味當天發生的趣事或一些特別發現;
  2. 猜謎語、說笑話;
  3. 討論新聞如天文現、環保議題;
  4. 吃的餸菜是如何烹調的;
  5. 回想以往去旅行的經歷;
  6. 計劃下一個假期如何充實地度過。

雖然活動已正式完結,然而我們衷心希望能將這份精神延續下去,在日常生活多點放下手機,安排「褪網」時刻,與家人相聚溝通。或許從每週一頓無手機晚餐開始,讓親子關係在沒有螢幕干擾下,變得更加緊密與溫暖。研究顯示,這樣的習慣不僅能提升家庭幸福感,還能幫助孩子發展更好的社交技能和情緒管理能力。

AI時代,為什麼孩子更需要閱讀?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09/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本書收錄了18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訪問,他們在當中分享到在面對ChatGPT的出現所帶來的震撼,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AI)時代,對鼓勵下一代閱讀的看法。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希望各位家長知道,「孩子好奇心的培養、對知識的渴求、提問的能力,都是從閱讀開始。」「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呢?其實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閱讀氛圍。例如家裡滿滿都是書、帶孩子去圖書館、給他們講故事等。

著名歌手及教育家陳美齡認為,孩子具備質疑和辨別的能力十分重要,要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包括懂得質疑AI提供的訊息,例如當要求AI提供一張醫生照片的時候,它可能只提供一張白人男性的照片,為何醫生不可以是女的、不可以是不同種族的人呢?而閱讀能夠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因為無論是看短片還是漫畫,其實都是在接收創作者的想像力,而閱讀文字則能讓孩子自行建構故事畫面,這種現象稱為自我世界,反映了每個人獨特的想像力和內心世界。

資訊科技界人士、科技大學副教授黃岳永回顧他在大學上的第一堂課,教授帶他們去圖書館,介紹找書的兩種方法,一種是瀏覽,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哪一類書於是到書架前看,另一種是搜尋,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哪一類書並到目錄櫃查看。他認為「知識需要時間浸淫。智慧需要時間歷練。瀏覽和搜尋都是好方法。」「書本就像一條條鑰匙,你拿著鑰匙逐個解鎖,慢慢就會更理解這個世界。」他又強調「要指示AI按你所想的辦事,表達能力尤其重要」,透過閱讀可以令學生學會用準確的文字去表達意思。

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表示「應該努力培養孩子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包括足夠的運動、足夠的社交生活、多元化的興趣、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作息,這樣孩子就更容易保持快樂,減輕壓力,享受生活,並養成開朗的性格。」而「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可能在決策、衝動控制等方面表現得不夠成熟,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因此,他十分鼓勵孩子閱讀,他自己亦身體力行,常常與兒子一起去書局,一起閱讀和討論。

當然,個人認為親子閱讀還有一個重要的大前提:「各位家長,你們今日睇咗書未?

學會3的神邏輯,溝通不再有廢言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4/09/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相信大家也會聽過:重要的事要說3次 這句話並非不知從哪裡流傳出來,而是真的有相關書籍提及過,且是一個與人溝通的重要技巧。《學會3的神邏輯,溝通不再有廢言:掌握3的法則,提案、談判、說服再也不糾結》的書名已經點出了一個重點,就是「3」這個數字,它有著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展示出不太多,也不太少,剛剛好的感覺,如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其所,將重要的話說3次,便能將說話的重點突顯出來。

在日常溝通或應對商業匯報,「3」的神奇法則能夠使人有條理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例如3個論點、3個問題、3步賠罪、重複3次等等。而把話整合成3項來表達,不但能把話說得更有系統,而且還可以讓說話者的思考同時進行或限制在「3」這個數字中。因為語言同時是人們思考的方式,所以如何使用語言,也有助說話者進行思考。

除了說話之外,「3」的法則也能應用在身體語言中,例如利用沉默3秒來代替那些無意義的口頭禪,防止說話者滔滔不絕講個不停,而與聽者相視3秒,可以獲取對方的信任,而4秒或以上則會出現反效果,表現出不信任或懷疑。

如果想要改善自己的表達能力,本書的確可以提供其中一種與人溝通的技巧,既然語言如此重要,學習如何表達,同時也能學習如何思考。不過,這些技巧都是一種參考,不必全然照單全收,而且,一個人如果說話太過有系統,可能會失去一些身為人的個性。

聊天聊到精神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1/08/2025

有說科技發展能幫助到我們工作溝通但當我們愈來愈便捷的同時,要處理的事愈發加增時,反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時間變得愈來愈少,人們可能變得愈來愈不懂如何表達情感、害怕向真人坦露真我…… 困在虛擬泡泡裡變得愈來愈孤單了。不少人更轉向與AI聊天機械人傾談,而最近卻出了問題,有報道指世界各地陸續出現長時間與AI聊天而導致「AI精神病」(AI Psychosis)的案例。

除了早前我們曾提及過有自閉症少年與AI長期對話後,變得孤立及產生自殺的想法,最終付諸行動外;最近,有報道指有個案長時間與AI互動後,引發了妄想、幻覺、焦慮、抑鬱等精神病症狀。由於AI說話很會修飾言詞、過度諂媚,在親切對話的互動下,容易讓人感覺到彼此建立了深厚關係,讓人深信不移:有人在AI的稱讚下,以為自己是天才發明家;有人深信AI女友是真人,出發去尋找她,以致發生意外或導致婚姻及工作受影響;有人相信AI的錯誤建議而吃了「溴化納」來替代鹽而中毒,出現妄想和幻覺等問題而要送入精神病房;亦有專業人士被AI說服自己身處模擬世界,有足夠信念便能飛行,更遵從AI建議停服藥物和斷絶社交;亦有人因為向AI傾訴氣候問題後焦慮加劇而自尋短見。

有報道引述丹麥一位奧胡斯大學醫院情感障礙科研究部門主任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就曾於2023年就發出警告:「與看似有生命,但實際上是與機器的對象對話,尤其是AI聊天機器人主動迎合那些荒誕的想法,可能讓易感人群(易感染族群)產生『認知失調』、引發精神疾病症狀。」他更進一步指出人們會過度看重能夠證實自己想法的回應,卻會忽視反駁,容易被訓練到不會反駁、用心迎合用戶的AI聊天機器人,引導致愈來愈相信自己錯誤的想法。

明白心靈軟弱、孤單的人或太過執著於自己想法的人,他們可能會想找人陪伴、更多的認同感,會容易跌入AI過於諂媚的陷阱。聖經教導我們小心過度奉承,可能會被絆倒。要開口表達、邀請別人進到自己生命中相交,抑或開放接受意見都需要慢慢建立起信心,也求主給我們有打開自己內心與真人分享及聆聽別人的勇氣。

AI精神病|聊天成癮 全球湧現AI精神病患 長期沉溺虛擬世界 引發幻覺抑鬱症狀

  (信報. 15-8-2025)

「AI精神病」是真的?長時間互動聊天恐深陷妄想 精神科醫生:警惕AI過度諂媚

  (am730. 18-8-2025)

一念間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一念間》於本年6月出版,於剛完結的書展獲得好評,它是一部深入探討自傷與自殺現象的心理學著作,由方婷、黃麒錄、郭倩衡、黃家盈、余鎮洋五位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共同撰寫。這本書推出不久,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7月便公佈了有關香港自殺率的最新數據,2024年共有1138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為15.10(即每10萬人有15.1人自殺身亡),兩個數字均是自2003年以來最高。

此書以輔導心理學家的視角,通過10個曾徘徊於生死邊緣的真實個案,揭示高自殺率背後人們的心理及精神狀況,探索將人們從絕望邊緣拉回來的「關鍵一念」。書中收錄了10個有關自傷或自殺的個案,當中的內容涵蓋了多重悲痛、被邊緣化的恐懼、校園欺凌創傷、長期的孤獨感、移民抉擇下引發的壓力、照顧者被遺忘的付出、缺乏認同的孤獨感、在破碎家庭中被忽視,還有網絡詐騙及應付升學壓力等情境,除了個案內容,還配上輔導過程、心理學家的筆記等資訊,為不同個案的情況作出了解說及分析,並附以相關理論。

寶貴的是作者們為各種處境提供了「自助五部曲」,讀者們如遇到相似的逆境,也有方法轉念,並作出積極的行動來幫助自己應對挑戰,增強克服逆境的能力。另外,書中亦有對自傷及自殺個案作出心理分析,讓讀者知道自殺行為的成因、機制與發展過程,它又解答了對自殺行為的一些疑問,並提出保護因素,讓讀者可以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人。這本書適合關注心理健康及自殺預防工作的讀者。

告別抑鬱症,先接納自己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8/2025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對香港人來說,憂鬱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抑鬱症亦是廣為人知的情緒病。香港心理衞生會在2024年發佈的「全港抗抑鬱 測試大行動」問卷調查結果,對比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和2020年舉行的相同調查,發現「受訪者的總體抑鬱指數持續增加」,而這次的抑鬱指數是六次調查中最令人擔心的一次。抑鬱困擾總分達一定分數的「臨床組別」人士,調查團隊估計他們需要接受專業治療及輔導,該組別人士的比例亦由2020年的8.4%增至11.1%。[1]

人們為何會患上抑鬱症?學業欠佳、事業失意、遭受欺凌或虐待、婚姻危機、家庭爭執、痛失親人、財務壓力、長期病患或年老等等的困難,都有可能引發抑鬱。抑鬱症的誘因錯綜複雜,亦因人而異,未必源於單一事件。例如,有人健康出現問題,痊癒後心情仍然不佳,若此時家中有人離世,便可能成為誘發當事人抑鬱的臨界點。除了遭遇外在的不幸事件,抑鬱症亦涉及個人及家庭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有可能增加誘發抑鬱症的風險。有關因素如下:一、家族史,家庭成員有抑鬱症病史;二、懷孕及生育,女性在生育前後,體內荷爾蒙出現變化;三、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間,體內荷爾蒙產生波動;四、藥物影響,服用了某些藥物如用於治療痤瘡的異維A酸(isotretinoin)、抗病毒藥物干擾素-α(interferon-alpha)和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等;五、個性,個人自我形象較低,又或是習慣對自己過度批評。[2]

同樣,上述因素亦不一定是單獨存在,而是互為影響。若一個人從小便遭受錯待,甚或虐待,便有可能形成低自我形象及自我批評的性格特質。因此,抑鬱症並不限於非信徒,即使重新得救的信徒,若未能妥善處理過去的傷害,也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研究生賈天君,曾經寫過一篇以〈走過死蔭的幽谷——三位基督徒憂鬱敘說研究〉為題的碩士論文,他訪問了三位患上抑鬱症的基督徒,[3] 闡明了抑鬱症並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若當事人遭遇到的「新傷舊痕」未被處理,過度壓抑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一觸即發,甚或一發不可收拾,以下將簡單引述受訪者的故事闡明之。

傳統的華人家長一向不太稱讚孩子,怕孩子驕傲,受訪者A的媽媽也是如此,老是挑剔她的毛病。不單如此,由於她妹妹的情緒較易失控,一發怒時便亂丟東西,所以每當A和妹妹吵架,媽媽只會怪責A。到A長大了,她在工作環境中,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明明是同事行為失當,其他人卻異口同聲要她忍讓,她的善良每每換來他人的欺負,她的界線也連連被人侵犯。[4] 受訪者B則從小便抑壓真實的感受,他的媽媽是一個難以感到滿足的人,只要他不配合她無理的要求,迎來的總是媽媽的怒氣。因此他長大後不懂設立個人界線,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喪失說「不」的能力。[5] 同樣,受訪者C過去亦是活在權威之下,她的父母甚至對她作出過很多言語及精神暴力,她年幼時不懂抗議,慢慢變得相當沒自信,甚至當別人指責她時,她都會以「對,都是我的錯。」來回應。[6]

以上三位都是基督徒,當他們的情緒出現問題時,難道信仰不能醫治他們的抑鬱症嗎?坦白說,如果基督徒視基督信仰為一套律法規條,信仰非但不能幫助他們脫離情緒困擾或抑鬱症,而且其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受訪者C回想當初她遭遇患難的時候,她確實面對過信仰掙扎,她很需要神,卻又感到神一直在剝奪她的東西,那時她選擇抑制自己的情緒及真實感受來處理這些衝突,她用經文或基督教的教導來說服自己:「祢拿去……祢收取……我只好take it!」、「不要發怨言,主將我剝奪……倒空」、「要信服要順服!上帝要剝奪你是為你好。」而長期沒有面對及處理自己真實情緒的結果,導致她「所有憤怒會從其他地方跑出來」,形成抑鬱及憤怒。[7] 另一位受訪者B,當他到了臨界點時,便以憤怒的方式來處理自己過去傷口,並且透過不道德的行為發洩出來,最終傷人又傷己。他的怒氣得以宣洩,但他卻活在自責中,不斷以信仰標準來批評自身的行為,甚至完全否定了之前的信仰經驗,以及熱心事奉的事實,一味認定自己是罪人並且陷入抑鬱。[8] 至於受訪者A,在媽媽的影響之下,她覺得自己不夠好,縱然她在抑鬱症期間尋求過諮商師的幫助,卻仍認為自己不夠好。她只要聽到律法式的聖經教導,例如她要按照基督真理,應該如何如何、否則神便會懲罰她等,便會變得異常憤怒,她因而選擇逃離那些「關心她」的人。[9]

這樣看來,基督信仰對於這三位抑鬱症過來人來說是否毫無幫助?答案當然不是。律法式的信仰不能拯救人,但神能,當他們不再用律法論斷自己,在與愛他們的神相遇以後,他們便會慢慢走出抑鬱症。受訪者A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後來她終於接受神真的很愛她,並且開始學習用神的眼光來看待及接納自己,她便有所改變,她認為做基督徒最美的就是,神不要她做甚麼,祂愛她就是因為她,不是因她的修行品德、做好事、捐錢、積德。她被釋放,因神說:她不需要做甚麼,她就是可愛,她就是可以被愛。這份釋放讓她可以放下過去的傷害,寬恕自己,也寬恕他人。[10] 受訪者B也改變了,因為他經驗到自己不再是罪人,而是神手中的作品,原來,他可以與神如父子或好朋友般對話。[11] 受訪者C的抑鬱症也得到醫治,因為她學會了以神的眼光來重構自我認同,並且經歷到神的愛及真實的接納,她甚至認為:「基督徒為何憂鬱是沒有真正認識上帝的愛,只認識教條、要求。」她指出基督徒也會抑鬱,卻能夠透過認識神更深而得以復原。[12]

人原本便有神的形象,人被造亦是奇妙可畏,但墮落後的世界變得不完美,加上人是容易受傷的動物,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傷害。根據Ricard C. Schwartz博士所創的內在家庭系統療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當人無法處理或不敢處理自己的情緒,內在小孩便會先受到傷害,傷口太痛,人們自然希望把他們流放到外面,不去觸碰他們,也要確保其他人不會觸碰他們。這些純真的小孩被稱為流放者,至於其他的內在家庭成員被稱為保護者及消防員。[13] 保護者會盡一己之力,避免他人觸發流放者,但一旦保護者失守,流放者被觸發,當事人便會因著痛苦回憶而深受困擾,這時候,消防員在情急之下,惟有使用非一般的手段來控制流放者,累積的傷害愈多,手段便愈發極端。以受訪者B為例,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自主,也無力保護自己,長大之後,輔導他的導師表示想成為他的女友,但又突然改變主意想回到以往的關係,自小便失去自主權的他對此感到異常憤怒,於是在女導師面前假裝愛她,與她交往甚至發生關係,這或許便是消防員想要奪回自主權而做出的極端行為。

Schwartz相信每個人都沒有不好的部份,他綜合無數的臨床個案,相信當事人只要好好與自己傾談,與自己和好,便能化解保護者及消防員的心結,慢慢從破壞的角色轉化到有價值的角色。他亦提到「當你能愛所有的內在部份,你就能愛所有的人」。[14]

愛是轉化生命最大的動力,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若不能憑意志去愛自己,不必感到擔心或害怕,因為神的愛超越意志。但願有一天,所有信徒都能真實地經歷到神的愛,以至更能接納自己。


[1] 〈新聞稿:港人抑鬱指數再創新高 青年及男士尤需關注 鼓勵身邊人學習精神健康知識 辨識及察覺有需要人士〉,香港心理衛生會,2024年2月1日,網站:https://www.mhahk.org.hk/Chi/Review/2024/20240209mha/Press%20release.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8月5日)。

[2] “Causes – Depression in Adults,” NHS, last modified July 5, 2023,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depression-in-adults/causes/; Debra Fulghum Bruce and Shawna Seed, “What Causes Depression?” WebMD, last modified April 22, 2024,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causes-depression.

[3]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三位基督徒憂鬱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碩士論文,2013年),網站:http://api.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95ed0a68-ff06-4694-b874-b49e82c33531/content

[4]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70–71。

[5]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10。

[6]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75。

[7]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83。

[8]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32。

[9]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69,76–77。

[10]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78,84–87。

[11]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205。

[12]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200。

[13] 史華茲〔R. C. Schwartz〕著,魯宓譯:《沒有不好的你:風行全球的內在家庭系統IFS,徹底翻轉你我的生命》(台北:究竟,2022年)。

[14] 史華茲著:《沒有不好的你》,頁266。

同性伴侶毋須登記只須授權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8/2025

「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照著神的形象,他創造了他們,男和女,他都創造了。神就賜福給他們,神對他們說:『要繁衍、增多,遍滿大地,主宰大地;也要統管海裡的魚、天空的飛鳥和一切在地上活動的野獸。』」(創世記1:27-28)

近日社會出現同性伴侶關係登記的爭議,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在7月3日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雖然多個主要政黨提出反對意見,但是政府仍然按既定程序在7月11日將《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刊憲,並在立法會大會進行首讀及二讀,而《條例草案》委員會亦已完成逐項審議條文;期間委員會曾就《條例草案》進行公眾諮詢,共收到約10,000份意見書。到底政府為何如此積極推動同性伴侶關係的登記機制呢?我們需要回到2018年一宗司法覆核案件尋求答案。

《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

2018年已於美國與同性伴侶登記結婚的岑子杰向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提出司法覆核,質疑政府未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框架的做法。2020年原訟法庭駁回申請,認為《婚姻條例》僅適用於異性婚姻,且政府無義務為同性伴侶提供民事結合或其他替代框架。

岑子杰不服原判提出上訴。2022年上訴法庭維持原判,認為香港《基本法》第三十七條列明的婚姻自由是指異性伴侶透過婚姻制度締結婚姻,政府無法律責任提供替代框架。之後,岑子杰進一步上訴至終審法院,終審法院主要討論三個問題:

問題1:上訴人是否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五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二十二條享有同性婚姻的憲法權利。
問題2:沒有任何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其他途徑是否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及/或《基本法》第二十五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二十二條。
問題3:不承認外地同性婚姻是否違反《基本法》第二十五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二十二條。

2023年9月5日終審法院作出裁決,一致駁回問題1和問題3,即香港沒有同性婚姻和不承認外地的同性婚姻並沒有違憲。在問題2上,終審法院以3:2裁定政府敗訴,指政府沒有履行其積極義務,另訂框架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也沒有訂明因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所衍生的適當權利和義務,侵犯了上訴人根據《人權法案》第十四條享有的權利——私生活權利不受侵擾的權利。

按終審法院的裁決,政府有積極義務確立替代框架讓同性伴侶關係獲得法律承認,制定就該等承認所伴隨的適當權利和責任,並需在終審法院2023年10月27日頒布裁決後起計,暫緩兩年內生效。

因為終審法院的裁決具約束力,政府不能違反法庭裁決,必須履行相關的積極義務,在兩年暫緩期內制訂相關政策。最終,政府在本年7月推出《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條例草案》訂明申請人須年滿18歲,並已在海外註冊有效的同性婚姻或伴侶關係,才可在香港登記,可享參與同性伴侶醫療相關的事宜和處理同性伴侶身後事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重申《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所保證和保障的婚姻憲法自由只限於異性婚姻,並將同性婚姻排除在外,而現時政府建議設立的法律承認機制亦只限於同性伴侶關係,絕對不等同於男女婚姻關係。

雖然曾局長再三強調「一夫一妻」為特區政府唯一合法的婚姻制度,但《條例草案》內容未能得到大多數立法會議員的支持,有傳媒機構向立法會各政黨及多個無黨派議員了解投票意向,已表明反對或傾向反對的,加上傾向棄權的議員人數已超過議員總數的一半,即若現時舉行投票而全體議員均參與表決的話,法案將會被否決。

有持反對立場的議員認為現時擬定的登記機制,事實上與承認同性婚姻無異,也有議員擔心通過條例會對現行法律及社會以至價值觀帶來顛覆性的衝擊。支持《條例草案》的議員則認為政府提出的框架只是接受已在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登記,不過行了半步,已很克制。另一方面,《條例草案》內容也令同志團體感到不滿。岑子杰曾質疑政府提出的方案並非終審法院所要求的婚姻替代框架,同時政府要求同性伴侶先在海外登記結婚,對基層的同性伴侶做成障礙。話雖如此,部分同志朋友以「袋住先」的態度接受政府提出的《條例草案》。

現在政府面臨一個困局,因應終審法院的裁決,政府有積極義務確立同性伴侶替代框架;但終審法院裁決對立法會不具約束力,因此立法會沒有責任和義務滿足終審法院的要求而通過政府是次提出的《條例草案》,而現階段《條例草案》是否足夠票通過,也是未知之數。如果最終法案不獲立法會通過,但終審法院裁決原則上繼續有效,政府仍有持續責任履行法律義務。

提出「緊密關係授權」的建議

明光社過去一直關注香港同性戀運動的發展,致力維護現有「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同時理解一些同性伴侶面對的生活困境,如醫療探視、醫療指示、生活與財務、身後事與遺產等安排的需要,並嘗試在兩者之間取其平衡。因此,我們自2018年提出「緊密關係授權」的建議。

「緊密關係授權」是指市民可以選擇自己最信任或關係親密的人,在有需要的時候代表自己處理包括醫院探視、醫療決定、財產及生活安排、遺體和骨灰處理,以及身後事等,透過簡化申請程序,獲得政府機關的承認,保障各種緊密的人際關係。緊密關係並不特別限定某種性關係的型態,也不限於血緣,而是平等對待一切緊密關係人士,例如契爺契仔、金蘭姊妹、同性伴侶、異性同居關係,而獨居長者最信任的可能是多年好友,又或是牧師、神父,政府不用制定量度關係緊密的準則,而是由市民主導授權給自己選擇的人。在維護包括同性伴侶在內的緊密關係者基本權益的同時,亦符合維護現行男女婚姻獨特性的原則。政府提出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並未涵蓋同性伴侶繼承遺產的問題,其實有關人士只需及早訂立遺囑,就可以順利解決此問題。

關注事態發展表達意見

如果立法會通過《條例草案》,可以預視同志團體的下一步行動是爭取同性領養和同性伴侶的人工受孕或代孕安排等,嚴重侵犯將會出生嬰兒的權利,人為及故意地剝奪兒童由親生父親及母親共同撫養下健康成長的基本人權。

立法會《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委員會已完成審議條文的工作,《條例草案》估計將在9月交回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辯論。請大家繼續關注事態發展,也可繼續向政府和立法會議員表達意見。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1-8-2025

孩子不想上學了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1/07/2025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要求不上學的情況?當孩子揉著太陽穴說:「今天頭有點痛,我想請病假,不上學了。」這句說話有如一個需要解碼的訊號,孩子真的病了?還是孩子不想上學?表面是身體不適的陳述,卻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況。若此類情況「不斷發生」,頻率漸增,父母便要提高警覺,以探究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因為這有可能是「拒學」行為的初始徵兆。

拒學的情況自疫情後十分普遍,由伯特利輔導中心出版的《輔聲》,去年也用「學童曠課探射燈」為題作專題探討,當中的文章提到疫情後的校園,很多學生都出現曠課、拒絕上學及不肯回校的情況。有作者提到出現此情況,有機會是學童不適應校園生活、功課壓力大、與同學相處有困難及與精神健康狀況有關,例如抑鬱症、焦慮等。孩子提出不想上學只是一個徵兆,家長要及時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事實上,在疫情期間,很多時候家長都比較謹慎,偶有少許病徵,都會因安全起見而不讓孩子上學,這或許會讓他們以患病作為逃避上學的藉口。

解構「不想上學」背後的訊息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不應單純以為他們是「懶惰」或「只想玩手機」而責罵他們。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更可能關閉溝通大門。家長要嘗試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與孩子建立關係,並一起與孩子尋找可行的應對之策。不想上學的成因有很多,而最重要是帶領孩子建立正面的思維。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可以參考以下模式。

一、成為孩子的觀察者與傾聽者,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

  1. 按下「暫停鍵」: 聽到孩子說:「頭痛不想上學」,先深呼吸,壓下內心的焦慮或惱怒,避免第一時間質問:「你是不是在裝病?」或斷然拒絕:「不行,一定要返學!」
  2. 表達關心,開啟對話:溫和、接納地問:「聽起來你很不舒服,頭痛是怎樣的感覺?」、「除了頭痛,還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最近在學校,有沒有甚麼事讓你感到有點累或有壓力?」從以上的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且是關心「人」,並不是關心「不想上學」一事。
  3. 接納情緒: 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儘管聽起來不合理,也不要反駁或急於給建議。專注傾聽,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被聽見、被認同。
  4. 用時間改變思維:每天製造更多親子時間,讓孩子多分享學校點滴和內心感受,透過傾談,嘗試把孩子內心的負面感受轉化,而關係的建立是解決問題的好幫手。

二、成為「希望翻譯員」轉化負面言語,走向正向思維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在明光社舉辦的一個網上聚會中,教導父母認識正向教育,助孩子建立正面思維,其中一項技巧是由大人(父母)充當「希望翻譯員」一職。她說,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言語常充滿負面思維(如會說自己「永遠學不會」)。黃博士提出「希望翻譯員」角色,可以將孩子絕望的語言,翻譯成充滿可能性和希望版本的語言

實戰範例

孩子說:「數學很難,我永遠學不會!」

父母可以透過希望翻譯步驟將負面思維轉化。

第一步:肯定努力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每天都很認真練習。」

第二步:替孩子重建句子父母可以為孩子重建句子,如說:「『永遠』這個詞聽起來好有趣,我們試著換個詞看看?將『永遠學不會』換成『我暫時學不會』,你的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第三步:行動與支持父母可以問孩子需要甚麼具體的支持,如說:「你覺得在『暫時還沒掌握』的階段,哪一類的『幫手』是你最需要呢?是專門對付計算題的『計算超人』?還是擅長解應用題的『應用題忍者』?」

在翻譯的過程,家長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把他們的感受化為正面的訊息,由不可改變的方向,轉化為可改變、可行動的方向,並建立具體目標。黃博士又以搭地鐵作為人生的比喻。乘地鐵時要學懂轉線,即是要調整自己的方法,在轉線的過程中,學童需要指示、尋找資源,讓他們知道對的方向,有時候,他們也會有機會「搭錯車」,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人生總有失誤,學童需要學習調整自己,雖然搭錯車會令路途變得長一點,但他們總能到達目的地。她形容一個小孩的抗逆力,就像一棵小樹苗,它需要雨水(挑戰)、陽光(鼓勵)及支架(成人支持),才能長得壯健。

結語

孩子的一句「頭痛不想上學」,是敲響警鐘,亦是開啟深度對話的契機。家長的角色,並不只是解決「不上學」這個問題,而是要成為孩子面對逆境時的「希望翻譯員」與穩固的「支架」,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轉化思維、學習應對逆境的技能。

繪本有助宣揚正向教育

梁鈞陶 | 明光社前事工統籌
21/07/2025

在基金項目贊助下,明光社出版了生命繪本《總有出路》。為了介紹這本繪本及推動正向教育,本社於6月24及25日舉辦了兩場「正向教育線上導師訓練」,分別邀請了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深培中英文幼稚園校長黄月麗女士於兩天的網上訓練擔任講員,而同場也邀請了綠腳丫親子讀書會創辦人及《總有出路》繪本顧問柯佳列先生在當中分享繪本的教育理念。

明光社

黃靜雯博士以「希望在明天」為題,分享到小學生抗逆力的黃金三角;她認為孩子的抗逆力像一棵小樹苗,需要有陽光(鼓勵)、雨水(挑戰)和支架(成人的支持)才能健壯成長。她又指培養抗逆力好像教孩子乘坐地鐵,要到達目的地孩子要學懂轉線(調整方法)和尋找出口(找資源),同時也要接受偶爾有搭錯車的可能(接受失誤)。她鼓勵參加者,只要多給孩子自行經歷、逐步嘗試和重組的機會,他們就會愈敢面對挑戰、找尋出路。

 
明光社

而黄月麗校長分享到她的教學經驗,她認為正向教育理念中,好奇心、心流(享受所做的事)、成長思維(擁抱挑戰)、感恩和仁慈(愛人愛己)對幼稚園階段的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從認識自己、親身經驗,到表達感受和欣賞他人,都是孩子必修的課題。而藝術欣賞和社區關懷活動,可以讓孩子學習觀察、辨識情緒和傳遞愛的訊息。透過一些由孩子主導活動,老師和家長都可以更多聆聽孩子的聲音和發現他們的潛能。她鼓勵家長多與孩子建立共同經歷,這對親子關係和孩子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明光社

《總有出路》繪本顧問柯佳列先生則表示,兒童正處於自我探索的階段,而閱讀繪本可為他們提供一個探索自己的空間,故事往往會反映出現實生活的一些矛盾,社會對人的期待,以及人自己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中間是存在矛盾,在閱讀故事時,小朋友可以去選擇,了解「我」想成為怎樣的「我」。而一個良好的共同閱讀(共讀)過程,能讓大人與孩子有一個平等對話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表達看法和心情,也體會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和受到關注。

柯先生提到,閱讀繪本有助建立兒童的品格,而兒童閱讀繪本的心理歷程有六個階段:一、投入,兒童想知道繪本故事的發展;二、認同,兒童透過故事看到自己,和建立一些情感上的連結;三、投射,兒童嘗試用自己的智慧為故事中的主角解決當中的問題;四、淨化,兒童會稍為從故事中抽離,並思考自己閱讀時的反應;五、領悟,兒童會將自己與故事中的人物比較,重新認識自己面對的問題;六、應用,將閱讀過程中的領悟轉變成自己未來的行動力,模擬新的行為模式。

他鼓勵老師成為孩子與繪本之間的橋樑,帶動孩子進入每個部份的討論。他介紹了《總有出路》的故事,以及它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的心理歷程。故事先從一個困局開始,幾位主角都迷了路,故事的發展會引導讀者尋找答案,尋找出路。

  1. 三位主角有不同性格和特質,讀者會對他們產生「認同」,明白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孩子也可從中看到自己,想想自己像哪個人物?或是有其他可能?
  2. 從三位主角的經歷,孩子會有所「投射」,想辦法為主角解決問題,並練習解難。
  3. 孩子從故事中「領悟」到不同的路都能到達終點,而心態比方法更重要,所以當面對困難時,要學習保持積極,有所期盼。

最後,柯先生又建議,除了共讀和討論,老師還可以將《總有出路》繪本製作成圖畫卡,讓學生按自己的邏輯為故事情節排序,述說自己的版本。兩場導師訓練的反應都相當正面,參加者覺得當中的內容都對教學很有幫助,也能幫助他們如何善用繪本教學。我們感恩能與教育界一起推動正向教育,幫助孩子常存盼望、善用天賦,勇敢尋找成長路上的出路。

陪你走最後一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是一本充滿溫暖與實務指引的書,作者孫岩以自己的院牧經驗為基礎,結合身、心、社、靈四個面向,將有關內容結集成書,以為晚期病患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持,實現全人關顧,讓讀者有機會學習善終、善別、善生。

香港統計處在2022年公佈全港無酬照顧者高達16.4萬人,他們因長期投入照顧家人,常忽略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少人面臨情緒和壓力問題,甚至弄出家庭悲劇。因此這書不僅關注病患需求,也強調照顧者的自我關懷,特別在香港社會的現況下,這方面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書中載有一些簡單的自我檢驗方法,讓照顧者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亦為負荷指數高的照顧者提供一些紓壓的方法。

書中亦關注晚期病患的身體情況,當生命進入最後階段時他們的身體會日漸衰竭,而家屬往往希望醫護人員盡一切努力作出挽救,但作者提醒讀者心肺復甦法和導管餵食等醫療安排對臨終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讓病人不得安寧。如果能夠透過一些方法拯救病者的生命當然是好事,但病者日後的生活質素也不容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道,其實在合適的時間放手也是一個孝順的表現,這可以讓臨終者平靜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當親人走畢人生最後一程,喪親者的哀痛之路便開始,作者亦關心喪親者情況,提供了幫助他們處理哀傷的資訊。

陪伴病患是一個需要智慧與勇氣的旅程,這書不僅是照顧者的實用指南,也是一本讓人重新思考生命價值的著作,值得每一位正在或將會面對生命終點議題的人細讀。

行.不易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8/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對移居英國的港人來說,衣與食,甚至「住」也是相對容易處理。

在這裡,應酬少,不用太多配襯的衣服。入冬,一件禦寒及防水(因秋、冬是下雨、雪的季節)的外衣/大褸,實用比款式新潮的衣服更為重要。食就更簡單,為要尋回「家鄉味」,港人通常也會在家自行烹調食物。由一杯港式奶茶開始,再自製「菠蘿油」,打貢丸、牛丸,炮製燒肉、叉燒、燒鴨……在沒有工人姐姐,又難找餐廳食肆的情況下,不少人的廚藝也能「解鎖」,成為美女(或俊男)廚神。

但說到「行」,就真的不易。久居於繁華、便利的小島,市民只需要一張已充值的「八達通」,就可以透過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遊走港、九、新界及離島。最貴的巴士車資,一程才50多港元,卻可以全程安坐一個多小時。在這裡,一程巴士,定價成人單程票價是3英鎊(約30港元),由我家到市中心,不到15分鐘,就要付3鎊車資。而由我家到倫敦,坐火車需時半個小時,單程車票大概要24鎊(約257港元或960新台幣),還未計來回火車站的巴士車資。這票價足以由台北到高雄。再加上巴士不時誤點,鐵路工人經常罷工,因此,在這裡「行」真的是不容易,所費不菲。

以私家車代步並不像居於小島時,被認為是奢侈的擁有或活動,而是成為生活日常的必需。沒有駕照的人,在英國是不易考車牌,「一剔PASS」的是絕無僅有,考兩、三次是常態。能以別國駕照換取英國駕照的人,也要重新適應這裡的交通規則。稍有不慎誤入私家路、巴士線、停在「黃格區」、超速……罰單就會寄到府上。80或100鎊的罰金是基本的,若立即繳交,不作上訴,就享有折扣優惠。縱然在這裡開車是日常,既可省時又可減輕車費開支,但每年的保險費卻是貴得驚人,尤其是對年青人或「新牌仔」,保險費足以購入一輛不錯的車子。

因著「行」的不易,這亦可能造成家人關係的繃緊。若要外出購物,就需要家中有能力開車的人作司機。每天接送孩子上課及家人上班,進進出出就好像當「專線小巴」司機。不管出門前與家人有甚麼爭執、衝突、冷戰,彼此仍要在不情不願下,困在狹小的車廂內。聰明的人會暫停之前激烈的對話,以確保行車安全。但那股焦躁不安、怒氣未平,猶如將炸彈置於車廂內,一觸即發。

少年人更是不得已地「宅」在家中。要到市中心逛逛、相約朋友聚聚、到咖啡廳坐坐、看電影、往圖書館、運動場……也要求助於父母,而父母不一定每次都「樂意」或有空接送,每次外出,均需要申請、排期。過程需要協調,不一定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但總有一股不是味兒的感覺,就是一種「自由」受限的感覺。

如何「行」在不易中,比如何行在「不義」中更為困難,畢竟行義就像選擇進窄門!行「不義」只需簡單地把良心拋棄,用今天的「我」推倒昨日的「我」,把過去披在外的羊皮脫掉就可以。但「行」不易,卻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解決難題。一些技術因素,如考取駕照、突破開車的恐懼、熟習這裡的行車習慣……是可以一步一步處理,但要甘心樂意成為家人的「司機」,要解開求助家人或彼此協調(或依賴)的尷尬,要緩和怒氣並在「同車」的氛圍中忍耐著,就真的不太容易。

人在異鄉,家人肯定是最緊密的羈絆。但如何把覊絆化作相伴,由緊密轉為親密,就需要多花時間、心思,要刻意的堅持、經營才有機會出現。在「行.不易」的路上,需要學習以鼓勵代替意見,以欣賞取代批評,以柔和化解怒氣,以愛行先。「行」也許是不易,但不是不能,因為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存在,讓人在「不易」行的路上,仍有向前進的可能。

完美主義的陷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作者湯瑪斯.庫蘭在書中剖析到當代社會,對「完美」的病態追求。作者直指完美主義並非追求卓越的動力,它只會讓人們永不滿足,在成功時仍自我質疑,無法舒服地站在成功的旁邊,人們即使成功也總會覺得一切只是出於幸運或偶然,還要不斷努力地去證明自己的價值。作者在29歲時獲邀擔任TED演講的講員,卻在5,000美元入場費的壓力下陷入焦慮循環。即便反覆觀摩數百場頂尖演講,但過度思考反而讓他表現瀕臨失控,揭露完美主義如何偽裝成「萬全準備」,實則是恐懼的枷鎖。

本書把完美主義區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自我導向型,這類人會將「必須完美」的標準內化,他們必須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不可露出缺點;第二類是社會期許型,這類人認為社會總期待自己要完美,幻想他人時刻監視及批評自己,他們必須要迎合他人的期待,才能獲得他人的接受、愛與認同;第三種是他人導向型,這類人會將自身的高標準強加於別人,別人達不到標準他們便會生氣,令彼此的關係緊繃。父母如果「過度期望」子女時常達到高標準,直接助長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出現,形成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當社交媒體充斥著完美人設、職場文化高舉不斷加班及自我壓榨,本書是令人清醒的解藥。它拆解社會鼓吹消費,令人迷失在專門打造完全形象的廣告,以至贏在起跑線的迷思,指出完美本是虛妄,接納人的脆弱才是自由的起點。

為青少年立界線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6/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閱畢《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深感共鳴,因為家中也有一位年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青人的性格也不斷地轉變,由從前的順從,到現在如書中所說:「很多問題種子在發芽」,若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成長。此書針對家長的需要,列舉一些例子及方法,最重要是要為青少年立界線,只要願意,甚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為青少年立界線》引述現今父母所遇到的難題,作者一方面教導家長一旦與孩子陷入拉鋸戰時,要學習在當中認識自己,然後才知進退。另一方面,父母須幫助青少年學習何謂界線,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安然度過人生的風暴期。作者又會帶領父母重返自己的青春期,讓他們更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與孩子定清界線,父母在當中要學習建立分離的能力,誠實地與孩子溝通,並且對設立界線一事堅持到底。無論孩子如何挑戰自己的決定,家長也要守著界線。守界線並非無情的,父母仍可以與子女建立美好的結連,明白青少年的想法與自己的不一樣。在界線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及時間,因為有時間才可以聆聽青少年的聲音,並與他們保持連結,不要讓他們感到世界比家庭更重要。

書中亦介紹了設立界線的四個錨(原則),第一是愛,因為愛可以幫助青少年接受那嚴格無情的界線。第二是真理,要有界線青少年才會知道甚麼是真理,是不可以跨越的。第三是自由,作者認為讓青少年擁有自由去做出不好的選擇,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必經之路。第四是現實,是一個平衡原則,亦即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整本書都在說界線,但這界線需要不同的因素去互相配合。作者用他過去數十年的輔導經驗及以家長的角度出發,為一班同樣在迷惘當中的父母找出路,幫助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

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適逢母校中國神學研究院50週年院慶,有機會聽一些老師校友分享對剛實行了幾年新課程的感受,自己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反思協作」的教學模式,於是認真地細讀了一遍中神在2021年出版的《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感受最深的是不少已臨近退休或剛建立自己教學模式的不同年代學者,都願意為了回應時代的轉變,一起投身一個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範式轉移的改革。反思協作強調的就是對話和夥伴,作為老師的不能再只逗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作世外高人,而是要多聆聽同學和不同專長老師的聲音,透過對話、承認一己的不足,願意和其他人一起思想如何回應不同的處境。而新課程在2018年推出不久,便遇上2019年的社會運動和自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疫情,為改革帶來更大的挑戰。

本書由中神全體有份參與改革的教職員執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反思協作的問題,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為了要為香港教會培養更適切時代的牧者、教會領袖、輔導人才而願意放下身段,即使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是自尋煩惱的事情,但仍然願意試著作出改變。誠如有份推動此改革的前副院長張略牧師所說:「這課程所用的範式是『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這範式能恰當地反映這個時代神國僕人所需的素質——接受幾年神學訓練不代表達到目的,而是要終身學習,以聖經、神學為基礎,透過我們的處境,不斷作出反思。這年代的服侍,不可能再是英雄主義式的單打獨鬥,而是要連結肢體,彼此協作。」

中神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言之尚早,但必須承認的是面對時代的丕變,改革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不改革恐怕只會是死路一條。神學院如是、堂會如是、機構如是,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不要等到被迫上絕路時才反思,恐怕屆時已無法協作,而是需要找仵作。